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详情

安德义论语解读-八佾篇第三(以礼表现德行)16500字

ji****81
实名认证
店铺
DOCX
54.06KB
约32页
文档ID:291332917
安德义论语解读-八佾篇第三(以礼表现德行)16500字_第1页
1/32

    安德义论语解读八佾篇第三(以礼表现德行)16500字    安德义论语解读——八佾篇第三2010-01-26 16:33:02 来源: 评论:0 点击:147【题解】本篇取“八佾舞于庭”句中“八佾”两字为篇名上篇谈为政,为政以德,本篇谈为礼,为政以礼,礼是德的表现形式本篇重点谈“礼”,天子之礼、诸侯之礼、庶人之礼、祭祀之礼、谦让之礼、君臣之礼以及仁内礼外、礼之源流考证乃至于管仲之无礼围绕“礼”字,大约谈了四个方面的问题:一、指责非礼僭越之行为;二、论述礼与乐的关系;三、礼之俭奢以及礼之内外的关系;四、礼乃是人类社会行为规范的总和号召人们应学礼,遵礼并循礼而行原文】3.1孔子谓季氏①,“八佾舞于庭②,是可忍也③,孰不可忍也④?”【注释】① 季氏:季孙氏,这里指季平子,鲁国大夫 ② 佾(yì):古代舞蹈奏乐的行列一行叫一佾,八佾是八行周礼规定,天子祭祖庙的乐舞用八佾,每佾为八人,共六十四人;诸侯用六佾,大夫用四佾季平子是大夫,却用八佾祭家庙,为越礼行为 ③是:代词,这忍:容忍 ④ 孰(shú):什么,疑问代词语译】孔子谈到季孙氏时,说:“他竟然在自己的家庙中僭用天子祭祖庙的仪仗规模,用八佾乐舞,这样的事能容忍,那还有什么事不能容忍呢?”【解读】本章是孔子对“八佾舞于庭”的违礼行为的指责。

等级,任何社会都是存在的宗法社会乃至于现在的西方,希望建立一个没有等级的社会,这是不可能的平等,是指人格上的平等,在等级制下的人格平等,是我们应该追求的理想,许多人均将制度上的等级和人格上的平等两个概念混淆了所以孔子当年看见鲁国专权的大夫季孙氏,目无天子,目无国君,居然跳起天子规格的“八佾”舞,十分气愤,说:“是可忍也,孰不可忍也?”这样僭礼的事都能容忍,还有什么事不能容忍呢?孔子强调的就是一种有等级的礼制,在等级管理上是不平等的,在人格上应该平等,人格平等的问题见另章原文】3.2三家者以《雍》彻①子曰:“?相维辟公,天子穆穆②?,奚取于三家之堂③?”【注释】① 三家:孟孙、叔孙、季孙,鲁国的三大夫,鲁桓公的后代,史称“三桓”,实际掌控着鲁国的政权雍:《诗经?周颂》里的一篇是周天子祭祀宗庙后,撤去祭品时所唱的乐歌彻:通“撤”,撤除 ② 相(xiàng)维辟公,天子穆穆:助祭的是诸侯,天子严肃静穆地主祭这两句是《雍》篇中的诗句相:助祭的人维:语气词,无意义辟公:诸侯穆穆:态度庄严肃穆 ③ 奚(xī):怎么,为什么堂:三家的家庙语译】孟孙、叔孙、季孙三家,每当祭祀结束时都要唱《雍》这首乐歌。

孔子说:“((《雍》诗分明是说)?王公诸侯济济一堂助祭,天子庄严静穆地主祭此歌怎么能适用于(你)三家庙堂的祭祀呢?”【解读】本章孔子对三家违礼行为的指责本章与3.1和3.6意思相近,请参看原文】3.3子曰:“人而不仁,如礼何?人而不仁,如乐何?”【语译】孔子说:“人如果丧失了仁心,礼制又怎么能起到规范他的作用呢?人如果丧失了仁心,音乐的薰陶对他又能起什么作用呢?”【解读】本章孔子谈“仁”与“礼”的内外关系仁”是孔子思想的核心仁者,人也仁者,爱人仁远乎哉?我欲仁,斯仁至矣仁”也是做人的核心,是人应具有的本质礼”是人外在的行为规范,音乐也是人内心和谐的情感流泄于外的表现形式;人假若去掉内心本质的内容,礼仪无论多么规范,音乐无论多么雅正,均无济于事皮之不存,毛将焉附?”孔子学说要求最高的境界是“中庸”,“执两用中”,若达不到形式和内容高度统一而适中的话,那么就偏重内容原文】3.4 林放问礼之本①子曰:“大哉问②!礼,与其奢也,宁俭;丧,与其易也③,宁戚④注释】① 林放:鲁国人 ② 与其易也:与其在仪式上办得周到易:把事情办得周详完备 ③ 戚:内心悲痛语译】林放问礼的要义,孔子说:“好大而有意义的问题呀!礼节仪式与其奢侈,宁可节俭;与其过分周到,宁可在内心保持悲戚。

解读】本章孔子谈礼的根本依朱熹注:“礼贵得中,奢、易则过于文,俭、戚则不及而质,二者皆未合礼礼的根本是:适宜、恰当、和谐礼之用,和为贵达到文质彬彬,文质统一,符合“时中”、“执两用中”的标准十分困难怎么办?孔子只好将其标准降低:与其奢、易过于文,不若俭、戚不及而质;与其“文胜质”而华丽,不如“质胜文”而朴野强调礼之实质,重内容而轻形式这是孔子关于“礼”的一个重要观点执两用中”而不能,则求其“质胜文”孔子采用了一个并列式双重选择复句,连用两个“与其……,宁……”,既是平列对比,又是两两选一,句式工稳严整,两两相对,和谐自然,用于这种与其过而文,不如不及而质的选择,十分贴切恰当原文】3.5 子曰:“夷狄之有君①,不如诸夏之亡也②注释】①夷狄:古时对边疆民族的贬称,东方的称夷,北方的称狄这里是泛指 ②不如:不及诸夏:华夏民族居住在中原一带的各诸侯国亡(wú):通“无”语译】孔子说:“夷狄之邦有君王,还不如华夏诸邦没有君主好啊!”【解读】这一章从文义上看,是赞美中原地区文化的先进据说,后来女真人打到山东时,曾对着孔子的像斥责他说了这句话,而孔子也确实有“内诸夏而外夷狄”的思想但是,就这段话来说,有相当多的学者认为,这是孔子对当时周天子势力衰微所表达的感慨。

既然文明程度不高的“夷狄”尚且知道要有君主,文化一向发达的中原地区反而无视天子,难道不感到羞愧吗?【原文】3.6季氏旅于泰山①子谓冉有曰②:“女弗能救与③?”对曰:“不能子曰:“呜呼!曾谓泰山不如林放乎④?”【注释】①季氏:季孙氏,鲁国的大夫旅:祭山按礼制只有天子、诸侯才有资格去祭祀泰山 ②冉有:姓冉,名求,字子有孔子的学生,小孔子29岁当时为季氏家臣 ③女:通“汝”,你救:纠正,劝阻与:通“欤”,表疑问的语气词 ④曾:竟,难道,副词林放:鲁国人语译】季孙氏将去祭祀泰山孔子对冉有说:“这件事你不能匡救吗?”冉有回答说:“不能孔子叹息道:“唉!难道说这泰山神还不如林放(懂礼)吗?”【解读】孔子多次批评季氏,认为他们专权、违制、僭礼第一次批评他们不合“舞乐之礼”,“八佾舞于庭”第二次批评他们不合“宗庙之礼”,即“祭祖之礼”,“相维辟公,天子穆穆”本章(第三次)批评不合“郊社之礼”,即“祀天的郊礼和祭地的社礼”礼制规定,只有天子和诸侯才有祭祀天地的资格,季氏仅仅是鲁国的大夫,竟去祭祀泰山第四次批评是“褅祭之礼(见3.10节),”这一种祭祀分四季举行,系天子之祭,是一种极为隆重的大祭之礼鲁国在以季氏为首的三家撺掇下也沿用此例,由舞乐、祭祖、祭山到“褅祭”,他们的违礼行为一次比一次升级,一次比一次放肆。

孔子第一次批评用语使用了一个非此即彼的选择兼反问的语句,“是可忍也,孰不可忍也”,可遥想当年老夫子气得吹胡子瞪眼睛、怒不可遏、愤懑之极的情景第二次祭祖违礼时则用了一个反问句,“奚取於三家之堂?”语气比第一次缓和多了 第三次使用的是一个感叹句,“呜呼!”一个反问句曾谓泰山不如林放乎?”林放尚知问“礼之本”感叹其无可奈何第二次的反问句用“奚”,指责语气明显第三次用“曾……乎”,则是一般性的反问,问问而已,似是仰天长叹,与第二次相同,均是反问,但语气轻重有别 第四次批评,孔子既不感叹,也不指责了,只是说从“褅祭”到“裸祭”,向受祭者献酒时,一再违礼,我就不想看了,持沉默的态度违礼程度愈重,批评愈轻,叹息越重,直至沉默,沉默则是最高的轻蔑了从怒斥到反问,由反问到感叹,由感叹到沉默,感叹其僭礼,沉默无力救其既颓,可以想见,当年孔子痛心疾首之状,也可见孔子无一时一刻不关注礼制的建立和维护礼制所作的努力知其不可为而为之这是孔子的一贯风范原文】3.7子曰:“君子无所争必也射乎①!揖让而升②,下而饮③其争也君子注释】①必也射乎:一定是比赛射箭射:射箭比赛这里指的是最高一级的大射,是天子、诸侯、卿大夫等贵族阶层用来挑选人材的仪式。

②揖让而升:互相作揖然后升堂揖让:拱手表示敬意,古时的一种礼节升:升堂,古时射礼在堂上举行 ③下而饮:(射完)走下堂然后饮酒语译】孔子说:“君子无可争之事如果说有所争,)那必是指比赛射箭吧!彼此躬身作揖致礼后升堂竞射竞射结束)下堂后又(互相祝贺)举杯畅饮这种?争?才是君子之争啊!”【解读】本章谈“君子之争”一般人对儒家文化有一种错误的理解,认为儒家文化只讲究“修己”、“克己”、“修身”、“正心”,“诚意”,对人的个性发展是一种严重的障碍,扼杀个性发展,强调“为人”,而不强调“为己”,其理论根据之一就是孔子说的“君子无所争”,这是一种误会孔子开篇说“君子无所争”,结尾又说“其争也君子”,表面看,似乎前后矛盾,其实不然这里是说“君子之争”与“小人之争”不同君子之争,争在自己,就象射箭,作揖谦让登台执弓,然后,开弓发箭,射完后下来握手致意,又互相敬酒谦谦君子,彬彬有礼,其争也温文尔雅,因为射箭这件事表现了“仁者”的君子之风,“射求正诸己,己正而后发,发而不中,则不怨胜己者,反求诸己而已矣《礼记?射义篇》)其争也君子“求正于自己,自己立正了,射不中的,也不去埋怨他人”真是君子之争儒家文化强调竞争,反对不择手段的竞争,也反对好好先生,认为“乡愿,德之贼也”。

清人程树德《论语集释》引《松阳讲义》中的一段话,对真正不争的好好先生的批评,正好说明儒家这一观点:世间有一等人,惟知隐默自守,不与人争,而是非可否亦置不论此朱子所谓谨厚之士,非君子也有一等人,惟知阉然媚世,将是非可否故意含糊,自谓无争此夫子所谓乡愿,非君子也又有一等人,激为高论,托于万物一体,谓在己在人,初无有异,无所容争此是老庄之论,亦非君子也是皆不可不辨此段读来,意味深长,耐人咀嚼原文】3.8子夏问曰:“?巧笑倩兮①,美目盼兮②,素以为绚兮③何谓也?”子曰:“绘事后素④曰:“礼后乎⑤?”子曰:“起予者商也⑥!始可与言《诗》已矣注释】①巧笑倩(qiàn)兮:形容女子笑时美丽的容貌倩:美丽 ② 美目盼兮:形容女子眼睛美丽明亮盼:眼睛黑白分明 ③素以为绚兮:洁白的底子上绘上画形容女子美丽娇嫩的面颊化妆后更加艳丽素:白底绚:色彩华丽这三句诗赞美一个女子的容貌前两句出于《诗经?卫风?硕人》,后一句可能是逸诗 ④绘事后素:先有白底,后用色彩绘画后:后于,省略介词“于”素:白底 ⑤礼后乎:礼在后面吗?是什么在后边?原文没说出应是指“仁” ⑥起予者商也:启发我思想的是商呀!起:启发商:子夏,子夏姓卜,名商,字子夏,孔子弟子,小孔子44岁。

语译】子夏问孔子:“(《诗经》说)?动人的微笑多么美,漂亮的眼睛秋波漾,素色的粉底妆扮得更绚丽啊!?,这是什么意思呢?”孔子说:“是说先有素白的粉底,然后好描绘图画子夏就说:“这么说,礼仪也同样在仁之后吧?”孔子说:“启发我的是你卜商啊!现在可以和你谈《诗》了解读】本章是孔子对子夏的“巧笑美目”,“素以为绚”的解答手如柔荑,肤如凝脂,领如蝤蛴,齿如瓠犀,螓首蛾眉,巧笑倩兮,美目盼兮大意是“十指嫩得像茅草芽儿,皮肤细腻如凝冻的膏脂,粉白的颈项像蝤蛴,牙齿整齐如瓠子儿,蝉样方正的额儿,弯长的蛾眉,两个酒窝深深笑得美妙,眼儿黑白分明漂亮十分!”这是一首描绘女子漂亮外貌的诗,从手、皮肤、脖颈、牙齿、脸形、眉毛、笑容、眼睛多方位予以描绘,前面均是外貌的静态描写巧笑倩兮,美目盼兮,素以为绚兮”,。

下载提示
相似文档
正为您匹配相似的精品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