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徽淮南八公山地质旅游公园淮南市地处华东腹地,位于安徽省中北部,淮河中下游,东西横跨71km,南北宽约44km,总面积2121km2全市共辖6区1县,总人口206万,其中城市人口100万 淮南地区隐藏着丰富的矿产资源,大宗矿产资源以煤炭为主,现有探明储量148.21万吨,占安徽省煤炭总量的64.2%;占华东煤炭总量的32%淮南地区煤层气隐藏量达5928亿km3,资源密度在1亿m3/km2以上 八公山地质公园已于2022年12月6日获得国家地质遗迹(地质公园)领导小组批准,并命名为“淮南八公山国家地质公园“ 八公山地质公园的根本概况 “淮南八公山国家地质公园“位于淮南市西部淮河南岸,面积约101平方公里,其中地质遗迹和地质景观约23平方公里该园区内分布着上前寒武系、寒武系标准地层剖面、淮南生物群化石、滑脱、推覆、倒转构造以及石林地貌、河流侵蚀地貌和自然人文景观等其地质内涵和美学欣赏价值符合建立地质公园的概念与标准,也是建立地质遗迹爱护区和地质科学讨论与普及基地的尚佳地区。
八公山地质遗迹的主要特点 新元古代与寒武纪地层:八公山地质公园内分布着晚前寒武纪和寒武纪的沉积地层其中,青白口系和震旦系的伍山组、刘老碑组、四十里长山组、九里桥组、四顶山组的总厚度为923.83米;寒武系的凤台组、猴家山组、馒头组、毛庄组、徐庄组、张夏组、固山组、土坝组,总厚度为1081-1235米特定的大地构造位置所形成的晚元古代的沉积盖层,具有独特的“北型南相“的过渡性质,弥补了我国上前寒武系的历史缺页,解决了南方峡东剖面与北方蓟县剖面之间上前寒武系的比照、连接问题,为中国上前寒武系标准剖面推向讨论领域,奠定了重要的根底 淮南生物群 在淮南八公山地区所产出的“淮南生物群“,是由合肥工业大学郑文武教授等于1962年发觉,并于1979年正式命名该生物群主要包含有宏观藻类、蠕虫类及造迹生物的遗迹化石等,是世界珍稀的化石类型这些化石,主要产出于八公山地区的刘老碑组和九里桥组依据同位素地质年月学和同位素地层学的讨论结果,其发育的时限范围大约在8.4-6.5亿年左右,比澳大利亚的伊迪卡拉动物群要早1-2亿年国内外已有的资料说明,在淮南生物群之前全部的宏体生物群之中,都尚未发觉牢靠的后生动物化石。
因此,对于产出“淮南生物群“化石的地层进展爱护和供有关专家学者们深入讨论,不仅可以为提醒宏体后生动物的起源与演化规律供应自然试验室,也为丰富前寒武纪宏体生物地层学的理论和内容等,供应了第一性资料 地质构造 在八公山地质公园中,完好地保存了约在1.7亿前发生的扬子板块与华北板块相互对接碰撞所形成的地质构造以及这两个板块在碰撞过程中和碰撞之后所产生的各种类型的标志性构造现象例如:在八公山西麓的构造滑脱面与碎裂糜棱岩带;东部有向北的大型推覆倒转构造;南部有近东西向延长的碳酸盐岩型碎裂糜棱岩构造带等壮丽的地质构造现象此外,尚还有北西320°和北东45°走向、陡倾的两组区域性剪切节理和劈理,是行成八公山石林的重要因素之一 这一系列的标志性构造现象,对于提醒板块碰撞过程和碰撞之后在板块内所形成的各种构造类型和应力调整关系及创立板块内构造演化模式等,都具有极为重要的科学讨论价值 凤台砾岩与石林地貌 凤台砾岩在区内出露较好,厚96.79米,走向长度约7000米,其主要成分为白云岩,两组高角度节理发育,由于地下水的溶蚀作用,发育的石林地貌具有肯定规模,约10平方公里,这在北方地区非常罕见,现已作为旅游资源开发,欣赏价值较高。
对凤台砾岩的成因,多数专家认为是一种底砾岩性质,并提出是最早寒武世初期海侵开头的粗碎屑沉积此外有人认为是滨海陡崖崩积岩、山麓积累岩、岩溶角砾岩、类磨拉石建筑,现也有人认为是冰碛岩等,有待进一步的讨论确定 对凤台砾岩沉积的讨论为确定其古地理、古气候具有重要的意义先后受到谢家荣、叶连俊、徐嘉炜、郑文武、潘江、杨志坚、朱兆玲、毕德昌等专家和学者的重视 河流地貌及其他地质遗迹 淮河在园区西及北部环山迂回而流,构成了水围山转,山水相依的独特风景,塑造了侵蚀悬崖、边滩、心滩、硖山口等壮丽的地貌景观 地质公园内还有多种其他地质遗迹点,如:冷泉、放羊石、生物爬迹、波痕、收缩迹、羽饰等,对于观光、旅游及科普训练等都具有重要的价值 八公山地质公园的自然与人文景观 自然景观:淮南八公山地质公园处在亚热带暖和过渡带,气候暖和潮湿,日照充分,雨量适中,四季清楚,年平均气温15.25摄氏度,平均降雨量969毫米 该园区内主要为中低山峰48座,植被大局部为自然次生林、人工林、果园和经济林主要树种有:麻栎、黄连木、杨树、刺槐、苦像、臭椿、侧柏、马尾松、黑杉。
经济林有梨、桃、杜仲、板栗等森林掩盖率达70%以上满目青山为地质公园的开发和建立供应了良好的自然风光 人文景观:淮南是一座古老奇妙的城市,历史悠久,人文景观厚重一千捌百年前西汉淮南王刘安学道成仙的童“一人得道,鸡犬升天“源出于此;着名中外的“淝水之战“古战场;“八公山下,风声鹤唳,草木皆兵“等120多个典故均源于此地 该园区内有孙家花园、白塔寺、三茅殿、清天观、帝母宫等古代建筑和佛家、道家殿堂 建立八公山地质公园的意义:八公山地质公园的建立,可以有效地对园区内的地质遗迹实施爱护,建立科研基地,为我国南北过渡区沉积盖层的形成机理与比照及板块构造演化讨论,以及掌握这一沉积盖层形成的古构造、古地理、古生物演化的讨论,供应了独具特色的自然试验室 八公山地质公园的建立,可以为民众尤其是青少年供应开展地质历史、地质地貌、古生物学等地学科普训练的课堂,对提高全民的地质科学学问,增加地质遗迹爱护意识,具有非常重要的作用 八公山地质公园的建立,可以促进植被、生物、土壤、水质、大气与生态环境的爱护,最终实现地质遗迹的爱护 八公山地质公园的建立,可以促使八公山从省级知名景区向全国乃至国际知名景区的进展,程度地发挥地质旅游的优势,促进地区经济的进展。
八公山国家地质公园的建立将丰富我国地质类自然爱护区的内容,也将为新时期地质科学主动参加市场,促进地质科学与旅游科学的结合,进展欣赏地质科学理论体系,使地质遗迹为人类科学和文明进步这一新方向积存阅历并作出奉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