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湖南花鼓戏的校园传承 【Summary】 湖南花鼓戏是中国的地方戏曲剧,也是我国优秀的传统民族文化但是由于改革开放等原因,戏曲行业开始没落,花鼓戏的传承之路日益严峻由于花鼓戏大多都是口传心授,在传承过程中难免遗漏掉一些精彩内容,大多数传统剧目也长时间都没有被搬上舞台他们的表演艺术、创作手法和戏剧性的特点难以更新,老龄化队伍的结构也严重制约花鼓戏的创新和发展随着表演艺术家的相继离世,一些优秀的剧目和唱功都将面临失传的窘境本文希望能通过校园传承的方式为花鼓戏的传承增加一条新的途径,让传统艺术文化在青少年心中扎根,为复兴传统戏曲艺术奉献出自己的力量Key】 湖南花鼓戏;校园;传承J825 A 2096-8264(2020)30-0066-04一、湖南花鼓戏的保护与传承现状(一)湖南花鼓戏保护与传承工作取得的成效1.申遗成功,获得法律保障花鼓戏是湖南,湖北、江西、陕西、河南安徽等地也颇有名气的同名歌剧,通常指的是湖南花鼓表演在众多的地方戏曲中,湖南的花鼓是流传最广也是影响最大的其曲调主要来源是民间小调,也是在地花鼓的基础上发展而来的其中民歌是湖南花鼓戏的起源,民间戏曲也被称為是历史文化的“活化石”,它是人们的生活方式,个性和当地人的审美习惯的综合表现,从清代嘉庆年间起至今的历史已经有两百多年。
而湖南花鼓戏真正发展时期则是在民国时期,其中流传较广的湖南花鼓戏作品有《刘海砍樵》《伍家坡》等等作为湖南最广泛最深远的湖南本土歌剧,湖南花鼓戏被评为世界上第二批非物质文化遗产,于2008年成为当地的文化资源,也成为了世界非物质文化遗产那什么是非物质文化遗产呢,用语言来说大概就是看不见摸不着但是又特别具有传承意义,且和人们的生活息息相关的一种活的文化遗产它是从劳动人民的日常种植和生产实践中产生的可以看出,这个遗产是不能用书本来描述的,在非物质文化遗产中,我们可以找到的东西,在物质文化遗产中则无法用语言表达所以我们也可以说,非物质文化遗产也弥补了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不足早在两千零几年政府和国际方面就陆陆续续发布了许多关于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的公约,其目的也是为了维护世界文化的多样性,并详细界定了非物质文化的概念和它所涉及的范围作为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的重要组成部分,各地方戏曲流派代表的特点和一个民族的地域特色,在思想和艺术上,它也有一个特定国家的印记和特定区域就比如说湖南花鼓戏,在得到了政府的重视且被列为世界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名录后,这两件事情原本是值得高兴的但是如果从事花鼓戏的演艺事业者只是单纯的想得到政府部门的认可,而忽略了艺术的最大受众者—人民群众的感受,那么后果必然是不可想象的。
2.建立传习机构,获得人才培养保障作为一种湖南本土普通民众所追捧的常见的戏曲,湖南花鼓戏其实是很有民众基础的民间戏班通常由十几二十个演员组成,租一个废弃的场地搭台表演他们走在田野里走在大路上但无论他们走到哪里,因其曲调高昂明亮,带有浓厚的喜悦色彩,人们的婚丧嫁娶基本上都会邀请其表演助兴,渐渐的花鼓戏也成为了底层的农民最熟悉也是最喜闻乐见的观赏模式了花鼓戏则正是在这种看似随意但实际紧贴老百姓生活的模式下得以传播,甚至被广泛传唱,在这种过程中也曾达到过花鼓戏艺术的巅峰在当前社会中,剧团,演员减少已是不争的事实,而专业的剧团大部分都是接受行政慰问演出,花鼓戏演员们大多不太愿意接受日常商演,与此同时民间戏班的状况就更让人担忧了演员稀少且不说,他们的演出大多是去废品场寻找能利用的工具,再租一些价格便宜的废旧场地,而他们的收入也就靠观众的自愿性取得对于梦想的缘故,为了使这种奉献给艺术,他们无条件地坚持到底经过一些靠谱的统计表明近400种的中国剧种中大多数都是在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前的存在的,只有少部分剧种是在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开发的进入20世纪80年代后,再也没有一个新的剧种涌现出来,虽然有些地方剧种已经制定好,地方戏却似乎是处在了经济低迷的时期。
在商品趋势的影响下,地方剧种的生存和发展是困难的这个时候则需要建立专门学习花鼓戏的院校以及传习机构,吸引对花鼓戏有兴趣的人们来学习,提供一个传统戏曲生存的环境和条件二)湖南花鼓戏保护与传承工作面临的问题1.城市化建设使创作土壤渐渐流失作为中国最具特色的地方戏曲之一,花鼓戏传承发展的历史悠久但是随着城市化进程的开始,大面积推动着农村人向城市发展,传统的农耕生活方式逐渐转变成了一种新的生活方式作为一个极其具有乡土气息的地方剧种,湖南花鼓戏的传承与创新离不开农民,它产生且发展于劳动人民的生活,同时湖南花鼓戏它也是产生于农村并且发展兴起于农村的一种特殊的艺术形式湖南花鼓戏绝大多数是喜剧型的作品,在长期的历史发展过程中,湖南花鼓戏的喜剧风格也逐渐形成了它独具一格的特色大多数的花鼓剧本主要反映底层老百姓的劳动生活、爱情生活和家庭生活,人们能看到在自己生活中经常出现的场景、经常看到的动作、经常听到的话、经常接触的故事情节,且通过一种带有戏剧效果的场景来表演给人们看,其实是非常容易引起共鸣的这是第一次由住在农村地区的农民和住在城市的劳动人民这一社会底层所共同接受的正是因为它的“原味”,使湖南花鼓戏有生存的土壤。
更令人不解的是,湖南花鼓剧团一般是在城市,农村人却没有途径能看到花鼓表演频道欣赏和观看,在戏曲艺术的当前发展的时代,我们可以用最简单的方式让“俗”文化回到农村,回到自己的沃土,并让它吸收土壤中的养分直到它足够成熟,有足够的营养和吸引力时,自然能够得到人们对它的关注并且人们因为喜爱它而去认可它,追捧它但是随着城市化建设的发展,大量的农民向城市转移,受众群众减少,作品创作力量大幅度下降,大大影响了花鼓戏新作品的创新速度2.普通话的普及对方言土语的冲击湖南花鼓戏的复杂和特点跟其多样化的方言土语是脱不了关系的,经历了改革开放之后,普通话的普及使得人们对语言的要求同一统一,这个大势必然会对“俗”文化的湖南花鼓戏造成巨大的影响虽然花鼓戏有很多让人难以理解的地方方言,在演出中人们多少会因为听不懂土话而不能很好地理解整部戏的内容和它所表达的意义,人们自然感受不到戏曲的魅力,也就觉得没那么有意思了但是从另一个角度来看,这何其不是它的本质和特色呢,毕竟,有一种说法是,就是因为不了解所以觉得好奇了就会想去了解总之,当地方剧种加强其独特的性能特点,他们也会形成自己的局限性相对于地方小戏剧,那些在大方言区传播的戏剧,因为有更多的人可以了解他们的含义,所以往往有更广阔的市场。
目前,大多数地方戏曲都面临着“城市”的尴尬为什么当地的戏剧不会广泛传播,本地戏剧如何能得到更好的发展,除了从服装,声音,市场营销等方面的研究,方言也是一个考虑因素任何一种戏剧从一定地域文化起源和使用当地的方言例如,在长沙花鼓戏,在长沙花鼓戏剧方言相对于当地的方言口语是稳定和保守的;在另一方面,长沙花鼓戏曲的方言通常接近普通话,这点则能让人们听得懂台词,理解剧目表达的意思3.现代娱乐方式对花鼓戏的冲击在现代对花鼓戏造成巨大影响的娱乐方式有很多,从1976年开始,改革开放使人们走上了社会主义现代化的道路经济发展思想改革,人们的生活水平物質条件也越来越高,各行各业都得到了飞速发展这个时候人们也开始花费更多的时间精力和钱财去到娱乐活动中放松自己,享受生活人们唱歌跳舞,现代流行的音乐,用彩色电视追剧以及用来用笔记本台式电脑上网都是人们生活中常见的休闲娱乐方式,这就对本土的传统艺术尤其是戏曲的艺术造成了超级大的冲击,这些娱乐方式也使得人们的欣赏口味得以转变观看花鼓戏的观众越来越少了,导致了花鼓戏团大量减少,演员面临转行,传承人员稀少,剧种也日益萎缩,其生存空间也变得越来越狭小随着经济的快速发展,人们生活的社会环境也发生了很大的变化。
娱乐活动上,有直观可视化媒体,比如电影和电视基本完成更新速度快,内容形式也很多,让人们眼花缭乱,人们的审美趣味已经变得多样化文化娱乐,如电影,电视,CD,VCD,DVD,卡拉OK等的形式哪怕在普通人的家庭里也已经变得越来越普遍文化革命”之前,并没有很多艺术形式可供选择,如果人们想要欣赏各种艺术就只能走进影院而现在当代电视已经进入亿万人的家庭,人们只要坐在家里,就可以享受不同民族的文化节目和各种形式的休闲娱乐,屏幕的艺术几乎淹没了舞台艺术,从而使戏剧从艺术的主人逐渐变得无人问津传统剧目有悠久的历史和深厚的文化底蕴,这一直被认为是中国娱乐的主要文化形式,但现在它已经逐渐从艺术之王的状态经过了近千年的历史直线下降在二十世纪八十年代初,一些地方小戏比如说湖南花鼓戏因其本身具有民族特色和强烈的时代精神,取长补短,借鉴了许多优秀的表现手法和手段,符合了当代年轻人的审美乐趣但是从二十世纪九十年代开始,戏曲行业开始没落,加上一直以来又没有出现好的剧本,所以花鼓戏的市场逐渐也不景气了起来2008年,湖南花鼓戏入选为第二批全国非物质文化遗产,这原本是一件好事的但是在这之后湖南花鼓戏却成了替地方政府拿奖的道具,生产出的作品大多不尽人意,这种结果直接导致花鼓戏脱离了群众而成为了其传播的难题。
4.传承人及传承途径有限在改革开放的新时代,人们审美需求的多样化拓宽了地方戏曲与当代观众之间的心理距离政府在这个情况下并没有伸出援助之手,在改革开放之后完全把重心放在了经济发展的建设当中,对花鼓戏没有规划它的发展前途,只提供了极少的资金支援,大有让花鼓戏自生自灭的意思而经济紧张又使得大多数地方戏剧公司面临接不到上演和无偿演唱的困境,歌剧观众减少,市场低迷,经济收入微薄,导致许多歌剧演员离开舞台,其中不乏许多优秀的表演人才在古代,湖南花鼓戏一度从农村占据了城市,由此可见其受欢迎的程度从根本上说,农村地区是湖南花鼓戏专业一些学院招收的学生的主要来源,而较昂贵的学费则排除了农民子女的一些孩子;因为他们从事戏剧表演比较困难,富家子不愿意进入戏剧班,这无形地限制了湖南花鼓戏专业演员的培养其次,湖南花鼓戏是一门综合性艺术,注重“歌舞,手眼”,成为优秀的湖南花鼓演员,除了更好的天生条件外,还需要自己的努力,而且即使是学成之后,专业花鼓戏演员的收入也是较低的这种“高投资低收”的投资无形中也是湖南花鼓戏专业队学生的吸引力大大降低的原因二、湖南花鼓戏校园传承的意义(一)为湖南花鼓戏的传承增加了一条新的途径在经济文化政治高速发展的时代,传统戏曲的传承和发展面临着巨大的问题。
其不合理的分配制度和所有制结构,落后的传承方式以及戏曲内容陈旧,时代感不强等原因大大限制了湖南花鼓戏的发展和传播通过校园传承,让新时代的学子接触并了解具有独特魅力的戏曲艺术,无形之中为湖南花鼓戏的传承增加了一条新的途径二)让传统民间艺术在青少年心中扎根作为祖国未来的花朵和未来的栋梁,青少年才是挑起复兴湖南花鼓戏大任的主要角色在这个花一般的年纪,年轻的学子总是会学习各种感兴趣的内容,相对于年长的人们学龄更长,也有更有的精力能投入在戏曲学习中在对湖南花鼓戏有一定了解后,我相信通过花鼓戏自身超强的感染力,会使得青少年在不知不觉中被吸引,使传统戏曲扎根在青少年心中而培养了青少年的热情,自然也就扩大了观众群体三、湖南花鼓戏校园传承的方法和策略(一)花鼓戏进教材既然我们想用校园传承的方法来传承花鼓戏,那是不是得考虑一下简单直观又有效的把花鼓戏编进教材这个方式学校里面芸芸学子,其中不乏有对戏曲感兴趣的人如果能把花鼓戏编写进教材,能使得没兴趣的人更加了解花鼓戏,而有兴趣的人则会产生一种我喜欢的东西在教材上有的自豪感这样做的话,起码能让花鼓戏被学生们所看到二)传承人进校园随着戏曲行业的没落,对学习花鼓戏又有固定的家庭经济要求,政府也始终不能做出资金方面的保障,致使有心有能力学习花鼓戏的表演者越来越少。
但是如果学校能够做出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