沈阳北方建筑 说起沈阳北方建筑,最为有名的就是沈阳世博园、沈阳北陵(昭陵)、中共满洲省委旧址、辽滨塔等沈阳标志性建筑沈阳是国家历史文化名城,有2300年建城史,素有一朝发祥地,两代帝王都之称是中国最重要的以装备制造业为主的重工业基地,有着共和国长子和东方鲁尔的美誉,跻身国内最具竞争力城市行列,成为东北地区最具吸引力的投资地区之一以下是中国为建筑人士整理相关沈阳建筑资料,具体内容如下:沈阳北方建筑沈阳北陵(昭陵) 沈阳北陵(昭陵)简介: 清昭陵是清朝第二代开国君主太宗皇太极以及孝端文皇后博尔济吉特氏的陵墓,占地面积16万平方米,是清初关外三陵中规模最大、气势最宏伟的一座位于沈阳(盛京)古城北约十华里,因此也称北陵,是清代皇家陵寝和现代园林合一的游览胜地园内古松参天,草木葱茏,湖水荡漾,楼殿威严,金瓦夺目,充分显示出皇家陵园的雄伟、壮丽和现代园林的清雅、秀美昭陵除了葬有帝后外,还葬有麟趾宫贵妃、洐庆宫淑妃等一批后妃佳丽,是清初关外陵寝中最具代表性的一座帝陵,是我国现存最完整的古代帝王陵墓建筑之一沈阳北方建筑沈阳北陵(昭陵) 沈阳北陵(昭陵)建筑布局: 盛京之陵,规模最大保存最完整的就是昭陵。
沈阳昭陵陵区建筑布局大致是这样的:陵区四周设有红、白、青三种颜色界桩,其南面还备有挡众木(又叫拒马木)四百四十二架陵区南北狭长,东西偏窄陵区最南端是下马碑,其次,为华表和石狮计有下马碑四座,华表一对,石狮一对,它们分别立在道路的两旁石狮之北建有神桥神桥之西原有涤品井一眼神桥往北为石牌坊石牌坊东西两侧各有一座小跨院东跨院是皇帝更衣亭和静房(厕所)西跨院是省牲亭和馔造房石牌坊以北是陵寝正门正红门,此门周围是环绕陵区的朱红围墙,又叫风水墙正红门内有一条南北笔直的石路叫神道,神道两侧由南往北依次立有擎天柱柱一对,石狮子一对,石獬豸一对,石麒麟一对,石马一对,石骆驼一对,石象一对这些石兽统称石象生再往北,在神道正中有神功圣德碑亭一座碑亭两侧有朝房,东朝房是存放仪仗及制奶茶之地,西朝房是备制膳食和果品之所碑亭之北是方城,方城正门曰隆恩门,城门上有楼,俗称五凤楼方城正中是隆恩殿,两侧有配殿和配楼配楼俗名晾果楼,晾晒祭祀用果品之处隆恩殿后有二柱门和石祭台,再后是券门,券门顶端有大明楼,步入券门是月牙城,月牙城正面有琉璃影壁,两侧有蹬道可上下方城,月牙城之后是宝城、宝顶,宝顶之内为地宫宝城之后是人工堆起的陵山隆业山。
另在陵寝西侧、与宝顶遥遥相对还有一组建筑叫懿靖大贵妃、康惠淑妃园寝,是安葬太宗众妃的莹地除此之外,在陵寝东西两翼各三里许有陪葬墓,左侧有武勋王杨古里墓及奶妈坟,右侧有贞臣敦达里及安达里殉葬墓这种以功臣陪葬的形式是古代陵寝制度,体现了封建君王事死如事生的愿望,也体现了忠君思想和严格的封建等级制度 另在陵区之外还有藏经楼、关帝庙、点将台等建筑昭陵建筑布局严格遵循中轴线及前朝后寝等陵寝规制,陵寝主体建筑全部建在南北中轴线上,其它附属建筑则均衡地安排在它的两侧这样的设计思想主要是体现皇权至高无上,同时,达到使建筑群稳重、平衡及统一等美学效应 昭陵的管理有文武两大衙门一个叫总管衙门,一个叫关防衙门,管衙门主要负责陵区的防卫,关防衙门负责祭祀和陵寝建筑的一般修缮 清朝逊国之后,昭陵虽然仍由三陵守护大臣负责管理,但由于连年战乱,国库入不敷出,对昭陵无力做大的修缮,以至陵园建筑残破凋零当时有位文人写过这样一首《游北陵》诗:涉足昭陵户与庭,辉煌眩目未曾经莓苔满径无人管,杨柳山中犹自清写出了当时昭陵的真实面貌清代陪京(沈阳)八景里有北陵(昭陵)红叶金梁在《奉天古迹考》中说:北陵多枫柳,西风黄叶红满秋林,故名北陵红叶。
总的来看,沈阳昭陵主体建筑仍保存至今,地下基础完好,规划、布局依然完整,古建筑与遗址未受后人过多的干预与改变,自然环境也基本保持原始状态,真实性与完整性程度很高沈阳北方建筑沈阳北陵(昭陵) 沈阳北陵(昭陵)建筑景点: 隆山积雪 隆山即隆业山山虽不高却草木葱宠北方冬季高寒.降雪较多,每至严冬,隆业山白雪皑皑.宛如一条披鳞挂甲的银龙横卧于陵寝之后 宝鼎凝晖 宝鼎高二丈,周围三十丈表面用石灰涂成灰白色每当太阳西斜,阳光照射在宝鼎之上,使宝鼎如同一面斜放的镜子.奕奕发光 山门灯火 山门即大红门古时,昭陵与沈阳古城之间因无高楼阻隔,从陵前远望,盛京城城楼、墙垣、宝塔、殿顶皆历历在目特别是每年正月十五上元节夜晚,站在陵前山门处眺望夜色中的沈阳城,但见灯火点点,若隐若现如今,此情此景再也看不见了 碑楼月光 碑楼指神功圣德碑亭相传,此楼顶上琉璃瓦成分特殊,夜间在月光折射下可泛微光特别是每当十五日的夜晚,天空浩瀚,明白姣洁之时,楼顶的折射光线越发鲜明 柞林烟雨 柞林在东红门外以北相传,每当夏季一阵大雨滂沦之后,天气骤然转晴,这时,柞林在阳光照射下会有一种烟雾蒙蒙的景观。
原因可能是柞树叶子比其它时肥厚,易于吸收水分,阳光骤热,叶子含的水分蒸发下 蒸腾之故 浑河潮流 相传,浑河原先的故道在昭陵之前有次昭陵大祭,正赶上河水泛涨,前来祭祖的官员全被隔在对岸.不能按时祭陵,官员因此受罚因此.为防止类似情况再次发生,便将浑河改道沈阳城南浑河潮流,指浑河改道前河水泛涨的情景当然浑河改道之说只是传说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