统编新版八年级语文下册第8课《时间的脚印》优质课件

上传人:专业****件教... 文档编号:292929980 上传时间:2022-05-15 格式:PPTX 页数:62 大小:8.13M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统编新版八年级语文下册第8课《时间的脚印》优质课件_第1页
第1页 / 共62页
统编新版八年级语文下册第8课《时间的脚印》优质课件_第2页
第2页 / 共62页
统编新版八年级语文下册第8课《时间的脚印》优质课件_第3页
第3页 / 共62页
统编新版八年级语文下册第8课《时间的脚印》优质课件_第4页
第4页 / 共62页
统编新版八年级语文下册第8课《时间的脚印》优质课件_第5页
第5页 / 共62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统编新版八年级语文下册第8课《时间的脚印》优质课件》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统编新版八年级语文下册第8课《时间的脚印》优质课件(62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统编版统编版语文语文八年级下八年级下册册8 8 时间的脚印时间的脚印时间是物质存在的客观形式,无处不在,与每个人密切相关,但它看不到、触不着。那么用什么可以记录时间的更替呢?今天我们就走进陶世龙的时间的脚印,跟随作者去探寻时间的踪迹!必记字词必记字词03初读课文初读课文04精读课文精读课文05 积累拓展积累拓展07CONTENTS 教学目录教学目录 学习目标学习目标01 写作培优写作培优08必备知识必备知识02课堂小结课堂小结061.了解作者作品。明确说明对象,了解岩石是如何记录时间的。2.把握本文的说明顺序,掌握举例子、打比方等说明方法;品味本文生动有趣的语言。3.激发探索大自然的兴趣,培养

2、理性思考、自主探究的习惯。学习目标学习目标走近作者走近作者必备知识必备知识陶世龙,1929年出生于四川省安岳县。1952年毕业于北京大学地质系。他主要写作普及地质矿物知识的文章,陆续发表科普小品及其他科普作品数百篇,被中国科普作家协会评为有突出成就的科普作家。著有变幻多彩的地球打开地下宝库的钥匙我们居住的星球等。本文是一篇科普读物,同时又是一篇很好的事理说明文。它所追踪的“时间的脚印”不在我们的日常生活中,而在岩石上。这些岩石在漫长的地质年代中变化和生成,是大自然的一种语言,留下了时间的印迹。创作背景创作背景必备知识必备知识字音字形字音字形必记字词必记字词踪迹( ) 悬崖( ) 腐蚀( )山麓

3、( ) 沟壑( ) 沉淀( ) 琥珀( ) 龟裂( ) 楔形文字( )zngyshlhdinh pjnxi粽( )粽子踪( )行踪zngzng综( )综合zng绷( )绷带崩( )崩塌bngbng蹦( )蹦跳bng( )停泊( )湖泊泊b p海枯石烂:直到海水枯干,石头粉碎,形容经历极长的时间(多用于誓言,反衬意志坚定,永远不变)。腐蚀:通过化学作用,使物体逐渐消损破坏,如铁生锈。沟壑:山间的流水沟。沉淀:溶液中难溶解的固体物质从溶液中析出。龟裂:裂开许多缝子。词义理解词义理解必记字词必记字词认真阅读课文及相关参考资料,捕捉课文中的关键段落、句子、词语。记录疑难问题,将自主学习没有解决的问题记

4、录下来,用于合作探究时解决。1.划分文章层次。2.标记出有疑问的地方,在旁边批注问题。自主学习自主学习初读课文初读课文第二部分(1-4)首先提出“时间”的话题,由生活时间到地质时间,引出本文的话题岩石是大自然记录时间的一种方式。(5-29)文章主体,详细说明岩石是怎样记录时间的。第一部分划分层次划分层次初读课文初读课文第三部分(30-31)总结全文,表明读懂“时间的脚印”的意义。标题中的“脚印”指痕迹、印迹。“时间的脚印”就是地球变迁留下的印迹,是本文的说明对象。标题是从高士其时间伯伯一诗中引申来的,运用拟人的修辞,生动而形象,能激起读者的探究欲望与阅读兴趣。 自主探究自主探究初读课文初读课文

5、“时间的脚印”指什么?本文的标题有何妙处?分析讨论分析讨论精读课文精读课文1.文章开头为什么要引用高士其的诗?时间伯伯,你是最伟大的旅行家,你从不犹豫你的脚步,你走过历史的每一个时代。 高士其时间伯伯品味第一部分品味第一部分引用诗句作题记,把时间拟人化,既照应了题目,又开启下文,引出说明对象。形象地暗示了时间每走过一个时代都会留下踪迹,增强文章的说服力。增强了文章的可读性,能够吸引读者。2.人类和大自然分别是用什么来记录时间的?人类:钟表和日历;铜壶滴漏大自然:岩石3.第4段介绍北京故宫的“铜壶滴漏”的内容,是否偏离主题?为什么?示例一:没有偏离。从写作思路看,由前面写岩石能记录时间,自然联想

6、到“铜壶滴漏”的计时方法,之后再从比较的角度,说明“岩石是怎样记下时间的”,所以没有偏离主题。示例二:偏离了主题。上文介绍人们已经想到许多办法记录时间,发明了钟表、日历等,那么,北京故宫的“铜壶滴漏”应该放在上文,不必插在“岩石能记录时间”与“岩石是怎样记下时间的”之间,删除这个内容后,行文上也很自然紧凑。1.阅读第岩石的运动规律是什么?被破坏被搬运、堆积重新生成岩石品味第二部分品味第二部分2.阅读第718段,说说岩石从被破坏到生成新的岩石,经历了怎样的过程。破碎分裂岩石小石子沙砾泥土沉淀、重压、胶结新岩石3.文章讲岩石的破坏,提出了哪些因素?炎热的阳光严寒的霜雪风雨空气和水中的酸类人为因素地

7、面上和地下的生物4.为什么地壳下沉,使得有些砾岩的组成成分是外层细、内层粗?岩石生成的地方,是当时陆地的边缘,较大的石子不能被搬到海或湖的中央,便在岸边留下了。5.岩石保存了哪些历史的痕迹?记录了地壳的活动。说明了地球的变化。记录了古代生物的状况。记录了地球历史的发展过程。记录了自然界转瞬即逝的活动。6.人类是怎样根据化石来认识地球的发展历史的?三叶虫化石根据不同类型的化石去思考大树木化石长毛兽化石寒武纪石炭纪第四纪海洋宽广气候温暖潮湿气候寒冷读懂“时间的脚印”有什么重大意义?不仅可以增加知识,而且有助于我们去找寻地下“宝藏”。品味第三部分品味第三部分1.作者在文中多处运用了多种说明方法。请同

8、学们试着找出几个并分析其作用。整体归纳探究整体归纳探究(1)如果大量的水结成了冰,形成冰河,它缓慢地移动着,破坏作用就更大了,就好像一柄铁扫帚从地上扫过,刨刮着所遇到的一些石头。打比方把冰河的移动比作铁扫帚扫过地面,生动形象地说明了冰河对岩石的破坏作用之大。(2)当然我们也不能忘掉人的作用。例如,在建筑兰新铁路的时候,一个山头在几分钟内就被炸掉了,这相对地质作用的速度可要快多了。举修兰新铁路的例子,具体说明人类对岩石的巨大破坏作用。举例子(3)在山麓、沟壑、河谷、湖泊、海洋等比较低洼的地方,有许多泥沙不断地被留下来,它们填充着湖泊,垫高了河床。我国洞庭湖的面积逐渐缩小,黄河下游的水面比地面还高

9、,就是有许多泥沙沉淀下来的结果。举黄河水变浑浊、洞庭湖面积逐渐缩小的例子,具体说明水在岩石移动中的作用。举例子(4)在特殊的情况下,某些生物的尸体竟完整地保存下来了,如北极冻土带中的长毛象、琥珀中的昆虫。通过举北极冻土带中的长毛象、琥珀中的昆虫等例子,说明古代生物的状况在岩石中被保存下来,有着丰富的记录。举例子(5)例如,很多地方都发现了一种海洋生物三叶虫的化石。它告诉我们,在6亿多年前到5亿多年前的那个叫作“寒武纪”的时代,地球上的海洋是多么宽广。举海洋生物三叶虫化石的例子,说明了化石是历史的证人,能够帮助我们认识地球历史的发展过程。举例子(1)大块的石头破碎成小块的石子,小块的石子再分裂成

10、细微的沙砾、泥土。狂风吹来了,洪水冲来了,冰河爬来了,碎石、沙砾、泥土被它们带着,开始了旅行。2.作者在行文中多处运用修辞手法,使说明更生动形象。请同学们找出这些句子并分析其作用。“狂风吹来了,洪水冲来了,冰河爬来了”三个句子构成排比,生动地描绘了“狂风”“洪水”“冰河”等几种自然力的气势。“爬来了”也是一种拟人化的表述,增强了“冰河”的动感和目的性,表现了它势不可当的威力。排比(2)越是笨重的石块越跑不远,越是轻小的沙砾越能旅行到遥远的地方。笨重的石块“跑不远”,轻小的沙砾去“旅行”,以拟人化的手法,生动有趣地写出了岩石被分解后的不同命运。拟人(3)岩石在最初生成的时候,像书页一样平卧着,一

11、层层地叠在一起,最早形成的“躺”在最下面。“像书页一样”,把岩石最初生成的状态比作书页,生动形象地说明了岩石形成之初的状态。“躺”字以拟人化的手法说明岩层的生成状态,化动为静,准确而形象地说明了岩石新生的过程。比喻拟人本文以生动、准确、严密的语言,说明了岩石能够记录时间、岩石记录时间的各种方式以及人类读懂大自然的这种记录的重要意义,激发人们探索自然奥秘的兴趣。课文主旨课文主旨课堂小结课堂小结时间的脚印引出话题:岩石是大自然记录时间的一种方式读懂岩石记录时间的意义岩石是怎样记录时间的岩石的毁灭与新生探索大自然的奥秘其他情况“死”的石头石头颜色光滑擦痕各种生物化石板书设计板书设计课堂小结课堂小结寻

12、找宝藏造福人类古代计时器日 晷一种观测日影记时的仪器,主要是根据日影的位置,以指定当时的时辰或刻数,是我国古代较为普遍使用的计时仪器。积累拓展积累拓展圭 表一种度量日影长度的天文仪器,由“圭”和“表”两个部件组成。圭表和日晷一样,也是利用日影进行测量的古代天文仪器。漏 壶古代计时的器具,用铜制成,分播水壶、受水壶两部。播水壶分二至四层,底部均有小孔,可以滴水,最后流入受水壶。受水壶里有立箭,箭上有刻度,箭随蓄水逐渐上升,露出刻数,用以表示时间。也有不用水而用沙的。时间的脚印一文开篇引用高士其的诗句,引出说明对象,增强了文章的可读性,吸引读者。请你也运用引用的说明方法,写一个说明片段。引 用写作

13、培优写作培优【写法指导】说明文中,引用也叫引资料。所引用的资料范围很广,如经典著作、名家名言、公式定律、典故谚语等。引用可使说明的内容更充实具体,更具说服力。【注意】(1)引用的内容要准确、真实无误;(2)引用的内容要有针对性,能够为说明对象服务。8 8 时间的脚印时间的脚印1.1.理解文章内容,把握文章理解文章内容,把握文章说明顺序说明顺序。2.2.品味语言品味语言,体会生动的写法。,体会生动的写法。3.3.激发探索大自然的兴趣,培养理性思考、自主探究的习惯。激发探索大自然的兴趣,培养理性思考、自主探究的习惯。学习目标学习目标岩岩 石石新课导入新课导入恐龙化石恐龙化石三叶虫化石三叶虫化石长毛

14、象长毛象 陶世龙,陶世龙,19291929年年4 4月出生于四月出生于四川省安岳县。川省安岳县。19481948年入北京大学地年入北京大学地质系学习。质系学习。 1949 1949年开始写作普及地质矿物年开始写作普及地质矿物知识的文章,之后,陆续发表科普知识的文章,之后,陆续发表科普小品及其它科普作品数百篇,部分小品及其它科普作品数百篇,部分结集结集揭开大地的秘密揭开大地的秘密、地球地球的画像的画像和和时间的脚印时间的脚印出版。出版。走近作者走近作者腐腐 蚀蚀 浑浑 浊浊 山山 麓麓 刨刨 刮刮 龟裂龟裂 海海枯枯石烂石烂 楔楔形文字形文字 粗粗 糙糙shshzhuzhullkkxixicoc

15、obobo字词积累字词积累jnjn1.1.看哪一组同学最先标出全文的段号看哪一组同学最先标出全文的段号? ?并回答共几段并回答共几段? 共共 3131段段9 9段段(1 1、5 5、7 7、1111、1313、1818、2222、2424、2727)2.2.看哪一组同学最先标出全文的独句段?共几段?看哪一组同学最先标出全文的独句段?共几段?分别是哪些?分别是哪些?整体感知整体感知3.3.以上所说的独句段中,有哪些起到了承上启下的作用?以上所说的独句段中,有哪些起到了承上启下的作用?1 1)“岩石是怎样记下时间的呢?岩石是怎样记下时间的呢?”(5 5)2 2)“真的有真的有海枯石烂海枯石烂的时候

16、。的时候。”(7 7)3 3)“经过长期的重压和胶结,那些碎石和泥沙重新形成了岩经过长期的重压和胶结,那些碎石和泥沙重新形成了岩石。石。”(1818)4 4)“岩石保存了远比上面所说的多得多的历史痕迹。岩石保存了远比上面所说的多得多的历史痕迹。”(2222)5 5)“从从死死的石头上,我们看到了地壳的活动。的石头上,我们看到了地壳的活动。”(2424)6 6)“化石是历史的证人,它帮助我们认识地球历史的发展过化石是历史的证人,它帮助我们认识地球历史的发展过程。程。”(2727)课文内容分段课文内容分段第一段:第一段:(1414)首先提出)首先提出“时间时间”的话题。的话题。第二段:第二段:(529529)详细讲解岩石是怎样记录时间的。)详细讲解岩石是怎样记录时间的。第三段:第三段:(30313031)阐述读懂)阐述读懂“时间的脚印时间的脚印”的意义。的意义。1.1.你能根据书上的有关内容概述你能根据书上的有关内容概述“石烂石烂”到到“新生新生”的过程吗?的过程吗?提示一:提示一:读第读第718718段。段。提示二:提示二:岩石经受着岩石经受着阳光阳光、霜雪霜雪、风沙风沙、空气空气、水流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中学教育 > 初中教育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