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详情

指向提升思维品质的英语说明文文本解构教学

I***
实名认证
店铺
DOCX
195.63KB
约13页
文档ID:292696311
指向提升思维品质的英语说明文文本解构教学_第1页
1/13

    指向提升思维品质的英语说明文文本解构教学    摘 要:随着高中英语核心素养内涵的发布,如何落实高中英语学科思维品质的培养得到了更为广泛的关注本文从语篇组织模式的内涵和分类出发,对不同语篇层面的高中英语说明文文本进行逐一解构,并通过概念图将思维过程外显该实践旨在探索一条英语说明文文本阅读的新途径,以期提升学生的英语学科思维品质Key:思维品质;说明文;解构阅读;语篇模式* 本文为吉林省教育学会“十三五”规划课题“解构阅读在高中英语阅读教学中的行动研究”(项目编号:JYXH13510072)的研究成果之一引言《普通高中英语课程标准(2017年版)》(以下简称《课标》)明确指出:思维品质体现英语学科核心素养的心智特征,思维品质的发展有助于提升学生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2018)然而,传统的英语阅读课堂更关注对词汇用法和语法的教学,导致学生脱离语篇进行单个词汇的机械记忆,或者对文本的理解浮于表面他们难以深入思考文本内容,形成基于主题意义的语篇框架,从而也就无法发展较高层次的认知能力也就是说,学生如果长期缺乏以挖掘文本意义为目标的深度思维训练,其思维品质就无法从低级认知状态跃迁到高级认知状态。

本文将基于语篇组织的基本模式,探讨针对高中教材中说明文文本的解构教学,以期促进学生与文本的互动,提升其高阶思维认知能力同时,教师在解构教学中引导学生使用概念图将思维过程外显,切实提高学生文本解构能力和思维能力英语说明文文本解构的理论与实践1.说明文文本解构的重要性《课标》提出语言教学活动是基于不同语篇类型而设计的不同的语篇类型有着不同的语篇功能,而不同的语篇功能又决定了不同的意义表达和意义构建方式,即不同的语篇组织结构本文选取说明文进行探讨的原因包括以下三个方面:第一,以人教版高中《英语》(2007年版)必修教材为例,笔者发现Reading板块和Using language板块中,有32%的文本是说明文(见表1),可见说明文在教材中所占比例之高,其重要程度自然不言而喻第二,说明文的主要目的是传递信息、说明事实、表明观点和态度针对说明文的阅读训练有助于提高学生准确、全面、客观地理解和表述信息、表明观点和态度的能力第三,由于说明类文本意义构建的方式相对稳定,其语篇组织结构也就相对稳定,符合认知从低阶到高阶、从简单到复杂的基本规律通过解构说明文文本,学生的逻辑更加清晰,表述更有条理,自身口语和写作能力也得以提升。

学习说明文解构也能为学生后续解构记叙文文本打下良好的基础2.语篇组织模式Hoey(2001)认为语篇是具有完整语义的句子的集合;整个语篇或者语篇段落中一定存在一类或者几类组织结构语篇段落或语篇段落中的各个关系被称之为语篇组织模式说明文主要的语篇模式有三种:匹配模式、问题—解决模式和一般—特殊模式1)匹配模式匹配模式是指在同一語义范畴内两个或两个以上的语义单位的比较,或者同一语义单位下各个层面的比较如果语义单位之间呈现出重复性和对应性,这种关系模式就被称为相容匹配;如果语义单位之间呈现出对立性和异质性,这种关系模式就被称为对立匹配匹配模式常见的表征方式为重复、标记词和语义或结构上的平行关系笔者选取人教版高中《英语》(2007年版)必修1 Unit 2 Reading板块The Road to Modern English的第一段,对句子之间的匹配模式进行分析At the end of the 16th century, about five to seven million people spoke English. Nearly all of them lived in England. Later in the next century, people from England made voyages to conquer other parts of the world and because of that, English began to be spoken in many other countries. Today, more people speak English as their first, second or foreign language than ever before.首先,教师可以从语篇标记词入手进行分析。

语篇标记词是语义关系外在的表征手段,它将复杂的语义关系群之间的内部联系外显出来,因而相对容易辨识和操作本语篇介绍的是英语的发展史,因而需要我们寻找标识时间概念的语篇标记词,如at the end of the 16th century、later in the next century、today根据匹配关系的概念,本段落的四个句子可以分为三个语义群这三个语义群在同一语义范畴,即时间范畴内,展现在不同时段主题事物的发展和变化其次,教师可以考查语义重复三个语义群中动作的发出者全部为people;无论是主动语态还是被动语态中,动作也全部一致,即speak(spoke、to be spoken);动作的承受者,即动词的宾语或者被动语态中的主语全部为English从以上分析可知,三个语义群中句子的主干部分不只是语义层面的完全重复,还是词汇层面的完全重复最后,教师可以考查结构关系从语义或者词汇重复上,不难看出三个语义群结构上的平行关系从时间状语、限定词、行为主体、动作和客体到地点状语,三个语义群内部的语义结构完全对应(见图1)在以时间为主线的说明文语篇中,教师应注意观察表层的变与不变,深入思考变与不变的原因,逐步提升思维层次。

由图1可知,行为主体、动作和客体是不变的,而时间状语、限定词和地点状语是变化的不变的部分是说明文语篇的话题,即说明对象;变化的部分是说明对象随着时间变化而发生的外在属性变化从变化的部分可以继续探究变化的原因,即从At the end of the 16th century到Later in the next century,文本明确提示people from England made voyages to conquer other parts of the world;从 later in the next century到today,文本并未给出明确的解说,其答案可在后面的文本中找寻,此处可看作是一个悬念2)问题—解决模式问题—解决类型的语篇模式通常是指在语篇起始部分设置问题,在之后的部分中回答问题语篇起始部分的设问通常充当语篇的主题句,起着统领整个语篇的作用此类型的语篇模式有多种变体,呈现出不同层级间的问题—解决模式,体现在段内小句之间或者段落与段落之间的关系,也可能是标题与正文的关系或者是文字与图表的关系此外,该模式还可以进行层级的迭代,产生新的包含问题—解决模式的语篇模式问题—解决模式最常见的表征方式为提问,其变体为对事物的叙述或对现象的描述。

以下笔者仍然选取人教版《英语》(2007年版)必修1 Unit 2 Reading板块The Road to Modern English的第五段里段落内部小句之间的问题—解决模式进行分析So why has English changed over time? Actually all languages change and develop when cultures meet and communicate with each other. At first the English spoken in England between about AD 450 and 1150 was very different from the English spoken today. It was based more on German than the English we speak at present. Then gradually between about AD 800 and 1150, English became less like German because those who ruled England spoken first Danish and later French. These new settlers enriched the English language and especially its vocabulary. So by the 1600s Shakespeare was able to make use of a wider vocabulary than ever before. In 1620 some British settlers moved to America. Later in the 18th century some British people were taken to Australia too. English began to be spoken in both countries.段落起始就以“为什么英语随着时间推移而发生变化?”这一问题统领整段。

紧接着,作者用信息补充类语篇标记词Actually引出答案,即文化的相遇和交流会导致语言的变化和发展这就与第一段的“变与不变”相呼应,成为语言外在变化的内在解释随后,作者仍然依照时间顺序,以匹配模式展开对英语变化与发展的历史的介绍人教版《英语》(2007年版)必修2 Unit 3 Reading板块的语篇Who Am I?很好地诠释了标题与正文之间的问题—解决模式这篇文本以问题为标题,以正文內容为答案,构成了问题—解决模式下的另一种不同语篇层面的变体这种语篇模式变体的产生,与前文所述的问题在文本中的功能是密不可分的所以,问题在哪个层面的语篇提出,就会在哪个层面形成问题—解决模式除了在不同语篇维度上的变化之外,说明文文体中另一种问题—解决模式的变体是用第一段或者前几个段落对一个现象进行描述,或者对一个人物或事件进行叙述下面以2018年高考英语全国Ⅱ卷中阅读理解D篇为例,分析该模式下的文本展开方式Weve all been there: in a lift, in line at the bank or on an airplane, surrounded by people who are, like us, deeply focused on their smartphones or, worse, struggling with the uncomfortable silence.作者开篇描述了一个场景——在公共场所中,人们埋头看自己的智能,气氛显得尴尬。

这种对现象的描述或者对事情的叙述能将读者迅速拉进文本描绘的主体世界中,并使读者快速关注所述现象,即文本主题阅读完这一段,读者会不禁反思作者描述这一现象或事件的原因及问题的解决办法等,这其实也是读者问题意识形成的过程总之,此类说明文看似没有提出任何问题,实则引发读者在认知层面生成问题而关于这一段的问题设置方式无外乎两种:一种是设置基于语篇功能的问题如前所述,这类段落的语篇功能通常是吸引读者,引出主题另一种是设置基于主题意义的问题,让读者根据文本意义进行概括本试题的题目为“What phenomenon is described in the first paragraph? ”,可见是对主题意义的考查问题—解决模式的另一个变体是问题与解决迭代产生,即第一问题的解决方式产生了新的问题,而新问题的解决方法中还可能产生新问题,如此循环往复,直至问题被真正解决这种模式真实地反映了人们在日常生活中处理问题的方式笔者以2015年高考英语湖南卷阅读理解B篇为例进行分。

下载提示
相似文档
正为您匹配相似的精品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