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单元论述题,2022年,教师资格证教育心理学

上传人:学*** 文档编号:291088343 上传时间:2022-05-11 格式:DOCX 页数:8 大小:20.89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10单元论述题,2022年,教师资格证教育心理学_第1页
第1页 / 共8页
10单元论述题,2022年,教师资格证教育心理学_第2页
第2页 / 共8页
10单元论述题,2022年,教师资格证教育心理学_第3页
第3页 / 共8页
10单元论述题,2022年,教师资格证教育心理学_第4页
第4页 / 共8页
10单元论述题,2022年,教师资格证教育心理学_第5页
第5页 / 共8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10单元论述题,2022年,教师资格证教育心理学》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10单元论述题,2022年,教师资格证教育心理学(8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本文格式为Word版,下载可任意编辑10单元论述题,2022年,教师资格证教育心理学 十单元论述题。 1在态度与品德的培养中,如何举行有效的压服? (1)有效地利用正反论据。对于年龄小、没有质疑观点的学生或在解决当务之急的问题时,宜只呈现正面观点,不宜提出反面观点。相反那么理应供给正反两方面自论据;(2)以情动人。一般而言,压服开头时,富于情感色调的压服内容轻易引起兴趣,然后再用充分的材料举行说理论证,对比轻易产生稳定的:长期的压服效果。对于低年级的学生来说,情感因素作用更大些;(3)考虑学生原有的态度。以学生原有的态度为根基,逐步提高要求。若原有的态度与教师所梦想达成的态度之间的差距较大,教

2、师不要急于求成,不要提出过高的不切实际的要求,否那么将难以变更态度,而且还轻易产生对立心绪。 2试述利用群体商定培养学生的态度与品德的操作程序。 (1)明显而客观地介绍问题的性质;(2)唤起班集体对问题的熟悉,使他们明白只有变更态度才能更令人合意;(3)领会而客观地说明要形成的新态度;(4)引导集体议论变更态度的概括方法;(5)使全体学生一致同意把筹划付诸实施,每位学生都要承受执行筹划的任务;(6)学生在执行计翔的过程中变更态度;(7)引导大家对变更的态度举行评价,使态度进一步概括化和稳定化;(8)假设态度变更未告成,那么应从第四阶段开头,重新制定方法,直至态度变更。 3请说明价值辨析的根本程

3、序。 价值辨析的实现务必体验三个阶段、七个子过程:(1)选择阶段。包括自由选择、从多种可选范围内选择和充分考虑各种选择的后果之后再行选择三个过程。(2)赞美阶段。包括爱好自己的选择并感到合意和容许公开供认自己的选择两个过程。(3)行动阶段。包括按自己的选择行事和作为一种生活方式加以重复两个过程。个体只有从头至尾地完成这一过程,才能说他真正具有某个稳定的价值观念,也才能较耐久地指导行动。4试述品德的心理布局及其相互关系。 (1)品德心理布局,是指品德的组成成分。品德由认知、情感、意志和行为四个方面组成,品德的这四个方面表现为道德熟悉、道德情感、道德意志和道德行为。 (2)道德熟悉是指对于道德行为

4、准那么中的是非、好坏、善恶及其意义的熟悉。 (3)道德情感是人的道德需要是否得以实现所引起的内心体验,是对于某种道德义务产生倾慕或憎恨、爱好或厌恶态度的心绪体验。 (4)道德意志是指人在产生道德行为过程中表现出来的意志品质,它是人们自觉地抑制履行道德义务过程中的困难和障碍的才能和毅力,是为达成既定的道德模范而自觉努力的心理过程。 (5)道德行为是指人在确定道德意志支配下表现出来的、对他人和社会有道德意义的活动,它是个体道德熟悉的外在表现,是人实现道德动机的手段。(6)道德熟悉、道德情感、道德行为和道德意志成分是相辅相成、相互渗透。道德熟悉是前提和根基,道德情感是内在的必要条件,是产生道德行为的

5、巨大动力;道德行为习惯是道德品质的总的表现和检验依据;道德意志是道德行为习惯的精神支柱和重要环节。尤其是在道德情感受阻、道德行为不能实现时,道德意志的作用更加明显。 5阐述代表性的品德进展的阶段理论。 (一)皮亚杰的品德进展阶段理论。分为四个阶段: (1)自我中心阶段(25)岁。 (2)权威阶段(68)岁,又称他律阶段。 (3)可逆阶段(910岁),又称自律阶段。处在这个阶段的儿童开头熟悉到规矩是由人们根据相互之间协作而制订的,也可以按照人们的愿望加以变更的。这一时期是培养儿童的自制才能和集体主义思想感情的好时机。 (4)公正阶段(1112岁)。这一阶段儿童与成人的关系,开头从权威性过渡到对等

6、性,儿童的公正观念开头形成。对这一阶段的儿童,要根据利他主义特点,培养他们真正公正的道德观念,教导他们要关切、崇敬、可怜别人,培养人道主义精神。皮亚杰认为儿童道德进展的阶段是连续不断的进展,而且进展的阶段依次是不会变更的。 (二)柯尔伯格的品德进展阶段理论。其要点是: (1)道德进展与熟悉进展。道德的进展是熟悉进展的一片面;道德判断才能与规律判断才能的进展有关;社会环境对品德进展有巨大的刺激作用。 (2)应用道德两难论方法可研究品德的进展。代表性的道德两难故事 是“海因茨故事”。 (3)品德进展的三水平六阶段模式。前习俗水平。包括两个阶段:第一阶段:以处治与按照为准那么;其次阶段:以行为的功用

7、和相互得志需要为准那么。这个水平的主要特征是:儿童的道德观念是纯外在的,儿童是为了免受处治或获得赏赐而遵从权威人物规定的行为准那么。习俗水平。分为两个阶段:第三阶段:以人际和谐为准那么,又称为“好孩子”取向;第四阶段:以权威和维持社会现有秩序为准那么。这一水平的主要特点是儿童为了得到赞美、表扬或维护社会秩序而按照各种准那么的。后习俗水平,又称原那么水平。分为两阶段:第五阶段:以社会契约和法律为准那么;第六阶段:以普遍的道德原那么和良心为准那么。达成这一水平的人,其行为原那么已经超出了某个权威人物的规定,而是有了更普遍的熟悉。它表现为个人的义务感、责任感。 柯尔伯格认为,这些进展依次是确定的,不

8、成颠倒的,各个阶段的时间长短是不相等的。同时,个体的道德进展水平,有些人可能只停留在前习俗水平或者习俗水平上,而永远达不到超习俗水平的阶段。 6从心理学技术角度,如何培养学生良好品德? 教师可以综合应用一些方法来扶助学生形成或变更态度和品德。概括的手段主要有: (1)压服。有效的压服技巧应留神三个方面:第一,关于供给单方证据和双方面证据;其次,关于压服的理智因素和情感因素;第三,学生原有的品德水平与压服者所提要求之间的距离是影响品德变更的一个重要因素。 (2)角色扮演。角色扮演是指人在不可怜境下表达角色身份的不同行为。通过角色扮演的方式,使受训者养成某种角色行为习惯或获得某种阅历。 (3)模范

9、学习。模范学习是指学生通过查看别人的行为而习得自己的行为的一种社会学习方式,是使模范的优良品质转化为学生自身品质的过程。教师在为学生选择模范时要留神:模范的优点既好过学生的优点,但又是可以学到的;模范理应是公认的,具有权威性;模范要有针对性,向模范学习要激发学生的上进心和解决学生的实际问题等。 (4)赏赐、处治。赏赐是运用物质的或精神的手段来鼓舞学生的一种教导方法。举行赏赐时应留神:首先,学习上赏赐的真正目的理应是赏赐学生的学习态度;在品德上的赏赐是赏赐他怎样做一个利他的人。其次,赏赐要留神年龄特点和天性差异。此外,还要留神赏赐符合学生合理的需要。结果,赏赐要提防教导性和权威性。处治是对犯有错

10、误的学生赋予适当的处置,是对个体施予心理上不高兴的反应刺激,从而抑制或减低不良行为的重现。正确使用处治,应留神以下几点:处治的实施越实时,效果越好;掌管好处治的强度,处治要兼顾公允,要留神处治的副作用。 (5)小组道德议论。小组道德议论是美国教导家布莱特设计并实施的道德教导模式。儿童通过对假设性两莫非德问题的议论,能够理解和同化来自同伴的、高于自己一个道德阶段的道德推理,排斥低于自己道德阶段的同伴的推理。小组道德议论涉及三个要素:第一是课程要素;其次是班组要素;第三是教师行为因素。 7阐述学生品德不良的环境因素和主观心理因素。 造成学生品德不良的环境因素大致可概括为三个方面:(1)家庭不良因素

11、的影响。家庭对学生不良品德形成的影响,可通过两种方式:一是直接影响,二是间接影响。研究说明,幸福、高兴、轻松的家庭气氛,较为温柔、民主的教养方式,有利于学生优良品德的形成;(2)社会不良因素 的影响,如不良文化、不良现象、不良思潮等;(3)学校教导工作上的失误。概括表现在:教导思想上的失误,教导方式上的失误等。 品德不良的主观心理因素:(1)缺乏正确的道德熟悉。由于道德熟悉还处在形成过程中,还缺乏道德评价才能,往往产生一些模糊观念和错误理解;(2)表现奇怪的情感。情感上的奇怪回响,如不明是非颠倒美丑等,由此而爆发出不良的道德行为;(3)明显的意志薄弱。意志力独立性和自制力还有相当大的局限性,不

12、能有效地抑制个人不合理的欲念和不正值的需要,由此而产生不良行为;(4)养成了不良的行为习惯等。凡一种不良的行为习惯,开头可能出于偶然,但经过屡屡反复,这种不良行为同个人的某种需要、某种得志发生了联系,就形成了坏习惯。一些小学生屡犯错误就是由于不良习惯所支配而产生的。 8有人建议,在教导实践中,“要多使用赏赐,而尽量少用处治”。请阐述你对这种建议的看法。 应概括处境概括对待,理由如下:(1)处治传递不该怎么做的信息,赏赐传递该怎么做的信息;(2)必要的处治是需要的。学习是有纪律的活动,必要的约束与处治是维持秩序。处治不应伤害学生的自尊心与求知欲; (3)奖与罚应实时公正,才能真正提高一个人的积极

13、性。对该表扬的行为不实时做出表扬等于是批评这种行为;对做错的同学不做出批评等于是表扬了这种行为;一网打尽对内向孩子的作用大于外向孩子的作用;表扬对女生的作用大于对男生的作用;师生关系慌张时的批评,起不到教导作用,反而会造成双方关系的对立;失去公正性的表扬与批评不起作用;过于频繁地表扬某一个人会造成其在同学中的孤立;(4)举行表扬与批评时,应留神天性差异。表扬与批评的作用在于个体对表扬与批评的熟悉,不应伤害到其他方面的积极性;(5)内在动机。内在动机本身是一种自我奖赏,喜悦学习是对掌管学识的快感,学生对学习的兴趣是最强的内在动机。 9一位教师试图使学生形成利他的习惯。他采用的方法是供给模范化,其中的强化是当场表扬。试分析: (1)这种方法最初可能使学生形成的是什么? (2)使用这种方法形成利他习惯的内外条件是什么? (3)仅仅以表扬作为强化物能使学生形成耐久的利他习惯吗? (4)形成高尚的利他习惯还需要什么条件?供给自私的模范对形成这种习惯有必要吗? (1)最初使学生形成的是概括的、能受到教师表扬的利他行为,相当于布卢姆等人提出的价值内化的采纳和回响水平。这种学习是通过替代学习举行的。(2)使用这种方法形成利他习惯,内部条件是学生有利他的信念,外部条件是模范的行为及其后果,以及对学生本人利他行为的强 8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正为您匹配相似的精品文档
相关搜索

最新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大杂烩/其它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