城市地理学期末复习重点

上传人:天****步 文档编号:291677853 上传时间:2022-05-12 格式:DOCX 页数:16 大小:24.73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城市地理学期末复习重点_第1页
第1页 / 共16页
城市地理学期末复习重点_第2页
第2页 / 共16页
城市地理学期末复习重点_第3页
第3页 / 共16页
城市地理学期末复习重点_第4页
第4页 / 共16页
城市地理学期末复习重点_第5页
第5页 / 共16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城市地理学期末复习重点》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城市地理学期末复习重点(16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本文格式为Word版,下载可任意编辑城市地理学期末复习重点 其次章:城乡划分和城市地域 城市和城镇这两个概念有严格的区分。 只有那些经国家批准设有市建制的地方才称为市,不够设市条件的建制镇才称为镇,市和镇的总称才叫城镇或市镇。 城镇不同于乡村的本质特征: 1)城镇是以从事非农业活动的人口为主的 居民点,在产业构成上不同于乡村; 2)城镇一般聚居有较多的人口,在规模上识别 于乡村; 3)城镇有比乡村要大的人口密度和建筑密度,在景观上不同于乡村; 4)城镇具有上下水、电灯、电话、广场、街道、影剧院、博物馆等市政设施,在物质构成上 不同于乡村; 5)城镇一般是工业、商业、交通、文教的集中地,是确定地

2、域的政治、经济、文化的中心,在职能上识别于乡村。 还有生活方式、价值观念、人口素质等。 大都市带: 【大都市带】由大量都市区首尾连成一体,它们在经济、社会、文化等各个方面又存在着紧密的交互作用,这样的巨大城市地域复合体叫做大都市带。 大都市带的地域组织有这样几个特点: 1)多核心。区域内有若干个高人口密度的大城市 核心,每个大城市核心及其周边郊区县之间,以通勤流为主要指标的精细社会经济联系,组成一连串的都市区。各核心城市之间的低人口密度地区,多为集约化农场、开阔林地、零星分散的牧场和草地。这些非城市用地供给城市人口的休憩场所和食品供给。 2)交通走廊。这些大城市核心及都市区沿高效率 的交通走廊

3、而进展,开头是铁路,进而是高速马路,它构成大都市带空间布局的骨架,把各个都市区联系起来,没有间隔。 3)密集的交互作用。不仅都市区内部,中心城市 与周边郊区之间有密集的交互作用,都市区之间也有着紧密的社会经济联系。 4)规模更加浩瀚。戈特曼以2500万人口作为大 都市带的规模标准。 5)国家的核心区域。它集外贸门户职能、现代化 工业职能、商业金融职能、文化先导职能与一身,成为国家社会经济最兴隆、经济效益最高的地区,甚至具有国际交往枢纽的作用。 第三章:城市的产生与进展 第四节:不同类型城市的形成和进展 三种城市类型: (1)中心地型城市: 形成动因:商品、农业 功能:为得志宏大农村物资集散和综

4、合服务的需要 而形成的中心地城市。 特点:职能综合、进展稳定、等级鲜明 类别(例如):集镇、城镇、县城 (2)以交通运输职能为主的城市 形成动因:(天赋或人为的)交通地理位置 功能:转运功能和区际贸易(为得志区际贸易和 交通转运的需要而形成的、以交通运输为主要职能的城市。) 特点:职能单一、进展起伏较大 类别(例如):港口城市、铁路枢纽、马路中心 转运功能的三种类型: 实体转运。指货物从一种交通方式转换为另一种交通方式,如水运转为铁路运输 商业性转运。主要指商品全体权的变更 政治性转运。主要指商品从一个国家或地区进入另一个国家或地区,这时需要付关税。 (3)以某种特意职能为主的城市 形成动因:

5、某种天赋的资源和人类特殊需要 功能:为得志某种特意需要,在聚集经济、规模 经济的作用下而形成的以某种特意职能为主的城市。特点:职能较单一、对外联系广、联系的内容单一、 进展历史短但速度快、进展起伏大 类别:工业城市、风景旅游城市、大学城、矿业城、工矿城、科学文化城 第五节:信息技术革命与城市进展 一、信息技术革命的根本特征和影响 二、信息技术革命与新产业空间的形成 三、信息技术革命时代世界城市体系的形成 第四章:城市化原理 第一节:城市化定义 城市化: 【城市化】农村人口向城市集中的过程即为 城市化。 假城市化概念:只有人口和非农业活动的地域集中,城 市型景观的地域推进,而没有或很少有城市文化

6、的分散,也就是说,在城市中居住着大批没有城市化的人,这种处境被称为假城市化。如:南亚、非洲的一些国家。 过度城市化:全国人口主要集中在城市,城市化水平很 高,甚至超过一些兴隆国家的水平,但是经济进展相对滞后,城市居民失业率很高,大量人口生活在贫民区。 如:拉丁美洲一些国家。 城市化一词至少包含了乡村城市之间的四种转 型: (1)人口布局的转型 (2)经济布局的转型 (3)地域空间的转型 (4)生活方式的转型 美国学者弗里德曼将城市化过程区分为城市化和城市化。城市化包括人口和非农业活动在规模不同的城市环境中的地域集中过程、非城市型景观转化为城市景观的地域推进过程。城市化包括城市文化、城市生活方式

7、和价值观在农村的地域扩展过程。因此,城市化是可见的物化了的或实体性的过程,城市化那么是抽象的、精神上的过程。 假城市化、过度城市化 其次节:城市化的机制 (工业化对城市化起了什么作用?P75) 参考:工业化与城市化:P59 工业的扩张与城市化:P75(第四节:城市化近域 推进和郊区化) 城市化的类型:P69 1.向心型城市化与离心型城市化 2.外延性城市化与飞地型城市化 3.景观型城市化与职能型城市化 4.积极性城市化与消极性城市化 5.自上而下型城市化与自下而上型城市化 第四节:城市化近域推进和郊区化 一、城市化近域推进的主要动力 1、对外交通设施的延迟与城市化 2、工业的扩张与城市化P75

8、 3、住宅的分散与城市化 二、城市化近域推进演化模型 P76 西方学者在城市化的研究中,把城市化、郊区化、逆城市化、在城市化看做一个蜕变的过程,其中彼得?霍尔的城市蜕变模型称得上是城市化进展阶段理论上能取得全球共识的概括之一。 霍尔把一个国家分为都市区和非都市区两片面。又把都市区分为首位城市体系和其他一般城市体系两片面,都市区由中心城市和郊区组成。而非都市区那么为传统的农村地区。霍尔将城市蜕变过程归纳为五个时期六个阶段,依次是: (1)流失中的集中: (2)十足集中: (3)相对集中: (4)相对分散: (5)十足分散: (6)流失中的分散: 在霍尔的模型中,前三个阶段,中心市人口高速增长,城

9、市进展以向心集聚为主;第四阶段中心市人口增长速度低于郊区,是离心分散的初始阶段,展现了郊区化的前兆;第五阶段中心市人口展现负增长,人口向郊区迁移,为典型的郊区化阶段;而第六阶段那么与逆城市化阶段相联系。 霍尔的城市蜕变模型图:P77 三、再城市化 P79 【再城市化】 是针对逆城市化而言的一个应对过 程,(由于)一是城市中国的国际移民增长较为急速,二是城市为了挽回进展的颓势,采取了大规模的都市更新,使城市中心片面地区恢复了过去的活力,使得城市因发生逆城市化而衰败的城市中心区再度城市化的过程,是城市化、郊区城市化、逆城市化和再城市化四个连续过程的第四个过程。 四、郊区化P79 【郊区化】指当代特

10、大城市因人口和各种职能迅 速向郊区分散转移,从而使郊区变为具有市区多种职能的城市化地域的过程。 “精明增长”理念:看法城市进展优先考虑既有 城区的再开发,采取以快速公共交通为导向的 紧凑型进展方式(简称TOD模式) 第五章:城市化的历史进程 第一节:世界城市化的历史进程 P93 兴隆国家和进展中国家大都市区形成的理由是不同的: ?一方面,兴隆国家大都市区的不断增加是城市化进入到郊区化阶段的产物。 ?另一方面,进展中国家大都市数量的急速增加却是国家经济社会进展不平衡的产物。 六大都市带: 1.美国东北部大都市带 2.五大湖沿岸大都市带 3.日本东海岸太平洋沿岸大都市带 4.英格兰大都市带 5.欧

11、洲西北部大都市带 6.以上海为中心的沪宁杭城市群 都市带典型: 目前世界上的大都市带中,以美国波士华大都市带和日本东海岛大都市带最为典型: ?以纽约为中心的“波士华”大都市带地处美国东北部大西洋沿岸平原,从波士顿至华盛顿哥伦比亚特区。 “波士华”大都市带是世界上发育最成熟的大都市带,也是美国最大的大都市带。这条大都市带是美国经济的核心地带,制造业产值占全国的30 %,是国内最大的生产基地。“波士华”大都市带在某种意义上是美国经济气力的集中表达,它虽然偏处美国东北沿海,却被称作“美国经济地理的枢轴”。 “波士华”大都市带中 各城市的天性特征: 纽约:纽约是“波士华”大都市带的核心,为美国 第一大

12、城市。纽约的城市职能是综合性的,影响是全球性的。纽约作为联合国总部所在地发挥着国际政治中心的职能。纽约的经济功能突出表现在金融、贸易和管理等方面,它历来是美国和国际大公司总部的集中地,全美500家最大公司,约有30 %的总部设在纽约,同时吸引了与之相关的各种专业管理机构和服务部门,如房地产、广告、税收、法律、数据处理等各类事务所,是一个操纵国内、影响世界的服务和管理的中心。 费城:是大都市带中的其次大城市,重化工业兴隆, 为美国东海岸主要港口之一。 波士顿:大学城。大都市区范围内有大学60所, 注册学生总数达25万人,它同时也是美国重要的高科技产业中心。 华盛顿:作为美国首都,是一个以行政职能

13、为主 的政治中心。 巴尔的摩:是美国东海岸重要的海港和工商业中心。 “波士华”大都市带中的每个主要城市都有自己特殊的职能,都有占优势的产业部门,而且进展过程中,彼此间又紧紧地联系在一起 日本东海道大都市带: 以东京为中心的日本东海岛大都市带从东京湾的鹿岛开头,经千叶、东京、横滨、名古屋、大阪到神户,现已直达北九州的长崎,从东北向西南延迟达1000km, 这是一个多核的大都市带,一般分为以东京为中心的东京城市圈,以大阪为中心的大阪城市圈和以名古屋为中心的中京城市圈。 该带是日本经济最兴隆的地带,是全国政治、经济、文化、交通的中枢。 日本东海道大都市带的特征: 以东京为中心的首都圈:是日本东海道大

14、都市带的核心。东京是日本的首都,但其城市职能却是综合性的。它既有纽约的金融功能,又有伦敦的政治功能,还有比它们强大的现代工业中心的功能,因而被认为是“纽约+华盛顿+硅谷+底特律”型的集多种功能于一身的世界大城市,在日本的经济中发挥着金融中心、管理中心、商业中心、文化中心、交通中心的作用。 以大阪、神户、京都为中心的近畿圈: 是日本西部的经济中枢。其中,阪神工业区是仅次于京滨工业区的日本其次大工业地带,轻、重工业都很兴隆。京都作为古都,是日本出名的文化城市和旅游城市。 以名古屋为中心的中京圈:位于日本东、西的交 接地带,是日本的第三大工业地带。汽车工业是其突出的专业化部门。 20世纪60年头以后,濑户内海沿岸进展成为新型的重化工业带。 北九州城市圈:位于东海道大都市带的西部末端, 拥有两个人口大市 福冈和北九州。这里原是以钢铁为根基的老基地,战后进展迟钝,70年头后电子工业一枝独秀,成为日本的“硅谷”。 日本东海道大都市带内部的三大都市圈及各主 要城市的进展也各有特色,不仅带动了大都市带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大杂烩/其它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