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下半年贵州教师资格证高中语文面试真题及答案

上传人:jian****iuqi 文档编号:291356536 上传时间:2022-05-11 格式:DOC 页数:15 大小:743.50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2020下半年贵州教师资格证高中语文面试真题及答案_第1页
第1页 / 共15页
2020下半年贵州教师资格证高中语文面试真题及答案_第2页
第2页 / 共15页
亲,该文档总共15页,到这儿已超出免费预览范围,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2020下半年贵州教师资格证高中语文面试真题及答案》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2020下半年贵州教师资格证高中语文面试真题及答案(15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2020下半年贵州教师资格证高中语文面试真题及答案一、考题回顾二、考题解析【教学过程】(一)导入新课老师引导学生回顾陶渊明的诗句,学生思考后自由作答,如他曾饮酒而歌“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他曾为世人描绘了“阡陌交通,鸡犬相闻”的世外桃源,他曾如数家珍般描绘了“木欣欣以向荣,泉涓涓而始流”的乡村美景。教师总结,引出陶渊明归隐田园之后的田园诗归园田居(其一)并板书课题。【板书:归园田居(其一)】(二)整体感知1.教师范读,学生尝试划分停顿节奏。2.自由诵读,根据注释及手头资料疏通文意。3.思考标题含义:“归园田居”这个标题能告诉我们哪些信息?题眼是哪个字?明确:回归田园,种田度日的隐居生活。题

2、眼是“归”。(三)深入研读1.从何而归?(尘网、樊笼。)预设:“误落尘网中,一去三十年”,沉痛悔恨误入仕途的生活。明确:“尘网”一词,足见他对勾心斗角、尔虞我诈的官场的极端厌恶。“误”字显出诗人的悔恨之深。东晋末年权力之争激烈,陶渊明既不愿成为上层统治阶级矛盾斗争的牺牲品,也不愿成为政治野心家争夺的工具,但是仕途生活却将他紧紧束缚在野心家们政治斗争的罗网之中,因此十分痛苦。“一去三十年”,实应为“十三年”用夸大了的数字,说明了时间之长,痛苦之深。“樊笼”比喻为官场生活。表现了诗人对官场生活的厌恶。【板书:从何而归樊笼】2.为何而归?(性本爱丘山。)明确:(1)入仕做官,非其本性使然,而是一大失

3、误。实则为了养家糊口,大济苍生。但是,当时的东晋政治腐败,社会动乱,门阀势力飞扬跋扈,统治阶级热衷的是争权夺利,在这样的政治局面下,想实现进步的政治理想是不可能的,陶渊明又不愿同流合污,只有选择离开,选择归隐。(2)“守拙归园田”表现出诗人反对机巧圆滑,反对官场生活中的八面玲珑、尔虞我诈,怕自己受到官场不良环境的影响而失其本心。所以“归园田”是为了保持自己精神上的自由和独立。【板书:为何而归本性】3.归向何处?预设:归向园田(田园风光:方宅、草屋、榆柳、桃李、村庄、炊烟、狗吠、鸡鸣)。非常普通平常的农村生活场景,在陶渊明笔下却成为一片恬静、一片和谐、一派迷茫、一派朦胧的景象,这是如仙境般的田园

4、,让诗人弃官归隐,流连忘返。“方宅十余亩,草屋八九间,榆柳荫后檐,桃李罗堂前”,“暧暧远人村,依依墟里烟”“狗吠深巷中”“鸡鸣桑树颠”。这八句话,捕捉住农村中司空见惯的事物,用白描手法简笔勾勒出优美的田园风光,由近到远,声色相调,淡浓相宜,描摹了诗人心中的桃园朴拙自然、宁静中不失生机的乡村图景。而这一切又与诗人在官场上的生活形成了鲜明的对照。这里诗人用歌颂田园,无言地批判了官场的倾轧、争斗、混乱、险恶,表明了诗人追求恬淡生活和宁静和谐的心境,也是对开始的新生活的欣喜之情的外露。【板书:归向何处田园】4.如何理解“羁鸟恋旧林,池鱼思故渊”?小组讨论,代表总结所得,在班级中汇报交流。明确:“羁鸟”

5、是关在笼中的鸟;“池鱼”是禁在池中的鱼。失去自由,失去最适合它们生活的环境,只会痛苦,也暗示作者在官场就如同“羁鸟”“池鱼”一般,失去自由。总结:运用比喻说明作者身在官场,而心系田园的心情,对自由的向往。【板书:厌恶官场、心系田园、向往自由】(四)拓展延伸讨论:有人说陶渊明归隐是一种消极避世的态度,你是怎么认为的?(学生自由发言,言之成理即可,教师要注意引导正确的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五)小结作业小结:古有“学而优则仕”之说,本来就是天下兴亡,匹夫有责。若从这个角度看,陶渊明似乎是消极避世的。然而在当时的社会背景下,陶渊明的归隐是对污浊现实社会绝望后作出的一个超脱的选择。他坚持高尚的志趣是对黑

6、暗的反叛,具有积极意义。这就是人生的有舍有得,他为了追求田园生活,追求自由的高洁品格,他选择了舍弃。作业:请结合自身,谈谈你对“隐逸之士”的评价,写一篇300字以上的随笔。【板书设计】【答辩题目解析】1.结合课文内容谈谈归园田居(其一)的写作手法。【参考答案】归园田居(其一)是陶渊明的一首描写田园生活的诗歌,在本诗之中作者主要使用了以下几种写作手法:先写近景,再写远景,远近结合。前四句是近景,从自己的住宅写起。房舍简陋,可树影婆娑,于自然平淡之中显出恬静幽美。五六句是远景。远望村庄轮廓模糊,炊烟袅袅,一切是安详的、舒缓的、柔和的。动静结合。整体的画面是静的,“榆柳荫后檐,桃李罗堂前”“户庭无尘

7、杂,虚室有余闲”等表现出了乡村宁静祥和之美。静景之中,作者又看到动的画面。“依依墟里烟”“狗吠深巷中,鸡鸣桑树颠”,炊烟飘动,狗儿吠叫,鸡在树颠鸣叫,在静止的画面中多了许多的动感,让这幅乡居图顿时生动活跃起来了。白描手法,如“方宅十余亩,草屋八九间”,毫无粉饰之词,平易如话,但恰到好处地与诗意合拍。描写平淡质朴,不加任何修饰,却极为精练自然。2.本节课你采用了小组讨论的方式教学,那么如何处理学生不参与合作讨论的问题呢?【参考答案】创设轻松的环境。在组内,教师应该制定合理的评比制度。让学困生和学困生做比较,从而形成公平的对比,而不是学困生对优等生,让他们感到自卑,无所事事。同时,教师在抛出问题的

8、时候,应该设计一些浅显的问题给学困生,从而减轻学困生的自卑感和压抑感,让他们在积极、轻松的环境下展现自我、敞开胸怀。帮助他们制定适度的目标。远期目标很重要,近期目标更重要,帮助他们制定容易实现的目标,使他们相对容易地就能感受到成功的快乐。自信源于成功,成功的体验让他们品尝到学习乐趣的同时,更可以树立他们的自信心。多为学困生提供展示的机会。避免优等生挤占后进生的空间,给他们展示的舞台。从评价标准的制订上为学困生的发展提供制度保障。对后进生有所侧重和倾斜,使他们的点滴表现能通过显性的评价体现出来。高中语文再别康桥一、考题回顾二、考题解析【教学过程】(一)导入新课教师采用温故知新的方式进行导入:迄今

9、为止,我们已经学过了不止一篇送别诗作。古人云:黯然销魂者唯别而已矣!所以在古人的作品中,既有“天下谁人不识君”的豪迈;也有“相见时难别亦难”的苦涩;更有“杨柳岸,晓风残月”的伤感。这些都是古人对于离别的理解,那么现代人又是如何看待离别的呢?今天我们就来学习徐志摩的再别康桥,领略一下现代人笔下的别离之情!【板书:再别康桥】(二)整体感知1.补充作者相关介绍及创作背景。明确:作者徐志摩出身于富商家庭,笔名云中鹤。在剑桥两年深受西方教育的熏陶及欧美浪漫主义和唯美派诗人的影响。这首再别康桥是作者在1928年第三次来到康桥后的归国途中写下的切身感受。2.学生自由朗读,欣赏配乐诗朗诵,并思考这首诗抒发了作

10、者对康桥依依惜别的感情,这种感情是浓还是淡呢?朗读的语气应该是怎样的?明确:感情是浓厚的,表达对康桥的爱和不舍。语气应该是舒缓、轻柔、低沉的,例如悄悄、轻轻、沉默等词。(三)深入研读1.本文在意象的选择上独具特色,请同学们找出本文的意象分别是哪些?明确:云彩、金柳、柔波、青荇、彩虹、青草、星辉、夏虫等自然景物。【板书:云彩、金柳、柔波、青荇、彩虹、青草、星辉、夏虫】2.小组讨论:为什么不说杨柳、绿柳而要说金柳?明确:“金”既与夕阳相映,落日熔金,又是最尊贵的一种颜色。这里的柳已经不是普通柳树了,而是代表着整个康桥,作者对康桥的感情至美如金!所以他选择了柳树最美的时刻来加以描绘,还把柳树比作新娘

11、,连影子都是灿烂的,新娘是少女一生中最美的时刻,由此可见,康桥在徐志摩心中的地位。3.再次朗读诗句并思考“青荇”一节,只是再普通不过的水草,而且在烂泥上,为什么徐志摩却愿意做这样的一条水草?在诗人眼里,康桥是怎样的?明确:在这里,“软泥”让人们联想到泥的细腻与光滑,也很可爱,让人有亲近的愿望;而水草是油油的,让你直觉到它的生命力的旺盛;“招摇”一词表现了水草的快活与轻松。这种水草在柔波里招摇的意象,是诗人对自己在康桥幸福生活的隐喻,在诗人的眼里,康桥风光如画。【板书:风光如画】4.师生共同总结,什么是意象?明确:这些景物不同于普通意义上的自然景物,都浸入了作者的感情,融入了想象,而超越它们本身

12、的自然属性,表达了诗人独特的浪漫情怀。这种“经诗人运思而成的寓意深刻的形象”被称之为意象。5.教师引导学生思考:通过分析这些意象,你认为诗人抒发了什么情感?明确:再别康桥是一首写景的抒情诗,其抒发的情感有留恋之情、惜别之情和感伤之情。【板书:深情惜别】(四)拓展延伸学生分享徐志摩的其他诗,并互相交流。(五)小结作业课堂小结:根据板书师生共同总结。布置作业:试和徐志摩的另一首离别诗沙扬娜拉比较,并赏析两首诗歌在写作手法上有什么不同之处。写一篇赏析文,不少于五百字。沙扬娜拉赠日本女郎最是那一低头的温柔,像一朵水莲花不胜凉风的娇羞,道一声珍重,道一声珍重,那一声珍重里有蜜甜的忧愁沙场娜拉!【板书设计

13、】【答辩题目解析】1.本诗具体的创作背景是什么?【参考答案】此诗作于徐志摩第三次欧游的归国途中。时间是1928年11月6日,地点是中国上海。7月底的一个夏天,他在英国哲学家罗素家中逗留一夜之后,事先谁也没有通知,一个人悄悄来到康桥找他的英国朋友。遗憾的是他的英国朋友一个也不在,只有他熟悉的康桥在默默等待他,一幕幕过去的生活图景,又重新在他的眼前展现由于他当时时间比较紧急,又赶着要去会见另一个英国朋友,故未把这次感情活动记录下来。直到他乘船离开马赛的归国途中,面对汹涌的大海和辽阔的天空,才展纸执笔,记下了这次重返康桥的切身感受。这首诗最初刊登在1928年12月10日新月月刊第1卷10号上,后收入

14、猛虎集。可以说“康桥情节”贯穿在徐志摩一生的诗文中,而再别康桥无疑是其中最有名的一篇。2.请谈一谈鉴赏本首诗歌的方法。【参考答案】(1)抓诗眼诗眼是诗中最富表现力、最能开拓诗歌意境的关键词句,是能使诗歌生辉的聚光点。诗眼的锤炼和设置在诗歌创作中具有重要地位,古今诗评家无不从这点出发赏析诗歌。本首诗在赏析时就应该紧紧抓住“别”字,从而把握本诗中淡淡忧愁的离情别绪。(2)析意象。在再别康桥中,诗人选取了云彩、金柳、夕阳、清荇、柔波、清潭、青草、星辉、夏虫等意象。这些意象均是生活中常见的事物,或是中国传统诗歌中常用的景物,但是这些寻常的意象在诗人的笔下,被赋予了更多新鲜而独特的感受。云彩是可以招手作别的,是多情的,仿佛真的要与诗人离别似的。把河畔的金柳喻成夕阳中的新娘,这样就把无生命的景物化作有生命的活动,温润可人的柳树倒映在康河里的情景,浸透了诗人无限欢喜和眷恋的感情。高中语文古代文化常识(节选)一、考题回顾二、考题解析【教学过程】(一)导入新课以谈话的方式导入,引导学生联系生活实际:诗经的七月里写到了“七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资格认证/考试 > 教师资格考试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