城市建设史完整(带重点)

上传人:天****步 文档编号:291678080 上传时间:2022-05-12 格式:DOCX 页数:12 大小:21.62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城市建设史完整(带重点)_第1页
第1页 / 共12页
城市建设史完整(带重点)_第2页
第2页 / 共12页
城市建设史完整(带重点)_第3页
第3页 / 共12页
城市建设史完整(带重点)_第4页
第4页 / 共12页
城市建设史完整(带重点)_第5页
第5页 / 共12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城市建设史完整(带重点)》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城市建设史完整(带重点)(12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本文格式为Word版,下载可任意编辑城市建设史完整(带重点) 城市创办史完整(带重点) 0701104班城建史复习资料 中国城市创办史 第一篇古代片面 绪论 一、城市的起源 1、在原始社会,随着农业的展现为标志的 第一次人类劳动大分工,捉奸产生了原 始的固定的居民点; 2、最早的城市是人类社会在其次次劳动大 分工的产物(商业手、工业是从农业中 分开出来的) 3、展现在从原始社会走向奴隶社会过渡到时 期; 4、城市是伴随着私有制和阶级产生的 二、城市概念的变迁 1、城与廓、市与井的识别 城廓城郭:城墙 城郭之别:筑城以卫君,造郭以守民 内之为城,外之为郭 2、城市的原始定义:防卫功能、商品交换的

2、职能、固定的居民点 3、城市社会时期城市定义的延迟 城市的原始职能、一级法律实体、精神寓意 4、现代城市的定义: *聚集确定数量的人口,以非农业活动为主 *识别于农村的社会组织形式 *是确定地域中经济、政治、文化的中心 *要求相对集中 *城市务必供给必要的物质设施及良好的生 态环境 *根据共同的社会需要而举行各方面协调运 转的社会实体 *有继承和延文化传统的使命 第一章我国原始居民点的形成 一、原始居民点的形成 1、位置:都位于较为高爽、土壤肥沃松软的地段,一般均靠近河湖水面 2、规模: 3、建筑组合 4、确定的功能分区 5、原始居民点初步且有城市最根本的“集中”的特征(城市最大特征是聚集)

3、二、中国城市的形成 我国城市是在原始社会群体并向奴隶社会过渡的时期产生(公元前3000年公 元前2000年) 约莫在夏朝后期已根本形成(约公元前17世纪左右) 河南偃师市二里关村古城我国古代城市形成的城市 商朝城市实例(公元前611世纪) 河南偃师市乡沟商城 总体布局:宫城居中、三套城墙、追求方正开创了以后历代都城多道城墙和宫城局中的先河。 其次章殷周时代的城市 (周礼考工记内容、解释、影响,要深入到中建史书的概括章节, 下面红字的片面还要补充,很重要) 西周的城建制度及其影响 西周是我国奴隶制社会进展的重要时期,形成了完整的社会等级制度和宗教礼法观,这在城建制度中都有明显的反映。 1、政治上

4、“分诸侯、建藩卫”西周成为 历史上第一次城市创办高潮的朝代 2、西周的城建制度 西周是我国古代城市规划思想最早形成的时代 周礼.考工记记载:匠人营国,方九里,旁三门,国中九经九纬,经涂九轨,左祖右社,前朝后市,市朝一夫。(夫为面积,100亩;以左为尊,左祖) 经涂九轨,环涂七轨,野涂五轨。 环涂以为诸侯经涂,野涂以为都经涂。周礼.考工记记载的城市形制是儒家礼制思想的表达。 3、城市创办体制 a、三级城市系统:王城、都城、都邑 各城的等级都是以2为等级差数,表达等 级制度 b、中国古代城市规划 *城市主体规划布局三道城墙 *礼制规划秩序宫城居中(中轴对称)*经纬涂道路系统 C、影响 从曹魏邺城、

5、唐长安城到元大都和明清北京城,周礼.考工记的城市形制对 于中国古代都城的影响得到越来越完全的表达。 第三章春秋战国时代的城市(战国纷飞,百家争鸣) 一、社会背景 1、东周春秋战国,奴隶制向封建制转变的时期 2、生产力的提高城市数目增加,城市规模扩大 3、诸侯混战,城市的防卫作用突出 4、诸子百家时代,因此东周也是我国 古代城市规划思想的多元化时 代。 二、城市创办实例(结合图记) 1、赵邯郸特点:a、由宫城与大城 两片面组成 b、宫城独立成 城,与大城相隔一段距 离 c、宫城由三个 小城组成,成“品”字 形。 2、齐临淄特点:a、内外城组成 b、内城镶嵌在外城西南角 c、城市形态不规整 d、城

6、墙和道路 并不很直, 而是根据 地形河流 等自然条 件生动设 计,尤其是 东城墙 e、表达了管子的规划思想 3、淹城特点:a、三道城墙,分为王城、内城、外城 b、三道城墙外都有护城河 c、三道城墙都只有一个旱路城门,且不在一个方向。 三、春秋战国时期城市进展和创办的特点 1、城市数量激增,规模扩大 2、城市经济职能巩固,市民生活丰富多样 3、展现了新的对比科学的城市规划理论 4、列国都城一般由大小城组合,并有多种组合方式 齐临淄小城在大城一角 鲁国曲阜内外两重 燕大都大小城并联 赵邯郸大小城相隔确定距离 第四章秦汉时代的城市 一、城市创办背景 秦:中央集权的封建国家,郡县制 汉:文景之治 西汉

7、:城市进展以北为主(长安) 东汉:南方城市大为进展(洛阳) 二、秦汉都城 秦:咸阳自然要塞,易守难攻,水资源丰富,已成确定规模,气候好,植被繁茂,粮食丰富 西汉:长安东汉:洛阳 1、秦咸阳:秦统一六国,都市急剧扩大规模到 了无以加的程度 咸阳之旁,二百里观二百七十复单道相连 a、主要城市创办:六国宫室于渭水北岸; 迁徙六国贵族和富 豪十二万户于咸阳 城;作朝官于渭南上 林苑中 b、特点:规模大,用地规模无法确定, 人口将近百万,占地很广, 布局较松散 2、汉长安(+图):是在长安、阳乡和建章乡的根基上进展起来的,追求规整 a、规划布局与战国时期很不一样 b、片面表达周礼考工记的记载 c、宫殿占

8、据城市的很大空间 d、居住实行“闾里制”,共有160个闾里 3、东汉洛阳 a、邙山、洛水 b、“九六城” c、总面积约9.5平方公里 d、12城门不平匀分布 e、以南宫和北宫为主的宫殿占洛阳城总面1/3以上 f、已不拘泥于周礼.考工记的规制 三、秦汉时期城市进展和创办的主要特点 1、郡县制的推行,行政中心城市得到了大量进展 2、城市分布地域大为扩展 3、众多商业中心城市兴起 4、国际贸易城市也有了进展 城市创办方面:居住实行“闾里制”,都城实行“多宫制” 第五章三国至隋唐时期的城市 一、社会背景 1、大分裂,大统一三国、西晋、东晋十六国、南北朝、隋唐 2、封建经济逐步走向鼎盛,至南朝,长江流域

9、与黄河流域并重 3、城市进展和分布重心明显南移,“南开北降” 4、形成了我国特别典型的传统城市空间布局模型 二、主要城市 (中建重要片面,平面布局、规划特征、影响) 1、曹魏邺城(“七五城”,东西七里,南北五里) a、平面图 b、平面布局:平面呈横长方形,城市分成南北两片面,御苑铜雀园兼具游赏与军事堡垒功能 c、曹魏邺城规划特点 *城市有了明确的功能分区; *宫城由多宫变为单一宫城,且位于城北正中 *方格网状的道路系统 *宫城与坊里不复相参的规整的坊里 *中轴纵贯全城呈对称布置,这种手法对以后的都城分布有很大影响 2、北魏洛阳(北魏孝文帝迁都洛阳) 洛阳是东汉、魏、西晋、北朝历代的都城,为了便

10、于统治全国和进一步学习汉族先进文化,501年新筑城郭,即外城。 套城制明清城厢制 a、平面图 b、城市布局 c、规划特点: 单一的宫城; 三套城垣:宫城、内城、外城 道路成方格状 中轴线(自南向北,干道衙署宫城御苑) 全城寺院多,重视宗教 d 、意义 北魏洛阳在中国城市创办史上具有划时代 的意义,功能分区较之汉魏时期更为明确, 规划格局更为完备 城市完全成熟的中轴线规划体制奠定了中 国封建时代都城规划的根基确定了以后的 皇都格局的模式。 2、隋大兴、唐长安城 城址选择:汉长安城规模较小,缺乏整体规 划,水灾频发,渭河水患。 西北东南,地势逐步变高 隋大兴城,人口多大100多万,是当时世界最大的

11、城市 a、平面图、规划师 隋大兴城:宇文恺 唐长安城:阎立德 b、城市布局 1)方城宫城、皇城、外郭城 2)宫城居中 3)中轴对称 太极殿唐初政治中心 大明宫盛唐政治中心 兴庆宫玄宗政治中心 4)方格网道路系统 宫城前横街宽441米,东西向 丹凤门大街宽186米,南北向 皇城前大街宽120米,东西向 朱雀门大街宽150米,南北向 5)坊里制:各坊面积不等,偏大,坊内一般设十字街,实行宵禁制度 6)集中设市 c、规划思想 承袭周礼.考工记中传统的王城制度 规模宏大 布局上,不使宫殿与居民相参 城市布局有确定的数字概念 d、隋唐时期城市创办的特点: *宫城由多宫制变为单一的宫城,且北移居中 *长安道路网蜕变为繁杂的、特别完 善的棋盘状布局,“坊”的排列也随 之进展为整齐划一的形态 *市场位置从城北移到城南,形成“前市后朝”的布置格局 *城市物质要素中,素描建筑尤其是福寺大量增加 e 、长安城市规划的缺点 *规划创办用地面积太大 *东西大道应成为主要干道,但规划强调南北轴线 *政治中心的转移造成东北部交通、居住的拥挤 第六章宋元时代的城市 一、城市进展和创办特点: 1、城市进展和分布呈“南开北降”态势(始 12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大杂烩/其它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