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海特色建筑 南自延安东路、北至苏州河畔,约1500多米长的外滩建筑群荟萃着世界各国不同时期的多种建筑样式,有新古典式、文艺复兴式、巴洛克风格、近现代派等等同时它又有很大的兼容性,多数建筑为折衷主义风格折衷主义是在一座建筑中,把历史上各时期的建筑词汇并列在一起这一风格在19世纪末,20世纪初流行于西方外滩建筑群大多定型于本世纪初,受到该风格的强烈影响,所以有万国建筑博览之称,在浦西形成了一条气势非凡的天际线因此,国务院于1966年11月20日将整个外滩建筑群公布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外滩特色建筑群保存至今的共有23幢房屋从上海开埠到形成今日的格局,经历了3次大规模的建筑变迁 19世纪中下叶(1843~1895年)为第一阶段清道光二十三年(1843年)英商怡和洋行率先在外滩北京路口租地,越二年建居住和办公合一的2层楼建筑到道光二十九年从洋泾浜到北京路,外滩已有11家洋行建了类似的建筑,这些砖木结构楼房多为英国乡村建筑样式,或者是带有宽大内长廊式阳台的东印度式建筑(券廊式)在19世纪60~80年代陆续翻建,出现一批仿文艺复兴风格建筑,到19世纪末,外滩的建筑已鳞次栉比这一时期建筑,尚存的只有33号原英国领事馆。
19世纪末20世纪初(1895~1919年)为第二阶段随着地价上涨,水泥等新材料的引入,外滩建筑约有近半进行重建,使用了钢筋混凝土结构,层次在三四层至六七层建筑风格上出现了向近代建筑形式过渡的折衷式内外装修讲究、设施增多,汇中饭店安装了上海最早的电梯这一阶段建筑保存至今的有10幢 本世纪二三十年代(1920~1937年)为第三阶段恰和、汇丰、江海关、沙逊等11幢建筑又翻建成高楼大厦新建筑特点是体量大,8层以上高层几占一半建筑形式出现了立面简洁的早期现代派、许多建筑气派豪华,装饰富丽堂皇,设施更趋完善,出现了上海最早使用冷暖气设备的建筑(汇丰银行)这一阶段,除建于民国37年(1948年)的交通银行大楼外,已基本形成今日的外滩建筑群格局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