萌渚峤古道桂岭至开山段考察报告

上传人:折*** 文档编号:292024631 上传时间:2022-05-13 格式:DOCX 页数:8 大小:20.85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萌渚峤古道桂岭至开山段考察报告_第1页
第1页 / 共8页
萌渚峤古道桂岭至开山段考察报告_第2页
第2页 / 共8页
萌渚峤古道桂岭至开山段考察报告_第3页
第3页 / 共8页
萌渚峤古道桂岭至开山段考察报告_第4页
第4页 / 共8页
萌渚峤古道桂岭至开山段考察报告_第5页
第5页 / 共8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萌渚峤古道桂岭至开山段考察报告》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萌渚峤古道桂岭至开山段考察报告(8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本文格式为Word版,下载可任意编辑萌渚峤古道桂岭至开山段考察报告 萌渚峤古道桂岭至开山段考察报告 一、前言 南岭是阻隔五岭南北的自然屏障。历史上,交通五岭南北主要依靠自先秦以来形成的五条古道: 1、湘江-漓江(越城岭线) 2、湟水-北江(都庞岭线) 3、武水-北江(骑田岭线) 4、浈水-北江(大庾岭线) 5潇水-贺江(萌渚岭线) 其中萌渚岭线在潇水和贺江间有一段陆地,用陆路联结。它北起湖南江华县水口镇,经白茫营进入广西壕界,再由开山镇经七里坳翻越桂岭山脉进入桂岭盆地,达成桂岭镇英明村的井头寨渡亭码头后转入贺江水路。因这段自水口至渡亭的陆路穿行于萌渚岭山峤之间,历史上被称为萌渚岭峤道。史书对萌

2、渚峤有明确的定义。清光绪版贺县志山川临贺岭:“临贺岭,一名桂岭,县东北八十里,岭西为里松乡,东为桂岭乡。高万丈,首尾百余里,迤北接连开山及芙蓉山,为两粤之界。实群山领袖,即水经萌渚峤,五岭之一也。”清初顾祖禹读史方舆纪要.广西一 .封域.山川险要:“五岭,在广西北境者二:自湖广道州入平乐府贺县者,萌渚岭也;自全州入桂林府者,越城岭也。其在平乐府贺县东北二百里者曰萌渚岭,与湖广永州府道州江华县接界,盘峙百余里,其水皆南北分流,亦曰萌渚峤,亦曰临贺岭,亦曰白芒岭,亦曰桂岭。”萌渚峤道长约110公里,但由于历史理由,萌渚岭峤道已大部被毁,仅桂岭镇平安村大路井至开山镇南和村洞尾寨这一俗称桂开古道的路段

3、由于是在桂岭山脉中穿行,早已人迹罕至,保存仍较完整。 二、对古道文物点的考察 桂开古道自北端的开山镇南和村洞尾寨开山营桥开头,经斜 岭界、竹马界、二层岭三座大山后到达桂岭镇平安村大路井,全程长约8公里。路面用当地所产的棕黄色页岩砌筑,路面宽1.1至1.8米,但绝大部份路段宽1.5米。沿途还有开山营衙门遗址、开山营桥、佛子庙、石场、回门顶凉亭关隘、七里凉亭、狮子岭战壕遗址、竹关遗址、华宝凉亭、大路井等文物点的分布。 1、 桂开古道: 萌渚岭自湖南江华县蜿蜒伸入贺州北部,在桂岭镇一带形成峰岭连绵的山地丘陵地貌。古人要翻越萌渚岭务必借助于一些由山间的谷地、盆地、坝子所构成的峤道。桂开古道那么是唯一能

4、够翻越桂岭勾通广西和湖南的古道。桂岭山南麓为桂岭盆地,盆地面积55平方公里,地势北高南低,干支流由西北向东南搜集,农业兴隆。北麓为开山小盆地。桂开古道将两个盆地连接,可以为沿途的履人供给必要的补给。 桂开古道北起八步区开山镇南和村开山营自然村(也称洞尾寨,洞在贺州农村地区也指盆地,洞尾,即盆地与山麓交界之地)东侧的开山桥西端,南到八步区桂岭镇平安村的大路井(古称上马),全程长约8公里。根据走向位置和养护处境的不同,桂开古道共分以下几个小段: 斜岭界段:自开山桥西端沿桂岭山脉的斜岭界西北坡向东北方向进入上坡路段并翻越斜岭,到达回门顶北坡。此段路面是整个桂开古道路面宽度变化最大的地段,宽约在0.5

5、米至3米之间,南段宽而北段窄。全程长约1.5公里。此路段沿途分布有开山桥、佛子庙、石场和开山营衙门遗址。 百步梯段:从回门顶自西向东至坪山,路面稍平。到达竹马界后,地势变陡,且为下坡路,并沿竹马界东坡由西北向东南方向行进。俗称百步梯。路面在竹马界北端保存最为完好。但进入竹马界南端后,路段或被塌荒的泥石填埋,或被进山砍柴的群众改道,也有部份路段吞噬在荒草丛中。并且以竹马界山脊为界,西坡属开山镇南和村开山营自然村。东坡属桂岭镇七里村。路面宽度在1.8至1.5米之间,全程长约3公里。此路段沿途有回门顶凉亭遗址一处。 七里段:百步梯段越过竹马界与二层岭的分水冲后,道路沿二层岭北坡由西向东行进到达七里凉

6、亭,这段道路较平。因路段全在七里村,又称七里段。此段道宽平匀,全为1.5米。全程长约2.5公里。但由于桂岭圩至天堂村瑶寨的马路沿古道而行,路面破坏特别严重。 凉亭脚段:自七里凉亭经二层岭东南坡到达狮子岭后再沿凉亭脚南坡进入下坡路段,直至上马寨的大路井、曲木岛一带。此段路因坡度较缓,使用频繁,自七里亭经竹关南下约300米的道路段保存完好。竹关南约300米处再往南到上马寨路段那么多为桂岭至天堂瑶寨的马路打断,损毁严重,路面辅石时断时续。宽度在1.2至1.8米之间,全程长约1公里。这段路上有七里亭,竹关、狮子岭战壕遗址等与古道相关的文物。 古道到达上马寨后向南开头进入桂岭盆地的平原地区,路段转平。由

7、于古人多在上马寨一带由步行转为骑马乘车,并且多在此获得补给。因此,从上马寨至桂岭圩沿途分布有上马壮寨、大路井井泉、华宝亭等道路设施。其中上马寨中的壮族村民均姓韦,他们是明代朝庭从桂西北调来把守古道的俍兵后裔。因日久失修和居民的频繁活动,道路从上马向南至桂岭圩损毁严重,已难见路面痕迹,但沿途有大路井井泉、华宝亭、明孝穆皇太后先茔、红七军桂岭整编旧址张公庙、周敦颐纪念堂周子祠遗址等文物点分布。 古道过桂岭圩后持续向南,经枚桂村、进民村到达英民村的渡亭处转入贺江水路。由于英民村地处桂岭盆地的中心,又是桂岭盆地各溪河水流的主要集聚地,这里交通便利。南粤王赵佗为防止汉兵南下,在渡亭西北面约300米处设芜

8、城镇守古道。三国吴黄武年(公元226年)时,孙权始设建兴县,县址在芜城的根基上改建。晋太康元年(公元280年)改为兴安县,隋开皇十八年(公元598年)改置桂岭县。元末(公元1368年)废县级行政建制,撤销桂岭县并入临贺县。在1142年的桂岭设县历史中,由古道进入贺江水道的渡亭邻近一向是桂岭盆地的政治中心。 2、 开山营衙门遗址: 桂开古道由开山镇开山营开头自北向南由平地转入山路,明代为防止排瑶起义军操纵古道,县令毛鹑在斜岭界设立开山兵营, 现南和村开山营寨(也称洞尾寨)的村民均是守营官兵的后裔。开山营衙门原为开山营的兵营衙门,位于开山营寨的中部。始建年头不详,民国19年贺县县长黄绍耿将其改造为

9、村小学。衙门共三个开间,泥砖墙体,悬山瓦顶。现已有北、中两间房被村民改建为水泥楼房,仅余南间尚留存民国式样。南间东西长10.2米,南北宽6.3 米,通高6.3米。 3、开山桥: 在开山营寨南侧,跨于磨刀冲之上,桥宽5米。原为二桥台一桥墩的两跨平板石桥。1998年因洪水冲垮,群众集资修桥,现桥面已换为钢筋水泥桥面,在溪水中流的桥墩也已拆毁,仅留存原桥在溪河两岸的桥台。桥台长12米,高3.8米。由加工成长方形的青石错缝砌筑。 4、 佛子庙: 位于开山镇南和村开山营自然村,在开山桥东侧约100米处。历史上,由于瘴气、匪患和野兽的袭忧,桂开古道特别难行。柳宗元笔下的这段古道是“桂岭瘴来云如墨”。唐代另

10、一位诗人吕温描写此道是“羸马孤童鸟道微。”宋代流落贺州的诗人陈与义也说这里“殊俗问津言语异,常年为客路歧难。”为了便当履人在进入山道之前能够向神佛求佑平静,明代万历年间贺县县令欧阳辉组织开山营的守营官兵修建了这座小庙。庙为青砖硬山顶布局。南北开间宽2.8米,东西进深长3.1米,高3.3米。庙内供有“佛子爷”神像一尊。1986年此庙由当地群众集资重修。 5、石场: 位于开山镇南和村洞尾寨斜岭界南坡。这里分布有大量的棕色页岩,岩石分层叠生,每层岩石厚30厘米至80厘米不等,开取特别轻易。无需炸药,也不需加工石的上下两面,只用錾凿将石的四个侧面裁切,就可以获得梦想的石料。铺砌桂开古道的石料全部在这里

11、裁取。石场面积约1.5平方公里,古道从石场中间穿过。石场地表仍遗留有大量已裁取但还没有用完的料石、还未加工完毕的半成品和大量加工过程中产生的废料。一些原石上还留有凿口。因需要取石修路补路,石场世代沿用。石场始用年暂无考,结果使用年头是民国20年也即1931年。 6、回门顶凉亭: 位于开山镇南和村开山营寨的回门岭上,此岭东西两山对峙,亭处在两山山坳之间西侧的小土岭东麓,实为一关。始建和荒废年头不详,现仅余长方形基址。基脚由棕色页岩砌筑。南北向开间宽10米,东西向进深长3.3米,墙体厚度0.6米。 7、七里凉亭: 位于七里村狮子岭东北坡,据桂岭镇老人陈桂芬回忆,原亭中存有一碑,记载此亭始建于三国孙

12、吴的黄武时期。由于当地群众有将老碑刻字磨平改刻新碑的习惯,亭中的老碑已全部不存。并且此亭已在1999年由当地群众集资重修,原建筑式样更改严重。亭长7.2米,宽5米,墙厚0.4米,为青砖硬山顶瓦房,檩条直接搁于墙上。凉亭的作用是供履人歇息和卖茶水、粥和零食。亭上有对联二幅:(1)卜筑凉亭通桂北,修通大路畅湘南。(2)时遇风来因久座,忽逢雨至为迟归。清光绪版贺县志卷一山川七里凹有记载:“七里凹,县东北一百六十五里,有茶亭,楚粤官路出此。” 8、狮子岭战壕: 位于七里村狮子岭半山腰,环绕在狮子岭西、北、南三面,战壕深1.5米至0.8米,宽1.2米至0.7米,全长321米。是錾挖于地的壕沟。群众称是当

13、年邓小平、张云逸等人率红七军由湖南江华经古道挺进桂岭时,当地民团为拦阻红军进入桂岭圩所挖,原筹划在狮子山对面的二层岭东坡也挖一条,但后来在开山察觉红军是一支不欺压劳苦群众的部队,于是放弃了持续开挖战壕和拦阻的筹划。现战壕全部吞噬在荒草丛中。 9、竹关: 位于凉亭脚(也称狮子岭、二层岭、七里坳)南坡,始建年头和荒废年头均不详,桂岭籍五代出名诗人翁宏对其有呤咏:“病卧瘴云间,莓苔渍竹关。”现仅余基址,在路的东西两面各有一个平台,古道从关的两个平台中部通过。古道在关的北部宽2.35米、在关的南部宽1.5米。关的东西两个平台长宽面积一致,均为东西长10.5米,南北宽7.5米。平台在南面高0.8米,北面与基址内的地表持平。平台周围由棕色页岩砌筑。石墙基厚0.5米。 10、华宝凉亭: 位于桂岭镇善华村田尾寨西,始建于明代,民国中叶荒废。1984年群众集资重修。在古道的东西两侧各有一亭,为双亭。西亭 8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大杂烩/其它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