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打卡活动总结 阅读打卡活动总结 说到班级管理,可能不少老师会首先想到制订班规、确定班干、召开家长会等而身为一名语文教师的我,却一直把引导、督促学生阅读放在首位因为阅读既是语文学习的强需求,也是班级管理的好助手 每当接手新一届学生,我考虑最多的是如何有步骤、有目标地开展学生阅读、亲子共读从我读书给学生听,到学生按各自的喜好读书;从鼓励学生独立阅读,到号召家长也一起读书、听书如今,我更是把“每日阅读打卡”App引入到推广阅读与班级管理中 一、阅读打卡,助力儿童启智、规范其言其行 儿童的学习能力取决于他的阅读能力过去的几年里,每逢遇到那些对知识理解有障碍、学习态度行为不端的学生,我总要去弄清在进入小学前,他的父母有没有陪着他读过一些书之后的事实总是让我心痛——他的学前阅读几乎为零 而这些学生的家长要么疲于生计无暇顾及,要么受文化水平限制有心无力,只关心孩子的生存状态而忽略人文教养直到孩子上了小学,有了考试、分数,看到孩子在课堂上不好的表现,脸上挂不住了、内心受不了了,才感到焦虑。
而且,此时仍没有意识到,儿童的学习越困难,他在学习中遇到的似乎无法克服的障碍越多,他就越应当阅读因为,“阅读时用于眼球移动的时间仅占5%,其余95%的时间用于思维”越早接触阅读的孩子,大脑得到的锻炼越多,思维也越开阔所以,有人说不爱阅读的孩子都是潜在的差生 除了学习能力的提升,学生行为规范的确立也有赖于阅读儿童的天性是模仿,以及在故事中悟道通过选择人物形象好的绘本、故事、童话书等读物,能为孩子树立言行的榜样如果父母坚持每天都给孩子读好的书,并在读后给予适当启发与点拨,增强孩子的是非意识,明确可为与不可为,何愁孩子不遵守校规?老师又何愁学生品行恶劣、难以教化呢? 自开学以来,我就坚持每天与学生们一起读绘本读《爱德华》,孩子们懂得了赞美能使一个人变得越来越好;读《大脚丫与玻璃鞋》,孩子们明白了每个人都有自己的优点和缺点;读《大卫,不可以》,孩子们知道了什么叫知错就改…… 二、阅读打卡,先循规而后善诱 一个班级之中,总有部分学生让老师特别省心,也总有部分学生让老师格外头疼遇上那些已经养成阅读习惯的孩子,是家长的幸事,更是老师的幸事因为在课堂上,别人需要教三遍才能学会的,他们只需要教一遍就够了,师生的教与学都显得轻松。
而且,他们的领悟力、表达能力总能给课堂带来惊喜而另一些学生,在课堂上调皮捣乱、分分钟走神开小差,家庭作业也常常难以顺利完成对这些孩子,就必须把他们拉到“阳光”中来因此,就有了统一布置的“阅读打卡”作业 对于“阅读打卡”,有人会觉得这是形式主义,我家孩子爱读书,也读了书,干吗要拍照呢?孩子读书是自身喜欢,不在乎老师统计不统计也有人会觉得孩子从小就不爱读书,也不肯听从家长的建议,这下好了,老师都把读书当作业来布置了,娃该老老实实捧起书了还有人非常认可读书的好处,无奈自己身陷各种忙碌,实在不能坚持每天陪伴孩子阅读,从而反感打卡也就有了理由所以,薛瑞萍老师说,在中国,播种读书种子的土壤实在坚硬想要在自己班级营造书香家庭的氛围,除了具备热心,教师更需要韧性和抗打击能力因为我不希望爱读书的人永远只是一小部分,而是大多数、绝大多数,甚至是所有的人所以采取一些强硬的措施,尝试新的方法是必需的 三、阅读打卡,让家校携手,在育人路上同行 有了十几年的从教经历,尤其是在我也做了一名家长后,我才发现老师和学校的能力都很有限对于一个人的成长,家庭教育的意义比学校更为重要那些孩子学业成就突出,真的不只是老师和学校的功劳,学校只是从其父母手里接过了优良的家庭教育的接力棒而已。
阅读打卡活动总结 说到班级管理,可能不少老师会首先想到制订班规、确定班干、召开家长会等而身为一名语文教师的我,却一直把引导、督促学生阅读放在首位因为阅读既是语文学习的强需求,也是班级管理的好助手 每当接手新一届学生,我考虑最多的是如何有步骤、有目标地开展学生阅读、亲子共读从我读书给学生听,到学生按各自的喜好读书;从鼓励学生独立阅读,到号召家长也一起读书、听书如今,我更是把“每日阅读打卡”App引入到推广阅读与班级管理中 一、阅读打卡,助力儿童启智、规范其言其行 儿童的学习能力取决于他的阅读能力过去的几年里,每逢遇到那些对知识理解有障碍、学习态度行为不端的学生,我总要去弄清在进入小学前,他的父母有没有陪着他读过一些书之后的事实总是让我心痛——他的学前阅读几乎为零 而这些学生的家长要么疲于生计无暇顾及,要么受文化水平限制有心无力,只关心孩子的生存状态而忽略人文教养直到孩子上了小学,有了考试、分数,看到孩子在课堂上不好的表现,脸上挂不住了、内心受不了了,才感到焦虑而且,此时仍没有意识到,儿童的学习越困难,他在学习中遇到的似乎无法克服的障碍越多,他就越应当阅读。
因为,“阅读时用于眼球移动的时间仅占5%,其余95%的时间用于思维”越早接触阅读的孩子,大脑得到的锻炼越多,思维也越开阔所以,有人说不爱阅读的孩子都是潜在的差生 除了学习能力的提升,学生行为规范的确立也有赖于阅读儿童的天性是模仿,以及在故事中悟道通过选择人物形象好的绘本、故事、童话书等读物,能为孩子树立言行的榜样如果父母坚持每天都给孩子读好的书,并在读后给予适当启发与点拨,增强孩子的是非意识,明确可为与不可为,何愁孩子不遵守校规?老师又何愁学生品行恶劣、难以教化呢? 自开学以来,我就坚持每天与学生们一起读绘本读《爱德华》,孩子们懂得了赞美能使一个人变得越来越好;读《大脚丫与玻璃鞋》,孩子们明白了每个人都有自己的优点和缺点;读《大卫,不可以》,孩子们知道了什么叫知错就改…… 二、阅读打卡,先循规而后善诱 一个班级之中,总有部分学生让老师特别省心,也总有部分学生让老师格外头疼遇上那些已经养成阅读习惯的孩子,是家长的幸事,更是老师的幸事因为在课堂上,别人需要教三遍才能学会的,他们只需要教一遍就够了,师生的教与学都显得轻松而且,他们的领悟力、表达能力总能给课堂带来惊喜。
而另一些学生,在课堂上调皮捣乱、分分钟走神开小差,家庭作业也常常难以顺利完成对这些孩子,就必须把他们拉到“阳光”中来因此,就有了统一布置的“阅读打卡”作业 对于“阅读打卡”,有人会觉得这是形式主义,我家孩子爱读书,也读了书,干吗要拍照呢?孩子读书是自身喜欢,不在乎老师统计不统计也有人会觉得孩子从小就不爱读书,也不肯听从家长的建议,这下好了,老师都把读书当作业来布置了,娃该老老实实捧起书了还有人非常认可读书的好处,无奈自己身陷各种忙碌,实在不能坚持每天陪伴孩子阅读,从而反感打卡也就有了理由所以,薛瑞萍老师说,在中国,播种读书种子的土壤实在坚硬想要在自己班级营造书香家庭的氛围,除了具备热心,教师更需要韧性和抗打击能力因为我不希望爱读书的人永远只是一小部分,而是大多数、绝大多数,甚至是所有的人所以采取一些强硬的措施,尝试新的方法是必需的 三、阅读打卡,让家校携手,在育人路上同行 有了十几年的从教经历,尤其是在我也做了一名家长后,我才发现老师和学校的能力都很有限对于一个人的成长,家庭教育的意义比学校更为重要那些孩子学业成就突出,真的不只是老师和学校的功劳,学校只是从其父母手里接过了优良的家庭教育的接力棒而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