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详情

从语言游戏论看二语词汇习得过程中的语言迁移现象

杨***
实名认证
店铺
DOCX
38.49KB
约15页
文档ID:292986351
从语言游戏论看二语词汇习得过程中的语言迁移现象_第1页
1/15

    从语言游戏论看二语词汇习得过程中的语言迁移现象    国防++陈秀英〔Summary〕 文章以语言游戏论的“家族相似性”和“意义即使用”为理据,阐释了二语词汇习得过程中的语言正、负迁移现象研究表明,语言正迁移是由于语言游戏之间存在家族相似性,而语言负迁移现象的存在是因为所有的语言游戏之间虽存在家族相似性,但这种相似性下仍有差异存在;语言的意义按照规则在使用中得以体现,在二语词汇习得过程中,语言迁移的产生是由于母语与二语所处的生活形式发生变化引起语言游戏规则的改变,进而导致语言规则和使用的变化,亦即语言意义的不同在英语词汇教学过程中,我们应当对词汇迁移现象进行分类总结,理解其本质,提倡利用语境进行二语词汇教学,使学生形成自然的英语表达习惯〔Key〕 语言游戏论;家族相似性;规则;意义即使用;二语词汇迁移〔〕H0〔〕A〔〕1008-2689(2017)04-0026-06引 言美国著名的语言学家Michael Lewis[1]认为词汇习得是二语习得的中心任务,每一项语言能力的学习和提高都离不开对词汇的依赖,但是二语词汇的习得又是一个伴随终身的认知过程,无人能掌握一门语言的全部词汇Lewis指出了二语词汇学习的重要性,同时也强调了二语词汇学习任务的艰巨性。

正因如此,自二语习得理论提出以来,大批的研究者投身于二语词汇习得领域的研究,取得了丰硕的成果他们从不同的视角对二语词汇习得过程中出现的语言现象进行阐释,并针对二语词汇学习困难提出各种解决办法语言迁移是二语词汇习得过程中出现频率较高的一种语言现象,在中国学生二语(英语)习得的中介语阶段,语言迁移现象几乎无刻不在语言迁移现象的本质是什么?我们又如何从其本质出发,减小语言迁移对二语词汇习得的阻碍作用,正确引导其在二语習得过程中的促进作用?自上世纪70年代,二语词汇习得研究逐渐成为二语习得研究领域里的一个热点,国内外研究二语词汇习得过程中语言迁移现象的学者越来越多徐庆利等[2]在“语言迁移研究近20年的新发展:回顾与思考”一文中总结了双语心理词库、新沃尔夫主义和复合语言能力等领域的研究成果对迁移研究的推动作用;然后总结迁移方向、可迁移性和概念迁移3个方面新进展的研究,提出了今后迁移研究的努力方向;郭翠[3]在其文“第二语言习得中的语言迁移研究”中介绍了以行为主义心理学、普遍语法理论和认知主义为基础的语言迁移研究,分析语言可迁移性及其特征,指出语言迁移研究对外语教学和研究的启示;王盈盈[4]在其文“语言迁移对大学生写作的影响”中,运用大量的词汇迁移实例对语言迁移现象进行解释、说明。

但是,从语言哲学的视角出发对二语词汇迁移现象进行阐释的研究尚不多见,从维特根斯坦后期语言哲学的角度探讨二语习得的研究更是为数不多孙丽丽[5]在“‘语言游戏说指引下的二语词汇习得”一文中,指出了语言游戏之间的“家族相似性”与“生活形式”对二语词汇习得有借鉴意义,但其研究未对“家族相似性”和“生活形式”之间的关系及其作用下的词汇学习策略进行研究说明;周晓[6]在其文“维特根斯坦后期语言哲学观与二语习得”中指出“生活形式”和“规则”对于二语习得的影响,强调语言习得的体验性,强调语境的作用,认为语言使用必须遵守规则,但是语言规则即语法并不是通过教授学会的人们不是掌握了规则才进行语言游戏,规则是在游戏中自己浮现出来的但该论文没有进一步解释如何在教学实践中具体利用这种影响;苏鹏[7]在“维特根斯坦的语境观及其影响”中表明了“意义即使用”的语境观对语言使用的重要作用前人的研究是零散的、抽象的,对“语言游戏论”的主要观点及其观点之间的关系没有做全面分析,且并未从具体的语言实例中解释这种关系但这些研究为我们以维特根斯坦后期哲学“语言游戏说”为出发点来理解二语词汇习得的语言迁移现象带来了启示文章将从探讨汉语作为母语对二语英语学习过程中的词汇迁移现象的本质特征出发,研究“语言游戏论”的主要观点及其相互作用下的二语词汇迁移的表现,从而可以对二语词汇习得教学有所启示。

为什么汉语词汇对英语词汇存在迁移现象?行为主义学习理论家认为二语习得实际上是新的学习习惯的形成而在二语习得过程中,当母语和二语存在相似性的时候,母语学习习惯会促进二语学习习惯的形成;否则旧有的学习习惯会阻碍新的习惯的形成,这便是语言迁移的过程语言迁移分为正迁移和负迁移两种美国结构主义语言学家Robert Lado[8]迁移概念的核心也是比较第一语言与第二语言之间的异同母语中与目的语相似的地方将促进目的语学习,而母语中与目的语相异的地方将对目的语学习产生困难语言的负迁移可以理解为母语知识对二语新知识的干扰二语学习者在外语学习中所犯的错误是其母语习惯负迁移的结果,语言之间的差异是导致二语错误和习得困难的原因[3]中国学生二语词汇习得即英语词汇习得的迁移现象,即为汉语词汇对英语词汇习得的正迁移和负迁移现象一、 “家族相似性”视角中的词汇迁移现象维特根斯坦后期语言哲学“语言游戏论”为我们理解语言迁移现象的本质提供了理论依据维特根斯坦[9]在其《哲学研究》一书中说道:“我也将把由语言和行动(指与语言交织在一起的那些行动)所组成的整体叫做‘语言游戏”维特根斯坦的语言游戏论中有几组重要的概念:家族相似性、意义即使用、生活形式、用法和规则等。

在维特根斯坦看来,语言即游戏维特根斯坦通过对各类语言游戏的研究发现,各类语言虽然表达方式迥异,但却存在一定的相似性,他将各种游戏之间的这种关系称为“家族相似”[10]维特根斯坦用“家族相似性”解决“语言游戏”之间是否存在共同之处的问题这里的“各类语言”不仅仅指的是同一语言系统中的不同语言游戏,而且指出了不同语言系统中的语言游戏之间的相似性在中国学生(这里指已经熟练掌握汉语的中国学生)学习英语词汇的时候,常常会出现这样的情况:(1)一片面包:a bread;endprint(2)很多苹果:many apple;(3)更加完美:more perfect;(4)一棵树:one tree;(5)一个苹果:an apple;(6)开电视:open the television;(7)浪费时间:waste time;(8)看电影:see a movie;(9)做得好:do good;(10)已经完成:already finish;上述10个实例均是中国学生由于汉语词汇搭配规则而对英语词汇表达造成的结果,但只有例(4)和例(5)的表达方式是正确的,其他均有错误也就是说,在这10个汉语词汇对英语词汇表达的迁移中,只有例(4)和(5)为正迁移,而其他都是负迁移。

例(1)、(2)、(4)和(5)均是中国学生根據汉语量词搭配规则所造的英语词汇,其复数形式是由量词加上名词的形式由于汉语词汇本身没有单复数形式,因而在英语词汇搭配时,量词搭配可数名词时便出现了负迁移,也就是出现了“many apple”这样的可数名词不加“s”的错误形式,而这恰恰是英语词汇可数名词的表达习惯,即量词加上可数名词的单复数形式,所以例(4)和(5)的表达是正确的,为正迁移现象而例(1)是因为在英语词汇中,“面包”本是不可数名词,如果要说“一片面包”一定是“a piece of bread”,表示从大面包上切了一片面包;而例(2)中“很多苹果”根据英语词汇单复数的变化应为“many apples”所以,当汉语词汇知识和表达习惯作用于英语可数名词单数形式的表达时会出现正迁移,而作用于可数名词的复数形式或不可数形式时,一般会出现负迁移在上述例(6)、(7)和(8)中,中国学生的英语词汇表达方式是根据汉语词汇动宾搭配关系而来的但只有例(8)“see a movie”的表达是正确的而“开电视”、“浪费时间”的英语表达应为“turn on the TV”、“a waste of time”。

汉语词汇的表达习惯对英语词汇的表达习惯的形成造成了阻碍,继而出现了英语词汇的负迁移当然也有促进作用,比如,“see a movie(看电影)”、“go brush(去刷牙)”等相似的表达方式在例(3)、(9)和(10)这3个表达中,其中,例(3)是因为汉语和英语对词汇语义的不同认识所造成的在英语词汇中,“perfect”是一个极限词,因而不可能有比较级和最高级,但在汉语中却有,因而中国学生才会造出“more perfect”这样不符合英语表达习惯的词而例(9)和(10)表达错误的原因在于时态和动词形式的转变上汉语中的时态通过汉语词汇进行表示,表示动作的词汇没有变化;而英语却要通过“时间、助动词、动词形式变化”来共同表示一个时态做得好”和“已经完成”在汉语和英语词汇中都表示了同一时态的动作,前者表示过去时,后者表示过去完成的状态,但它们却有不同的表达方式它们的英语表达分别为“well done”和“have already finished”,这远比汉语词汇的表达要复杂得多所以中国学生在时态加上动词变化这一方面经常出错,就是因为汉语缺失以词汇形态变化来表达时态变化的情况,从而形成了英语的负迁移。

以上10个例子讲的都是汉语语言规则对于英语语言规则的迁移影响,这里的语言规则指的是狭义上的语法从以上10个例子中我们可以看出,英汉两种语言之间存在“相似性”,但这种“相似性”并不是完全相似,而是相近性,也就是相同性与不同性并存,这就是维特根斯坦所说的语言游戏的“家族相似性”也就是说,汉英两种语言在语法上存在“相似性”,因而中国学生在学习英语的时候迁移起到很大作用从家族相似性的语言哲学特点可以看出汉语对英语的语言正迁移是由于汉英两种语言游戏的“规则”之间存在家族相似性而语言负迁移则表明了维特根斯坦认为“语言游戏的规则”之间虽存在家族相似性,但这种相似性并不是完全相同的,一成不变的,它会因为语言游戏所处的环境的变化而变化,也就是下面我们要说到的“语境”对词汇迁移的影响二、 “意义即使用”视角中的词汇迁移现象“意义即使用”观强调词语的意义由它出现的语境所决定,是它在语言中的用法孤立的、静态中的词语难以确定其本身的意义[11]同时,没有一定的规则,一个词的用法就没有遵循的东西,也就失去了意义,语言游戏也就无法进行规则使一种语言游戏成为人们共同的一种活动所必需的,语言的用法是否正确,在于是否遵守规则。

遵守规则是一种社会实践,而且规则本身也是植根于生活形式中[12]而生活形式就是指在特定历史背景条件下通行的,以特定历史继承下来的风俗、习惯、制度、传统等为基础的人们思维方式和行为方式的总体或局部[13]维特根斯坦关于语言游戏遵守规则性的论述有两点值得我们注意:第一,遵守规则的过程是“盲目的”这里的“盲目地遵守规则”是指无需引导、自然而然的行为;第二,遵守规则是一种习惯这里所说的“习惯”指的是某种不断重复、有规则的行为[10]狭义地说,“规则”可以指语言规则即语法[6];广义来说,“规则”是指使语言表达本地化的一种无形的习惯,即语言游戏的规则[14]概括起来讲,根据后期维特根斯坦的观点,语言游戏具有规则性特点,语言的意义在于按照生活形式所赋予的规则中使用也就是说,一个词汇或表达是否用得正确或人们是否正确地理解它的意义,我们可以从这些词汇或表达所处的生活形式的风俗、习惯、制度等进行考察语言的意义按照生活形式所赋予的规则在使用中得以体现,即语言的意义在语言环境中得以体现,这同时为二语习得过程中语言的迁移现象提供了语言哲学基础[7]这里的语言环境(后文简称为语境)既是社会文化环境,又是具体的语言成分使用的语境。

由此看来母语和二语的学习习惯就是一种遵守规则的惯性行为,当母语与二语所处的生活形式发生变化时,规则也随之发生变化,自然而然地语言的意义就不同了所以,在二语习得过程中,语言迁移是由于母语与二语所处的生活形式的变化引起语言规则的变化,从而语言的使用发生变化,即语言意义的不同[15]这其中就包括词汇的。

下载提示
相似文档
正为您匹配相似的精品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