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学概论课后答案(童庆炳版)十三到十四章 第十三章文学风格 1.如何正确理解“文如其人”与“风格即人”的观点? 扬雄认为,言为心声,书为心画,从诗文中可以看出人格的高下,这是最早的“文如其人”的思想钱锺书认为,人格与文格不是一回事,不能一味地以文观人,因为文也可以饰伪,生活中既有言行一致、文如其人的现象,也有言不符行、文不符人的情况他认为,文如其人的“文”,不是指“所言之物”,而是指的作品中的格调,格调是作者性格“本相”的自然流露,并非有意为之,我们可以从中领略到其人的创作个性和风度布封说的“风格即人”,也是指的作家的创作个性他们重视生成风格的内在的主观方面的因素,找到了探索风格本质的关键,但是忽视了风格与客观内容的联系歌德看到了这一点,认为风格必须“奠基于最深刻的知识原则上面,奠基在事物的本性上面”马克思说得更明白而深刻他也引用布封的“风格即是人”的话,但作了辩证的解释他说:“真理占有我,而不是我占有真理我只有构成我的精神个体性的形式他认为写作还必须“用事物本身的语言说话,来表达这种事物的本质特征”。
他一方面把“用自己的风格去写”,去表露自己的精神面貌,看做是作家的权利,另一方面,他又明确要求作家在发挥自己“精神个体性”的时候还必须遵循客观规律这才是对“文如其人”与“风格即人”的较全面的理解 2.如何理解文学风格的价值? 首先,不同的文学风格,给人以不同的审美享受文学风格多种多样,各有各的审美价值,一般不分轩轾由于人们的审美心理基础不同,也有特定的语境或心境,可以对风格美有不同的偏好和选择,这是不足为奇的但不可以主观随意地褒此而贬彼郎加纳斯推崇崇高的风格,狄德罗喜欢简朴的风格,歌德赞赏雄伟的风格,雨果爱好单纯的风格,姚鼐主张“阴阳刚柔并行而不容偏废”,也有人偏爱朦胧、新奇、怪诞,都是个人性情所致 其次,风格欣赏中的偏好,归根结底是因为读者与作者通过风格的纽带达到了个性间的吸引,灵魂与灵魂的相通,如不相合,则不可勉强但是如果认为把自己所欣赏的风格奉为圭臬,把自己不欣赏的弃如蔽屣,那就失之偏颇,也不符风格多样化的规律 第三,作为一个有修养的读者,尤其是作为一个鉴赏家和评论家,却应广泛涉猎,这样才能遍识各种风格之美刘勰指出的“务先博观”,“无私于轻重,不偏于憎爱,然后能平理若衡,照辞如镜矣”,说的就是这个道理。
风格批评不妨推崇某种风格,也可批评另一种风格,这本来无可厚非,只要言之成理,持之有故就行 第四,研究风格的审美价值,要注意风格美是可以超越时代、民族、阶级的过去时代形成的风格类型,其审美价值并不随时代的变化而消逝历史和未来都属于拥有独特风格的作家同时也要看到,风格的审美价值虽然可以超越时代,但它在多大程度上得到实现,却往往又受到时代的价值取向的影响它不取决于少数人的选择,而取决于时代、民族、阶级的选择 3.如何理解文学的时代风格? 第一,不同时代有不同的文化,作家生活于时代之中,不能不深受时代气息的感染作家的文学风格必然要渗入时代文化的因素,表现出时代性文学风格总是这样或那样反映时代文化的特点,而形成文学的时代风格,并随着时代的变化而变化 第二,在具体的创作实践中,时代风格总是与个人特点纠结在一起的,但作为一种共性的概念,主要是指从历史和社会高度把握的、只属于这个时代而不属于其他时代的文学的总体特征文学的时代特点不是时代印记被动的承受物,它既是时代精神的产物,又是时代精神的发酵剂和催化剂比如,曹操、曹丕、曹植、孔融、王粲、刘桢等人都是建安文学的代表,他们面对军阀混战、世积乱离、风衰俗怨的时代,既敢于正视现实,又富有“拯世济物”的宏愿。
因此,尽管这些作家各有各的风格,如曹操的苍凉悲壮,曹丕的通脱清丽,曹植的豪迈忧愤,孔融的豪气直上,王粲的深沉秀丽,刘桢的贞骨凌霜,但创新却都继承和发扬了汉乐府缘事而发、为时而作的文学精神,具有“志深而笔长”、“梗慨以任气,磊落以使才;造怀指事,不求纤密之巧;驱辞逐貌,惟取昭晰之能”的共同特点古今盛赞的“建安风骨”,就是建安文学的时代风格 第十三章文学风格 1.如何正确理解“文如其人”与“风格即人”的观点? 扬雄认为,言为心声,书为心画,从诗文中可以看出人格的高下,这是最早的“文如其人”的思想钱锺书认为,人格与文格不是一回事,不能一味地以文观人,因为文也可以饰伪,生活中既有言行一致、文如其人的现象,也有言不符行、文不符人的情况他认为,文如其人的“文”,不是指“所言之物”,而是指的作品中的格调,格调是作者性格“本相”的自然流露,并非有意为之,我们可以从中领略到其人的创作个性和风度布封说的“风格即人”,也是指的作家的创作个性他们重视生成风格的内在的主观方面的因素,找到了探索风格本质的关键,但是忽视了风格与客观内容的联系歌德看到了这一点,认为风格必须“奠基于最深刻的知识原则上面,奠基在事物的本性上面”。
马克思说得更明白而深刻他也引用布封的“风格即是人”的话,但作了辩证的解释他说:“真理占有我,而不是我占有真理我只有构成我的精神个体性的形式他认为写作还必须“用事物本身的语言说话,来表达这种事物的本质特征”他一方面把“用自己的风格去写”,去表露自己的精神面貌,看做是作家的权利,另一方面,他又明确要求作家在发挥自己“精神个体性”的时候还必须遵循客观规律这才是对“文如其人”与“风格即人”的较全面的理解 2.如何理解文学风格的价值? 首先,不同的文学风格,给人以不同的审美享受文学风格多种多样,各有各的审美价值,一般不分轩轾由于人们的审美心理基础不同,也有特定的语境或心境,可以对风格美有不同的偏好和选择,这是不足为奇的但不可以主观随意地褒此而贬彼郎加纳斯推崇崇高的风格,狄德罗喜欢简朴的风格,歌德赞赏雄伟的风格,雨果爱好单纯的风格,姚鼐主张“阴阳刚柔并行而不容偏废”,也有人偏爱朦胧、新奇、怪诞,都是个人性情所致 其次,风格欣赏中的偏好,归根结底是因为读者与作者通过风格的纽带达到了个性间的吸引,灵魂与灵魂的相通,如不相合,则不可勉强但是如果认为把自己所欣赏的风格奉为圭臬,把自己不欣赏的弃如蔽屣,那就失之偏颇,也不符风格多样化的规律。
第三,作为一个有修养的读者,尤其是作为一个鉴赏家和评论家,却应广泛涉猎,这样才能遍识各种风格之美刘勰指出的“务先博观”,“无私于轻重,不偏于憎爱,然后能平理若衡,照辞如镜矣”,说的就是这个道理风格批评不妨推崇某种风格,也可批评另一种风格,这本来无可厚非,只要言之成理,持之有故就行 第四,研究风格的审美价值,要注意风格美是可以超越时代、民族、阶级的过去时代形成的风格类型,其审美价值并不随时代的变化而消逝历史和未来都属于拥有独特风格的作家同时也要看到,风格的审美价值虽然可以超越时代,但它在多大程度上得到实现,却往往又受到时代的价值取向的影响它不取决于少数人的选择,而取决于时代、民族、阶级的选择 3.如何理解文学的时代风格? 第一,不同时代有不同的文化,作家生活于时代之中,不能不深受时代气息的感染作家的文学风格必然要渗入时代文化的因素,表现出时代性文学风格总是这样或那样反映时代文化的特点,而形成文学的时代风格,并随着时代的变化而变化 第二,在具体的创作实践中,时代风格总是与个人特点纠结在一起的,但作为一种共性的概念,主要是指从历史和社会高度把握的、只属于这个时代而不属于其他时代的文学的总体特征。
文学的时代特点不是时代印记被动的承受物,它既是时代精神的产物,又是时代精神的发酵剂和催化剂比如,曹操、曹丕、曹植、孔融、王粲、刘桢等人都是建安文学的代表,他们面对军阀混战、世积乱离、风衰俗怨的时代,既敢于正视现实,又富有“拯世济物”的宏愿因此,尽管这些作家各有各的风格,如曹操的苍凉悲壮,曹丕的通脱清丽,曹植的豪迈忧愤,孔融的豪气直上,王粲的深沉秀丽,刘桢的贞骨凌霜,但创新却都继承和发扬了汉乐府缘事而发、为时而作的文学精神,具有“志深而笔长”、“梗慨以任气,磊落以使才;造怀指事,不求纤密之巧;驱辞逐貌,惟取昭晰之能”的共同特点古今盛赞的“建安风骨”,就是建安文学的时代风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