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详情

从字义角度探究倍与背的关系

杨***
实名认证
店铺
DOCX
33.57KB
约10页
文档ID:292985890
从字义角度探究倍与背的关系_第1页
1/10

    从字义角度探究“倍”与“背”的关系    孙慧Summary:注解家在注解古籍时存在“背”与“倍”互训的现象,“天子弔,主人必将倍殡枢”《战国策·赵策三》,王力注:倍,背,指不正面對着又“工祝招君,背行先些《楚辞·招魂》,汉王逸注:“背,倍也从注解家用“背”和“倍”二字互训,可见“倍”和“背”在字义上有一定的渊源本文从字义的演变角度探究“倍”与“背”二者之间的关系Key:“倍” “北” “背” 溯源一、引言所谓互训即用字义相同或相近的二字相互解释,根据王力先生对于“倍”字的注解,我们可以得知“倍”字有承担“背对”的意义然而前人对于“倍”和“背”二者之间的关系确没有明确的说明有学者将二者列为通假字一列,如李新魁在《古音概说》中认为:“这里是古人写了‘别字”或者说古人借用‘倍字当作·背字用‘背当是本义,‘倍为‘背的通用字①(130)本文主要通过二字的意义溯源探究二者之间的关系现代汉语中记录“背”字的违背类意义产生于商周时期在上古文献中,“北”和“倍”分别表示不同的意义:“北”最初表示“脊背”这一字义,用“倍”记录加倍义后“北”字增加义符产生“背”字,用于记录脊背义随朝代的更迭和新字的不断出现,一直用“倍”记录的违背类意义开始用“背”记录。

本文以二字在古籍史料中的表意情况为依据,追溯其本义及引申义,从语音和意义两个角度探究其相互之间的关系,为把握“倍”与“背”的关系提供一个新的思考角度二、“背”与‘倍”字溯源(一)“背”字溯源“背”,《说文》:“脊也,从肉北声许慎将“背”解释为“脊背”,并且该字以“北”为声符,以“肉”为形符可见“北”与“背”在读音上有关联,我们可以通过探究“北”与“背”二字之间的关系弄清“背”字的字义渊源1.北《说文》:“北,乖也从二人相背许慎对于“北”的解释是两人背靠背,由于许慎编纂《说文》时还没有见过甲骨文字形,因此直接将“北”解释为两人背靠背唐兰先生认为:“北由二人相背,引申而有二义:一为人体之背,一为北方逗通过查阅《汉书》《左传》《国语》等文献资料,我们发现,“北”字主要有以下意义1)背部通过观察“北”的早期甲骨文字形材可以得知,“北”实际上并非表示两人相背,而是象背部之形,即背部的意思这一字义在文献中也有记录,例如:①某头左角刃痛一所,北二所《睡虎地秦墓竹简·封诊式·贼死》)(2)军队败亡在古代打仗过程中,当一方军队打了败仗时,另一方往往会采取追逐的行动,人在逃亡时,往往是背部朝向敌人向前奔跑的。

因此,“北”也有“军队逃亡”这一字义例如:②沛公,项羽追北《汉书·高帝纪上》)③故兵有走者,有弛者,有陷者,有崩者,有乱者,有北者《孙子兵法·地形篇》)④投之无所往,死且不北《孙子兵法·九地篇》)(3)北方徐灏云:“古者宫室皆南向,故以所背为北由于我们地处北半球,房屋居所大多坐北朝南,背向北方朱骏声云:“人坐立皆面明背阴,故以背为南北之北北”这个字,在“背部”这一字义上又逐渐演变出了“北方”的意义例如:⑤十月一月朔巡守,至于北岳,如西礼《今文尚书·尧典》)⑥夏,齐人伐我北鄙《左传·禧公二十六年》)⑦阀为深沟,通于商、鲁之间,北属之沂,西属之济,以会晋公午于黄池《国语·吴语》)2.背(1)脊背《说文》:“背,脊也从肉北声许慎在这里将“背”定义为脊背,从“从肉北声”可以看出“背”字是在“北”的基础上产生的,二者上古音均是帮母职部既在语音上与“北”有关联,又在“脊背”义上与“北”保持一致例如:⑧良:艮其背,不获其身,行其庭,不见其人《易经·良卦》)⑨费日:‘我奚御哉?袒而示之背《左传·庄公八年》)⑩养其一指,而失其肩背而不知也,则为狼疾人也《孟子·告子上》)故九万里,则风斯在下矣,而后乃今培风;背负青天,而莫之夭瘀者,而后乃今将图南。

《孟子·逍遥游》)(2)北堂《老子》:“万物负阴而抱阳《释名》:“负,背也置项背也《国语·齐语》:“负任澹何注:“背曰负北半球的房屋为了采光大多是坐北朝南的,这样可以更好地接收到阳光,朝阳的那一面多是房屋的南面,北面是背阴面,因此“背”又有“北堂”一义,即房屋的背面、后庭此意运用不多,例如:焉得谖草,言树之背《诗经·卫风》)传:“背,北堂也3)违背“背”的本义是“脊背”,但是人在违背他人意见时往往以背部示人,呈抗拒状因此,“背”在“脊背”这一字义基础之上又衍生出了“违背”字义这一字义在古籍中也比较常见例如:若袭我,是自背其信而塞其忠也《国语·晋语》)背宋之盟,一也;德薄而以地赂诸侯,二也《国语·周语》)根据上文的“背”和“北”二字溯源,我们可以发现,“北”充当的是“背”字的声符,王力先生认为它们二者上古音均是帮母职部,从字音角度来看是叠韵关系,由此可见“北”与“背”在语音上有关联此外,在“背”产生前,“脊背”义均由“北”字承担,“背”产生以后,“脊背”义转移由“背”字承担,“北”只用于继续表示其余二义可见,在“脊背”义上,“北”和“背”是古今字关系二)“倍”字溯源“倍“在现代汉语中多表示“倍数”义,至于其本义,学界至今未给予太多关注,且意见不一。

譬如《战国策·赵策三》:“天子弔,主人必将倍殡枢王力先生在这里将“倍”解释为“背对”,并非特殊用字现象,然而有的人认为,“倍”之所以出现“背部”义是因为借用了“背”字,并非其本义,两者是通假字的关系我们通过考察“倍”在《孟子》《左传》《战国策》及《周礼注》等典籍中的表意情况将“倍”的字义总结为以下三点:(1)反《说文》:“倍,反也段注:“反也,此‘倍之本义可见,“倍”的本义即“反”,当中含有“违背”“背叛”的意义此义在古籍中有多处印证,例如:子之兄弟,事之数十年,师死遂倍之……子倍子之师而学之,亦异于曾子矣《孟子·滕文公上》)倍本弃事而安怠傲《墨子·非儒下》)君子以倍叛之心接藏谷,犹且羞之,而况以事其所隆亲乎?(《荀子·礼论》)倍道而妄行,则不能使之吉《荀子·天论》)(2)倍文《说文》段注:“引申之为倍文之倍大司乐注日‘倍、文曰讽,不面其文而读之也段玉裁认为“倍”的引申义当为“倍文”,即不看文章读文由于“倍”本义有背对的意思,默背有背对着文章的意思,因此“倍”字由“反”引申出了“倍文”的意义这一字义在古籍中也可印证,例如:《康熙字典》载:“滂读书倍文,功力兼人《韩愈·韩滂墓志》注:“倍文,谓背本暗记也。

《周礼注》:“倍文日讽,韩语本此3)增加王力《同源字典》认为“倍、培、陪”三字上古音同属并母,且“‘倍有增加的意义,‘培是在庄稼上加土,‘陪是在土丘上加土”可见这三字在语音和意义上均有关联,因此当为同源字倍”的“加倍”义在古籍中也有例可证,例如:⑩焉用亡郑以倍邻?(《左传·僖公三十年》)是以人民众而货财寡,事力劳而供养薄,故民争,虽倍赏累罚而不免于乱《韩非子·五蠹》)太子何不倍楚之割地而资齐,齐必奉太子《战国策·齐策三》)三、“背”和“倍”字义关系(一)“背”和“倍”在上古文献中的表意情况从上文研究我们发现“背”和“倍”在“违背”“背逆”这种字义上重合,《广韵》:“背,背弃荀子解蔽:“背而走注:“背,弃去也《楚辞·招魂》:“工祝招君,背行先些注:“背,倍也在这里,古人用“倍”释“背”;《战国策·赵策三》:“天子弔,主人必将倍殡枢注:“倍,背,指不正面对着我们发现古籍中注解家常用“背”和“倍”二字互训,那么这二者之间是否存在通假关系呢?二者是否是通假字呢?《礼记·大学》:“而民不倍注:“不相倍弃也《孟子·滕文公上》:“师死遂背之音义引丁音:“背义当作偝,古字借用耳师古曰:“倍,读曰偝通过这段文字可以发现,除了“背”和“倍”互训以外,“偝”也和二者在意义上有一定的关联,三字字义基本相同,且“背”和“偝“二者上古音存在并母双声、职之对转的关系。

我们可以通过“偝“在文献史料中的应用情况确定三者的关系,“偝”在文献中应用不多,但仍有部分例子,例如:鲁令弟子辞曰:“毋幠,毋敖,毋偝立,毋踰言,偝立踰言有常爵《礼记·投壶》)夫二家虽愚,不弃美利而偝约为难不可成之事,其势可见也《说苑·权谋》)该字大多是注解家们在注解经文时运用,例如:《项羽传》:“马童面之张晏曰:“背之也《张驱传》:“上具狱事不可却者,为涕泣,面而封之师古日:“谓偝之也惠氏定宇左传补注曰:“面缚之,谓反背而缚之根据上例的文献和注解,我们可以看出,“偝”在“反”这个字义上和“背”“倍”基本保持一致且根据现有语料库来看,“偝”最早出现在战国时期的《礼记》中,后断续被注解家运用于注解经文,多出现于《十三经注疏》中,宋以后的注解作品中不再出现也就是说,“偝”只出现了一段时间,后逐渐消亡二)“背”与“倍”的字义关系探究从语音角度来看,“背”和“偝”上古音同属并母职部,“倍”上古音属“并母之部”,三字存在之职对转的关系,可见三者在语音上相近此外,根据上述三字在古籍中出現的表意情况来看,伴随着朝代发展,人们的用词习惯及词语在典籍中的表意情况产生了相应的变换,“背”和“倍”的“违背”义在文字的应用过程中发生转移,后“倍”只用于承担除“违背”外的“倍文”和“增加”二义。

二字同时存在,三者在“反”“背逆”义上相通,三者是同源字的关系四、结语通过对“倍”和“背”二字在文献中的使用情况及字义的溯源,我们发现:“背”字是在“北”的基础上产生的,“背”产生以后,“北”字的“脊背”义由“背”承担,且二者上古音均是帮母职部在“脊背“意义上二者是古今字关系此外,通过文献史料发现,注解家除常用“背”和“倍”互训外,也用“偝”和“倍”互训,且“背”和“偝”二者上古音存在并母双声,职之对转的关系可见“偝”和二者在意义上有一定的关联,三字在“背反”义上基本相同,因此“倍”与“背”属于同源关系注释:①李新魁.古音概说[M].广州:广东人民出版社,1982.②唐兰.释四方之名[J].考古学社社刊,1936(1).Reference:[1]许慎.说文解字[M].北京:中华书局,1963.[2]王力.同源字典[M].北京:商务印书馆,1982.[3]段玉裁.说文解字注[M].杭州:杭州古籍出版社,1988.[4]王力.古代汉语(第一册)[M].北京:中华书局,1999.[5]黄德宽.古文字谱系疏证[M].北京:商务印书馆2007.[6]吉霞.释“北、背、非、匪”[J].寻根,2006(06).[7]张再兴.基于秦汉简帛语料库的“倍”“背”记词变化考察[J].耕耘语言学刊,2009(01).[8]现代汉语大字典编委会.现代汉语大字典[M].上海:上海辞书出版社.2010.  -全文完-。

下载提示
相似文档
正为您匹配相似的精品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