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1-2022学年浙江省温州市十校联合体高一下学期期中联考语文试题

上传人:亦*** 文档编号:292186461 上传时间:2022-05-13 格式:DOCX 页数:21 大小:49.81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2021-2022学年浙江省温州市十校联合体高一下学期期中联考语文试题_第1页
第1页 / 共21页
2021-2022学年浙江省温州市十校联合体高一下学期期中联考语文试题_第2页
第2页 / 共21页
2021-2022学年浙江省温州市十校联合体高一下学期期中联考语文试题_第3页
第3页 / 共21页
2021-2022学年浙江省温州市十校联合体高一下学期期中联考语文试题_第4页
第4页 / 共21页
2021-2022学年浙江省温州市十校联合体高一下学期期中联考语文试题_第5页
第5页 / 共21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2021-2022学年浙江省温州市十校联合体高一下学期期中联考语文试题》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2021-2022学年浙江省温州市十校联合体高一下学期期中联考语文试题(21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浙江省温州市十校联合体2021-2022学年高一下学期期中联考语文试题一、非连续性文本阅读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材料一:“落叶”与“木叶”在诗歌形象的暗示性上是迥然有别的,“落叶”与“木叶”是两个完全独立的诗歌意象。一、“落叶”是有别于“木叶”的诗歌形象。“落叶”,着重在“落”字,可以飘摇于空,但更多的情况是委顿于地:而“木叶”几乎从来都不能表示地 上的落叶。“客堂无丝桐,落叶如秋霖。“(顾况游子吟)这里写“落叶”仿佛绵绵不休的秋雨簌簌而落, 让人如见叶落之形,似闻风行之声,虽是空中之叶,却完全不包含树木的形象。“落叶满空山,何处寻行 迹?(韦应物寄全椒山中道士)这里的“落叶”显然是覆

2、盖在地面的,所以才掩盖了人的行迹。而历代 的诗人,也仿佛都特别喜欢地面上的落叶:桐庭多落叶,慨然知已秋。(陶渊明酬刘柴桑)西宫南苑多秋草,落叶满阶红不扫。(白居易长恨歌)在庭院里,在家门前,在台阶上,也许地点不同,但秋天的“落叶”都是铺陈于地的。我们再看看课文 中引用的写“木叶”的诗句:袅袅兮秋风,洞庭波兮木叶下。(屈原九歌)洞庭始波,木叶微脱。(谢庄月赋)九月寒砧催木叶,十年征戍忆辽阳。(沈俭期古意)“木叶”后的动词,常常是“下有时是脱”,这些动词刻画出树叶自枝头脱离而下的动态,它是飘舞 在空中的,而不是凋落在地面的。至于“秋风吹木叶,还似洞庭波”(王褒渡河北),那树叶竟然还没有 脱离枝头,

3、只随风摇动,宛如洞庭湖的波浪呢。由此我们可以总结:“落叶”和“木叶”是两种不同状态的秋叶。木叶造成的联想是包含着树木的形象 的,是树叶从枝头飘摇而下的画面;而“落叶”那么摒弃了树木的形象,仅仅是秋叶本身,并且常常是铺陈在 地面的。二、“落叶”有别于“木叶”的诗歌境界。“落叶”与“木叶”唤起了不同的联想,塑造出不同的诗歌形象,自然也就创造出不同的诗歌意境。“袅袅 兮秋风,洞庭波兮木叶下。”(屈原九歌)因为“木这个字的暗示和“下这个字的提醒,整棵树的形象 都进入了我们的视野,让人感受到一种树木落光叶子之后的疏朗、萧索。林庚先生指出:“至于落木 呢,那么比木叶还更显得空阔,它连叶这一字所保存下的一点

4、绵密之意也洗净了。”而“落叶”,没有肃穆的“木”的形象,只留下了薄弱的“叶的意蕴。它们向我们传达着这样的暗示:枯 强盗”分析可知,鲁大海带开工人罢工,当面揭露周朴园的罪行,他勇敢坚定地对抗封建资本家残酷剥削。而周朴园外表上看起来有名誉有地位,暗地里却赚杀人的昧心钱,他已经沾染了作为一个资本家的冷漠、 无情、虚伪,和儿子反目成仇,沦为封建制度牺牲品。由“别说了,走吧”“(呆呆地看着周萍的脸,忽而又大哭起来)大海,走吧,我们走吧。(抱着大海受伤的 头哭)”“哦,这真是一群强盗”分析可知,鲁侍萍认清周朴园虚伪、残酷、无情的真面目后,清醒刚强,带 着鲁大海离开周家,不愿与周朴园有任何瓜葛的抗争。由“爸

5、爸,这是不公平的(向周冲)你少多嘴,出去调冲愤然由中门下”可知,周冲在父亲私下开除鲁 大海时,挺身而出为鲁大海鸣不平,勇敢对抗专制的父亲。三、文言文阅读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梁惠王日:“寡人之于国也,尽心焉耳矣。河内凶,那么移其民于河东,移其粟于河内。河东凶亦然。察邻国之政,无如寡人之用心者。邻国之民不加少,寡人之民不加多,何也?”孟子对日:“王好战,请以战喻。填然鼓之兵刃既接弃甲曳兵而走或百步而后止或五十步而后止以五 十步笑百步那么何如?”曰:“不可,直不百步耳,是亦走也。”日:“王如知此,那么无望民之多于邻国也。不违农时,谷不可胜食也;数罟不入泠池,鱼鳖不可胜食 也。斧斤以时入山

6、林,材木不可胜用也。谷与鱼鳖不可胜食,材木不可胜用,是使民养生丧死无憾也。养 生丧死无憾,王道之始也。五亩之宅,树之以桑,五十者可以衣帛矣。鸡豚狗彘之畜,无失其时,七十者 可以食肉矣。百亩之田,勿夺其时,数口之家可以无饥矣;谨庠序之教,申之以孝悌之义,颁白者不负戴 于道路矣。七十者衣帛食肉,黎民不饥不寒,然而不王者,未之有也。狗彘食人食而不知检,涂有饿孳而 不知发;人死,那么曰:非我也,岁也。是何异于刺人而杀之,曰非我也,兵也。王无罪岁,斯天 下之民至焉。”(选自孟子梁惠王上)10 .以下对文中画波浪线局部的断句,正确的一项为哪一项()A.填然鼓之兵刃/既接弃甲/曳兵而走/或百步而后止/或五十

7、步而后止/以五十步笑/百步那么何如B.填然鼓之兵刃/既接/弃甲曳兵而走/或百步而后止/或五十步而后止/以五十步笑百步/那么何如 C.填然鼓之/兵刃既接/弃甲曳兵而走/或百步而后止/或五十步而后止/以五十步笑百步/那么何如 D.填然鼓之/兵刃既接弃甲/曳兵而走/或百步而后止/或五十步而后止/以五十步笑/百步那么何如.以下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为哪一项()A.孟子,孟子弟子和再传弟子所著的儒家著作,最早见于赵岐孟子题辞。宋代朱熹将其与论语 大学中庸合称为“四书B.数罟,指细密的渔网。“数罟不入垮池”与孔子的“子钓而不纲”思想相近,都表达了儒家的“仁工C.百亩之田,相传周代实行

8、井田制,一家可分得耕田一百亩。井田属周王所有,分配给庶民使用。D.庠序,即古代的地方学校,商代称学校为“序”,周称“庠”,后泛指学校。11 .以下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为哪一项()A.孟子是反对诸侯间的无休止的相互征战的,之所以“以战喻”是因为知道梁惠王好战。B.从选文看,孟子的仁政学说,是由“王道之始”和“王道之成”两局部组成的,孟子更强调后者,因为这 样,老百姓就能“衣帛食肉工C.孟子认为梁惠王虽然有“移民移粟”的小恩小惠,与邻国统治者的治国不尽心在本质上没有区别,是“百 步”与“五十步的关系。D.本文外表看来似散漫无序,实那么逻辑清晰,层次井然。先提出问题,再分析原因,

9、后述措施,解决问 题,层层深入、环环相扣。12 .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河内凶,那么移其民于河东,移其粟于河内。河东凶亦然。(2)申之以孝悌之义,颁白者不负戴于道路矣。13 .孟子长于论辩,请结合文本赏析孟子的雄辩艺术。【答案】10.CA11. B(1)黄河以北遭遇荒年,就把那里的百姓迁移到黄河以东,把黄河以东的粮食运到黄河以北;黄河以 东遭遇荒年也是这样。(2)把孝顺父母、敬爱兄长的道理反复告诫他们,头发斑白的老人便不会在路上背着或顶着东西了。12. 在语言上是使用整齐的排比句式增强文章的雄辩气势。如在阐述“王道之始时,运用排比句,气势 充分。口多用比喻说理,譬喻生动。如为

10、了驳斥统治者“涂有饿殍”却归罪年成不好时,用了“刺人而杀之”归罪武 器的比喻,说服力强。还有“以五十步笑百步”的设喻,生动地说明了梁惠王移民移粟的治国之策与邻国并 无本质上的区别。比照论证。孟子用“狗彘食人食而不知检”和“涂有饿孳而不知发”比照,意在突出梁惠王把“涂有饿孽”的现状归罪于荒年,如同把杀人归罪于武器一样荒唐。论证结构:孟子说理环环相扣,说理逻辑明晰,气势逼人。首段先写梁惠王质疑,为后文答问做准备。 针对疑问,巧用比喻释疑,使梁惠王明白小恩小惠“无望民之多于邻国“。然后正面论述“仁政”的措施及好 处,并巧用类比推理的方法,批驳“人死罪岁。自然得出“王无罪岁,斯天下之民至焉”的结论。全

11、文结构 严谨,层次清楚,论证严密,说服力强。【解析】此题考查学生文言文断句的能力。句意:咚咚地击鼓进军,兵器刀锋已经相交撞击,扔掉盔甲拖着兵器逃跑。有的人跑了一百步停下,有的 人跑了五十步停下。凭借自己只跑了五十步,而嘲笑他人跑了一百步,(您以为)怎么样呢?” “兵刃”做“既接”的主语,中间不能断开,排除选项AB;“百步”是“笑”的对象,关系紧密,中间不能断开,排除选项D。应选C。10. 此题考查学生理解古代文化常识的能力。A.“孟子,孟子弟子和再传弟子所著的儒家著作”错误,孟子的作者是“孟子及其弟子工应选Ao11. 此题考查学生筛选文中信息、归纳内容要点的能力。B.”孟子更强调后者”无中生有

12、,“因为这样,老百姓就能饮帛食肉”逻辑错误。文中说的是“七十者衣帛食 肉,黎民不饥不寒,然而不王者,未之有也”,由此可知,应该先是百姓“衣帛食肉”“不饥不寒”,之后才是 “王道之成”。应选Bo此题考查学生理解并翻译文言文句子的能力。赋分点:(1)“河”,古代大多指黄河;“凶”,荒年、收成不好;于”,至然”,这样。(2) “申”,申诫、告诫、开导、陈述;“孝悌”,孝顺父母、敬爱兄长;“颁,通斑”,花白;“申之以孝 悌之义,颁白者不负戴于道路矣”,状语后置句,正常语序为“以孝悌之义申之,颁白者于道路不负戴矣”。14. 此题考查学生赏析艺术手法的能力。在语言上是使用整齐的排比句式增强文章的雄辩气势。

13、“不违农时,谷不可胜食也。数罟不入湾池,鱼鳖 不可胜食也。斧斤以时入山林,材木不可胜用也。”三组排句,提出了开展生产的三种措施,以及采取这 些措施后所产生的效果。连用“不可胜也”的句式,给人以吃不完、用不尽的感觉,大大增加了文章的 说服力和感染力。接着又用“谷与鱼鳖不可胜食,材木不可胜用”来小结前三组排句,又以这个结论为前提 推出新的结论:“王道之始也。”可见在阐述“王道之始”时,运用排比句,气势充分。多用比喻说理,譬喻生动。结合“狗彘食人食而不知检,涂有饿季而不知发;人死,那么曰:非我也,岁 也。是何异于刺人而杀之,曰非我也,兵也。”可知,为了驳斥统治者“涂有饿殍”却归罪年成不好时,用 了“

14、刺人而杀之”归罪武器的比喻,说服力强。结合“填然鼓之,兵刃既接,弃甲曳兵而走。或百步而后止, 或五十步而后止。以五十步笑百步,那么何如”可知,“以五十步笑百步”的设喻,生动地说明了梁惠王移民移 粟的治国之策与邻国并无本质上的区别。比照论证。梁惠王口口声声说“于国尽心”,可是狗彘食人食而不知检,涂有饿孳而不知发”,哪里谈得上 “尽心”呢? “狗彘食人食”和“涂有饿草”形成鲜明的比照,深刻地揭示了当时社会的不平等。接着作者针对 统治者归罪于岁的推诿,运用比喻进行驳斥:“涂有饿草”归罪于年成不好,如同“刺人而杀之”归罪于武器 一样荒唐,害民的不是荒年而是统治者的虐政。孟子用“狗彘食人食而不知检”和“

15、涂有饿孳而不知发”对 比,意在突出梁惠王把“涂有饿孳”的现状归罪于荒年,如同把杀人归罪于武器一样荒唐。论证结构,孟子的文章从外表看,铺张扬厉,似乎散漫无纪,实那么段落清楚,层次井然,而且环环相扣, 不可分割。这篇文章三局部的末尾,依次用“寡人之民不加多”,“那么无望民之多于邻国也“,“斯天下之民至 焉“,既对每一局部的内容起了画龙点睛的作用,又表达了各局部之间的内在联系,把全文各局部连成了 一个有机的整体。梁惠王提出“民不加多的疑问。梁惠王认为自己对国家已经是“尽心焉耳”,尽心的论据是 自己赈灾救民,且邻国之政,无如寡人用心,结果是“邻国之民不加少,寡人之民不加多”。因此提出疑 问,为后文答问做准备。针对疑问,巧用比喻释疑,使梁惠王明白小恩小惠“无望民之多于邻国然后正 面论述“仁政”的措施及好处,并巧用类比推理的方法,批驳“人死罪岁”,自然得出“王无罪岁,斯天下之民 至焉的结论。参考译文:梁惠王说:“我对于国家,(也算)是尽心啦!黄河以北遭遇荒年,就把那里的百姓迁移到黄河以 东,把黄河以东的粮食运到黄河以北;黄河以东遭遇荒年也是这样。观察邻国的君主主办政事,没有像我 这样用心的。但邻国的百姓并不更少,我的百姓并不更多,为什么呢?”孟子回答说:“大王喜欢打仗,请允许我用打仗比喻。咚咚地击鼓进军,兵器刀锋已经相交撞击,扔 掉盔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大杂烩/其它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