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详情

李清照 (宋代女词人)

杏**
实名认证
店铺
DOCX
19.82KB
约7页
文档ID:290873537
李清照 (宋代女词人)_第1页
1/7

李清照 (宋代女词人) 李清照(宋代女词人) 李清照(1084年3月13日—1155年5月12日),号易安居士,汉族,齐州章丘(今山东章丘)人宋代女词人,婉约词派代表,有“千古第一才女”之称 李清照出生于书香门第,早期生活优裕,其父李格非藏书甚富,她小时候就在良好的家庭环境中打下文学基础出嫁后与夫赵明诚共同致力于书画金石的搜集整理金兵入据中原时,流寓南方,境遇孤苦所作词,前期多写其悠闲生活,后期多悲叹身世,情调感伤形式上善用白描手法,自辟途径,语言清丽论词强调协律,崇尚典雅,提出词“别是一家”之说,反对以作诗文之法作词能诗,留存不多,部分篇章感时咏史,情辞慷慨,与其词风不同 有《易安居士文集》《易安词》,已散佚后人有《漱玉词》辑本今有《李清照集校注》 家世背景 李清照出生于一个爱好文学艺术的士大夫的家庭父亲李格非是济南历下人,进士出身,苏轼的学生,官至提点刑狱、礼部员外郎藏书甚富,善属文,工于词章现存于曲阜孔林思堂之东斋的北墙南起第一方石碣刻,上面写有:“提点刑狱、历下李格非,崇宁元年(1102年)正月二十八日率褐、过、迥、逅、远、迈,恭拜林冢下。

母亲是状元王拱宸的孙女,很有文学修养 秉承家学 李清照画像 李清照自幼生活在文学氛围十分浓厚的家庭里,耳濡目染,家学熏陶,加之聪慧颖悟,才华过人,所以“自少年便有诗名,才力华赡,逼近前辈”(王灼《碧鸡漫志》),曾受到当时的文坛名家、苏轼的大弟子晁补之(字无咎)的大力称赞朱弁《风月堂诗话》卷上说,李清照“善属文,于诗尤工,晁无咎多对士大夫称之”《说郛》第四十六卷引《瑞桂堂暇录》称她“才高学博,近代鲜伦”朱彧《萍洲可谈》别本卷中称扬她的“诗文典赡,无愧于古之作者” 李清照的少年时代随父亲生活于汴京,优雅的生活环境,特别是京都的繁华景象,激发了李清照的创作热情,除了作诗之外,开始在词坛上崭露头角,写出了为后世广为传诵的著名词章《如梦令》(昨夜雨疏风骤)此词一问世,便轰动了整个京师,“当时文士莫不击节称赏,未有能道之者”(《尧山堂外纪》卷五十四) 李清照读了著名的《读中兴颂碑》诗后,当即写出了令人拍案叫绝的和诗《浯溪中兴颂诗和张文潜》两首此诗笔势纵横地评议兴废,总结了唐代“安史之乱” 前后兴败盛衰的历史教训,借嘲讽唐明皇,告诫宋朝统治者“夏商有鉴当深戒,简策汗青今具在”。

一个初涉世事的少女,对国家社稷能表达出如此深刻的关注和忧虑,不能不令世人刮目因此,宋代周的《清波杂志》认为,这两首和诗“以妇人而厕众作,非深有思致者能之乎?”明代陈宏绪的《寒夜录》评此两诗:“奇气横溢,尝鼎一脔,已知为驼峰、麟脯矣 琴瑟和弦 宋徽宗建中靖国元年(1101年),李清照18岁,与时年21岁的太学生赵明诚在汴京成婚据李清照在《金石录后序》中云:“余建中辛巳,始归赵氏当时李清照之父作礼部员外郎,赵明诚之父作吏部侍郎,均为朝廷高级官吏李清照夫妇虽系“贵家子弟”,但因“赵、李族寒,素贫俭”,所以,在太学读书的赵明诚,当初一、十五告假回家与妻子团聚时,常先到当铺典质几件衣物,换一点钱,然后步入热闹的相国寺市场,买回他们所喜爱的碑文和果实,夫妇“相对展玩咀嚼”古老神秘的碑文,把他们引向遥远的历史年代,带给他们一种特有的文化艺术享受,使他们仿佛置身于无忧无虑的远古时期,因而“自谓葛天氏之民也” 后两年,赵明诚进入仕途,虽有了独立的经济来源,但夫妇二人仍然过着非常俭朴的生活,且立下了“穷遐方绝域,尽天下古文奇字之志”赵家藏书虽然相当丰富,可是对于李清照、赵明诚来说,却远远不够。

于是他们便通过亲友故旧,想方设法,把朝廷馆阁收藏的罕见珍本秘籍借来“尽力传写,浸觉有味,不能自已”遇有名人书画,三代奇器,更不惜“脱衣市易”然而,他们的力量毕竟有限一次,有人拿了一幅南唐画家徐熙的《牡丹图》求售,索钱20万文他们留在家中玩赏了两夜,爱不释手但是,计无所出,只好恋恋不舍地归还了人家为此,“夫妇相向惋怅者数日”新婚后的生活,虽然清贫,但安静和谐,高雅有趣,充满着幸福与欢乐 李清照(宋代女词人) 李清照(1084年3月13日—1155年5月12日),号易安居士,汉族,齐州章丘(今山东章丘)人宋代女词人,婉约词派代表,有“千古第一才女”之称 李清照出生于书香门第,早期生活优裕,其父李格非藏书甚富,她小时候就在良好的家庭环境中打下文学基础出嫁后与夫赵明诚共同致力于书画金石的搜集整理金兵入据中原时,流寓南方,境遇孤苦所作词,前期多写其悠闲生活,后期多悲叹身世,情调感伤形式上善用白描手法,自辟途径,语言清丽论词强调协律,崇尚典雅,提出词“别是一家”之说,反对以作诗文之法作词能诗,留存不多,部分篇章感时咏史,情辞慷慨,与其词风不同 有《易安居士文集》《易安词》,已散佚。

后人有《漱玉词》辑本今有《李清照集校注》 家世背景 李清照出生于一个爱好文学艺术的士大夫的家庭父亲李格非是济南历下人,进士出身,苏轼的学生,官至提点刑狱、礼部员外郎藏书甚富,善属文,工于词章现存于曲阜孔林思堂之东斋的北墙南起第一方石碣刻,上面写有:“提点刑狱、历下李格非,崇宁元年(1102年)正月二十八日率褐、过、迥、逅、远、迈,恭拜林冢下母亲是状元王拱宸的孙女,很有文学修养 秉承家学 李清照画像 李清照自幼生活在文学氛围十分浓厚的家庭里,耳濡目染,家学熏陶,加之聪慧颖悟,才华过人,所以“自少年便有诗名,才力华赡,逼近前辈”(王灼《碧鸡漫志》),曾受到当时的文坛名家、苏轼的大弟子晁补之(字无咎)的大力称赞朱弁《风月堂诗话》卷上说,李清照“善属文,于诗尤工,晁无咎多对士大夫称之”《说郛》第四十六卷引《瑞桂堂暇录》称她“才高学博,近代鲜伦”朱彧《萍洲可谈》别本卷中称扬她的“诗文典赡,无愧于古之作者” 李清照的少年时代随父亲生活于汴京,优雅的生活环境,特别是京都的繁华景象,激发了李清照的创作热情,除了作诗之外,开始在词坛上崭露头角,写出了为后世广为传诵的著名词章《如梦令》(昨夜雨疏风骤)。

此词一问世,便轰动了整个京师,“当时文士莫不击节称赏,未有能道之者”(《尧山堂外纪》卷五十四) 李清照读了著名的《读中兴颂碑》诗后,当即写出了令人拍案叫绝的和诗《浯溪中兴颂诗和张文潜》两首此诗笔势纵横地评议兴废,总结了唐代“安史之乱” 前后兴败盛衰的历史教训,借嘲讽唐明皇,告诫宋朝统治者“夏商有鉴当深戒,简策汗青今具在”一个初涉世事的少女,对国家社稷能表达出如此深刻的关注和忧虑,不能不令世人刮目因此,宋代周的《清波杂志》认为,这两首和诗“以妇人而厕众作,非深有思致者能之乎?”明代陈宏绪的《寒夜录》评此两诗:“奇气横溢,尝鼎一脔,已知为驼峰、麟脯矣 琴瑟和弦 宋徽宗建中靖国元年(1101年),李清照18岁,与时年21岁的太学生赵明诚在汴京成婚据李清照在《金石录后序》中云:“余建中辛巳,始归赵氏当时李清照之父作礼部员外郎,赵明诚之父作吏部侍郎,均为朝廷高级官吏李清照夫妇虽系“贵家子弟”,但因“赵、李族寒,素贫俭”,所以,在太学读书的赵明诚,当初一、十五告假回家与妻子团聚时,常先到当铺典质几件衣物,换一点钱,然后步入热闹的相国寺市场,买回他们所喜爱的碑文和果实,夫妇“相对展玩咀嚼”。

古老神秘的碑文,把他们引向遥远的历史年代,带给他们一种特有的文化艺术享受,使他们仿佛置身于无忧无虑的远古时期,因而“自谓葛天氏之民也” 后两年,赵明诚进入仕途,虽有了独立的经济来源,但夫妇二人仍然过着非常俭朴的生活,且立下了“穷遐方绝域,尽天下古文奇字之志”赵家藏书虽然相当丰富,可是对于李清照、赵明诚来说,却远远不够于是他们便通过亲友故旧,想方设法,把朝廷馆阁收藏的罕见珍本秘籍借来“尽力传写,浸觉有味,不能自已”遇有名人书画,三代奇器,更不惜“脱衣市易”然而,他们的力量毕竟有限一次,有人拿了一幅南唐画家徐熙的《牡丹图》求售,索钱20万文他们留在家中玩赏了两夜,爱不释手但是,计无所出,只好恋恋不舍地归还了人家为此,“夫妇相向惋怅者数日”新婚后的生活,虽然清贫,但安静和谐,高雅有趣,充满着幸福与欢乐。

下载提示
相似文档
正为您匹配相似的精品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