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诗先明“诗家语”

上传人:折*** 文档编号:292057218 上传时间:2022-05-13 格式:DOCX 页数:10 大小:23.12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读诗先明“诗家语”_第1页
第1页 / 共10页
读诗先明“诗家语”_第2页
第2页 / 共10页
读诗先明“诗家语”_第3页
第3页 / 共10页
读诗先明“诗家语”_第4页
第4页 / 共10页
读诗先明“诗家语”_第5页
第5页 / 共10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读诗先明“诗家语”》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读诗先明“诗家语”(10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本文格式为Word版,下载可任意编辑读诗先明“诗家语” 读诗先明“诗家语”(上) 何谓“诗家语”?最先提出这一概念的是宋朝王安石。 宋人魏庆之编的诗人玉屑卷六载:“王仲至召试馆中,试罢,作一绝题云:古木森森白玉堂,常年来此试文章。日斜奏罢长杨赋,闲拂尘埃看画墙。荆公见之,甚叹爱,为改作奏赋长杨罢,且云:诗家语,如此乃健。”在王安石看来,“日斜奏赋长杨罢”,是“诗家语”,“日斜奏罢长杨赋”,那么不是“诗家语”。为什么?王安石语焉不详。 对这一理论最先做出详尽阐明的当数当代出名诗评家 周振甫先生。他在诗词例话里有一节专论。他说:“王安石说的诗家语,就是说诗的用语有时和散文不一样,由于诗有韵律的限制

2、,不能像散文那样表达。要是我们用读散文的眼光去读诗,可能会疏忽的精心,不能对诗作出正确的理解,那自然体会不到它的好处,读了也不会有真感受。”由此可见,“诗家语”是相对于散文的语言而言,是对诗歌语言特征的高度概括。假设说,王安石提出“诗家语”是立足于写诗,不要用散文的语言来写诗,那末周振甫先生那么主要是立足于读诗,不要用读散文的方法来读诗。周先生提示我们,读诗、赏诗,首先就得明白“诗家语”。 什么是“诗家语”?或者说“诗家语”具有什么特征呢?这个问题大得很,恐非三言两语说得领会,根据周振甫先生的说法,我们现在暂且将其概括为三点:反常,精警,含蓄。说是“暂且”,这是由于这三点并不是“诗家语”的全部

3、,譬如诗歌语言务必是音乐的语言。音乐是无语言的节奏,散文是无节奏的语言,而诗是有节奏的语言,诗律是诗歌的重要特征,“诗家语”要受诗律的操纵。诗词只有节奏和谐,才能给人以美的享受。如声调、音节、平仄、押韵等。我们说声情并茂,声是声音,情是情感,诗是抒情的文学,这情需要借助声音的旋律来拨动读者的心弦,可见音乐在诗词中占有很重要的地位。而“诗家语”反常、精警、含蓄的特征在确定程度上也是受其音乐性的限制。但是,这个问题,我们另有特意介绍,这里便不再重复。 “诗家语”的特征之一是反常。所谓反常,是指“诗家语”不受规律和语法的约束,往往有悖于常规常理。可以说,诗歌语言是一种最不科学、最不模范、却最具艺术表

4、现力和艺术创造力的语言。不明白这一特征,诗歌鉴赏就无法入门。例如杜甫的诗秋兴八首(其八): 昆吾御宿自逶迤,紫阁峰阴入渼陂。 香稻啄余鹦鹉粒,碧梧栖老凤凰枝。 佳人拾翠春相问,仙侣同舟晚更移。 彩笔昔曾干气象,白头今望苦低垂。 这是描写诗人当年游览长安的诗,借以表现长安的繁华。首联写游览的路线,昆吾、御宿、 1 紫阁、渼陂,都是过去长安胜游之地。颔联承首联第一句,写长安的丰饶,颈联承首联其次句,写划船游渼陂,“佳人”指陪游的歌妓,仙侣指同游的诗人岑参等,尾联写自己当年文彩斐然,现在文思枯渴。 这首诗历来最受评家评议的是颔联,既没有生僻的字眼,也没有古奥的典故,但不懂“诗家语”的人读起来可能不知

5、所云。其实在这里运用了倒装的句式,按照一般的说法应是“鹦鹉啄余香稻粒,凤凰栖老碧梧枝”。把“香稻”“碧梧”提到前面,香稻是被鹦鹉啄后余剩的香稻,碧梧是被凤凰常年栖息的碧梧,通过稻粒的富足、梧叶的繁茂来反映盛世气象。这就是“诗家语”。假设按一般依次描写,重心落在“鹦鹉”“凤凰”,就显得很平淡,不能把极盛的景象突现出来。 倒装有时不是由于表意的需要,而是音律的限制。例如,毛泽东浪淘沙?北戴河: 大雨落幽燕,白浪滔天。秦皇岛外打鱼船。一片汪洋都不见,知向谁边? 往事越千年,魏武挥鞭。东临碣石有遗篇。萧瑟秋风今又是,换了人间! 这首词五十四字,其平仄是:仄仄仄平平,仄仄平平。平平仄仄仄平平。 仄仄平平

6、平仄仄,仄仄平平。(前后阕同。) 词结果两句:“萧瑟秋风今又是,换了人间!”引自曹操观沧海,原诗是:“秋风萧瑟,洪波涌起”,由于平仄的限制,所以词把“萧瑟”放在第一二两字,“秋风”放在第三四两字。 再如,辛弃疾西江月?夜行黄沙道中: 明月别枝惊鹊,清风半夜鸣蝉。稻花香里说丰年,听取蛙声一片。 七八个星天外,两三点雨山前,旧时茅店社林边,路转溪桥忽见。 词下阕全是倒装句。第一二句常用语序是“天外七八个星,山前两三点雨”。词上阕月朗天清,词下阕阴云密布。改用倒装句式,可以突出山雨骤至的急迫。结果两句也是“诗家语”,布局和散文不一样。要是用读散文的方法,从叙次先后看,先茅店,次社林,次路转,次溪桥,

7、犹如是说过了茅店,再过了社林边,这时路拐弯转向,猛然望见一座溪桥。依此,词句当解作“路转忽见溪桥”。但词把“忽见”放在结果,正说明在“路转溪桥”以后才忽见,忽见的是“茅店”,这不是一般的茅店,而是“旧时茅店”,位于“社林边”。提前写茅店是为把它突出来,透露出“忽见”的惊喜。一场大雨即至,正愁没有躲处,走过溪头,拐一个弯,就猛然见到社林边从前歇过脚的那所茅店。这时的喜悦可以比得上“山重水复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需要补充的是,词用倒装句,不全是为了抒情,也是为了押韵。只要找一找词的韵脚,也就知道了。 有时诗人有意把词语错位,是为了创造一种诗意的空气,产生希奇的效果。例如韦庄春陌 2 二首(其一

8、): 满街芳草卓香车,仙子门前白日斜。 肠断东风各回首,一枝春雪冻梅花。 这首诗写入夜时分,一群女子和各自心爱的人春游归来,车子把街道挤得水泄不通,可是一位女子却从早到晚站在仙子门前,一向到“白日斜”也没有等到她的情郎,大家回首向她道别,她的心如“断肠”般悲伤,但是她还在等待,其容貌如在寒雪中凝聚的一枝梅花。 诗的尾句很特殊,按理性规律理应是“一枝梅花冻于春雪”,但诗人却将“一枝”这个数量词修饰“春雪”这个名词。这种错位,完全违背了语法和规律模范,但却显得别致而别致,给读者以猛烈的冲击。这姑娘好比是“一枝”卓然傲立在春雪中的梅花,她对爱情坚贞执着的形象即刻凸显在我们眼前。假设将诗句写成“一枝梅

9、花冻春雪”或“春雪冻一枝梅花”,那就俗不成耐,索然寡味。清人洪量吉有云:“诗家例用倒句法,方觉奇峭生动。”这个诗句是对洪量吉论述的最好说明。 古诗句式因受字数、韵律、节奏、突出、强调等因素限制,其构成方式与现代汉语表达习惯差异甚大,这就是所谓的“诗家语”。现在回到王安石改诗的那个例子,王安石移一字而成“诗家语”,这是什么理由呢? 按照文法分析,“日斜奏罢长杨赋”貌似更顺畅也更符合规律。但细细推敲,王安石的改动确是分外老到。首先,长杨赋本为汉朝出名赋家扬雄的名作,王仲至借此自喻,表现出他应试完毕后自鸣得意的心态,但“奏罢长杨赋”,只是一个简朴的动宾布局,类似说话一般,缺少韵味,而“长杨赋”三字也

10、过于直露。改动之后,“奏赋长杨”,形成了双宾语布局,增加了动作的层次感,使内蕴更为丰富。其次,“赋”与“罢”虽均是去声,看似于格律无碍,但“赋”字是“合口呼”,发声较为沉闷而短促,而“罢”字为“开口呼”,声音嘹亮而振奋,放在诗句末尾,与全诗的平声韵恰相应和,最能表现冲动兴奋的精神面貌。一字之调整,显示了大诗人独特的语感,表现了“诗家语”与散文语的迥然不同。 倒错,或者说倒装,是“诗家语”的一个重要表现,在诗词中俯拾皆是。不仅表现在词语的错位,而且也往往表现在句子和篇章。 表现在句子的,例如,李颀送魏万之京: 朝闻游子唱离歌,昨夜微霜初渡河。 鸿雁不堪愁里听,云山况是客中过。 关城曙色催寒近,御

11、苑砧声向晚多。 莫见长安行乐处,空令岁月易蹉跎。 3 这是一首送别诗。诗中一、二两句写魏万冒着酷寒风霜北上京城。“初渡河”,把霜拟人化,写出深秋节令萧瑟的气氛。中间四句或在抒情中写景叙事,或在写景叙事中抒情,想象魏万旅途中的孤苦。结果两句劝勉魏万到了长安之后,不要只看到那里是行乐的地方而沉溺其中,蹉跎岁月,理应抓住机遇成就一番事业。表达了诗人对魏万的深情厚意,情调沉重悲凉,但却催人向上。 诗首联“朝闻游子唱离歌”,先说魏万的走,后用“昨夜微霜初渡河”,倒回去点出前一夜的景象,时空倒置,将后来发生的情事写在了前面,用的是倒戟而入的笔法。 表现在篇章的,例如,张继枫桥夜泊: 月落乌啼霜满天,江枫渔

12、火对愁眠。 姑苏城外寒山寺,夜半钟声到客船。 此诗脍炙人口,流传甚广,但粗读不易理解,由于全篇的时序不但完全倒置,而且诗歌的章法也颇耐人玩味。诗人是夜半时分听着钟声,泊岸于姑苏寒山寺下的,飘泊羁旅的忧愁,使诗人面对着江桥、枫桥下的渔火难以入眠,就在这“对愁”之中,不知不觉“月落乌啼”拂晓到临了。诗把时序完全颠倒过来,所以此诗只要倒过来吟读,其意才明白晓畅。这种语序倒置的写法,在叙事文学中是难以成立的,由于它不符合叙事的规律性和依次性,但诗歌语言的特殊性,却抉择了它不但可以,而且用得好还是一种技巧的表达。 又如,李清照词醉花阴: 薄雾浓云愁永昼,瑞脑销金兽。佳节又重阳,玉枕纱厨,半夜凉初透。 东

13、篱把酒黄昏后,有暗香盈袖。莫道不销魂,帘卷西风,人比黄花瘦。 上阕第一、二句写“昼”,第三、四、五句写“夜”,下阕猛然又写“黄昏”,为什么会展现如此的时序错乱?原来词人描写了重阳一昼夜的生活,先从白天写起,再回过头去,写前夜情景,然后再回到当天黄昏,用了类似插叙的写法,这样写,便于表现词人由愁凉瘦而步步推进的心绪。 “诗家语”不仅常以违背法理,不讲文法为能事,而且也往往违背事理,以无理而妙,无理而趣显能耐。例如杜甫长篇叙事诗北征中有几句诗: 坡陀望鄜畤,岩谷互出没。(坡陀:山岗起伏不平。鄜畤:鄜州原野。) 我行已水滨,我仆犹木末。 有人对结果一句提出质疑:“人非猿猱,何得行于树杪?”人怎么会在

14、树梢上行走呢?看似无理,但细一想,这无理之处正是诗的佳妙之处。原来诗人归心似箭,“苍茫问家室”,因此,他行走急速,已到了山下水边,而仆人却落在后边的山上,远远望去像在树梢上一样。这样 4 的描写生动地表现了主仆二人,一前一后在岩谷间彼此出没的情景。 再如李白秋浦歌(十六) 秋浦田舍翁,采鱼水中宿。 妻子张白鹇,结罝映深竹。(白鹇:供参观的鸟。罝:捕鸟兽的网。) “采鱼水中宿”,能不能据实改成“采鱼船上宿”?不能,由于“水中宿”看似不合情理,却更能表现农夫为了生计而昼夜不息在水面上经营的劳累。再如: 君自故土来,应知故土事。 来日绮窗前,寒梅著花未。 这是王维很出名的一首描写思乡之情的杂诗。一个

15、羁旅异乡的人对故土的思念,可以开列一张长长的清单。初唐的王绩写过一篇在京思故园见乡人问,从朋旧童孩、宗族弟侄、旧园新树、茅斋宽窄、柳行疏密一向问到院果林花,依旧意犹未尽,“羁心只欲问”;而王维这首诗却撇开这些,独问对方:来日绮窗前,寒梅著花未?这就很有些出乎常情。但细一想,又最有意趣。由于我们对故土对亲人思念得越是深切,回忆的事情便也是越细琐,而忆念越细,思念也便越深,连窗前的这枝很平常的最不起眼的寒梅都在游子的深深忆念之中,其他的人和事还待多说吗?这就是无理而妙。所谓“无理”,乃是指违反一般的生活处境以及思维规律而言;所谓“妙”,那么是指其通过这种貌似无理的描写,反而更深刻地表现了人的各种繁杂感情以及因这种逆常悖理而带来的鉴赏者所意想不到的诗美、诗味。由于这种写法别具一格,虽有悖常理,却别开生面,饶有兴味,大量优秀的诗作也就是这样出来的。 汉乐府里有一首诗,模拟女子口吻,描写忠贞不渝、誓死不二的爱情。诗云: 上邪!我欲与君相知,长命无绝衰。 山无陵,江水为竭,冬雷震震, 夏雨雪,天地合,乃敢与君绝! 这首诗通篇都是“无理”、“不通”,然而,说起来虽近荒唐,细按那么好玩味。诗中写了五种不能实现的自然变异:“山无陵,江水为竭,冬雷震震,夏雨雪,天地合”,有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正为您匹配相似的精品文档
相关搜索

最新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大杂烩/其它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