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2年全国高校体育单招考试语文押题卷试题一(含答案解析)

上传人:星*** 文档编号:291607116 上传时间:2022-05-12 格式:DOCX 页数:10 大小:47.99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2022年全国高校体育单招考试语文押题卷试题一(含答案解析)_第1页
第1页 / 共10页
2022年全国高校体育单招考试语文押题卷试题一(含答案解析)_第2页
第2页 / 共10页
2022年全国高校体育单招考试语文押题卷试题一(含答案解析)_第3页
第3页 / 共10页
2022年全国高校体育单招考试语文押题卷试题一(含答案解析)_第4页
第4页 / 共10页
2022年全国高校体育单招考试语文押题卷试题一(含答案解析)_第5页
第5页 / 共10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2022年全国高校体育单招考试语文押题卷试题一(含答案解析)》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2022年全国高校体育单招考试语文押题卷试题一(含答案解析)(10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2022年全国普通高等学校运动训练、民族传统体育专业单独统一招生考试押题试卷语文一、语文知识本大题共10小题,每小题4分,共40分。在每小题给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是符合题目要求的。1.下列词语中加点的字,读音全都相同的一组是( )A.查询 生查子 查缺补漏 B.靓丽 靓艳 靓妆炫服C.叨扰 叨教 叨陪鲤对 D.纶巾 涤纶 满腹经纶2.下列选项中,没有错别字的一项是( )A.弹劾 捉迷藏 讫今为止 B.暇想 度假村 趋之若鹜C.淤积 威摄力 重峦叠嶂 D.拷问 元宵节 残羹冷炙3.依次填入下面横线处的词语,恰当的一组是( )我们要深入欣赏和把握其中的内容和旨趣,最好还要全面了解作者所处时代的

2、背景。只有这样,才能_作品中所表现出的情志和_现实的深度和广度。否则,就可能只见树木,不见森林,_作品的精神,错误地过分拔高或贬低作品的思想境界。A.洞察 反映 误解 B.洞悉 反应 误解C.洞察 反应曲解 D.洞悉 反映 曲解4.下列加点的成语使用正确的一项是( )A.难道安史之乱的发生仅仅是因为唐玄宗没能识破安禄山的危机四伏,或者是被李林甫和杨国忠所蒙蔽吗?B.上海作为一个现代化的国际都市,以其独特的城市个性,品位和文化内涵,向世人展现了卓尔不群的风格与魅力。C.与客户会面时,如果客户坚持谈论政治,你可以用这样的问题让谈话言归于好您觉得目前的局势对您的业务有什么影响?D.张择端作为皇家画师

3、,将眼光落在时值清明的开封街头,跳出宫廷的繁文缛节,走进市民的平凡世界,不能不说是一种别具慧眼的革新创举。5.下列各句中,加点的熟语使用不恰当的一句是( )A.这个数据一定要搞清楚,否则牵一发而动全身,会影响整个机器的性能。B.就连和东方文化八竿子打不着的情人节、愚人节,也大有席卷华夏之势。C.在展览会上,该市的小商品销量大减,而高科技产品却倍受欢迎,真可谓失之东隅,收之桑榆”。D.一个外地游客在本市乘的士遭抢,载他的的哥坐山观虎斗。昨日,乘客周先生说,他准备将这位的哥告上法庭。6.下列各句中,没有语病的一句是( )A.很多企业都认识到,为了应对消费需求和竞争格局的变化,必须把改进服务提到与研

4、发新产品同等重要的位置上。B.一般人常常忽略的生活小事,作者却能够慧眼独具,将之信手拈来,寻找其叙述的价值,成为小说的有机组成部分。C.在90后的青少年中,科幻迷越来越多,这显示了科幻文化正在崛起,是对长久以来孩子们缺失的想象力的呼唤。D.数字化时代,文字记录方式发生了重大变化,致使很多人提笔忘字,从此以往,将影响到汉字文化能否很好的传承。7.依次填入下面横线处的语句,衔接最恰当的一项是( )我们非常熟悉哈姆莱特这部戏剧,_, 。 , , , ,因为他自己就是把这当作一般推理的手段来应用。不管他遭遇到什么,我们都可以引用到我们自己身上就像我们无从描述自己的面孔一样也因为哈姆莱特的痛苦在他脑子里

5、一转就移到了一般人身上因而我们几乎不知道该怎样评价它因为它最富于对人生的深刻思考这是莎士比亚剧作中我们最常想起的戏A. B. C. D. 8.对下列各句中使用的修辞手法的判断,正确的一项是( )A.如果我不去剪除这一个戕害天性的蟊贼,让他继续为非作恶,岂不是该受天谴吗?(设问)B.正像一只自投罗网的山鹬,我用诡计害人,反而害了自己,这也是我应得的报应。(比喻)C.说一句发自衷心的话,他是上流社会的指南针,因为在他身上可以找到一个绅士所应有的品质的总汇。(借代)D.像他这一类靠着一些繁文缛节撑撑场面的家伙,正是愚妄的世人所醉心的。(比喻)9.下列句子中,标点符号使用不正确的一项是( )A.家乡的

6、风味是什么?是弹跳在舌尖上的味蕾颤动,还是贮藏在阡陌中的乡风民俗,亦或是散布在田野里的自然珍馐?B.电影死亡诗社塑造了一个充满个性和激情的文学教师形象,让观众特别是中学生观众,产生了强烈的情感共鸣。C.北斗卫星导航系统工程总设计师杨长风介绍,北斗系统是我国迄今为止规模最大、覆盖范围最厂、而且性能要求最高、最复杂的巨型航天系统。D.老照片莫名戳中泪点,因为上面记录着青春芳华;老物件勾起联翩回忆,因为其中凝结着生活过往这便是怀旧情结。10.下列有关文学常识的表述,错误的一项是( )A.黔之驴的作者是唐代作家柳宗元。B.苏武传的作者是东汉史学家班固。C.秋瑾传的作者是现代剧作家朱自清。D.欢乐颂的作

7、者是德国诗人席勒。二、现代文阅读本大题共8小题,每小题4分,共32分,在每小题给出的四个濮选项中,只有一项是符合题目要求的。阅读下文,完成11-18题。典故,在古代又称事类。南朝文论家刘勰在文心雕龙中说,事类者,盖文章之外,据事以类义,援古以证今者也。所谓事类,就是文章在表意抒情之外,根据故事来类比说明义理,引用故事、古语来论证今义。刘勰的界定与分类,今天依然为大多数学者所认同并接受。典故可以表现为一个词语或短语,也可以表现为一句话、一句诗甚至一段叙述。简而言之,典故包括事典、语典两类。一个典故的意义,至少包含三个层面一是典故最初生成时的意义;二是在文化传承的进程中典故被不断运用的意义,这个意

8、义可能会产生一些变化,甚至会大相径庭;三是当下使用的意义。简单认识一个典故的意义,关注其当下使用的意义再者,典故尽管生成于古代,但并非一成不变地作为一种特殊的词汇群体而存在,也能粗略理解,但要深入理解一个典故的意义,这三者是不可或缺的。一句话,理解典故,不能脱离具体的空间语境生成的语境,历史中使用的语境以及当下运用的语境。一个典故的生成,首先是一个由多到少的凝练过程,故事类的典故尤其如此,关羽疗伤的大段文字最终浓缩为刮骨疗毒4个字,甚或刮骨二字。比较而言,语言类的典故浓缩幅度没有故事类那么大,但也必须有此过程,如修齐治平,就是对礼记。大学中开篇一大段文字的凝练,见贤思齐背后还隐含着见不贤而内自

9、省也。其次,一个典故的最终形成,还需要一个意义逐渐明确、固定的过程,典故生成的最初意义往往具有多种思想倾向,在生成之后的话语实践中借助新的具体语境被反复陈述,倾向渐趋固定,意义逐渐明朗,由此被大多数学者认可并使用。关羽刮骨的典故可以指向受伤,可以指向疼痛,也可以指向勇敢无畏,而在文人的反复引用中,最终固定在了意志坚强、勇敢无畏的意义层面上。因此,要深入理解一个典故,不但要理解运用典故时的具体语境,还需要了解典故的生成与传播过程中意义变化的情况。如果说典故的生成是一个由多到少的凝练过程,那么对典故的理解与阐释就是一个由少到多的分析过程。在这方面,平语近人树立了一个典范。习近平总书记多次强调,文化

10、是一个民族最根本、最持久的推动力。在他的一系列讲话、文章中,经常引用一些中国古代典籍中的故事、古语,并与朴素、大众化的语言融合,形成了特色鲜明的话语风格。新文化运动时期,胡适曾明确提倡不用典,倡导文学革命,推行白话文。今天我们为什么还要学习并使用典故呢?首先说明一点,新文化运动中胡适倡导不用典,并非彻底排斥用典,而是反对拙劣的用典,意在构建一个以口语为基础的白话文系统。实践证明,新文化运动并没有彻底隔断旧文化,经过改造的旧文化,反而成为新文化运动的得力资源。随着汉语的发展,也有不少典故进入汉语一般词汇系统,成为现代汉语的常用词,被人们广泛理解和接受。从最简单的层面而言,典故的存在,不但丰富了汉

11、语的词汇系统,而且在文本写作、语言交际层面发挥了重要作用。典故不仅仅是文学创作、论事说理的修辞手段,也不仅仅是一种写作技巧、对话策略,同时它还是历史的一个个缩影,是复述和记忆一个民族过往经历、所思所想的关键词。从一定意义上讲,典故承载着传承历史、延续文化记忆的功能。因此,学习典故、使用典故也是在重温历史,继承中国传统文化。从此层面而言,学典、用典具有更加深刻的意义。11.下列词语中加点字的读音,不正确的一项是( )A.刘勰(xi) B.倾向(qng) C.拙劣(l) D.延续(yn)12.下列对文中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大相径庭比喻彼此关系十分紧密、相处融洽。B.不可或缺表示非常

12、重要,不能有一点点的缺失,不能少一点。C.见贤思齐见到德才兼备的人就想赶上他。D.一成不变指一经形成,不再改变。13.下列关于前两段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刘勰在文章中指出引用典故是为了说明义理,论证今义,此观点依然为今天大多数学者所认可。B.要深入理解典故,不仅要看生成的意义和传承中被运用的意义,还要看当下的意义。C.典故最终生成意义与它最初意义很少发生变化,即使有变化,也可能只是微小的变化。D.学习、使用典故其实是对传统文化的自觉传承与接受,同时也是文化自信的一种 可并使用。表现。14.下列对3、4、5段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文中列举故事类典故刮骨的例子,论证了

13、典故的生成有一个由多到少的凝练过程。B.文章用平语近人运用典故的范例,论证了典故的理解和阐释是由少到多的分析过程。C.全文从典故的由来、分类、意义、理解方法和现实意义等方面展开论证,条理清晰,逻辑严密。D.胡适曾明确提倡不用典这一事例从反面论证了今天我们还是有必要学习并使用典故。15.下列对 6、7 段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A.新文化运动反对拙劣的用典,想要构建以白话为基础的语言新体系。B.新文化运动十分成功,彻底的隔断了旧文化,开创了典故的新局面。C.典故的存在汉语系统和文学创作上有着重要的作用。D.典故是修辞手段、是写作技巧、是对话策略,更是历史的缩影。16.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正确

14、的一项是( )A.在典故的生成凝练过程中,语言类典故相比故事类典故而言,浓缩幅度更大,更为简练。B.习近平同志的讲话、文章充分践行了文化是一个民族最根本、最持久的推动力的思想。C.随着汉语的发展,不少典故成为现代汉语中的常用词,因此也就失去了典故的特殊意义。D.典故的最初形成,其思想倾向性是比较明确的,会在反复陈述中被大多数学者认可并使用。17.下列选项对原文内容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典故包括事典和语典,在古代又称事类。B.典故仅是文学创作、论事说理的修辞手段。C.语言类和故事类典故的生成是由多到少的变化过程。D.对典故的理解与阐释就是一个由少到多的分析过程。18.下列短语中适合文章标题

15、的一项是( )A. 典故的变化 B.典故的容量 C.典故的意 义D. 典故的趣味三、古诗文阅读本大题共6小题,每小题三分,共18分。在每小题给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个是符合题目要求的。阅读下文,完成1924小题。苏子愀然,正襟危坐,而问客曰何为其然也?客曰月明星稀,乌鹊南飞。此非曹孟德之诗乎?西望夏口,东望武昌,山川相缪,郁乎苍苍,此非孟德之困于周郎者乎?方其破荆州,下江陵,顺流而东也,舳舻千里,旌旗蔽空,酾酒临江,横槊赋诗,固一世之雄也,而今安在哉?况吾与子渔樵于江渚之上,侣鱼虾而友麋鹿,驾一叶之扁舟,举匏尊以相属。寄蜉蝣于天地,渺沧海之一粟。哀吾生之须臾,羡长江之无穷。挟飞仙以遨游,抱明月而长终。知不可乎骤得,托遗响于悲风。苏子曰客亦知夫水与月乎?逝者如斯,而未尝往也;盈虚者如彼,而卒莫.消长也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中学教育 > 高考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