市镇经济和市民生活重点知识点讲解-2022高考历史热点专题复习

上传人:星*** 文档编号:292147881 上传时间:2022-05-13 格式:PPTX 页数:54 大小:11.46M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市镇经济和市民生活重点知识点讲解-2022高考历史热点专题复习_第1页
第1页 / 共54页
市镇经济和市民生活重点知识点讲解-2022高考历史热点专题复习_第2页
第2页 / 共54页
市镇经济和市民生活重点知识点讲解-2022高考历史热点专题复习_第3页
第3页 / 共54页
市镇经济和市民生活重点知识点讲解-2022高考历史热点专题复习_第4页
第4页 / 共54页
市镇经济和市民生活重点知识点讲解-2022高考历史热点专题复习_第5页
第5页 / 共54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市镇经济和市民生活重点知识点讲解-2022高考历史热点专题复习》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市镇经济和市民生活重点知识点讲解-2022高考历史热点专题复习(54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 微专题10市镇经济和市民生活【主题概述】工商业是中国古代经济重要内容之一。而市镇经济又是工商业发展在北宋以后的突出亮点;城市的发展,尤其是明清时期市镇的发展是古代商业发展过程中的重要内容,也是高考热点。在高考中对中国经济的考查从市镇经济的角度出题的频率很高,可以是选择题,也可以是主观题,而且通常会以中西对比的方式来考查考生对相关历史知识的掌握及运用情况,解决现实问题的能力。繁华的晚明市镇【考情概览】年份试卷考点2021全国乙卷.26宋朝工商业发展对社会阶层的影响山东卷.4明朝商品经济发展和市民阶层的壮大的影响浙江高考4宋朝商业发展浙江高考8明朝社会转型的因素全国乙卷.28宋朝理学对社会风气的

2、影响2020海南高考4古代中国商业的发展北宋商业繁荣浙江高考6南宋的“市”的发展2019全国卷高考27明朝工商业的发展江苏高考4宋代市镇经济发展天津高考2明代市镇经济发展和市民生活2017全国卷历史.27明代经济发展对社会的影响【备考提示】 明清中国江南经济、白银、贸易是高考的关键词。除此之外,晚明白银内流与隆庆开关;晚明白银涌入与张居正“一条鞭法”赋税改革及江南农业作物向经济作物种植的转向;“丝银贸易”下的江南市镇经济与奢侈风俗的变迁;白银引起的中英奢侈消费革命对比;白银涌入与女性地位的提升;白银与明末清初的政治危机、移民运动、改土归流的因果关系等,也成为当前学术热点,极有可能在高考中出现。

3、张居正一一、市镇经济得到发展市镇经济得到发展011、概念阐释中国古代市镇经济约兴于宋。因商业手工业发达,一些交通要道的草市以至墟集(见墟集、草市)转化为市镇,一些驻军处人烟繁聚亦成市镇。市和镇原是不同的概念。市指交易场所,起源很早,周易系辞有“日中为市”。后成为城的附属设施,筑城必辟市;农村交易场所也称市,如集市、草市。镇则是军队驻防地点,始见于唐。因驻军处常有商贩聚集,至宋代,“诸镇置于管下人烟繁盛处,设监官,管火禁或兼酒税之事”(宋史职官志)。至明代,正德姑苏志已称“商贾所集谓之镇”;弘治(14881505)吴江县志也称“人烟凑集之处谓之市镇”;市与镇已无区别。在行政上,市镇都是县以下的一

4、级建置,直至清代,镇一般还大于市。又有称关、店、集者,实际相当于市镇。市镇经济亦称镇市经济。市聚落的形成源于人类的聚居,而聚居是人类生存的需要,人类为了获取维持生存的物质生活资料,个体之间往往彼此结成群体,群体内部以一定的结构关系维系,集市活动就是其中持续时期最长且最具有生机活力的一种行为关系,由此形成的集市聚落也源远流长。杨毅集市场所与聚居形态分化探析宋朝之制,地要不成州而当津会者,则为军,以县兼军使;民聚不成县而有税课者,则为宋朝之制,地要不成州而当津会者,则为军,以县兼军使;民聚不成县而有税课者,则为镇或以官监之。镇或以官监之。宋高承事物纪原宋高承事物纪原 州郡方域州郡方域 镇镇中国古代

5、的镇(主要是为军事目的而设立)两宋时期:工商业者经营及定居的集镇发展起来,吸引了越来越多的手工业者和商人,他们在集镇上开办作坊和商铺,促进了市场的繁荣元朝:漕运和海运发达,运河沿岸兴起了很多工商业集镇明清时期:集镇进一步发展并出现专业分工清代有所谓“天下四大镇”。其中景德镇原名新平镇,宋景德时因承造御用瓷器出名改称,但当时还只是个瓷器集散市场。至明清,窑灶林立,发展成为“烟火逾十万家”的瓷器最大产地。朱仙镇,南宋时岳飞追击金兵至此还是一荒村,元朝成为通往开封的水陆转运点,至明清逐步发展为一商业大镇。佛山镇,宋为墟,明代宗时尚称乡、堡,但因“工擅炉冶之巧,四远商贩恒辐辏”,民庐达万余家,清初设治

6、称镇。汉口镇,明初还是汉阳城外一荒郊,明成化间汉水改道,因其地当江汉交汇之处,商贾日盛,嘉靖间成为镇。清代继续大发展,乾隆三十七年有居民32209户,号称“九省通衢”,成为长江中下游第一大埠。这四大镇实际上已是全国性的商业城市或手工业城市1.(2021.1浙江高考4)汴京相国寺“每月五次开放,万姓交易”,“占定两廊,皆诸寺师姑卖绣作、领抹、花朵、珠翠头面、生色销金花样幞头帽子、特髻冠子、条线之类”。材料反映了北宋 A已有定时一聚的庙会集市 B商业活动脱离了官吏监管 C“草市”演进为地方商业中心 D商人地位远比一般平民优越【答案】A【解析】材料“汴京相国寺每月五次开放,万姓交易”体现的是北宋时期

7、已有定时一聚的庙会集市,A正确;当时的商业活动仍然受到政府的监管,B排除;C与材料无关,排除;中国封建社会分为士农工商四个等级,D排除。故选A。【高考真题】2(2020海南高考4)东京梦华录记载了北宋都城汴京的一景:“亦间或有卖洗面水、煎点汤茶药者,直至天明。其杀猪羊作坊,每人担猪羊及车子上市,动即百数。”此景的出现,表明A经济重心开始南移 B宽松环境利于商业繁荣C官营手工业的发展 D重农抑商政策已经改变【解析】材料表明北宋时期商业活动突破时间限制,经营活动相对自由,商业出现繁荣景象,这得益于北宋宽松的环境,故选B项;自唐朝中叶以来,南方的经济实力渐渐超过北方,“开始”说法错误,排除A项;材料

8、是北宋都城汴京商业繁荣景象,而不是官营手工业的发展,排除C项;重农抑商是中国历代封建王朝最基本的经济指导思想,材料只能表明抑商政策松动,排除D项。【答案】B3.明清工商业市镇的兴盛(1)发展概况: 明清时期全国各地市镇普遍兴起,形成了由农村集市、城镇市场、区域性市场和全国性市场组成的商业网。(2)兴盛的原因: 社会生产力提高,商品经济繁荣; 江南地区手工业发达; 区域性分工与商业活动加强。 在太湖流域和长江三角洲一带,随着经济作物的种植、加工和贸易,手工业和农业分工,出现了一大批工商业市镇。这些市镇处在交通要道或大中城市周围,许多是从村庄、集市发展而来。新兴市镇的专业性很强,松江地区市镇的特色

9、是棉纺织业,城镇居民“晨抱纱入市,易木棉以归,明旦复抱纱以出,无顷刻间”。2、明清市镇的分类:明清时期大量涌现的市镇基本上可分三类:手工业市镇、商业市镇、交通市镇。(3)表现: 明朝中叶以来,江南市镇逐渐把丝织业作为主业,作为家庭收入的主要来源。 市镇的发展导致农业经济和农家经营发生革命性变化。(棉花的种植) 农副产品商品化和专业化程度加强,加快了社会分工。 出现了“四大名镇”。明中后期国内市场略图彭慕兰在大分流:欧洲、中国及现代世界经济的发展认为:“在18世纪以前,中国的江南地区并不比欧洲落后。”汉口镇(商业中心) 、佛山镇(手工业)景德镇(瓷 器) 、朱仙镇(版 画) 汉口镇佛山镇梁园1.

10、(2019天津高考2)明朝嘉靖年间,山西武城县县令鉴于该县“集日寡而旷多”,每逢集日,便组织“歌舞剧戏之徒,各呈其技于耍街”,结果“众且观且市,远近毕至,喧声沸腾粟米丝麻布帛,禽而鸡鹜,兽而牛羊,食而鱼肉果菰,与夫南北水陆之产,可以供民生所需者,错然填街溢巷”。从史料可知,当时武城县()A农村集市贸易从无到有 B文化与商业结合活跃经济C居民日常文化活动丰富 D乡村城镇化发展比较迅速【高考真题】【答案】B【解析】根据题干中“组织歌舞剧戏之徒,各呈其技于耍街”,出现了“众且观且市,远近毕至,喧声沸腾”现象,并且在集市上“粟米丝麻布帛,禽而鸡鹜,兽而牛羊,食而鱼肉果菰,与夫南北水陆之产,可以供民生所

11、需者,错然填街溢巷”,表现了商业的繁荣景象,据此可知,在明朝嘉靖年间,武城县的集市出现了文化和商业相结合进而活跃了经济现象,故选B项;根据题干中“集日寡而旷多”,表明山西武城县原来就有农村集市,只不过不太活跃,排除A项;根据题干可知,武城县县令为了改善农村集市的冷清现象而采取了活跃文化措施,不能表明当时居民文化活动的丰富,排除C项;乡村城镇化一般表现为常住人口的增多、城镇规模的扩大、各种服务质量的提升等,而题干仅是提及了其集市的繁荣现象,排除D项。(4)影响:冲击了自给自足的自然经济; 推动了农村生产结构的变化; 促进农村的城镇化进程; 推动与世界市场的联系; 促进市民文化的发展。 (2016

12、全国卷27)明末有人描述江南农村的变化时说,百年前的雇工“戴星出入,俗柔顺而主令尊”,如今“骄惰成风,非酒食不能劝”“夏必加下点心,冬必与早粥”。这一变化反映了A市镇经济与手工业的发展B政府积极推行重农政策C社会矛盾日益尖锐D农业中人身依附关系强化A1(2021.1浙江高考8)有学者认为,以大历史观审视,明至清鸦片战争前中国社会与文化无疑具有阶段性的总汇性质;也必须注意到,这一时期为传统中国迈入近代社会培植了活性因子,准备了运作机制。下列项中,能体现“活性因子”的有市民阶层的壮大 君主专制政体的强化商品经济的繁荣 近代民权意识的勃兴A B C D【高考真题】【解析】明中叶以后,由于新经济因素的

13、增长,商品经济日益发达,以商贾和百工为主体的市民阶层逐渐壮大,市民阶层所要求的商业社会的原则和封建传统体系产生冲突,故正确;君主专制政体的强化阻碍传统中国迈入近代社会,故错误;明清商品经济的繁荣促进了资本主义萌芽的出现,带有向工业文明演进的趋向,故正确;清朝并没有近代的民权意识,且勃兴的说法更不符合史实,故错误,选择A项符合题意。【答案】A2.(2017年新课标卷文综历史.27)明前中期,朝廷在饮食器具使用上有一套严格规定,例如官员不得使用玉制器皿等。到明后期,连低级官员乃至普通人家也都使用玉制器皿。这一变化反映了A.君主专制统治逐渐加强B.经济发展冲击等级秩序C.市民兴起瓦解传统伦理D.低级

14、官员易染奢靡风气【答案】B【解析】明前中期,朝廷严格规定官员不得使用玉制器皿等,显然旨在维护专制权威和等级秩序,但是到明后期,连低级官员乃至普通人家也都使用玉制器皿,显然说明等级秩序受到冲击,而不是反映君主专制统治逐渐加强,故B项正确,排除A;市民兴起在明朝之前就已经出现,而且也不足以说明瓦解传统伦理,排除C;这一变化不足以说明低级官员易染奢靡风气,高级官员更易染奢靡风气,排除D。4、明清时期江南市镇经济发展的特点(1).“夹河而市”是江南市镇的共同特点。内河行船是江南交通运输的重要手段,因此绝大多数市镇都是在河道畅通的地方。(2).市镇大多分布在农业、手工业比较发达和经济作物种植地区。(3)

15、.出现了一些带有行业特点的市镇。如:吴江的同里,既是大米的市场,又是造船的地方;常州宜兴的张渚镇是茶叶的产地。(4).工商业市镇的出现是明清江南市镇发展的重要特点。如苏州的盛泽,湖州的乌镇等地。(5).众多江南市镇的交易都有日市、早市、晚市和夜市之分,样式繁多。明清时期太湖地区工商业发展材料一:随着农村商品经济水平的提高,在明代中后期,一批乡村市镇脱颖而出,成为手工业和商业中心。广东茂名梅篆墟,地处水陆交驰的交通线上,各地商人来这里坐肆列市。清初叶梦珠记述,松江府朱泾镇标布盛行,富商巨贾操重资而来市者,白银动以数万计。松江府新场镇以盐场新迁而名,赋为两浙之最,是著名盐业市镇。正德年间姑苏志载该

16、府市镇达73个之多,以苏州府吴江县盛泽镇为例,东南至新杭市5里,东至王江泾镇6里,北至平望镇l5里,西至震泽30里,至南浔镇50里。摘编自中国全史,吉林大学出版社 根据材料一概括指出明清时期江南乡村城镇化的主要原因和特点,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这一时期江南乡村市镇大量出现对经济发展的影响。答:主要原因:农村商品经济水平的提高特点:成为手工业和商业中心;地处水陆交通线上;实力雄厚;专业化强;发展迅速,数量多,分布密集;影响:进一步促进农村商品经济的发展,加强地区间经济联系;促进资本主义萌芽的产生和发展;促进市民阶层的壮大;推动农村社会风俗的变化。【史料实证】(2019全国卷高考27)明中后期,大运河流经的东昌府是山东最重要的棉花产区,所产棉花多由江淮商人坐地收揽,沿运河运至江南,而后返销棉布。这一现象产生的主要因素是() A交通方式的变革 B土地制度的调整 C货币制度的改变 D地区经济的差异【答案】D【解析】根据材料可知,山东是棉花的主要种植地,江南商人将山东棉花运回江南,再运来棉布,说明江南地区是棉纺织的再加工地区,其纺织手工业较为发达。由此可知,江南地区和山东地区的生产内容不同,地区分工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中学教育 > 高考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