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扬琴演奏中的音色美

上传人:ji****81 文档编号:291354524 上传时间:2022-05-11 格式:DOCX 页数:8 大小:31.94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论扬琴演奏中的音色美_第1页
第1页 / 共8页
论扬琴演奏中的音色美_第2页
第2页 / 共8页
论扬琴演奏中的音色美_第3页
第3页 / 共8页
论扬琴演奏中的音色美_第4页
第4页 / 共8页
亲,该文档总共8页,到这儿已超出免费预览范围,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论扬琴演奏中的音色美》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论扬琴演奏中的音色美(8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 论扬琴演奏中的音色美 摘要:音色是音乐表现过程中的一个重要的概念,同时音色也是丰富音乐表现力的至关重要的手段。扬琴自十七世纪初从西方传入中国,迄今己有四百多年历史。作为中国民族乐器中的击弦乐器,中国扬琴以其音色明亮、颗粒性强、音域宽且节奏感明显等特点在民族乐器中拥有自己独特的优势。关键词:扬琴音色美音乐表现力一、扬琴乐器的概述明末清初,扬琴传入我国沿海地区,最早在广东地区发展,后逐渐普及到更多的地区,成为我国主要传统民乐之一。受区域人文条件、地理条件等诸多因素的影响,促使扬琴发展风格迥异,各有千秋,最具影响力的要数广东扬琴、江南丝竹扬琴、四川扬琴、东北扬琴这四种。雨打芭蕉旱天雷等乐曲是广东扬

2、琴的代表作,曲调格外爽朗,十分清新,给人以欢快的活泼之感;欢乐歌弹词三六具有浓厚的江南韵味,旋律流畅且节奏活泼,韵味十足,给人以清新脱俗之感;以将军令为代表的四川扬琴,曲调气势磅礴,给人以豪放的壮阔之感;东北扬琴在发展中,融入民间传统的艺术手段和技巧,使扬琴演奏更具丰富的技法,其中独奏形式最为广泛流传,这也为东北扬琴的快速发展奠定良好基础。对于扬琴乐器,音色美是尤为关注的视角,我们有理由相信,演奏者只有具备高超的演绎技能水平,才能将扬琴演奏的酣畅淋漓,激发受众的情感共鸣。二、扬琴的音色类别音色是乐器所表现出的独特的声音个性,决定于因不同振动方式、发音方法等产生的泛音的多少。音色的差别,不但存在

3、于不同乐器门类中,也存在于同一乐器不同的演奏方法、演奏技巧中,并受一定的演奏风格、地域流派等因素的制约和影响,就此意义而论,扬琴的音色可分为如下三类。(一)乐器本身结构和发音方法决定的基本音质。击奏、弦鸣这一结构特点,赋予扬琴整体音色极具穿透力的颗粒性特征。独特的发音形态,又使各音区呈现出不同的音色变化:低音浑厚源胧,中音柔和纯净,高音清脆明亮。在扬琴艺术中,基本音色是音色美的基础。扬琴是多弦乐器,不同音位的层次十分分明,所以在扬琴演奏时,应有效把握各音位的特点。扬琴种类繁多,且各种类型的扬琴都有着独特的原始音色,这与扬琴本身的构造、性能等方面息息相关。音质和音色有许多异同之处,所谓的音质,是

4、声音的质量,决定着扬琴音色美的形成。所以,从技术视角看,扬琴演奏者应具有较高的技艺水平,才能更好演绎扬琴艺术。音色是经演奏者力度控制、速度控制等条件下的渲染运用。对于不同材质的扬琴,演奏者要实现人琴合一,必须充分掌握扬琴乐器的性能,在苦练中与乐器进行磨合,以改善乐器本身的发音条件,创造出最佳的音质,为凸显音色美创造良好条件。(二)不同演奏技法作用下的变化音质。技术水平是形成音色美的关键,要提高扬琴演奏者的技术水平,必须对其加强技能训练,在技能的基础上,融入演奏者的情感体验,赋予音乐内容以灵魂,可形成音色美。单竹、双竹、轮竹、反竹、滑抹、吟揉、拨奏、刮奏等不同的技巧作用于发音体,扬琴音色的变化更

5、是丰富多彩:单音的明亮、双音的饱满、拨音的清脆、反竹的晶莹,更有长轮的优美抒情,恰似小河流水,潺流不息;琶音的轻快跳跃,宛如长河浪花,闪烁翻滚;而分解和弦音的缓缓流淌,则尤如微波荡漾的湖面,轻托住片片扁舟。此外,无论演奏哪种乐器,演奏者的心理素质水平都会对演奏技艺产生重要影响,对扬琴乐器亦如此。在扬琴演奏时,演奏者应对自身的心理进行反复的调控,以保持清心的态度,将扬琴乐曲感悟于心,全身心投入到演奏中。三、建立正确的音色概念“强而不噪,弱而不虚,刚柔相济,声情并茂”,这是适用于所有乐器的一般性音色标准。不同的乐器,由于其结构、材料、发音方式各异,音色要求就不能一概而论。综合上述发音原理、音色类别

6、及常见误识,笔者认为,优美的扬琴音色,至少应符合以下三个标准。(一)纯净这是一个通用的音色标准,也是扬琴演奏者较难达到的音色标准,原因有三。一是琴弦分布面积大,琴竹交错运行的轨迹干变万化,稍有不慎,即会触及邻弦或击响琴马。二是琴弦质量尚不理想,调音或演奏过程中,时有缠弦断丝脱落的现象发生。三是平面张弦,基音振动的同时,除共鸣箱共振外,还会引起其他频率成整倍数弦的共振,混响时间长。音准的些微差异,都会引起拍音的增多。鉴于此,扬琴音色的纯净度,应从两个方面来探寻。1.音准扬琴是固定音高乐器,音准可在演奏前预先调试。但日常教学中,却经常发现因音不准而造成的音色失纯,不准处多在同度与五度。主要原因是琴

7、马的阻力造成的弦线张力不均。琴马右边调准了,左边出现偏差;左边调好了,右边又失去平衡。解决的办法,一是调好一边后,左手手指在琴马另一边作些微调整,反复一两次即可调准。也可以调好一边后,左手提起另一边的琴弦反复提拉,提拉后再作微调。需要指出的是,按压后的扳手调整,不管是升高还是降低,幅度都不能过大。2.点稳“点”是指击弦点。“稳”含有三层意思。一是琴竹头与琴弦的接触要稳,触弦位置以竹头正中稍偏后为宜,超前或拉后,都会触及邻弦,或力度贯通不够,导致音色失纯。二是击弦落点要准。最佳位置是有效弦长的七分之一处,九分之一处。在这两处击弦,可削弱或抑制这些不协和音的振动,提高音色的纯净度。三是击弦的用力方

8、向要准。一般应以竹头的运行轨迹与琴弦成直角为宜。演奏中常见的甩动琴竹斜向击弦,常会造成击弦点取向的失误,致使不协和泛音增多。(二)明亮明亮具有相对性。江南丝竹中的明亮与四川扬琴中的明亮在程度上就有明显的差异;文曲中的明亮与武套中的明亮在力度上也有根本的不同。故明亮度应根据乐曲的内容、风格、流派作相应的调整。一般意义上的明亮除力度方面的贯通外,主要取决于击弦工具琴竹头的轻重、宽窄、厚薄、所包胶皮拉紧一些,减小其与琴弦接触面的厚度,以增强音色的亮度;而演奏深沉抒情的曲目时,零竹头的胶皮相对放松一些,增加其与琴弦接触面的厚度,以增强音色的委婉性。也许就在这个意义上,大多数成熟的演奏者,多配备两副以上

9、不同重量或包有不同厚度胶皮的琴竹,以适应不同乐曲风格的需要。(三)圆润击弦乐器发音的圆润度在瞬间起始时要比擦弦乐器和拨弦乐器的圆润度要相对好一些。这是因为擦弦或拨弦乐器在弦的横振动、纵振动的同时,还会产生因弓毛和拨子在捻转产生的扭振动,增大了音质中的噪声比。但也应看到,擦弦乐器在一个音被激发振动以后,可以不断增加外力,从而对音质音量等予以润色调整。而击弦乐器就没有这个优势,音色的圆润程度,仅在于击弦发音时的瞬间外力,发音以后,无法再用外力去改变它。故扬琴音色的圆润度,很大程度是靠琴竹所传导的人体动能与琴弦作用的一瞬间。这个瞬间,同时包括了两种动作的组合,一是击弦,将动能传导至琴弦,使琴弦振动发

10、音;一是手臂积蓄动能的释放,使琴竹得以借琴弦张力反弹至击弦的起始处。这里,关键在于二者的有机结合以及时间上的同时性,击弦与回竹配合不当或击弦时间过长,都会影响音色的圆润。前述击弦位置的调整,七分之一处击弦,也能相应提高音色的圆润度。三、扬琴演奏中音色美的创造(一)基于持竹与运竹的音色美创造在扬琴演奏中,持竹是重要的,对手形有着较高的要求,即“三指持竹”。手形是半握拳状态,食指自然弯曲,使琴竹的四分之一和食指第一关节线接触,拇指轻压于琴竹之上,二者协调完成把持的动作;其它三个手指也自然弯曲,根据作品演绎的需求,将不同手指放置琴竹柄的位置。运竹是音色美创造中不可或缺的重要组成部分,要求演奏者必须保

11、持端正的姿势,上下运竹成直线,结合自身手臂、手腕、手指的力量面击弦,同时演奏者的双手在琴竹之间应保持平行状态,并把握运竹的幅度,这样才能受到最佳的音色效果。例如,在较为活泼的音符演奏中,演奏者可以利用琴竹头在琴面进行活动,这样可缩短运竹的活动轨迹,既能表达出乐曲欢快的效果,又能收获更好的音色,提高演奏效果啊。(二)基于击弦与触弦的音色美创造在击弦中,演奏者应正确把握击弦的位置、角度和力度,基于三者的协调,才能完成音色美的创造。琴弦振动是扬琴乐器发声的关键,而扬琴琴弦的长短、粗细、材质等因素,都会对琴弦受力点有影响,所以演奏者应结合扬琴乐器的实际特点,确定有效的击弦位置。改变击弦角度,可以产生音

12、色变化,如反竹,在演奏中能够发出响亮的声音。在确定击弦角度时,保证琴弦受力均匀,这样才能提高音色表达效果。击弦速度的快慢可以产生强音、弱音等不同层次的音。如果运竹幅度小、击弦速度快、力度小,则可产生行云流水般的弱音;相反的,可产生虚无端缈的淡雅之音。在触弦中,找准位置和把握角度是至关重要的。从触弦位置看,琴竹头中后部位是最佳的触弦点,这样可以发出坚实有力的声音,且无杂音;从触弦角度看,琴竹头和击弦保持平行,可使琴弦均匀受力。(三)基于发力点的音色美创造在扬琴音色美创造过程中,不同发力点所产生的音色美效果有差异。扬琴演奏中,主要发力部位有:手臂、肩、腰、背等,但各个部位在发力时是统一集中的,需要

13、各个身体部位的配合。例如,演奏强音时,要具有爆发力,这时的发力点以腰部为主,其它各部位协调配合;演奏坚实有力的音时,以手臂为主要发力点;演奏较为活泼的音时,则手指、腕部的发力点是最为重要的。在演奏过程中,对于表现不同力度的节奏时,用力的部位也有差异性。通常,力度较大的演奏中,手臂和手腕是主要用力部位;力度适中或者较弱时,手指是主要用力部位,手腺和手臂发挥辅助性作用。对于初学者而言,要更好学习扬琴,必须在最初学会将肘关节作为主要发力点,以促进身体其它部位用力的协调,这有助于学习者在后期灵活运用身体各个部位面发力,从面演奏出更具风格特色的乐曲。结语:音色,作为音乐表现力中的一个要素,其主要作用是悦

14、耳、感心、表情。音色一旦脱离了乐器和作品,便失去了“乐”的规定性,也就失去了“艺术”的特性,因此,探求扬琴以及所有乐器的音色美,不仅要从发音体、发音机制及其技术手段方面来入手,还要从音与音之间的关系上去认识,从乐器与作品的整体上去把握,从不同风格流派的比较中摸索,结合自身艺术修养和审美素质的提高,方能进入音美、意美的理想境界。参考文献:1吴顺章.扬琴基础教程M.北京:同心出版社,2003.2张前,王次焰.音乐美学基础M.北京:人民音乐出版社,1992.3武林.浅析扬琴演奏方法和音色J.音乐时空,2015,(02):124.4谢玉虹.如何弹奏出良好的扬琴音色(上)J.乐器,2013,(12):31-33. -全文完-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办公文档 > 解决方案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