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方行业特色型高校创新创业教育组织管理模式研究与探索

上传人:杨*** 文档编号:291528283 上传时间:2022-05-12 格式:DOCX 页数:9 大小:32.89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地方行业特色型高校创新创业教育组织管理模式研究与探索_第1页
第1页 / 共9页
地方行业特色型高校创新创业教育组织管理模式研究与探索_第2页
第2页 / 共9页
地方行业特色型高校创新创业教育组织管理模式研究与探索_第3页
第3页 / 共9页
地方行业特色型高校创新创业教育组织管理模式研究与探索_第4页
第4页 / 共9页
亲,该文档总共9页,到这儿已超出免费预览范围,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地方行业特色型高校创新创业教育组织管理模式研究与探索》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地方行业特色型高校创新创业教育组织管理模式研究与探索(9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 地方行业特色型高校创新创业教育组织管理模式研究与探索 摘要:自20世纪初创新创业教育蓬勃开展以来,我国政府、高校等创新创业教育主体单位越来越重视其组织模式,目前我国创新创业教育组织模式可归纳为“独立学院模式”“学院依附模式”和“多部门协作模式”。这三种典型组织模式存在诸多问题和不足。结合地方院校特点及行业特色,提出一种“外部协同,内部联动”的高校创新创业教育的组织管理范式。这种组织管理模式能够有效解决高校创新创业教育组织管理机构分散、师资队伍不强、课程体系不健全、实践平台缺乏等诸多问题。关键词:创新创业教育;组织管理模式;共同体;协同机制高校开展创新创业教育是增强大学生的创新精神、创业意识和

2、创新创业能力、推进科技成果转化以及服务经济社会发展的有效途径,具有现实价值和时代意义。行业特色高校指具有鲜明行业特征和学科特色的高校,这类学校以地方高校(指隶属各省、自治区、直辖市、港澳特区)居多,具有是学科比较集中、专业性强、与产业紧密结合等特点。目前我国“双一流”高校创新创业教育已经取得了比较的成绩,也逐渐形成了一些特色做法和经验1。分析“双一流”高校目前的创新创业组织管理模式,借鉴其好的做法和经验,促进国内高校特别是地方行业特色高校创新创业教育的发展十分有意义。1国内“双一流”高校创新创业教育组织模式分析21世纪初,在政府及教育管理部门引导下,我国高校开启了创新创业教育的初步探索,创新创

3、业教育越来越受到重视。各类院校结合自身特点,开展了各种各样的创新创业教育探索与实践,也取得了很多成就。根据参与单位、牵头管理机构、师资队伍、课程体系、实践平台等方面的差异,国内创新创业教育组织模式可分为“独立学院模式”、“学院依附模式”和“多部门协作模式”2,3。“独立学院模式”:高校设立实体性创新创业学院负责全校创新创业教育。创新创业学院作为学科性的二级学院全权负责全校创新创业教育组织管理、课程体系开发、师资队伍建设、实践平台搭建,统筹校内外创新创业教育相关资源4,采用这种模式的有北京大学、温州大学等高校。这种模式一般采取开设基础必修课、公共选修课、设立创新创业实验班等方式来满足不同年级和层

4、次学生对创新创业知识的需求,以培养学生创新创业意识和创新创业能力为目标5。师资主要是由商学院或管理学院的专任教师及外聘企业高级管理人员为创新创业导师为主,创新创业管理人员为辅。该模式能够做到创新创业基础教育全覆盖和由特殊需求学生的“精准供给”,扩大创新创业教育的受众,满足个性化的创新创业教育需求。受限于相关教育制度,该模式在招生选拔以及教师培训等方面存在一定的难度,设立的创业学学位发展趋势上具有局限性6,7。“学院依附模式”:二级学院在现有专业教育基础上,将创新创业教育融入到课堂理论教学及“第二课堂”创新创业实践活动,以培养学生创新创业意识,普及创新创业知识结构,提升学生综合素质为目标的一种组

5、织模式8,9。典型高校有中国人民大学、西安电子科技大学等。这种模式下,各参与学院共同负责课程、师资、管理,形成齐抓共管工作机制。其师资按照课程类型配置:经管学院或商学院主要开发通识类创新创业课程,学科性二级学院负责开发“专创融合”类创新创业课程。这种创业教育模式依赖于二级学院对创新创业教育的重视程度及资源投入力度;此外因为通识类创新创业教育课程和“专创融合”类课程评价标准、评价体系不一样,这就会导致创新创业教育质量良莠不齐。“多部门协作模式”:高校教务处、团委、学生处、科学技术发展院、就业指导与创业服务中心等多个部门协作负责创新创业教育全过程,涵盖了理论教学、“第二课堂”、创新创业训练、创新创

6、业实践等各个环节。代表性高校有东南大学、大连理工大学等。各成员单位共同组建创新创业教育工作委员会,分工协作、齐抓共管,做好全校创新创业教育各项工作。教务处、就业指导和创业服务中心组织师资开展创新创业基础课程、大学生生涯规划等课程教学;学生处、团委不定期邀请企业家、成功人士进校园开展创新创业讲座、创业实践指导;科学技术发展院负责师生科技成果转化;就业指导与创业服务中心开展就业与创业基础课、就业指导与精准帮扶及创新创业“一条龙”服务。由于管理机构分散,难以实现跨部门的资源整合,部门间协作配合过程中容易出现责任不明、相互推诿等问题10,11;此外不同部门负责不同阶段的创新创业教育容易造成衔接不紧、断

7、档等问题。2“双一流”高校对地方行业特色高校創新创业教育的启示“双一流”高校创新创业教育的模式发展成熟,各具特色,在充分吸收国内外一流高校创新创业教育好的做法,同时结合地方高校特色发展路线,提出一种“外部协同,内部联动的”创新创业教育新范式,外部链接政府、产业、科研机构、金融投资界、中介服务机构、用户、校友群体,打造创新创业教育生态闭环;内部联动大学生创新创业中心、创新创业学院、大学生创新创业俱乐部、教务处、学生处、校团委、科学技术发展院、就业指导与创业服务中心、校友工作处等部门,形成“分工协作、齐抓共管”工作机制;校院两级管理,完善院(部)治理结构,实现管理重心下移,提升院(部)自主决策和治

8、理能力,释放院(部)活力,强化创新创业教育政策落地。2.1“政产学研金服用友”八大创新创业共同体“政产学研金服用友”八大主体分别是政府、产业界、高等学校、科研机构、金融投资界、中介服务机构、目标用户、校友群体,八大主体在创新创业共同体中分别扮演不同的角色和任务,相互协同形成合力,助力创新创业人才培养。政府在建设创新创业人才培养过程中发挥着引领、推动、支持作用,政府通过颁布政策发规、创业补贴、税收优惠、配套设施建设和搭建网络关系等方式,促进八大主体相互联通,对过程进行宏观调控管理,营造良好的市场环境,激发创新创业活力。企业及相关行业联合体组成的产业界是行业科技的掌控者和使用者,指引高校创新创业人

9、才培养的前进方向;而产业界的企业家、高管是高校学生学习的创新创业先进典型,能够起到引领示范效果;同时企业也为高校学生实习实训、创新创业实践提供平台。高校是创新创业人才培养组织和实施的主体,是其他七大主体的重要链接点。高校接受政府关于创新创业方面的政策牵引和资金支持开展创新创业教育;紧密联系科研机构、企业产业界等进行广泛的产学研合作;引入金融机构对学生创新创业项目进行投融资等方面的指导与帮助;协调校友资源反哺创新创业人才培养;输送人才到企业实习实习、就业创业。通过“机构、人员、经费、场地”四到位原则从顶层设计、文化制度等方面全方位保障高校开展高质量创新创业教育,为党和国家培养一大批高质量创新创业

10、人才。科研机构以开展重大关键技术、探讨前沿技术的实际应用研究为使命,它拥有大量的高层次人才、实验室、仪器设备、技术资源及科技成果。科学研究和技术创新是其巨大优势,通过与高校进行联合科技攻关,能够为高校创新创业人才培养提供一定的技术支持。在国家建设创新型国家发展战略背景和大力促进科技成果转化的政策利好下,与行业企业、高校协同创新,支持高校创新创业人才培养。金融投资界主要针对大学生创办运营企业过程中普遍存在的融资难问题,为大学生提供风险资金和融资贷款等金融服务。中介服务机构包括人力资源机构、咨询服务机构、会计事务所、法律事务所以及其他能够为创新创业提供智力服务的科技中介等。人力资源机构可以为大学生

11、创业公司提供人才培训;咨询机构提供社会、行业、市场等全面的信息咨询服务;会计事务所、法律事务所提供财务分析、法律顾问等服务;科技中介提供智力服务。用户是高校培养的创新创业人才的接收者和检验者。它的选材用材标准是引导高校创新创业教育改革的重要方向。校友群体是高校最重要的人才资源、智力资源之一,杰出校友群体是学校创新创业教育的优秀典型,能够激发在校学生的创新创业热情。在学校制定人才培养方案时,邀请杰出校友出谋划策,并将创业成功校友的典型案例融入到创新创业教育的各个教学环节。聘请杰出校友担任学生创新创业导师,指导学生创新创业实践,充实高校创新创业教育师资队伍。挖掘杰出校友创新创业典型,厚植创新创业氛

12、围,激发大学生创新创业的激情。校友企业回母校开展专场招聘会,为学弟学妹们提供实习实训、创新创业岗位、实践平台等。鼓励校友设立天使基金、创新创业基金、种子基金等帮扶学弟学妹开展创新创业实践。2.2“多部门齐抓共管、校院两级联动”的创新创业教育协同机制高校成立专门的机构代表学校层面去执行创新创业教育具有诸多优势。对外而言,专门机构作为代言人,有利于与政府、企业等机构的沟通交流;对内而言,可以统筹各类优质资源、上下一盘棋形成联动格局。通过构建集教育培养、实践训练、孵化扶持“三位一体”的创新创业工作体系,形成“面向全体学生、全体教师参与、融入人才培养全过程”的“三全”工作格局,确立“多部门齐抓共管、校

13、院两级联动”的创新创业教育协同机制。设立大学生创新创业中心、创新创业学院、大学生创新创业俱乐部,按照“三张牌子、一套班子”的机制从决策层面、执行层面、落地层面全方位保障创新创业教育高质量发展。大学生创新创业中心负责顶层设计,强化创新创业制度保障;创新创业学院牵头组织实施,牢筑创新创业教育基础;大学生创新创业俱乐部精准帮扶,助力创新创业活动开展。大学生创新创业中心作为学校创新创业教育工作领导小组办公室单位,主要负责统筹、协调学校各相关单位开展大学生创新创业工作。创新创业学院主要职能为牵头负责创新创业教育,通过教学、培训、实践等打造创新创业教育生态闭环。大学生创新创业俱乐部主要负责校园文化氛围营造

14、、政策宣传、指导帮扶、双创活动(沙龙、讲座、竞赛、创业实践等)开展、新媒体运营建设、指导与服务二级学院大学生创新创业俱乐部开展相关创新创业实践。教务处负责打造创新创业课程体系,审核学院(部)培养方案,组织全校学科竞赛、创新创业学分认定等。学生处、团委主要负责组织创新创业精英、创新创业明星遴选,宣传创新创业明显事迹,组织各类创新创业讲座,指导创新创业实践,逐步形成良好的创新创业氛围。科学技术发展院主要负责科技创新平台、科研项目、专利与成果的申报与管理、师生科技成果转化。人事处主要负责创新创业师资队伍建设,包括引进具有创新创业经历与经验的高端人才、创新创业师资队伍培训、创新创业导师聘任等。财务处主

15、要保障创新创业经费预算。国资处主要负责提供创新创业场地、仪器设备等。招就处主要负责就业创业指导、服务等。校友工作处主要职责为联络校友,借助校友会、校友联盟、校友企業助力学校创新创业人才培养。2.3地方行业特色高校创新创业教育校院两级管理模式高校创新创业教育领导小组从顶层设计、制度保障等方面,构建集教育培养、训练实践、孵化扶持“三位一体”的创新创业工作体系,形成了“面向全体学生、全体教师参与、融入人才培养全过程”的“三全”工作格局,确立“校院两级联动、多部门齐抓共管”的创新创业教育协同机制,全面开展“专业+创新创业”深度融合的创新创业教育。各学科性学院统一成立创新创业教育中心,负责组织实施本单位

16、的创新创业教育工作,落实学校及相关职能部门布置的各项任务。建立校院两级权责机制,完善院(部)治理结构,实现管理重心下移,提升院(部)自主决策和治理能力,释放院(部)活力。结语建设创新型国家,需要高校培养高质量的创新创业人才。数量庞大的地方高校有责任也有义务为培养高质量的创新创业人才贡献力量。地方高校充分发挥“政产学研金介用友”八大主体的协同效应,整合内外资源,打造创新创业教育生态圈;内部形成“多部门齐抓共管、校院两级联动”的创新创业教育联动机制,全面开展“专创融合”创新创业教育具有重要指导意义。Reference:孙国华,张志增.高校研究生创新创业教育协同机制研究J.教育教学论坛,2019,12(51):60-61.2彭韵潼,卢悦,莫春梅,刘颖.校城融合全程实践培养高素质应用型人才-成都大学特殊教育专业及学科建设探索与实践.2020,22:9-13.王红军.跨境电子商务人才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办公文档 > 解决方案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