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医儿科护理学:常见病症——惊风惊风是小儿时期常见的一种病证,它以抽搐伴神昏为主要表现,又称“惊厥”,俗称“抽风”6岁以下小儿多发,年龄越小,发病率越高惊风证情危急,变化快速,威逼小儿生命,并影响小儿智力发育古代医家将其列为古代儿科四大证之首 惊风病名,在宋代以前未见记载,一般都与病证混淆,如《颅囟经》、《外台秘要》等书均是“惊痫”并称至北宋·王怀隐《太平圣惠方》、钱乙《小儿药证直诀》,才有惊风病名并将惊风分为两大类,依据发病的缓急、证候的虚实寒热,分为急惊风与慢惊风惊风的病症,临床上可归纳为八候病因病机 急惊风 感受时邪:外感六*之邪以冬春之风邪,夏秋之暑邪为多时邪由表入里,郁而化热化火,生痰生风,痰浊上扰,蒙蔽清阳,而见高热、神昏、抽搐等症,即为急惊风 痰热积滞:饮食不节,或误食污染毒邪之食物,郁结肠胃,生痰生热,壅塞不消痰火湿浊,蒙蔽心神,引动肝风,而见呕吐、腹胀、惊厥等症 暴受惊慌:小儿神气怯弱,元神未充,骤闻异声,乍见异物,可致神气逆乱,惊惕担心,或致痰涎上壅,蒙蔽清窍,引动肝风。
慢惊风 土虚木亢:久吐、久泻,或暴吐、暴泻治疗不当,损伤脾胃,致使脾胃虚损,肝木亢盛,故而成惊 阴虚风动:急惊风或温热病后,迁延未愈,津液暗耗,肝肾阴精亏损筋脉失于濡养,水不涵木,虚风内动 脾肾阳虚:禀赋缺乏,脾肾素亏,复患脾胃之疾,导致脾阳受损,继而累及肾阳,以致脾肾阳衰,虚极生风此属慢惊风中之“慢脾风”证一般护理 惊风发作,应马上抢救马上给氧、止痉 加强巡察,发作时防止碰伤、坠伤,不行强行按压,以免造成骨折 留意观看抽搐发作的次数及每次持续的时间,监测呼吸、脉搏、血压、瞳孔、面色的变化 保持气道通畅随时吸出咽部痰涎,准时清理呕吐物 协作针刺或指掐人中、十宣等穴,使抽搐尽快停顿 乐观治疗高热、咳喘、泄泻、疳积等病,以防发为惊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