肿瘤发热患者的护理

上传人:ji****81 文档编号:291356499 上传时间:2022-05-11 格式:DOCX 页数:4 大小:28.30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肿瘤发热患者的护理_第1页
第1页 / 共4页
肿瘤发热患者的护理_第2页
第2页 / 共4页
肿瘤发热患者的护理_第3页
第3页 / 共4页
肿瘤发热患者的护理_第4页
第4页 / 共4页
亲,该文档总共4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肿瘤发热患者的护理》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肿瘤发热患者的护理(4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 肿瘤发热患者的护理 (云南省肿瘤医院放射治疗中心云南昆明650118)【摘要】发热是恶性肿瘤患者常见的临床症状,与肿瘤的疗效呈平行关系。患者发热时,可伴有高热、惊厥、谵妄、休克或心功能不全等严重并发症。【关键词】肿瘤;发热;疾病护理R473.73B1007-8231(2015)09-0163-021.病因与发病机制引起肿瘤患者发热的病因较多,但目前以恶性肿瘤伴发感染为常见病因:肿瘤并发感染,多见于免疫功能低下的患者,放疗、化疗、手术切除肿瘤等,均可引起机体免疫功能低下。肿瘤热,系肿瘤本身引起的发热。药源性发热,肿瘤患者在接受化疗或生物治疗时,出现畏冷、寒战,继之发热,体温3840不等;医源性

2、发热,输血、输液及侵入性操作等。2.临床症状与体征通常情况下,发热为肿瘤患者的首发症状,继而可出现惊厥、谵妄、休克或心功能不全等严重并发症。肿瘤热为中度发热,多数患者体温在38左右,不会超过40。可持续数日或数周,应用抗生素或激素类药物常无效,但应用抗肿瘤药物后可使体温下降,白细胞计数通常正常。肿瘤并感染引起的发热多为高热,体温可高于39以上,24h内温差达1以上,体温最低时仍高于正常水平。多见于午后或夜间,发热时明显伴畏寒、寒战、心动过速、可有低血压或休克。抗生素治疗效果明显,实验室检查中白细胞增高或降低、血沉加快。3.治疗要点本病的治疗关键是,放化疗期间出现高热应立即停止治疗,及早给予发热

3、的对症处理,同时合理选用抗生素或抗肿瘤治疗,以达到控制发热和防止并发症的目的。生素或抗肿瘤治疗,以达到控制发热和防止并发症的目的。4.护理措施4.1物理降温通常包括局部和全身冷疗两种方法:局部冷疗:采用冷毛巾、冰袋、化学制冷袋,通过传导方式散热。适用于体温38.5以上的患者。全身冷疗:若体温在39以上者,可采用温水擦浴(水温为3234)的方式,达到降温目的。擦浴时可擦拭患者腋窝、腹股沟等大血管处,禁擦枕后、耳廓、阴囊、心前区、腹部、足心等处,以免引起不良反应。擦浴过程中注意患者保暖,全程不超过20min。半小时后测体温,有所下降视为有效。4.2药物降温肿瘤热的治疗必须排除感染性疾病及能引起发热

4、的其他疾病,对症治疗药物用吲哚美辛,生物调节剂和化疗药物,同时加用阿司匹林、柴胡注射液,以预防或减轻其发热。应用退热药物后应注意观察不良反应。警惕患者因大量出汗、失液而出现休克症状。15.加强病情观察定时测体温,一般测量4次/d,高热时应每4h测量一次,待体温恢复正常3d后,改为12次/d。观察患者的呼吸、脉搏及血压等,并做好记录。同时注意发热的伴随症状(虚脱、休克)是否出现及程度,如有异常应及时通知医生。观察饮水量、饮食摄取量、尿量及体重的变化。定期监测患者血象,密切注意白细胞计数及分类的变化。必要时给予尿、粪常规、血培养及痰培养等检查。6.补充营养及水分应给予高热量、高蛋白、高维生素、易消

5、化的流质或半流质饮食,鼓励患者少食多餐,多饮水,3000ml/d为宜,以补充消耗的水分,同时促进毒素的排除。7.做好生活护理,增加患者的舒适程度休息:高热者应绝对卧床休息,低热者可适当休息。保持病室安静,定时给予通风,较少探视。口腔护理:应于三餐后及睡前协助患者漱口,保持口腔清洁。皮肤护理:保持皮肤清洁、干燥。长期高热不易活动者,应定时协助其翻身,更换卧位,以防压疮及坠积性肺炎的发生8.心理护理护理中应表现出对患者的关心和同情、尊敬及接受,建立良好的沟通,尽最大限度满足患者需要,使他们树立战胜疾病的信心。向患者家属介绍有关疾病情况,使其参与患者的护理讨论,知道如何正确护理患者。9.健康教育教会患者及家属正确测量体温的方法。鼓励患者多食用高碳水化合物、低蛋白的饮食、多饮水。鼓励穿着宽松、棉质、通风的衣服以利于排汗。指导患者及家属能正确识别体温异常的早期表现和体征。如皮肤颜色、头痛、寒战、疲劳、食欲下降等。指导患者了解发热的危险性,预防与处理方法。切忌滥用退热药及消炎药。【参考文献】1张惠兰陈荣秀肿瘤护理学M天津:天津科学技术出版社,1999:170-171. -全文完-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办公文档 > 解决方案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