复习版传播学原理

上传人:xian****812 文档编号:291611914 上传时间:2022-05-12 格式:PPT 页数:48 大小:95.50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复习版传播学原理_第1页
第1页 / 共48页
复习版传播学原理_第2页
第2页 / 共48页
复习版传播学原理_第3页
第3页 / 共48页
复习版传播学原理_第4页
第4页 / 共48页
复习版传播学原理_第5页
第5页 / 共48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复习版传播学原理》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复习版传播学原理(48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传播学原理第一章 传播与传播学第一节 传播学的研究对象n一、传播的定义n二、传播的基本特征n三、传播的作用n四、传播的类型n五、传播学的研究对象重要概念n传播是人类运用符号并借助媒介来交流信息的行为与传播是人类运用符号并借助媒介来交流信息的行为与过程。过程。n传播三要素:信源、讯息、信宿。传播三要素:信源、讯息、信宿。n传播学通常分为自我传播、人际传播、(群体传播、)传播学通常分为自我传播、人际传播、(群体传播、)组织传播、大众传播。组织传播、大众传播。n传播是指社会信息的传递或社会信息系统的运行。n传播学是研究人类传播行为及其规律的科学。n传播学是研究社会信息系统及其运行规律的科学。n传播是

2、人类生存的基本条件,是社会化不可或缺的因传播是人类生存的基本条件,是社会化不可或缺的因素,是构成群体社会的必备要素。素,是构成群体社会的必备要素。n传播成立的重要前提之一。是传受双方必须要有共通传播成立的重要前提之一。是传受双方必须要有共通的意义空间。的意义空间。第二节 传播学的起源、形成与发展n一、传播学的奠基人及创立者n二、传播学的主要学派n三、传播学在中国的发展传播学的起源n传播学起源于上世纪二十年代(19世纪末),形成一个学科在上世纪四五十年代。但人类的传播活动与人类的历史一人类的传播活动与人类的历史一样古老样古老。一、传播学的奠基人和创立者奠基人:奠基人:n(1)拉斯韦尔:五W模式

3、n(2)拉扎斯菲尔德:意见领袖、二级传播、实地调查法、有限效果论 n(3)卢因:守门人 n(4)霍夫兰:控制实验法、军人心理研究 n创立者:施拉姆创立者:施拉姆:开山鼻祖、传播模式1. 拉斯韦尔:5W模式n1984年提出,传播的过程可分解为:传者、受者、信息、媒介、效果(可有可无)。n谁(Who)-说什么(says What)-通过什么渠道(in What channel)-对谁(to Whom)-取得什么效果(with What effects)n传者 讯息 渠道 受者 效果n不足:直线性(没有互动和反馈)n 孤立性:不涉及传播过程和社会过程的联系,任何传播都不可能脱离社会。2. 拉扎斯菲尔

4、德n“二级传播理论”:来自媒介的消息总是首先抵达意见领袖,接着,再从意见领袖那里流向其同事或是接收其影响的追随者。n意见领袖:意见领袖:指群众中具有一定权威性与代表性的人物,他们首先接触大众传播媒介,再将从媒介上获得的信息加上自己的见解,传播给他们周围的人,从而对周围的人施加影响。这样,传播效果大打折扣,既是“有限效果论”。3. 卢因n群体传播研究n守门人:守门人:新闻在通过某种传播管道的旅程中,是基于这样一种事实,即在管道的某一区域有着“门”人功能。这个门的部分不是由公平的规则所掌控,即是由“守门人”所看守,而这一守门人可能是个人或者是团体。守门人“有权”决定“进或出”。n记者采访主任编辑总

5、编辑4.霍夫兰n耶鲁学派n控制实验法n说服效果研究n主要贡献:第一,他的研究揭示了传播效果形成的条件性和复杂性。第二,将心理实验方法引进了传播学领域。5.施拉姆:集大成者n主要功绩,在于勾画出西方传播学的框架结构,使之具有独立学科的面貌。被称为“传播学之父”。n代表作:男人、女人、信息、媒介:人类传播概览二、传播学的主要学派n 1、传播学的经验学派、传播学的经验学派n经验学派(empirical school ),广义上指的是主要以经验性方法的社会科学流派,与以思辩性方法来考察社会现象的流派相区别。n 2、传播学的批判学派、传播学的批判学派n传播学的批判学派(critical school)是

6、在法兰克福学派影响下,以欧洲学者为主形成和发展起来,主要代表有M.霍克海默、H.马尔库塞、T.W.阿多诺等人三、传播学在中国的发展n四个时期:n世纪50年代:萌芽期n70年代“文革”时期的中断期n年代后期到80年代的引进和兴起期n年代至今的本土化和自主化的展开期四、传播的结构和模式n结构:n事物中各个要素及其相互关系(静)n事件运动的状态和程序(动)n传播的结构:传播的结构:n动态的过程,无始无终,无边无界;n传播中的多元关系是重要的研究对象;n变动是其本质,即各种关系的相互影响和变化。n模式:将“理论”现实化或简化的形式。n两类:线性模式;控制论和社会系统模式。n线性模式:线性模式:n拉斯韦

7、尔:5Wn谁(Who)说什么(Says What)通过什么渠道(In Which Channel)对谁(To whom)取得什么效果(With what effects)n申农:强调噪音的介入。n控制论模式:n双向循环性:反馈德弗勒、施拉姆(译码、编码)n社会系统模式:n强调传播的外部结构。第二章第二章 传播的功能传播的功能一、传播的基本功能n传承文化n社会协调n娱乐共享n监视环境n传承文化:传承文化:大众传播延续社会传统、传播社会经验和知识的教育功能。n环境监视:环境监视:1.向大众传递有关周遭环境的信息流通、交通运输、文体消息、经济行情,以及即将到来或已经发生的灾害、威胁等信息;2.监督、

8、监控n(问题央视)n社会协调:社会协调:1.协调社会各部分,使社会各团体和各个人对环境采取一致的、有效的行动;2.社会的排气阀,帮助人们宣泄不满情绪。n娱乐共享:娱乐共享:形成大众文化的重要因素之一。二、传播的负功能n核心:“麻醉精神”指人们与大众传媒接触时耗费了太多时间,使之越来越疏于行动,却还沾沾自喜地误以为参与了社会实践活动。n表现形式:信源性负功能、渠道性负功能、效果性负功能n大众传播媒介易混淆现实环境与虚拟环境(媒介环境),大众对媒介过分依赖,而媒介带来的事实只是部分再现生活情景,不能代表一种社会趋向,若被人利用则会造成不良后果。n 麻醉精神,过度沉溺于表面信息和通俗娱乐中, 沉醉在

9、虚幻满足中,失去社会行动力。n 信息的大量涌入造成信息过量,使人们对信息产生冷漠态度。并促长了社会服从主义削弱公众的辨别力和对社会的批判精神,把人变成顺从现状的单面人。n媒介以廉价的代价占用或剥夺了人们的自由时间。 n 大众文化过于通俗使观众、读者,观众的平均审美水平和鉴赏力下降了。n 电影电视作品中,大量的暴力血腥、色情内容和场面给社会带来消极影响,影响观众是青少年的身心健康。n卫星直接电视的发展,扩大了节日覆盖范围,带来了跨文化传播中国家主权问题,对社会制度构成潜在威胁。对第三世界国家政治、经济、文化和社会造成冲击。n讨论:你是如何看待:”明星代言虚假食品广告要担连带责任”一事?“两个环境

10、两个环境”理论理论n一是现实环境,一是虚拟环境。W.李普曼在舆论学中提出,强调了大众传播的作用,现代社会中,“虚拟环境”的比重越来越大,它主要由大众媒介造成。与此同时,现代人对“虚拟环境”的验证能力大大缩小“托马斯托马斯”公理和公理和“自我达成的自我达成的预言预言” n“如果人将某状况作为现实把握,那状如果人将某状况作为现实把握,那状况作为结果就是现实况作为结果就是现实”,托马斯公理。,托马斯公理。 n如果人根据对状况的错误理解开展行动,结果,就可能使这一错误理解成为现实。自我达成的预言。 电视的负面现象:n把新闻当成谈话,把观点当成新闻n真实成为速度的牺牲品n用激怒受众来赢得关注n情感疲劳,

11、失去同情心n为了“尖叫原理”,忘记新闻道德第三章 人际传播n概念概念:人际传播是指个人与个人之间的沟通交流。n类型类型:n1、是面对面进行的直接的人际传播;n2、是通过中介进行的间接的人际传播。n特点特点:n1、传播双方都有明确的自我意识和对象意识n2、具有双向性n3、具有较为及时的反馈性。人际传播与大众传播的融合n提问:QQ、MSN;手机短信。n人际传播大众化,大众传播人际化n人际传播的媒介系统:示现、再现和机器媒介系统n示现:口语,表情,动作,眼神n再现:绘画,文字,摄影,印刷n机器:电信,电话,电影,电视,计算机等n电话、手机,(网络)是天然的人际传播媒介。n网络是人际传播与大众传播的综

12、合平台。n主持人的出现使得大众传播中融合了人际交流。人际传播的作用n1、对个人来说,人际传播与沟通是一种基本需要;n2、有效的人际传播和沟通是获取机会、增强实力的重要因素;n3、有效的人际传播和沟通,有助于提高人在认知、规范和评价方面的能力,从而也就有助于人的个性成长和发展。 人际传播的要求n1、 有效的人际传播要求人们相互尊重和相互理解;n2、 有效的人际传播要求人们互为角色,双向沟通;n3、 有效的人际传播要求人们注重协调,力求平衡。 第四章 组织传播n一、定义n二、功能n三、传统组织传播的创新n四、传播过程n如何辨别群体和组织?n凡是存在“管理主体”的,即为主体。n组织需要有效的管理和领

13、导。n群体:信息压力与趋同心理n集合行为中的群体传播n(抢盐事件)n1,暗示与感染n2,模仿与匿名匿名n3,信息流何为组织?n组织:人们为实现共同目标而各自承担不同的角色分工,在统一的意志之下从事协作行为的持续性体系。n特点:专业化的部门分工;n 职务分工和岗位责任制;n 组织系统的阶层制或等级制。一、什么是组织传播n组织成员之间或组织与组织之间的信息交流行为。n以组织组织为主体的信息传播活动。n包括组织内传播和组织外传播。n组织传播是组织生存与发展的必要保障。二、组织传播的功能n总体功能就是通过信息传递将组织的各部分联结成一个有机整体,以保障组织目标的实现和组织的生存与发展。n1.内部协调。

14、(各司其责)n2.指挥管理。(任务的下达、实施、监督、检查、总结等)n3.决策应变。(适应新情况、解决新问题)n4.达成共识。(统一的目标) (案例)三、传统组织传播的创新匿名传播n这里的匿名传播以网络论坛为例n1.表达大众传媒中不能表达的内容。n李思怡案例 跪爬千米母亲n2.表达在现实生活中不满但不便与人沟通的内容。n3.加大公民参政议政的力度。n4.设置议题 、控制信息。讨论:n你知道哪些人肉搜索的典型案例?n你是如何看待“人肉搜索”的?四、组织传播的过程n(一)组织内传播的正式渠道。n信息沿着一定组织关系环节在组织内流通的过程。分为横向传播和纵向传播(上行传播和下行传播)。n纵向传播易造成信息传达速度慢、信息变形和失真。(二)组织内传播的非正式渠道n指制度性组织关系以外的信息传播渠道。n两种形式:一是组织内的人际传播;二是非正式的小群体传播。n特点:交流的信息广泛;交流的双向平等性;本意交流和感情交流的成分多(三)组织内传播的媒体形式n1.书面媒体n2.会议n3.电话n4.组织内公共媒体n5.计算机通信系统(四)组织外传播n包括信息输入与信息输出。n信息输出分为三种类型:n1.公关宣传n2.广告宣传n3.企业标识系统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中学教育 > 教学课件 > 高中课件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