统编新版八年级语文下册第23课《马说》优质课件

上传人:专业****件教... 文档编号:292929315 上传时间:2022-05-15 格式:PPTX 页数:74 大小:6.82M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统编新版八年级语文下册第23课《马说》优质课件_第1页
第1页 / 共74页
统编新版八年级语文下册第23课《马说》优质课件_第2页
第2页 / 共74页
统编新版八年级语文下册第23课《马说》优质课件_第3页
第3页 / 共74页
统编新版八年级语文下册第23课《马说》优质课件_第4页
第4页 / 共74页
统编新版八年级语文下册第23课《马说》优质课件_第5页
第5页 / 共74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统编新版八年级语文下册第23课《马说》优质课件》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统编新版八年级语文下册第23课《马说》优质课件(74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23 马说马说第第1 1课时课时统编版统编版语文语文八年级下八年级下册册伯乐相马一次,伯乐受楚王的委托,购买能日行千里的骏马。伯乐在路上看到一匹马拉着盐车,很吃力地在陡坡上行进。马见伯乐走近,突然昂起头来,瞪大眼睛,大声嘶鸣。伯乐立即从声音中判断出,这是一匹难得的骏马。伯乐向驾车的人说要买马。驾车人毫不犹豫地同意了。伯乐牵走千里马,直奔楚国。楚王听到伯乐对马的介绍后,命马夫尽心尽力把马喂好。半个月后,楚王跨马扬鞭,但觉两耳生风,喘息的功夫,已跑出百里之外。后来,千里马为楚王驰骋沙场,立下不少功劳。同学们,你们读了 “伯乐相马”这个故事有什么感想呢?今天我们就来一起学习韩愈的马说,来进一步认识伯

2、乐和千里马的关系。必备知识必备知识02必记字词必记字词03学习目标学习目标01 CONTENTS 教学目录教学目录初读课文初读课文041.了解本文作者及文体特征,积累文言字词,在疏通文意的基础上背诵全文。2.体会虚词在表情达意上的作用。3.理解作者的愤激之情和渴望报效朝廷的心愿。学习目标学习目标走近作者必备知识必备知识韩愈(768824),唐代文学家、思想家、教育家。字退之,河阳(今河南孟州)人。自谓郡望昌黎,世称“韩昌黎”。与柳宗元同为古文运动的倡导者,并称“韩柳”。诗与孟郊齐名,并称“韩孟”。为“唐宋八大家”之首。有昌黎先生集传世。韩愈初登仕途,很不得志,曾经三次上书宰相请求被提拔任用,但

3、结果是“待命”四十余日而“志不得通”,“足三及门,而阍人辞焉”。此后,他不得不相继依附于宣武节度使董晋、武宁节度使张建封,郁郁不乐,加上当时奸佞当权,政治黑暗,有才之士不受重用,创作背景必备知识必备知识韩愈痛感明主难遇,所以有“伯乐不常有” 之叹。在这种情况下,韩愈写下了这篇文章,以此表达内心的愤懑。 说说“说”是古代的一种议论体裁,用以陈述作者对社会上某些问题的观点。“说”的语言通常简洁明了,寓意深刻,说理透彻。通常借讲寓言故事、状写事物等来说明事理。讲究文采,跟现在的杂文大致相近。如捕蛇者说师说等。文学常识必备知识必备知识祗辱于奴隶人之手“祗”同“袛(只)”,只、仅 食马者不知其能千里而食

4、也(“食”同“饲”,喂)才美不外见(“见”同“现”)词义理解必记字词必记字词通假字通假字 古今异义古今异义是马也,虽有千里之能古义:这,这样。今义:对;正确(跟“非”相对)一食或尽粟一石(古义:有时。今义:或者)安求其能千里也古义:疑问代词,表示反问,相当于“哪里”“怎么”。今义:平安;安全(跟“危”相对)食一食或尽粟一石食马者不知其能千里而食也 (吃)(同“饲”,喂)一词多义一词多义策策之不以其道执策而临之(名词,马鞭)(动词,用马鞭驱赶)而而伯乐不常有执策而临之(连词,表示转折)(连词,表示修饰)尽一食或尽粟一石食之不能尽其材 (吃完)(使尽,竭尽)食马者不知其能千里而食也(数量词作动词,

5、行千里)才美不外见(形容词作名词,美好的素质)策之不以其道(名词作动词,用马鞭驱赶) 词类活用词类活用自主学习初读课文初读课文认真阅读课文及课下注释,疏通文意。记录疑难问题,将自主学习没有解决的问题记录下来,用于精读时解决。 1.从课文中找出自己不懂的字词。2.画出认为重要的句子。3.标记出有疑问的地方,在旁边批注问题。世有伯乐,然后有千里马。千里马常有,而伯乐不常有。故虽有名马,祗辱于奴隶人之手,骈死于槽枥之间,不以千里称也。虽然奴仆同“袛(只)”,只、仅春秋时秦国人,擅长相马马槽1初读课文初读课文疏通文意世有伯乐,然后有千里马。千里马常有,而伯乐不常有。故虽有名马,祗辱于奴隶人之手,骈死于

6、槽枥之间,不以千里称也。译文:世上有了伯乐,然后才会有千里马。千里马是经常有的,但是伯乐却不经常有。因此,虽然有很名贵的马,也只能在奴仆的手下受屈辱,(和普通马)一同死在马槽之间,不以千里马而著称。马之千里者,一食或尽粟一石。食马者不知其能千里而食也。是马也,虽有千里之能,食不饱,力不足,才美不外见,且欲与常马等不可得,安求其能千里也?容量单位,十斗为一石这样吃一次同“饲”,喂2同“现”犹,尚且怎么才能美好的素质有时马之千里者,一食或尽粟一石。食马者不知其能千里而食也。是马也,虽有千里之能,食不饱,力不足,才美不外见,且欲与常马等不可得,安求其能千里也?译文:日行千里的马,吃一次有时能吃完一石

7、粮食。喂马的人不懂得要根据它日行千里的本领来喂养它。(所以)这样的马,虽有日行千里的本领,却吃不饱,力气不足,它的才能和美好的素质不能表现在外面,想要跟普通的马相等尚且办不到,又怎么能要求它日行千里呢?策之不以其道,食之不能尽其材,鸣之而不能通其意,执策而临之,曰:“天下无马!”呜呼!其真无马邪?其真不知马也!明白面对马鞭才能用马鞭驱赶3喂加强诘问语气策之不以其道,食之不能尽其材,鸣之而不能通其意,执策而临之,曰:“天下无马!”呜呼!其真无马邪?其真不知马也!译文:用马鞭赶它,不按照(驱使千里马的)正确方法,喂它,却不能让它竭尽才能,它鸣叫,却不能通晓它的意思,(反而)拿着马鞭面对着千里马,说

8、:“天下没有千里马!”唉!真的没有千里马吗?其实是(他们)真不识得千里马啊!第三部分(1)阐明伯乐对千里马命运的决定性作用。(3)辛辣地讽刺了食马者的浅薄无知,点明中心。第一部分划分层次初读课文初读课文第二部分(2)揭示千里马被埋没的原因。行文脉络1 12 2点明中心论点揭示被埋没的原因1 1讽刺食马者的无知统编版统编版语文语文八年级下八年级下册册23 马说马说第第2 2课时课时 CONTENTS 教学目录教学目录学情回顾学情回顾01精读课文精读课文02课堂小结课堂小结03积累拓展积累拓展04教材课后习题教材课后习题05上节课我们理解了文章的大意,这节课我们深入学习文章,理解作者的观点和情感。

9、学情回顾学情回顾1.首句“世有伯乐,然后有千里马”在文中有什么作用?千里马和伯乐的关系是什么? 作用:提出中心论点。 关系:伯乐对千里马的命运有决定作用,千里马对伯乐有依赖性。分析讨论精读课文精读课文2.如果没有遇见伯乐,千里马的命运会如何?(用课文原句作答)祗辱于奴隶人之手倍受侮辱骈死于槽枥之间凄惨而死湮没无闻不以千里称也3.“且欲与常马等不可得,安求其能千里也”这句话运用了什么修辞手法?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感情?反问,进一步表达了作者对“食马者”不识千里马的愤懑之情,增强了语言的气势,同时表达了作者对千里马的同情。4.文中哪些语言体现出食马者不知马?刻画了食马者怎样的形象?策之不以其道食之不能

10、尽其材鸣之而不能通其意执策而临之,曰:“天下无马!”平庸浅薄愚妄无知不识千里马5.结尾运用了设问的修辞手法,自问自答,这在全篇中有什么作用?起到收束全篇的作用。结尾“其真无马邪”紧承上文“执策而临之,曰:天下无马!”,“其真不知马也”则是紧承结尾段前三句,因此结尾这一设问起到收束全篇的作用。6.在作者看来,千里马的重要特性是什么?为什么要强调这一特性? 千里马的重要特性是“一食或尽粟一石”。而“食马者” 不知晓千里马的这个特性,导致其“食不饱,力不足,才美不外见”,最后,“且欲与常马等不可得”。所以,强调这一特性,是为了谴责“食马者”的无知。7.文中的千里马、伯乐、食马者各比喻什么人? 千里马

11、人才伯乐能发现、赏识、任用人才的人食马者愚妄浅薄、不识人才的统治者8.文章列举了“千里马”的哪些遭遇?作者借千里马的遭遇,寄托了怎样的思想感情? 千里马的遭遇:祗辱于奴隶人之手,骈死于槽枥之间,不以千里称也。食不饱,力不足,才美不外见。策之不以其道,食之不能尽其材,鸣之而不能通其意。寄托的思想感情:文章虽在说马,实际上处处是在说人,是在指责不合理的社会现实。作者通过写千里马被埋没的悲惨命运,对统治阶级埋没人才的不合理现实进行了批判。9.这篇短文仅一百余字,多次提到“千里马”,却不显得啰唆。作者提到“千里马”的方式有哪几种?各具有怎样的效果?直称如“然后有千里马”“千里马常有”,正面提及,表述严

12、正。暗称如“故虽有名马”“不以千里称也”“马之千里者”,表意委婉,虽不直呼其名,而意在其中。代称如“不知其能千里而食也”“是马也”“安求其能千里也”“策之不以其道”等句中的“其”“是”“之”等代词,都是指称千里马的,表意简洁含蓄。10.结合全文,说说你对成为“千里马”的看法。主观因素自己要有真本领,并且要在关键的场合大胆把自己的才华展露出来,必要时要学会毛遂自荐。客观因素要能遇到任人唯贤、任人唯才的好领导。 领导要有伯乐的眼光,要能赏识人才、重用人才。社会要营造尊重知识、尊重人才、尊重劳动、尊重创造的良好氛围,给千里马式的人才创造良好的成长环境。本文采用“托物寓意”的写法,以千里马比喻有才能的

13、人,以伯乐比喻圣明的统治者,通过对千里马被埋没的描述,提出了“千里马常有,而伯乐不常有”的观点,讽刺了封建统治者不识人才、不重视人才、摧残人才的愚味和昏庸,表达了作者怀才不遇的愤激之情。课堂小结课堂小结课文主旨课堂小结课堂小结写作特色1.托物寓意,抨击现实托物寓意写法的一个显著特点是寓深刻思想于具体形象之中。文章以“伯乐”指代能够识别人才的人;以“千里马”比喻有突出才能的人;以“食马者”比喻愚妄浅薄、不知人才的统治者,深入分析了封建社会中人才被埋没的原因,对统治者不识人才和摧残人才的现象进行了猛烈抨击。2.脉络清晰,中心突出全文围绕“不知马”这一中心逐层展开论述。作者先从正面提出:“世有伯乐,

14、然后有千里马。”然后笔锋一转,说“千里马常有,而伯乐不常有”,从反面展开议论。伯乐对千里马来说是如此重要,而伯乐却不常有,千里马被埋没的命运也就不可避免了。接下来,自然就写到千里马被埋没的遭遇和“才美不外见”的原因,并对无知的“食马者”发出强烈的谴责,进行辛辣的讽刺。最后以“其真不知马也!”收束全文,点明文章的主旨。马说现象:伯乐不常有不以千里称也(痛惜)原因:食马者不知安求其能千里也(愤怒)结论:其真无马邪其真不知马也(嘲讽)板书设计课堂小结课堂小结怀才不遇 满腔悲愤积累拓展积累拓展 人才国以任贤使能而兴,弃贤专己而衰。 王安石我劝天公重抖擞,不拘一格降人才。 龚自珍人材者,求之则愈出,置之

15、则愈匮。 魏源治国经邦,人才为急。 孙中山一、熟读并背诵课文,说说作者借干里马表达了什么观点,寄寓了怎样的情感。作者借千里马表达了“有了伯乐,才能发现人才”的观点,并指出“千里马常有,而伯乐不常有”,亦即人才常有,而善于发现和选用人才的伯乐却不常有。这寄寓了作者对人才遭屈辱、被埋没的感慨、悲愤之情。教材课后习题教材课后习题二、这篇短文仅100余字,多次提到“干里马”却不显得啰唆。作者提到“千里马”的方式有哪几种?各具有怎样的效果?答案见“精读课文” 三、翻译下列句子,注意句子的语气特点。1.马之千里者,一食或尽粟一石。2.且欲与常马等不可得,安求其能千里也?3.鸣之而不能通其意4.呼!其真无马

16、邪?其真不知马也!各句的语气特点为:1.陈述语气;2.反问语气;3.转折语气;4.诘问、感叹语气。翻译见“初读课文” 四、阅读下面的短文,结合课文,写一段文字,谈谈你对人才问题的看法。不少于300字。短文见教材P123。答案见“精读课文” 23 马 说 相传伯乐是春秋时代的人,姓孙名阳。据说,有一匹相传伯乐是春秋时代的人,姓孙名阳。据说,有一匹千里马拉着沉重的盐车翻越太行山。在羊肠小道上,马蹄千里马拉着沉重的盐车翻越太行山。在羊肠小道上,马蹄用力挣扎,膝盖跪屈;尾巴下垂着,皮肤也受了伤;汗水用力挣扎,膝盖跪屈;尾巴下垂着,皮肤也受了伤;汗水淋漓,在山坡上艰难吃力地爬行还是拉不上去。伯乐遇见淋漓,在山坡上艰难吃力地爬行还是拉不上去。伯乐遇见了,就下了自己的车,挽住千里马而对它淌眼泪,并脱下了,就下了自己的车,挽住千里马而对它淌眼泪,并脱下自己的麻布衣服覆盖在千里马身上。千里马于是低下头吐自己的麻布衣服覆盖在千里马身上。千里马于是低下头吐气,抬起头来长鸣,嘶叫声直达云霄,这是它感激伯乐了气,抬起头来长鸣,嘶叫声直达云霄,这是它感激伯乐了解并且体贴它啊。解并且体贴它啊。新课导入新课导入1.1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中学教育 > 初中教育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