绍兴师爷研究-为什么天下师爷出绍兴?

上传人:柚*** 文档编号:292182558 上传时间:2022-05-13 格式:DOCX 页数:3 大小:22.57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绍兴师爷研究-为什么天下师爷出绍兴?_第1页
第1页 / 共3页
绍兴师爷研究-为什么天下师爷出绍兴?_第2页
第2页 / 共3页
绍兴师爷研究-为什么天下师爷出绍兴?_第3页
第3页 / 共3页
亲,该文档总共3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绍兴师爷研究-为什么天下师爷出绍兴?》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绍兴师爷研究-为什么天下师爷出绍兴?(3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绍兴师爷研究-为什么天下师爷出绍兴?一提“师爷”两个字,你想到的,肯定是古装电视剧里那些穿着长衫,戴着书生头巾,留着两撇小胡子,摇着纸扇的形象,他们跟在县太爷身后,摇头晃脑,随时出谋划策,附庸风雅。看上去,他们只是寄人篱下的顾问、智囊,但人家却能掌握相当大的权力,在官场里如鱼得水,甚至能一手遮天,欺上瞒下,进行各种暗箱操作。而且,你有没有想过,为什么唯独绍兴籍贯的师爷,能够在明清两代官场如鱼得水,成为这个职业的最典型代表?有本书叫官府、幕友与书生“绍兴师爷”研究,作者是北京大学历史学家郭润涛,他就为我们详细剖析了“绍兴师爷”这个群体。其实啊,用现在的话说,师爷是地方官员个人聘请的顾问秘书,没有

2、正式编制,可他们通过包揽各种具体的行政事务,比如财政统计、文件起草和案件审判,手里积累了相当大的权力,是官员们身边不可或缺的人物。那为什么说天下师爷出绍兴呢?首先,绍兴人本身就精明、活分、好交际,做师爷非常合适。第二,明清两代,被称为江南的江苏、浙江、江西这些地方,是科举考试大省,书香门第多,读书人也多。那问题就来了,每年通过科举、走上做官之路的名额,是很有限的,读书人的数量却逐渐增多,那没法通过科举考试走上仕途的读书人,就只好到衙门里做师爷,这算是最能发挥自己才学特长的出路了。最后一点,按照中国官场文化传统,跟自己亲近的人,用起来最得心应手,所以一个读书人做了官,往往会选择自己亲友或者同乡,

3、当自己的幕僚师爷,所以江南地区作为科举大省,不但出的官员多,师爷幕僚也多,其中不乏一些鼎鼎大名的人物,比如曾国荃的师爷章世杰、张之洞的师爷马家鼎、左宗棠的师爷程埙、李鸿章的师爷楼春藩这些人都是“绍兴师爷帮”的高材生。不过,要当好一名师爷实在不易,竞争强、淘汰率高,没有一番真功夫,是难以在步步凶险的官场中生存下来的。用现在的职业来说,师爷,既是官员的秘书、顾问,也是他们的私人公关,除了基本的四书五经和法律常识,还得口才好、会应酬,懂得察言观色。不仅如此,师爷具体职业的细分也很专业,比如涉及案件审理、调查、调解的“刑名师爷”,想读这个专业,得花三五年,学习大清律例和洗冤录这两本书,你得把这两本书背

4、得滚瓜烂熟,能够做到活学活用,才能出师。出师之后,怎么解决就业问题呢?俗话说,在家靠父母,在外靠师父。依靠师父推荐也就成了“绍兴师爷”最主要的就业方式。师父可以招揽学生、助手,跟着自己在衙门里慢慢地实习、历练,最后让他独挡一面。或者呢,别的地方官要上任,身边缺那么一个幕僚班子,这时候,跟他有交情的官员或师爷,就可以趁机推荐自己的学生就业。师爷之间,也跟绿林好汉一样,互相结拜成义兄弟,不但可以互相照应,利用人情潜规则办事,还可以互相推荐,一个师爷要是失业了,通过义兄义弟的照应,基本可以保证再就业,不至于长期下岗在家。举个例子,被清代师爷当做楷模的绍兴师爷汪辉祖,一开始是在岳父手底下当差,后来有个

5、知府要找师爷,就请老同事,也就是汪辉祖的岳父帮忙推荐,那他当然推荐自己的女婿了啊。后来,汪辉祖又拜师一位师爷界的大拿,叫孙景溪,后来这个孙景溪当了县令,汪辉祖自然而然就成了他的师爷,甚至孙景溪的儿子以后做了地方官,也特地让汪辉祖继续在自己身边出主意。你别看师爷权力不大,但具体政务处理过程中却离不开他,尤其刚刚上任或者调职的官员,身为儒家士大夫,对四书五经、吟诗作句是很熟,但是文案起草、财务审核、按律断案这些高度琐碎的行政技术工作,就不是很擅长了。而且,地方官员每到一地,对当地官场和地方势力大户,比如大商人、大地主之间千丝万缕的利害关系,肯定也不是很熟,一切都得仰仗一位熟悉业务和本地人情世故的老

6、师爷。比如光绪时期,山东有个知县,官位是稳如泰山,秘密就是他自己的师爷和山东巡抚的师爷是表兄弟,好多事情公对公往来不方便,底下让这两位师爷一勾兑,就解决了。甚至有些时候,官员最后往往被自己强势的师爷架空。比如清朝咸丰年间,有个陕甘总督,除了骑马射箭,就只会提笼架鸟,他也是心大,索性把所有的奏折文案工作全部委托给师爷。这位师爷因此招摇撞骗,大权独揽,审案的时候公开索取贿赂,吃了原告吃被告。再比如前面提到过的汪辉祖,也是常常“垂幕听案”,就是当官的在大堂上摆个样子审案,汪辉祖隐身在幕后旁听,迅速做出分析、判断,然后主官就根据汪师爷的意见办。那有人问了,那么多读书人,前仆后继去当没有编制的师爷,图什

7、么呢?没错,图钱呗。清代绍兴师爷,有着一份令人眼馋的收入。首先第一个,就是作为保底的基本工资,叫修金。汪辉祖刚当上刑名师爷的时候,这个基本工资就已经有超过二百六十两银子了,在当时这已经算是一笔极为丰厚的财富了。此外,逢年过节、婚丧嫁娶还会有官老爷或官老爷下属馈赠的现金或礼品,叫敬礼。如果自己招收弟子,每年还可从弟子收入中获得固定分成,这笔收入叫幕例。除了这三项,师爷还有贿赂等非法收入。清代有个“官一幕二衙门三”的说法,就是指当时官员、师爷和书吏之间的分赃比例。这么看,绍兴师爷算得上收入不菲。可与此相对的是,消费也高得惊人,经常入不敷出。这些开支包括交际应酬、接济同僚,以及给自己的师父交“幕例”等等,而且收入经常不稳定,如果说农民是靠天吃饭,师爷就是因人成事。说白了,师爷是官员短期雇佣的临时工,当官的,调职、罢官或者养老回乡,那师爷就有可能失业,你看汪辉祖,职业生涯转会过十六次,伺候过十六任不同的官老爷,你就能想到这份职业有多颠沛流离了。所以说,绍兴师爷们的最高理想,仍然是参加科举考试,汪辉祖做了17年师爷之后,最后还是去考了科举,千军万马挤过一条独木桥,直到后来当上知县做官,才算是稳定下来。本文源自:官府、幕友与书生“绍兴师爷”研究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文学/艺术/历史 > 中国史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