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庄子二则》 教学设计

上传人:f****i 文档编号:291401012 上传时间:2022-05-11 格式:DOCX 页数:7 大小:240.66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庄子二则》 教学设计_第1页
第1页 / 共7页
《庄子二则》 教学设计_第2页
第2页 / 共7页
《庄子二则》 教学设计_第3页
第3页 / 共7页
《庄子二则》 教学设计_第4页
第4页 / 共7页
《庄子二则》 教学设计_第5页
第5页 / 共7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庄子二则》 教学设计》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庄子二则》 教学设计(7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二则教学设计(2课时)一、 教学目标1. 反复诵读,培养文言语感;2. 积累常用文言词语和句式;3. 品味庄子雄奇瑰丽的想象和机智巧妙的论辩。二、 教学重难点品味庄子雄奇瑰丽的想象和机智巧妙的论辩。三、 教学过程第1课时(一) 文常导入1. 考考你们,下面的成语都是什么意思?庄周梦蝶:庄周在草地上睡觉,在睡梦中觉得自己变成了一只蝴蝶。过了一会儿,庄周忽然醒了过来。他竟然弄不清自己到底是庄周还是蝴蝶了。梦境有时会给人一种真实的感受,而在真实的生活中也会让人有身在梦中的感觉。庄周认为,世间万物就是这样不断变化着的,人生也是这样不停变幻着的,没有什么是永恒不变的。比喻人生变幻无常。望洋兴叹:黄河里有

2、一位河伯,望着滚滚的浪涛兴奋地说;“黄河真大呀,世上没有哪条河能和它相比!”有人告诉他:“在黄河的东面有个地方叫北海,那才真叫大呢。”河伯说:“我不信,北海再大,能大得过黄河吗?”河伯顺流来到黄河的入海口,只见北海汪洋一片,无边无涯,深有感触地对北海若说:“今天要不是我亲眼见到这浩瀚无边的北海,我还会以为黄河是天下无比的呢!”原指看到伟大的事物才感到自己的渺小。现比喻做事力量不够或条件缺乏而感到无可奈何。井底之蛙:该成语原意指井底的蛙只能看到井口那么大的一块天,用来比喻见识狭窄的人。呆若木鸡:纪渻子为齐王养斗鸡,齐王一直问斗鸡养没养好,纪渻子一直说没好,直到将活蹦乱跳、骄态毕露的鸡,养养成目光

3、凝聚、纹丝不动、貌似木头的鸡,才是真的厉害,根本不必出招,就令敌人望风而逃。原为褒义词,比喻看似呆却有很强的战斗力;后用作贬义词,形容因恐惧或惊讶而发呆的神态。2. 这些成语都出自庄子,你们了解庄子吗?预设:3. 今天我们要学习北冥有鱼。设计说明:积累文学常识。(二) 疏通课文1. 请一位同学朗读北冥有鱼,要求读准字音、读清停顿。重点字词:鲲、徙、谐、抟、邪2. 借助注释,试着理解每句话的意思,如有疑问处,请做标注。翻译全文:北海有一条鱼,它的名字叫鲲。鲲体型巨大,不知道有几千里;鲲变化成为鸟,它的名字叫鹏。鹏的脊背,不知道有几千里;当它用力鼓动翅膀飞的时候,它的翅膀像悬挂在天空的云。这只鸟,

4、海水运动时就将要迁徙到南海。南海,是天然形成的水池。齐谐,是一部记载怪异事物的书。齐谐上记载说:“鹏迁徙到南海,翅膀拍打水面,激起的浪花有三千里,乘着旋风盘旋飞至九万里的高空,凭借着六月的大风离开北海。”山野中的雾气,空气中的尘埃,都是生物用气息吹拂的结果。天色湛蓝,是它真正的颜色吗?还是因为天空高远而看不到尽头呢?大鹏从天空往下看,也不过像人在地面上看天一样罢了。设计说明:翻译全文,有助于理解文章内容。(三)理解文意1. 听录音,划分层次,并概括主要内容。预设:本文写的是大鹏南飞的事情。全文共11句话,分为三层。1-3句为第一层,写鹏的外形;4-8句为第二层,写鹏的活动。9-11句为第三层,

5、写鹏飞到高空后看到的景象。2. 品读1-3句,鹏的外形是怎样的呢?关注语言形式1.顶真前一句最末的字正好出现在下一句的开头,这种写法叫顶真。比如木兰辞中的“归来见天子,天子坐明堂。”三句话以顶真的形式连接成一个整体,完整的展现了鲲转化为鹏的过程。读来语气连绵,音律流畅。同时,鲲和鹏在句末聚首,反复循环出现,突出了描写的对象。2.反复“不知其几千里也”反复出现,用极度夸张的手法极力渲染鲲鹏之硕大无比。此处的“化而为鸟”、“垂天之云”极富奇幻色彩。让我们不禁想象,大鹏振翅时的景象:只见那浩渺的北海上,一只大鹏腾空而起。他张开的双翅就像悬挂在天空的云彩。气象万千,一派壮阔之景象。从中能读出怎样一个庄

6、子?预设:先写鲲体型之巨大:“不知其几千里”,让我们感受到鲲是多么巨大。“不知”说明它已大到超乎我们认知范围的程度。第二句后半部分写鲲的变化。巨大的鲲变成了一只鹏鸟。紧接着第三句写鹏之大。先写鹏脊背之大,再写他的双翅之大。仅仅鹏之背,就不知其几千里,我们可想而知鹏的体型之巨大。“怒”的意思是振奋,这里指用力鼓动翅膀。“垂天之云”的意思是悬挂在天空的云,这里用以形容鹏振翅而飞时,翅膀之巨大。把三句话联系起来,我们发现这一部分作者表达的是鲲鹏硕大无比的形象,我们从中感受到庄子瑰丽的想象。3. 品读4-8句,写了鹏什么活动?关注语言形式1. 夸张作者用夸张的词语、汪洋恣肆的语言,浓墨重彩地描绘了一幅

7、大鹏扶摇直上九万里,从北海飞往南海的壮丽图景。2. 引用引用记载怪异之事的齐谐一书,增添了文章的奇幻色彩。作者想表达什么?预设:第4、5两句写的是大鹏待海运之时飞往南海。南冥即南海,是大鹏南飞的目的地。同学们重点关注“海运”这个词,“海运”指海水运动,古代有六月海动之说,海动必有大风,大鹏可借风力南飞。我们不禁想象,六月之时,大风呼啸,骇浪滔天,大鹏乘风而起,向南海的方向飞去,这幅画面是多么壮观啊。第6、7两句作者引用齐谐一书进一步描述大鹏由北海迁往南海的情形。我们仔细揣摩一下齐谐的这个句子:“鹏之徙于南冥也,水击三千里,抟扶摇而上者九万里,去以六月息者也。”这里的“水击”是拍打水面的意思。大

8、鹏挥动硕大的翅膀,有力地拍击着海面。一个“击”显示出大鹏振翅高飞时的力量是多么巨大。同学们是否注意到两个数量短语:三千里和九万里。三千里形容大鹏拍击水面之广阔,九万里形容大鹏飞翔之高远。这两个极其夸张的数量短语,展现了大鹏徙于南冥的磅礴气势。这句中的“抟”是盘旋飞翔的意思,“扶摇”指的是旋风。这句话说的是:大鹏乘着旋风盘旋而上。“去以六月息”指的是大鹏凭借着六月的大风离开。“息”这里指风,这句话与“海运则将徙于南冥”遥相呼应,再次强调大鹏借助大风的力量飞往南海。这一句中的“水击”、“三千里”、“九万里”、“抟”、“扶摇”等语言大气磅礴,描绘出一幅大鹏展翅高飞的壮丽图景。在那广阔无垠的海面上,海

9、风呼啸,一只大鹏舞动着硕大的翅膀,激起滔天大浪,它乘着旋风盘旋而上,一直飞到九万里的高空,这是何其恢弘的气象。庄子和齐谐都提到,大鹏要徙于南冥。我们把南冥和北冥这两个词联系起来思考。大鹏原本生活在北冥,而现在还要飞到南冥去。从北方的大海到南方的大海。距离是多么遥远啊。“南冥”和“北冥”两个词带给我们无尽的想象空间。大鹏借助风的力量飞往南海,那么作者如何看待这一举动呢?我们一起看第8句话:“野马也,尘埃也,生物之以息相吹也。野马的意思是山野中的雾气奔腾如野马。在作者看来,就连若有若无的雾气漂浮着的极小的尘埃尚且需要生物的气息吹动,而背部就有几千里之大的鹏鸟,又怎么能够不借助风力呢?把第二部分的三

10、层联系起来我们发现作者表达的是:大鹏飞往南海时磅礴的气势。我们从中再次感受到庄子奇特瑰丽的想象。4. 品读9-11句,对大鹏来说,这是一种怎样的感受呢?预设:作者从人仰望苍天的角度,想象大鹏此时的感受。“是”是“这样”的意思。大鹏在九万里高空俯视人间,跟人往上看无限遥远的天空是同一种景象,都融进了一片湛蓝之中,有无尽的苍茫之感。这种奇妙的想象真是令人叹为观止。我们把三句话联系起来就会发现,第三部分作者表达的是大鹏飞到九万里的高空后,境界是多么高远,视野是多么开阔。这段文字先写作者仰观苍天,进而拟想大鹏俯瞰大地,“苍苍”、“远”、“无所至极”等词语,展现了庄子语言的大气汪洋。以人之观天,来想象鹏

11、之视下。营造了天地浑然苍茫之战。意境极为开阔辽远,想象丰富奇特。5. 小结:本文大致可以分为三层。先介绍大鹏的外形,然后写大鹏的活动,最后写大鹏飞上高空之后眼中的景象。每一层都贯穿着神奇华丽浪漫的描述。现在我们来回答本节课的核心问题。作者借大鹏的形象想表达什么?逍遥游主要是阐发作者追求绝对精神自由的思想。而我们这节课所学习的只是逍遥游全文开头的一小部分。通过这段节选文字。我们着重感受到大鹏硕大无比的形象,以及他飞行时磅礴的气势。我们从中感受到庄子雄奇瑰丽的想象。(四)作业布置1. 完成练习部分1-52. 背诵实词120-130第2课时(一) 文常导入1. 介绍一下惠子。预设:惠子,名施,战国时

12、期著名的哲学家,名家学派战国时以辩论名实问题为中心的一个学派。的开山鼻祖和主要代表人物,是庄子的至交好友。2. 今天我们要学庄子与惠子游于濠梁之上,从标题获得了哪些信息?预设:主人公:庄子和惠子事件:在濠水的桥上游玩设计说明:了解人物及其关系,理解文章题目的意思。(二) 疏通课文1. 请同学朗读课文,要求读准字音、读清停顿。重点字词:鲦、濠2. 借助注释,试着口头翻译全文,有疑问处,请做标注。翻译全文:庄子与惠子在濠水的桥上游玩。庄子说:“白鱼在河水中游得多么悠闲自得,这是鱼的快乐。”惠子说:“你不是鱼,怎么知道鱼的快乐?”庄子说:“你不是我,怎么知道我不知道鱼的快乐?”惠子说:“我不是你,固

13、然不知道你;你本来就不是鱼,你不知道鱼的快乐,是完全可以肯定的了!”庄子说:“请追溯话题本质。你说你怎么知道鱼的快乐的话,说明你已经知道我知道鱼的快乐而在问我,我是在濠水的桥上知道的啊。”(三) 理解文意1. 庄子和惠子有几次对话?双方各自隐含了什么观点?预设:庄子曰:鲦鱼出游从容,是鱼之乐也。”惠子曰:“子非鱼,安知鱼之乐?”我们先看庄子的话。即鲦鱼出游从容是鱼之乐也。联系背景来看,此时的庄子正在濠水的桥上游玩,望着水中游来游去的鲦鱼。他不禁发出了感慨:鲦鱼是多么悠闲,多么快乐啊。看来是庄子不经意的感慨,引发了两人之间的争论。我们再看惠施的话。即:“子非鱼,安关注语言形式“安”是怎么的意思。

14、表示反问。“安知鱼之乐。”惠施运用反问句加强了语气。强调了自己的观点:庄子不可能知道鱼的快乐。知鱼之乐?”惠施的这句话是一个反问句,按照陈述的语气,意思是你不是鱼,是不知道鱼的快乐的。概括地讲:惠施的观点是桩庄子不知道鱼的快乐。他的依据是庄子不是鱼。那么庄子的观点又是什么呢?在论辩中,庄子站在惠施相对的一面,我们可以通过惠施的观点,逆推出庄子的观点。即庄子知道鱼的快乐。庄子曰:子非我,安关注语言形式庄子从第一次对话中的陈述句变成了反问句,显然他的语气发生了变化。知我不知鱼之乐?惠子曰:我非子,固不知子矣;子固非鱼也,子之不知鱼之乐,全矣!惠子则从反问句变成了感叹句,语气进一步强烈和肯定。我们看

15、庄子的回应:子非我,安知我不知鱼之乐?庄子由惠施的庄子不是鱼不能知道鱼的快乐,推理出惠施不是庄子,不能知道庄子是否知道鱼的快乐。可见庄子顺着惠施的思路进行了反驳,可谓针锋相对。面对庄子针锋相对的反驳,惠施又是如何反击的呢?我们看惠施的回应:“我非子固不知子矣,子固非鱼也。子之不知鱼之乐全矣。”惠施的话可以分两部分理解。他先说:我不是你,固然不知道你。说明惠施先承认了庄子的话。紧接着,惠施就庄子的话,引出了自己的推论:你本来就不是鱼,你不知道鱼的快乐是完全可以肯定的了。概而言之。惠施由我不是你固然不知道你。推理出你不是鱼,你肯定不知道鱼的快乐。在庄子和惠施的第二轮对话中。他们争论的焦点依然是庄子是否知道鱼的快乐,且各有自己的依据。庄子曰:请循其本。子曰汝安知鱼乐云者,既已知吾知之而问我,我知之濠上也庄子最后回答说,我是在濠水的桥上知道的。联系对话的背景,两人此时正在濠水的桥上游玩,庄子的这句我是在濠水的桥上知道的。透出一种幽默风趣。在庄子看来。辩论是由惠施挑起的。追溯话题的本源,就是惠施的那句“子非鱼,安知鱼之乐?”请同学们关注这里的“安”。安在现代汉语中既有怎么的意思,也有怎样哪里的意思。惠施的子非鱼,安知鱼之乐?原本是反问句。意思是:你不是鱼,怎么知道鱼的快乐。显然这里的“安知。”惠施的本意是哪里能知道?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中学教育 > 初中教育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