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上真实的魏延-真的是诸葛眼中的反贼?

上传人:柚*** 文档编号:292220315 上传时间:2022-05-13 格式:DOCX 页数:5 大小:654.74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历史上真实的魏延-真的是诸葛眼中的反贼?_第1页
第1页 / 共5页
历史上真实的魏延-真的是诸葛眼中的反贼?_第2页
第2页 / 共5页
历史上真实的魏延-真的是诸葛眼中的反贼?_第3页
第3页 / 共5页
历史上真实的魏延-真的是诸葛眼中的反贼?_第4页
第4页 / 共5页
历史上真实的魏延-真的是诸葛眼中的反贼?_第5页
第5页 / 共5页
亲,该文档总共5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历史上真实的魏延-真的是诸葛眼中的反贼?》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历史上真实的魏延-真的是诸葛眼中的反贼?(5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杨仪的结局也再次表明,诸葛亮在识人选人上颇有不足,也对魏延之死负有相当大的间接责任。孔明在个别用人上的失误或许还是小问题。从蜀汉一国的人才储备来看,他未能扭转对荆州朋党旧臣的过度依赖,川蜀贤良大多无法进入统治阶层,到蜀国后期人才匮乏的问题愈发严重,最终难敌曹魏。在很多三国演义读者印象中,蜀汉名将魏延是个不忠不义的叛贼贰臣形象,这主要是受到三国演义的误导:长沙之战中,魏延救黄忠、杀旧主韩玄。诸葛亮认为此人忘恩负义,而且他还看到魏延脑后有反骨,相信魏延久后必反,故欲斩之。这个典故完全是三国演义的虚构,是刻意丑化魏延,毫无史据。三国志.魏延传中,魏延以部曲(私兵)追随刘备入川,他骁勇过人、屡立战功,

2、被提拔为牙门将军。刘备占领汉中后,张飞本是镇守汉中的公认最佳人选,刘备却任命魏延为镇远将军,领汉中太守。汉中地理位置非常重要,是蜀国之咽喉,无汉中则无蜀。刘备确有识人之明。魏延在任九年,治军有方,汉中寸土未失。在蜀国,被委以镇守广大冲要之地重任的将军只有关羽(守荆州,还给丢了)和魏延。魏延此时的重要性,已胜于关羽之外的四虎将。诸葛亮最后一次伐魏失败后,魏延却立遭杀害,且被诛灭三族,这是怎么回事?诸葛亮与魏延的矛盾刘备死后,诸葛亮发动了六次征魏,收获甚小、徒损国力,但其中的两次北伐,魏延倒是颇有斩获。230年,魏延率军攻击曹魏凉州,大败费瑶和郭淮,因此被封为征西大将军和南郑侯,五虎将的军衔上均没

3、有一个“大”字。此时五虎将都已逝去,魏延是蜀国仅次于诸葛亮的二号人物。魏延与五虎将官职比较魏延与诸葛亮的矛盾既是战略战术上的,也是性格上的。第一次北伐前魏延就提议:自领精兵五千,十日内出子午谷(道路崎岖险阻)、奇袭长安。诸葛亮平生小心谨慎,认为此计过于冒险侥幸,如果曹魏于路上埋伏设防,魏延必败,不如走大路攻取陇右。此后,魏延每次随孔明伐魏出,都请求分兵出击,最后会师于潼关,均被否决。魏延认为诸葛亮胆怯不敢用兵,自己才能无法施展。用兵过于谨慎的诸葛亮,在北伐选人上却屡屡失当。第一次北伐开局不错,南安、天水、安定三郡叛魏响应诸葛亮。诸葛亮力排众议,不用魏延、用马谡担任先锋,结果纸上谈兵的马谡失守街

4、亭,第一次北伐成果付诸东流。231年第五次北伐,司马懿被迫与诸葛亮交战,魏延等小胜魏军,杀敌数千,但负责后勤的李严供应不上粮草,诸葛亮依旧无功而返。孔明用人的另一个问题是好为同乡朋党,比如深得他赏识的马谡、杨仪、蒋琬和费祎都出身荆州,杨仪正是魏延被杀的元凶。杨仪与魏延的矛盾杨仪早年经关羽推荐加入刘备集团。刘备夺得汉中时,杨仪升为尚书令,后一度遭贬。诸葛亮爱其才,令其担任丞相府长史。因善于“规划分部、筹度粮谷”,杨仪更为诸葛亮器重。但杨仪为人心胸狭窄又野心勃勃;恰巧魏延也高傲耿介,同僚都避其锋芒。自视为诸葛亮接班人的杨仪对魏延毫不客气,结果两人互不相让、势同水火。魏延甚至常拔刀威吓杨仪,后者吓得

5、痛哭流涕。这两人在北伐军中是诸葛亮的左膀右臂。对于两人矛盾的公开化,诸葛亮既不能设法疏解,也不将其中一人调离,可见他严重欠缺驾驭协调下属的能力。他这种回避矛盾的用人方式酿成了日后魏延的杀身之祸。孔明坚持同时重用两人,从更广阔的视角看,很可能是蜀汉人才储备衰竭的结果,孔明实在无人可用。根据学者罗开玉的研究,刘备和孔明从荆州带来的旧臣宿将在蜀汉掌握军政经济大权,巴蜀豪族倍受打击,大量名士人才仕途受阻,或者即使出仕,也消极敷衍。外来精英衰老凋零后,缺乏本土支持的蜀汉陷入人才危机。如前所述,五虎将死后,能力与威望相当的大将只剩魏延一人。 魏延死后的姜维北伐时期,更有“蜀中无大将,廖化作先锋”的局面。命

6、丧虎头桥234年秋第六次北伐未果,将不久于人世的诸葛亮在五丈原召开军事会议,向杨仪、姜维和费祎交代身后事。身为副帅的魏延竟没有参加这个关键会议。诸葛亮对魏延的不信任和疏离已经昭然若揭。杨仪被命指挥大军撤退,魏延断后,姜维次之,而且诸葛亮颇有预见性地强调,魏延如不听命,大军自行出发。因为与魏延在战事策略上的长期分歧,诸葛亮在最后关头选择了杨仪,魏延成了牺牲品。魏延得知消息后大怒:“丞相虽死,他的僚属安排还葬成都即可,我应率领诸军继续讨贼,怎能因一人之死废天下大计?况且我魏延堂堂征西大将军,怎能由杨仪指挥,甘做断后之将?”魏延坚持伐魏从国家层面考虑,似乎不无道理,但从情感角度看,他对诸葛亮之死过于

7、冷漠,是不得军心的。魏延就是一个勇猛耿直、情商不高的武将,他多次主张分兵征魏以致遭孔明疏离,就是最明显的表现。诸葛亮对魏延不服从命令的判断是对的,但他的处理方式欠考虑。他开会排斥魏延、命杨仪统兵,严重打击魏延作为副统帅的尊严,以魏杨两人的敌对关系,这样做无疑是火上浇油,险些导致军队分裂。魏延率军阻拦杨仪撤退,杨仪呵斥道:“丞相尸骨未寒,你竟敢造反?”魏延不服丞相命令本就理亏,其手下士兵听了杨仪的话,四散而去。魏延与其子等人逃往汉中,被杨仪派来追杀的马岱赶上,命丧虎头桥(在今陕西汉中市城北)。其后,杨仪更是夷灭魏延三族。杨仪指责魏延造反是信口雌黄,魏延如果要造反,或者按兵不动或者直接投奔曹魏即可

8、,实际上三国志和资治通鉴都指出,魏延是想杀杨仪,无意谋反。魏延违背军令确是犯下重罪,但杨仪也无权擅杀元勋重臣。三国区划图杨仪杀掉魏延,自视功高,不料朝廷任命蒋琬为尚书令,总领国事,这其实是诸葛亮早就安排好的。杨仪只得到闲职,极为不满,竟说出“当年丞相逝世时,我若举全军归降曹魏,怎会落得今日下场?”由此可见,杨仪不但心胸狭窄,还是居心叵测的心机小人。结果杨仪因不逊狂言被贬地方、畏罪自杀。杨仪的结局也再次表明,诸葛亮在识人选人上颇有不足,也对魏延之死负有相当大的间接责任。孔明在个别用人上的失误或许还是小问题。从蜀汉一国的人才储备来看,他未能扭转对荆州朋党旧臣的过度依赖,川蜀贤良大多无法进入统治阶层,到蜀国后期人才匮乏的问题愈发严重,最终难敌曹魏。来源:微信公号:冷热军事史。有料、有趣、有种!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文学/艺术/历史 > 中国史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