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详情

苏州标志性建筑

金诺****简谱
实名认证
店铺
DOC
27KB
约5页
文档ID:293475441
苏州标志性建筑_第1页
1/5

苏州标志性建筑 说起苏州标志性建筑,最为有名的就是拙政园、寒山寺、西园戒幢律寺、俞樾故居等苏州标志性建筑苏州是中国首批24座国家历史文化名城之一,是吴文化的发祥地苏州城始建于公元前514年,有2500多年历史苏州园林是中国私家园林的代表,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列为世界文化遗产以下是中国为建筑人士整理相关苏州建筑资料,具体内容如下:苏州标志性建筑拙政园 拙政园简介: 拙政园,位于江苏省苏州市,始建于明正德初年(16世纪初),是江南古典园林的代表作品与北京颐和园、承德避暑山庄、苏州留园一起被誉为中国四大名园 拙政园位于苏州城东北隅(东北街178号),截至2014年,仍是苏州存在的最大的古典园林,占地78亩(约合5.2公顷)全园以水为中心,山水萦绕,厅榭精美,花木繁茂,具有浓郁的江南汉族水乡特色花园分为东、中、西三部分,东花园开阔疏朗,中花园是全园精华所在,西花园建筑精美,各具特色园南为住宅区,体现典型江南地区汉族民居多进的格局园南还建有苏州园林博物馆,是国内唯一的园林专题博物馆苏州标志性建筑拙政园 拙政园建筑布局: 拙政园全园占地78亩(约52000平方米),分为东、中、西和住宅四个部分。

住宅是典型的苏州民居,布置为园林博物馆展厅拙政园中现有的建筑,大多是清咸丰九年(公元1850年)拙政园成为太平天国忠王府花园时重建,至清末形成东、中、西三个相对独立的小园 东部 东部原称归田园居,是因为明崇祯四年(公元1631年)园东部归侍郎王心一而得名约31亩,因归园早已荒芜,全部为新建,布局以平冈远山、松林草坪、竹坞曲水为主配以山池亭榭,仍保持疏朗明快的风格,主要建筑有兰雪堂、芙蓉榭、天泉亭、缀云峰等,均为移建拙政园的建筑还有澄观楼、浮翠阁、玲珑馆和十八曼陀罗花馆等 中部 中部是拙政园的主景区,为精华所在面积约18.5亩其总体布局以水池为中心,亭台楼榭皆临水而建,有的亭榭则直出水中,具有江南水乡的特色池水面积占全园面积的3/5(另一资料:1/3)池广树茂,景色自然,临水布置了形体不一、高低错落的建筑,主次分明总的格局仍保持明代园林浑厚、质朴、疏朗的艺术风格以荷香喻人品的远香堂为中部拙政园主景区的主体建筑,位于水池南岸,隔池与东西两山岛相望,池水清澈广阔,遍植荷花,山岛上林荫匝地,水岸藤萝粉披,两山溪谷间架有小桥,山岛上各建一亭,西为雪香云蔚亭,东为待霜亭,四季景色因时而异。

远香堂之西的倚玉轩与其西船舫形的香洲 (香洲名取以香草喻性情高傲之意)遥遥相对,两者与其北面的荷风四面亭成三足鼎立之势,都可随势赏荷倚玉轩之西有一曲水湾深入南部居宅,这里有三间水阁小沧浪,它以北面的廊桥小飞虹分隔空间,构成一个幽静的水院 从拙政园中园的建筑物名来看,大都与荷花有关王献臣之所以要如此大力宣扬荷花,主要是为了表达他孤高不群的清高品格中部景区还有微观楼、玉兰堂、见山楼等建筑以及精巧的园中之园枇杷园 西部 西部原为补园,面积约12.5亩,其水面迂回,布局紧凑,依山傍水建以亭阁因被大加改建,所以乾隆后形成的工巧、造作的艺术的风格占了上风,但水石部分同中部景区仍较接近,而起伏、曲折、凌波而过的水廊、溪涧则是苏州园林造园艺术的佳作西部主要建筑为靠近住宅一侧的三十六鸳鸯馆,是当时园主人宴请宾客和听曲的场所,厅内陈设考究晴天由室内透过蓝色玻璃窗观看室外景色犹如一片雪景三十六鸳鸯馆的水池呈曲尺形,其特点为台馆分峙,装饰华丽精美回廊起伏,水波倒影,别有情趣西部另一主要建筑与谁同坐轩乃为扇亭,扇面两侧实墙上开着两个扇形空窗,一个对着倒影楼,另一个对着三十六鸳鸯馆,而后面的窗中又正好映入山上的笠亭,而笠亭的顶盖又恰好配成一个完整的扇子。

与谁同坐取自苏东坡的词句与谁同坐,明月,清风,我故一见匾额,就会想起苏东坡,并立时顿感到这里可欣赏水中之月,可受清风之爽西部其它建筑还有留听阁、宜两亭、倒影楼、水廊等苏州标志性建筑拙政园 拙政园建筑园林特点: 以水见长 据《王氏拙政园记》和《归园田居记》记载,园地居多隙地,有积水亘其中,稍加浚治,环以林木,地可池则池之,取土于池,积而成高,可山则山之池之上,山之间可屋则屋之充分反映出拙政园利用园地多积水的优势,疏浚为池;望若湖泊,形成晃漾渺弥的个性和特色拙政园中部现有水面近六亩,约占园林面积的三分之一,凡诸亭槛台榭,皆因水为面势,用大面积水面造成园林空间的开朗气氛,基本上保持了明代池广林茂的特点 早期拙政园,林木葱郁,水色迷茫,景色自然园林中的建筑十分稀疏,仅堂一、楼一、为亭六而已,建筑数量很少,大大低于今日园林中的建筑密度竹篱、茅亭、草堂与自然山水溶为一体,简朴素雅,一派自然风光拙政园中部现有山水景观部分,约占据园林面积的五分之三池中有两座岛屿,山顶池畔仅点缀几座亭榭小筑,景区显得疏朗、雅致、天然这种布局虽然在明代尚未形成,但它具有明代拙政园的风范 庭院错落 拙政园的园林建筑。

早期多为单体,到晚清时期发生了很大变化首先表现在厅堂亭榭、游廊画舫等园林建筑明显地增加中部的建筑密度达到了16.3%其次是建筑趋向群体组合,庭院空间变幻曲折如小沧浪,从文征明拙政园图中可以看出,仅为水边小亭一座而八旗奉直会馆时期,这里已是一组水院由小飞虹、得真亭、志清意远、小沧浪、听松风处等轩亭廊桥依水围合而成,独具特色水庭之东还有一组庭园,即枇杷园,由海棠春坞、听雨轩、嘉实亭三组院落组合而成,主要建筑为玲珑馆在园林山水和住宅之间,穿插了这两组庭院,较好地解决了住宅与园林之间的过渡同时,对山水景观而言,由于这些大小不等的院落空间的对比衬托,主体空间显得更加疏朗、开阔 这种园中园式的庭院空间的出现和变化,究其原因除了使用方面的理由外,恐怕与园林面积缩小有关光绪年间的拙政园,仅剩下了1.2公顷园地与苏州其他园林一样,占地较小,因而造园活动首要解决的课题是在不大的空间范围内,能够营造出自然山水的无限风光这种园中园、多空间的庭院组合以及空间的分割渗透、对比衬托;空间的隐显结合、虚实相间空间的蜿蜒曲折、藏露掩映;空间的欲放先收、欲扬先抑等等手法,其目的是要突破空间的局限,收到小中见大的效果,从而取得丰富的园林景观。

这种处理手法,在苏州园林中带有普遍意义,也是苏州园林共同的特征 。

下载提示
相似文档
正为您匹配相似的精品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