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学论文2000字

上传人:ji****81 文档编号:291354980 上传时间:2022-05-11 格式:DOCX 页数:9 大小:26.34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美学论文2000字_第1页
第1页 / 共9页
美学论文2000字_第2页
第2页 / 共9页
美学论文2000字_第3页
第3页 / 共9页
美学论文2000字_第4页
第4页 / 共9页
亲,该文档总共9页,到这儿已超出免费预览范围,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美学论文2000字》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美学论文2000字(9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 美学论文2000字 试论个人情感对符号构建的重要性摘要:艺术是种形式的创造,是种特殊形式的创造,即符号化了的人类情感形式的创造。因此,在艺术领域里,一件有意味的作品的诞生,往往是一个艺术家对自然表象真切心理体验的结果,其表现出来的语言图式都是艺术家情感外化的结果。而我们因个人情感的不同判断认识到事物本质的一面或几面,在忠于事物的真实性的同时,我们的个人情感与想象力也丰富了这种真实性,并最终通过符号的手段使艺术创造脱离纯粹感性而具有独特的叙事伦理意义。关键词:个人情感;艺术真实;符号论美学当我们沉浸在对一件事物的直观的描写或阐释中时,其本质就是一个符号化,艺术化的过程,在这个过程之中,会不可避

2、免的需要加入个人情感以及想象力的创造。而艺术家的想象并不是任意地捏造事物的形式,他以它们的真实形态来向我们展示这些形式,并使这些形式成为可见的和可认识的,但他们也会受到事物本身的真实性的限制。在第一个文本中,当“我”终于见到海鸥的时候,真实的海鸥也成了“我想象中的海鸥”。即“我”在直观感受到“真实的海鸥”受到个人情感的影响后,经过加工把“真实的海鸥”符号化成为了一种艺术。“对我来说重要的只是存在于头脑里的海鸥”,则是“我”在认识“海鸥”这个事物的同时,便在自己脑海里建立起了一个“海鸥”的形象。也就是说,当我们认识一个事物,对它进行概括、分类、总结时,它在我们的脑海中所形成的形象,就是出于我们个

3、人情感的主观认识,这便就是一个符号化的过程。因此,最后一个文本才会说道:“经验总是要经过符号的中介,而原物也总是由符号和补充物的作用而产生的。”这就是我们对一个事物的认识,是要通过符号来完成的。“我”想象中的“海鸥”和真实的“海鸥”之间就是被人们所规定的符号和事物本身。因而,当“我”需要把“我”脑海中的“海鸥”写下来时,“我”便创造出了一个“海鸥”的符号。第二个文本讲的是书中的顺序,即是沟通中表达的顺序,是作者与故事共同作用的结果,不是乱来的。指的是小说的真实性只存在于作者和读者的头脑中,这是作者和读者的情感的交流,只有类似的经历,二者才能进行一场不受时间和空间限制的深刻交流。文本中提到:“书

4、不是就一件与书无关的简单的趣事乱讲一通,而且还是故事敷演本身。”这就是说,作者根据已有的故事,加上个人情感的主观认识以丰富的及想象力,对其进行的再创造。例如三国演义这部小说便是根据史书三国志改变而来的,而三国志作为史书必定真实的记录了大量史实。那么,在这两个作品创作的过程中,被创作的事物本身就是具有真实性的,并不是作者的胡编乱造。作者也只是根据自己的理解与想象力,丰富了他所知道的事物本身,因而这个故事便带有了作者的主观情感。第三个文本讲的是“阐释”,世界可能被阐释的途径是无限的,一切都是主观的。我们看到的并不是事物的本真,而是阐释,是事物呈现给我们的感受,联系,表象。因为人类的行动或人类的行为

5、的产物都是以一种符号或象征的形式来传达思想、感情或信息的,从而可以使人看到作品是怎样符合作者意图与他的时代环境的。对任何个人与他的著作的研究都不能脱离他所从属的文化和社会结构,因为任何个人的存在都是一个历史的存在者,都受其文化体系和社会地位的影响。也就是说,我们认识一个具体的事物,会受到多种多样因素的限制,是不可能认识到它的各个方面。我们可以从一个或多个角度去认识它,但我们绝不可能全面的完整的认识它,这是因为我们一定会受到自己的个人情感的影响。正因如此,当我们去认识一个事物的时候,只是从一个角度去认识去分析,这也就是为什么同一个事物我们会给予不同的阐释和意义。第四个文本说道:“我们通常认为真实

6、即存在的事物,以及原物即曾经存在的事物这些观点都是站不住脚的。”这就是说我们在理解的时候,就通过理性对原物进行了偏转,所以理论上来说我们永远无法接触原物。存在的事物或者说原物并不因为存在而有意义,它的意思来源于人对那些事情的认识与理解,比如:一块石头的存在很苍白,而当你知道它是玄武岩,经过几亿年水火、风雨的锤炼才有了现在的纹理,你突然会对这块石头产生许多感觉,原物就会因为你赋予它的 “补充物”与增加的某些“符号”而产生意义。概念是不可靠的,不能真正还原和解释原物,直观可以还原原物,不过直观仍旧是透视,感官限制直观。总而言之,上面四个文本主要讲的还是个人情感以及对艺术符号的构建,而艺术符号以其表

7、现形式的特殊性,表现了人类的主观经验领域。“艺术品就是将情感呈现出来供人观赏的,是由情感转化成的可见的或可听的形式。它是运用符号的方式把情感转变成诉诸人的知觉的东西,而不是一种症兆性的东西或是一种诉诸推力能力的东西。”1 苏珊?朗格认为艺术表现的情感不是艺术家个人情感的流露,而是一种具有普遍性的人类情感,一种情感概念。艺术应表现人类的普遍情感,这普遍的情感也就是情感概念。因此,我们因个人情感的不同认识事物,并忠于事物真实性的同时,我们的主观个人情感与想象力便通过符号的手段将这一事物归为约定俗成的概念里。因而,经过由个人情感将事物符号化而成的艺术形象,则会使人产生审美享受,也使得艺术的表现力充满

8、了张力。注释:1.苏珊?朗格,艺术问题,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xx年,P24。参考文献:1.朱狄,当代西方美学,人民出版社,19xx年2.恩斯特卡西尔,人论,上海译文出版社,20xx年第二篇:美学论文 2400字“移情说”在小学语文课堂教学中的益用摘要:移情说作为西方传统美学中的代表性美论之一,它是要把我们人的主观感情移到外物中去,是外物生命化,具有人的感情。对其本身来说,它是种较为系统的审美心理学理论,更是构成一切审美活动的必要条件是产生审美愉悦的唯一根源。在而今它可以和教育教学想关联并在其中发挥它巨大的意义。新时代赋予移情说新定义。关键字:教学 移情说 移情性 情感体验一、移情说的创立移

9、情学派西方传统美学中的代表性美论之一,是西方近现代美学史上影响最大、人数最多的一个学派。它的先驱者是德国美学家F.费舍尔,最先提出“移情”概念的则是他的儿子罗伯特*费舍尔。此外还有德国的洛采、谷鲁斯,英国的浮龙*李等人。然而,最先将移情理论进行系统化并作出较为充分发展的最大代表人物是德国心理学家、美学家-立普斯。他把这一理论应用到审美鉴赏和艺术创造的每一个领域中去,作为审美活动的根本要素,并在此基础上,建立起较完整的美学体系。二、移情说的主要内容极其重要意义1.移情说一种较为系统的审美心理学理论“ 移情说”从心理学的角度出发,认为人的美感是一种心理错觉,一种在客观事物中看到自我的错觉。它认为,

10、产生美感的根本原因在于“移情”。所谓“移情”,就是我们的情感“外射”到事物身上去,使感情变成事物的属性,达到物我同一的境界。也就是把我们人的感觉、情感、意志等移置到外在于我们的事物里去,使原本没有生命的东西仿佛有了感觉、思想、情感、意志和活动,产生物我同一的境界。“移情说”认为,只有在这种境界中,人才会感到这种事物是美的。移情说理论(尤指立普斯),与以往学者对移情现象描述的不同之处在于十分重视移情这一审美心理在艺术欣赏和艺术创造过程中的作用。2移情是构成一切审美活动的必要条件立普斯认为,一切来自空间形式的喜悦乃至一切审美的喜悦,都是一种令人愉快的“同情感”。它是构成一切审美活动的的必要条件。因

11、人类的生性喜爱把自身经历过的事物、体验过的感受都移植到潜意识所认定的对象中去,才有了向我们周围的对象灌输生命的,诸如此类的活动产生。进而,对象在我们脑海中的距离就会变得更近、更形象、更易于我们队对象的了解。人们在观照对象的过程中,主体会不自觉地把自身的情感状态灌注到对象上,把对象本身看作主体情感状态的同一物,进而去欣赏被灌注了主体情感或生命后的对象的形象或者说主体是把自我活动移入对象,然后再反观和欣赏对象中的自我,这便是审美活动中的移情作用。3移情是产生审美愉悦的唯一根源通俗地来说,我们对周围世界的审美观照,是情感的自发的外射作用。这就是说,审美观照不是主体面对客体的感受活动,而是外射活动,即

12、把自己的心灵的感情投射到我们的眼睛所感知到的人物和事物中。而生出一种愉悦之心当然也是通过我们自身对外物的映射。三、 教学中的 “移情”与体验情景再现:(思修课中)几位小朋友在模拟公交车上一位老人和几位小朋友之间的发生的故事:老奶奶颤颤巍巍地、慢腾腾的煮着拐杖走上公交,在她进过公交车道的边上坐着几位小朋友,在这些小朋友的脸上我们看到几种截然不同的表情,以及他们的动作:有假装眯着眼睛的、有睁着双小鹿眼睛到处瞄的,还有仿佛屁股上有钉子那般坐立不安的,最后结局是:有人让了座,又有些人红了脸。情景安排是教师根据心理学理特点,灵活地运用相关教法。有意识地生进行体验:“孩子们此时的心情怎激发学生进行与教学要

13、求相适应的样呢?他们会怎样做呢?”,学生纷纷多种内心的情感体验。移情,在这里就成了一种情感的共鸣。人与人之间情感的同化。同学们在课堂中的表现就是爱举手、踊跃发言。运用数据比较激发情感体验,教育孩子们尊老美德。着重激发学生对课文中的数据进行比较始终牵引着他们的思维,紧扣着他们和体验,对培养学生的道德情感有很的心灵,振奋着他们的情感,从而渐大的作刘娜文心雕龙神思中说:“登山则情满于山,观海则意溢于海。”高山、大海本是无生命的东西,但是令人感到疑惑的是:它们为什么会充满、洋溢着人的情意呢?这只能用情感的移情性即移情作用来加以解释。 这样,人们就会质疑了:什么叫移情性呢?所谓移情性,就是人们不自觉地把

14、自己的情感赋予外物,结果好象外物也真有这种情感似的。这种移情性,在文学作品中常常作为一种创作手法来加以运用。例如,杜甫春望诗前四句云:“国破山河在,城春草木深。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又如,李商隐无题诗前四句写道.“相见时难别亦难,东风无力百花残。春蚕到死丝方尽,蜡炬成灰泪死干。”不禁想着到底花怎么就会充泪?鸟又为什么会惊心?这显然是杜甫颠沛流离、忧国优民的情感转移到花、鸟那里去了。李商隐的无题是一首写封建社会里恋爱不自由的诗。他用“春蚕”、“蜡炬”二句比喻坚贞的爱情是到死方休的。但蜡烛为什么会流泪呢?这显然也是作者把自己与恋人难舍难分之情移到蜡烛身上去了。这与所谓的“蜡烛有心还惜别,替人垂

15、泪到天明”。总结过后你会发现,原来这些诗词就是作者当时所处地理环境的写照及内心情感的体现。正是因为自己难过,连带着对自己所看之物,都觉得它们和自己一样难过。将自己的情感分给事物,并与它们共享情感。四、 我眼中的“移情”观及作用在事实特别是科学实验(有根据的)面前,声情并茂的说词显得那么的苍白无力。因此,在没有做大量实验并且得到印证时,任何人也不能去随意质疑前人的各种理论。但时代发展需要不断进步,只有注入新鲜的雪夜才能让文化得以发展,社会得到进步。新时期,移情江北赋予新定义。 个人认为,移情在而今可以说是中是人与人之间为获得情感共鸣的催化剂。而它的作用可概括为以下两点:第一点,在现当代教学中,发挥其极大的用处,让教学不在拘泥于传统,让孩子们尽量少受顽固甚至一些陈旧教学思想的熏染;第二,增强孩子们在学习过程中的想象力和创造性;第三,为社会文明、文化注入暖流,加快我国文化之林建设。1高,郑建华.通识美学教程 M.南京:南京大学出版社,20xx.132-1332 李爱国. 灵活运用教法 激发情感体验 J 湖北武汉:湖北教育杂志编辑 部,1999,11. 3 燕国材.情满于山,意溢于海谈情感的移情性. J 上海: 上海教育科研杂志编辑部, 1986,02. -全文完-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办公文档 > 解决方案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