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详情

对性别语言特点发展研究的文献综述

杨***
实名认证
店铺
DOCX
30.88KB
约6页
文档ID:291544867
对性别语言特点发展研究的文献综述_第1页
1/6

    对性别语言特点发展研究的文献综述    阳娜一、Summary:性别语言作为社会语言学领域的热门主题之一,一直广泛受到国内外学者的关注国外研究性别语言较国内来说开始较早,并在20世纪60年代进入一个快速发展的时期虽然国内对性别语言的研究较国外晚几十年,但通过近些年学者们的努力,国内有关性别语言的研究也取得较为丰富的成果本文将简单梳理国内外对于性别语言特点方面的研究,并探讨该领域存在的不足之处和今后的可能研究视角二、引言在同一种语言系统之中,语言会因为性别差异而有所不同,也就是说男性语言与女性语言存在不同之处性别语言研究是关于性别这一因素是否以及如何影响不同性别的人使用语言的方式[7]20 世纪 60 年代,随着社会研究和西方女权运动的飞速发展,性别问题的学术研究进入了高峰期现在,有许多国内外学者(Jesperson,1922;Lakoff,1975;王文昌,1979 ;Trudgill,1983;戴炜栋,1983等)都对性别语言研究做出了巨大贡献本文试图简单概述国内外有关性别语言的研究,并探讨该领域研究的不足之处以及今后的研究视角,以方便读者对性别语言的研究有更好的了解,同时为将来的研究提供新的思维,使得对于性别语言研究能够更加全面。

三、主体3.1国外研究现状20世纪20年代,Otto·Jespersen,丹麦语言学家,是第一个以语言学理论为基础来研究性别语言差异的人他在Language(1922)一书中, 专门使用一个章节—“The Woman”,来讨论男女语言的差别在《语言:本质、发展及起源》一书中,Otto·Jespersen(1924)中指出:在他了解的所有语言中,英语是最男性化的语言同样,在《语言:本质、发展及起源》一书中,他系统概括了女性语言的特点,是最早从语言学角度来研究女性语言特点的人在欧洲和美洲,妇女解放运动从1960 年代末到1960 年代初开始蓬勃发展1966年,美国全国妇女组织成立组织者争取男女平等和同工同酬,并要求参与国家层面的政治和决策妇女解放运动也达到了顶峰这些西方女权运动的兴起使得性别语言得到了学界的更多关注,鼓励学者们对性别语言问题进行深入研究同时,70年代一些著名的语言学家,例如Lakoff, Brend, Nyquist等,出版了一些有关于论述性别语言专著和论文期刊等,性别语言的研究更变得加全面具体化和系统化Lakoff(1975),美国社会语言学家,在其著作Language and Women’ s place一书中首次提出“女性语域”这一概念,并概括了女性语言不同于男性语言的独特之处[8]。

Lakoff的研究为女性语言的研究奠定了基础之后的语言学家,例如Cameron, Wodak, Henley, Coats, Romaine, Suzanne, Kramerae和Trudgill等,逐渐开始针对男女交际的话语方式等差异进行研究探讨例如, Romaine和Suzanne在1982出版了Sociolinguisticistic variation in speech community,Trudgill和Peter在1983出版的Socilinguistics: an introduction to language and society, 都讨论了男女在谈话量的大小,话题的选择,谈话风格和谈话技巧等方面存在程度不同的差异20世纪90 年代,第三次女性主义解放运动兴起随之,语言学家们的研究开始转移至男女会话的形式差异P·Trudgill (1983) 等人提出了“性别原型”这一术语它是指在任何国家和文化中,社会对男女行为和语言等的期望都是相對固定的,甚至是死板的,从而形成“性别原型”R.A.Borker (1982) 和Tannen (1990) 试图结合生理、心理和社会等因素进行综合研究,找出造成男女语言行为不同的原因。

Cheris Kramer,美国著名的社会语言学家,也曾对女性语言的特征进行过探讨Cheris发现女性语言特点是“声音柔和、轻声细语、委婉礼貌、让人好奇”[8]90 年代,全球化趋势盛行同样,性别语言研究逐渐呈现出多元化、动态化、微观化和本上化的发展趋势[6]以 Cameron(1995)为代表的一些学者开始反对两元论他们提出要更多地研究性别本身,而非单纯地一味地对语言进行研究现在,性别语言的研究开始逐渐与社会学、人类学、教育学等其他领域结合,这也为性别语言的研究开拓了更多元化的视角21世纪关于性别语言的研究又出现了大量新颖的观点,例如Lalcik认为女性比男性更积极、支持、合作的观点等3.2国内研究现状国内学界对性别语言的关注晚于欧美,开始于 1970 年代末和 1980 年代初作为一门新兴的学科,大部分的研究都是对国外性别语言研究成果的翻译,且都受限于性别与语言的关系或者男女性别在语言中的不同表现等例如李经伟、肖建安、于国栋和吴亚欣等学者, 他们都从不同的角度确定了言语模式中的性别差异及其影响因素但针对“女性语言”的研究仍然比较少见从20世纪80年代起,也涌现了一大批的研究性别语言的学者,譬如王文昌,陈原,戴炜栋等。

王文昌(1979)的《Chairman还是Chairperson ?——美国妇女运动与语言改革》使中国学者初步了解到性别语言研究1980年陈原撰写的《语言与社会生活:社会语言学札记》是国内第一部社会语言学专门著作戴炜栋的1983年的《言语性别差异分析综述》综合了20世纪70年代的国外研究成果20世纪90年代以来,国内性别语言研究的大部分仍以英语为重点郝红艳的《性别语言差异原因分析》、高嵩和陈莹的《女性语言特点及原因探究》,都是以英语为例,分析性别语言及各自特点,并分析其产生原因90年代,学术界对性别语言研究的关注度增多,也随之取得了丰富的成果其中最具代表性的翻译著作是陈松岑译的的P. Trudgill的《性别、潜在声望和诺里奇市英国英语的变化》、周红,祝畹瑾译D.Tannen的《你误会我了——交谈中的女人和男人》杨英林(1991)详细回顾了九十年代国外研究取得的成果此后,国内关于性别与语言的科研越来越丰富,研究视角和研究深度逐渐深化、扩展21世纪,出现了大量基于语言上的性别歧视和性别差异的介绍性或总结性文章代表性文章有戴炜栋的《言语性别差异分析综述》、严筠的《语言中的性别歧视》等赵蓉晖(1999)、肖建安(2000)、李经纬(2002)概述了语言性别差异的研究发展状况。

3.3国内外研究的不足与发展到现在为止,国内外对性别与语言方面的研究,都已经取得了不错的成绩,并逐渐向多样化多元化趋势进行发展,其研究也已不再局限在对语言中存在的性别差异和性别歧视的研究,但对其关注度还有待提高同时也存在一些不足需要改进例如,过分关注语言中的性别歧视问题,强化了男性和女性使用语言的性别差异,而忽视了男女语言中的共同点;而国内的性别研究继续推广西方理论,研究外语差异,但对于汉语本身的性别,缺乏对语言使用的全面深入研究;语言和性别的本土化研究需要加强,对少数民族中的性别与语言的关系缺少关注等四、结论无论社会变革如何,社会始终由男女组成男女如何使用各自不同语言如何交流,无疑是人类永恒的主题回看性别语言研究的发展情况,从早期对语言现象的研究到目前理论和研究结果的大量积累,这是一个不断发展和进步的过程虽然还是有一些存在的不足之处,但之后定会有学者可以对此加以改进和完善Reference[1]Lakoff, R. Language and women’ s place [M]. New York: Haper and Row,1975.[2]Crosby, F, Nyquist Linda. The Female Register: An Empirical Study of Lakoff’s Hypotheses [J].Language in Society ,1977,6:313-322.[3]Jespersen, O. Language : Its Nature, Development and Origin[M]. London: Allen and Unwin,1922.[4]Jennifer, C. Cameron .Women in Their Speech Communities[M]. New York Longman Inc,1988. [5]陳原.《社会语言学》[M].上海:学林出版社,1983.[6]李经伟.西方语言与性别研究述评[J].解放军外国语学院学报,2011年7月.[7]孙汝建.《性别与语言》[M].南京:江苏教育出版社,1997.[8]王胜艳.话语风格的性别差异研究[D].长春:吉林大学,2010.[9]王显志.英汉语性别歧视现象的对比研究[D].北京: 中央民族大学,2010.[10]赵蓉晖.语言与性别——口语的社会语言学研究 [M].上海: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 2003.  -全文完-。

下载提示
相似文档
正为您匹配相似的精品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