文档详情

中小学教师信息素养评估指标体系研究

杨***
实名认证
店铺
DOCX
491KB
约18页
文档ID:293527069
中小学教师信息素养评估指标体系研究_第1页
1/18

    中小学教师信息素养评估指标体系研究    陈敏 周驰 吳砥Summary:随着信息技术与教育教学的深度融合,教师信息素养已成为教师发展的重要内容,受到不同国家与学者的多方关注中小学教师信息素养评估指标体系不仅有利于准确了解教师信息素养状况,还能为培养与发展教师信息素养指明方向各国已相继发布教师信息素养评估框架或标准,而我国在这方面的研究还较为薄弱研究通过对国际典型教师信息素养相关评估框架/标准及前人研究成果进行深入剖析,并结合教育信息化领域专家意见和一线教育工作者的实践经验,构建了一套适合我国的中小学教师信息素养评估指标体系,并基于此开展相关评估实践,以期为促进我国中小学教师信息素养发展提供理论支撑和实践参考Key:信息素养;评估指标;评估标准;中小学教师;教师发展:G434:A:1006-9860(2020)08-0078-08一、引言信息时代下日益丰富的教学环境以及日益复杂的教学问题,使得教育信息化对教师的要求不再局限于信息技术的浅层应用,信息素养将成为教师专业发展的基本要求2018年4月,教育部提出开展“信息素养全面提升行动”,明确要求大力提升教师信息素养;2019年3月,教育部进一步要求构建教师信息素养发展的新机制。

全面提升中小学教师信息素养已成为深化教育信息化的重要举措之一对中小学教师信息素养开展评估有利于全面掌握中小学教师信息素养现状,为提升中小学教师信息素养提供决策支持科学有效的评估指标是开展评估的重要基础,2020年2月教育部明确提出要研制中小学教师信息素养评价指标*本研究从推进信息技术深度应用和推动教师专业发展的角度出发,通过对国际教师信息素养相关评估框架和相关研究的深入分析,挖掘教师信息素养核心要素,结合教育信息化领域专家意见和一线教师实践经验,研制了一套中小学教师信息素养评估指标体系,并基于该评估指标体系开展中小学教师信息素养评估实践,以期为中小学教师信息素养评估提供理论依据与实践参考二、文献综述(一)教师信息素养起源及内涵信息素养起源于图书馆素养,其概念于1974年被首次提出,保罗·泽考斯基(PaulZurkowski)将其视为一种使用信息工具和资源解决问题的能力”随后美国图书馆协会于1989年将信息素养的内涵进行了丰富与完善,将明确信息需求、查找信息、评价信息、有效利用信息等能力作为信息素养的主要内容间,并被广泛认可和使用,其后关于信息素养的认识大多数是对它的继承与丰富教师信息素养主要是从信息素养内涵出发,结合教师的角色特征进行阐述,要求教师不仅需要具备基本的公民信息素养,还需要具备从事教育教学工作的相关信息素养。

例如,有学者认为教师信息素养是指运用信息技术工具获取、加工、应用和评价教育教学信息的能力,包括意识、文化、技能和道德四部分;还有学者认为教师需要掌握解读、批判及利用信息与媒介开展教育活动的技能,包含信息分析辨别能力、媒介知识及使用技能、师德和教育责任、信息批判及创新能力等虽然当前学术界对教师信息素养的内涵还未有统一的界定,但大多数学者对其重要组成要素已达成基本共识,即对信息的感知和认识、信息及信息技术相关知识、有效获取和运用信息的能力以及遵守道德要求和准则二)教师信息素养相关框架和标准为准确把握与科学指导教师信息素养发展,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美国大学与研究图书馆协会、美国教育技术国际协会、欧盟委员会联合研究中心、中国教育部等各国机构都已颁布了与之相关的评估框架或标准本研究从总体目标和指标内容两大维度,对典型的教师信息素养相关评估框架/标准进行分析,如表1所示在总体目标方面,虽然各评估框架/标准提出的总体目标有所差异,但大部分评估框架/标准的总体目标都涉及推进信息化应用和促进教师发展两方面其中,推进信息化应用是指丰富和深化教师在教育教学过程中的信息化应用,包括丰富教师的教学及领导力实践、同行交流两部分;促进教师发展是指利用技术促进教师信息技术应用能力、专业能力以及领导力的发展。

在指标内容方面,上述框架指标内容主要涉及意识、知识、应用、伦理安全以及持续发展五个方面意识是指教师在信息化社会中对信息以及信息技术的感知和认知,包括使用信息技术的意识和理解信息技术与教学融合的意义;知识是指教师为顺利开展信息活动而应该掌握的知识,包括基础理论知识和基本技能知识;应用是指教师将信息以及信息技术应用于问题解决,涉及教学方方面面的信息化应用;伦理安全是指在信息使用过程中教师在遵守一定法律法规和道德规范的同时,还应注意保护个人和学生的信息安全;持续发展指教师能够利用信息及信息技术促进自身多方面能力发展和促进学生各方面能力发展三)教师信息素养评估指标相关研究虽然我国还未提出针对中小学教师信息素养的评估框架或标准,但已有较多关于教师信息素养现状调查、提升策略等方面的研究,这些研究也从侧面反映了我国教师信息素养评估指标现状如焦中明等从信息意识、信息检索与收集、信息处理与分析、信息的教学应用、信息交流评价及創造、信息安全与伦理道德六个方面调查农村教师信息素养状况,发现农村教师在信息处理与分析、信息创造方面明显不足;李晓飞等从信息需求意识、技术知识与能力、信息获得方法、信息化教学水平四方面调查教师信息素养,发现教师在信息技术知识与教学应用能力方面依然有所欠缺;杨琰等从意识、知识、能力和伦理道德四方面来衡量高校教师信息素养发展水平,发现教师对信息的接纳度较高、信息知识结构合理、信息伦理自觉性高,但是信息应用能力欠缺5;马欣研等人认为要了解教师信息素养状况,不仅需要调查公民信息素养包含的信息意识和知识,还需要分析教师角色特定的信息能力与信息社会责任0。

总体来说,虽然不同学者对教师信息素养现状分析的维度各异,但信息意识、信息知识、信息应用能力以及信息道德是大多数研究所认可的量化分析教师信息素养发展状况的关键指标三、中小学教师信息素养评估指标体系构建为了构建适用于我国中小学教师的信息素养评估指标体系,本研究首先通过对国内外典型中小学教师信息素养相关评估框架/标准和研究开展深入分析,挖掘中小学教师信息素养核心要素,经过指标的发散与收敛,构建指标体系初稿,进而征求教育信息化领域相关专家(高校专家、教育信息化管理部门领导、中小学校长)的意见和建议,并结合一线中小学教师的实践经验,进一步修正与完善指标体系,最后测算指标权重指标体系构建流程如下页图1所示一)中小学教师信息素养评估指标体系初步构建1.中小学教师信息素养要素分析基于对典型教师信息素养相关评估框架/标准和研究论文的分析,本研究梳理归纳了影响中小学教师信息素养发展的相关要素其中,典型教师信息素养相关评估框架/标准来源于前文提到的7个框架/标准,相关研究论文来源于中文核心期刊库本研究运用“信息素养”‘“信息技术”“信息化”“教师”等Key进行组合查询,从中文核心期刊库中检索出2009-2019年期间发表的论文共373篇,筛选出与教师信息素养要素和指标相关的论文88篇,其中有关中小学教师信息素养的论文32篇。

通过对典型教师信息素养相关评估框架/标准和研究论文中提及的相关要素进行分析,本研究归纳统计了中小学教师信息素养的核心要素及其子要素通过统计各核心要素及其子要素的文献比例,剔除边缘化的要素(提及该要素的框架/标准和论文的比例均小于50%),即信息责任意识和信息创新意识,最终得出中小学教师信息素养的5个核心要素和22个子要素(如表2所示)其中,意识涵盖了信息辨别意识、信息感知意识、信息应用意识和信息情感态度4个子要素,知识包括信息基础理论知识、信息基本技能知识和信息技术工具软件操作知识3个子要素,应用包括信息获取、信息创造、信息整合等7个子要素,伦理安全包括信息伦理道德、信息相关法律和信息安全3个子要素,持续发展包括持续学习新知识和技术、提高工作效率、提升学习能力、发挥示范作用和促进学生发展5个子要素2.指标抽取、发散和收敛指标抽取过程是在要素分析的基础上,将核心要素和子要素根据所属关系分为两个级别,并通过规范描述将要素抽取为契合教师信息素养评价的具体指标,核心要素被抽取为一级指标,子要素被抽取为二级指标例如,5个核心要素被抽取为指标体系的5个一级指标,分别为“信息意识和情感”“信息知识”“信息应用”“信息伦理和安全”以及“信息能力持续发展”;子要素“信息辨别意识”被抽取为二级指标“信息敏感性”;子要素“信息基本技能知识”和“信息技术工具软件操作知识”被抽取为二级指标“信息技术知识”。

指标发散过程主要是根据评估的可操作性和指标涵义对一级和二级指标进行分解,进而形成三级指标例如,信息敏感性包括对信息的识别判断和信息应用潜力的认知等,则二级指标“信息敏感性”可发散为“能够对信息进行识别和判断”“能够感知信息及信息技术对于优化教学的潜力”和“能够感知信息及信息技术对于人才培养的潜力”3个三级指标;信息技术知识包括信息化环境相关知识、工具软件操作知识以及信息获取等流程的方法,则二级指标“信息技术知识”可分解为“熟悉信息化教学环境”“熟悉常见的工具软件”“熟悉教学相关软件”“熟悉常见管理软件”“掌握常见的信息获取方法”“掌握常见的信息管理方法”“掌握常见的信息评价策略”和“掌握常见的信息交流方式”8个三级指标指标收敛是指修改和删除含义重叠或与所属上级指标关联程度不高的同级指标,以达到同级指标相互独立并与上级指标涵义一致的目的例如,“信息敏感性”包括“能够感知信息及信息技术对于优化教学的潜力”和“能够感知信息及信息技术对于人才培养的潜力”两个三级指标,然而人才培养是优化教学的目的,两者间有一定重复,因此删除“能够感知信息及信息技术对于人才培养的潜力”3.指标体系初稿通过对中小学教师信息素养评估相关框架/标准和已有研究成果的深人分析,挖掘中小学教师信息素养核心要素,进而构建中小学教师信息素养评估指标体系初稿。

该指标体系初稿由5项一级指标、15项二级指标和56项三级指标构成二)中小学教师信息素养评估指标体系修订完善1.意见征求对象为了进一步修订与完善指标体系初稿,在2018年4月至2019年8月期间,本研究就指标体系结构的合理性、指标划分的完备性、指标命名的准确性和指标的可操作性等多个方面向18位教育信息化相关领域专家和49位一线教师征求修改意见教育信息化相关领域专家由6位教育信息化领域的高校教授、9位省域教育信息化主管领导和3位中国电子技术标准化研究院专家组成一线教师主要是来自浙江、宁夏等东、西部地区10所中小学校的学科教师,其中,本科及以上学历教师占比93.88%,师范类专业教师占比89.80%2.意见征求情况本研究共开展了6轮意见征求与迭代修订,其中包括4轮专家意见咨询和2轮一线教师访谈为确保指标体系契合我国实情、适用于指导当前中小学教师信息素养评估与发展,在第二轮意见征求并修订后,研究团队运用该指标体系初步调查与分析了我国中小学教师信息素养现状叨,现状摸底为进一步开展教师访谈和专家意见征求提供了参考与方向意见征求前后历时16个月,共收集到154条指标体系修改意见通过对征求到的意见进行梳理,剔除矛盾、重復、不宜操作的意见,最终本研究采纳专家意见141条,采纳比例为91.56%。

3.指标体系修订综合多轮意见征求,专家和一线教师对指标体系的基本架构较为认同,对部分指标表述、指标划分及其可操作性提出了一些修改建议依据修改建议,本研究对指标体系初稿进行了多轮次迭代修订具体而言,专家和一线教师对一级指标划分基本认同,仅对“信息意识和情感”的表述、“信息能力持续发展”的表述及其子指标的划分提出修改意见;二级指标主要存在部分指标划分角度不合理、部分指标与实际教学要求关联度不强以及部分指标内容重叠等问题,综合意见后共删除9项指标,修改3项指标,新增7项指标;三级指标主要存在指标冗余和指标重叠的问题,此外二级指标修订也会引起三级指标的调。

下载提示
相似文档
正为您匹配相似的精品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