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东省滨州市海洋生态文明建设规划(2016-2020年) 滨州市人民政府二〇一六年三月目 录第一章 总则. 1第一节 规划背景... 1第二节 规划编制依据... 2第三节 规划范围和期限... 4第二章 海洋生态文明建设现状分析. 4第一节 社会经济状况与海洋产业现状... 4第二节 海洋生态环境现状... 5第三节 海洋资源及利用现状... 5第四节 海洋生态文明意识现状... 6第五节 海洋管理与保障能力现状... 7第三章 指导思想、基本原则和目标. 9第一节 指导思想... 9第二节 基本原则... 9第三节 建设目标... 10第四章 重点建设任务. 11第一节 优化海洋空间开发格局... 11第二节 构建蓝色经济产业体系... 12第三节 统筹海陆污染防治... 13第四节 实施海岸带整治修复行动... 15第五节 全面加强海洋保护区管护... 16第六节 提升海洋公共服务能力... 17第七节 强化海洋生态文明科技支撑... 18第八节 加强海洋生态文明宣教... 18第五章 经费投资估算与资金筹措. 20第一节 投资估算... 20第二节 资金筹措... 21第六章 保障措施. 22第一节 组织保障... 22第二节 制度保障... 22附件:. 24附图一 滨州市海洋基本功能区分布图... 25附图二 滨州市海洋生态文明建设重点工程示意图... 26附图三 滨州市海洋生态红线区划(不是最终版,替换为海地所做的红线调整图)... 27附图四 山东滨州贝壳堤岛与湿地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功能区划图... 28附表 滨州市海洋生态文明建设重点工程项目表... 29 第一章 总则第一节 规划背景海洋生态文明作为生态文明的重要组成部分,是生态文明理念在海洋事业发展中的贯彻和体现,对于提升综合国力、建成海洋强国具有重要现实意义。
党中央、国务院高度重视海洋生态文明建设,《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加快推进生态文明建设的意见》明确要求加强海洋资源科学开发和生态环境保护,并对海洋生态文明建设做出重要部署《国家海洋局海洋生态文明建设实施方案(2015-2020年)》进一步提出将海洋生态文明建设贯穿于海洋事业发展的全过程和各方面,建设美丽海洋,促进人海和谐为落实国家关于海洋生态文明建设的部署,加快海洋强省和生态山东建设,山东省出台《关于加快推进全省海洋生态文明建设的意见》,提出以海洋生态文明示范区和海洋保护区建设为着力点,实施“8573”(八项重点任务、五大工程、七个试点、三类项目)行动,促进海洋产业转型升级,改善海洋生态环境,建立健全海洋生态文明制度体系滨州市地处黄河三角洲高效生态经济区、山东半岛蓝色经济区和环渤海经济圈、济南省会城市群经济圈“两区两圈”叠加地带,是山东省的北大门,黄河三角洲区域内最大的行政区海洋资源丰富,岸线条件良好,港口航运和临海产业有很大的发展潜力,是支撑滨州市未来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依托近年来,滨州市海洋与渔业经济总量稳步增长,海域管理创新突破,渔业发展提质增效,生态建设力度加大,服务能力全面提升,海洋生态文明建设迈上新高度。
与此同时,随着社会经济迅猛发展,海洋资源环境约束趋紧、海洋生态健康压力增大,部分河口和重点海域环境污染的问题尚未得到有效解决,重大海上溢油污染风险加剧,海洋环境灾害增多因此,将海洋生态文明建设摆上更加突出的位置,科学合理的规划“十三五”期间相关工作,将改善海洋生态环境与地区经济发展、人民生活质量、资源开发利用之间的关系,提高海洋与海岸带承载能力,充分发挥海洋对沿海经济发展的支撑作用,进一步引导公众树立绿色和低碳的生产方式、消费模式和发展理念,有效推动发展方式转变滨州市海洋生态文明建设,将以市委、市政府为领导,按照党中央、国务院的指示,依据国家海洋局的相关决策和部署,在全国和山东省的海洋生态文明建设总体框架下,立足滨州实际,以人海和谐为核心,以海洋生态环境修复与建设为抓手,以海洋与渔业经济转型升级为主线,坚持海陆联动、保护优先、恢复优先的原则,构筑全市海岸带生态屏障,提高海洋生态系统服务功能,维护海洋生态安全,为滨州市社会经济持续健康发展提供基础资源和环境保障本规划的编制和实施,将有效指导滨州市海洋生态文明建设工作,落实国家和山东省关于海洋生态文明建设的具体部署,推动实现“蓝黄”战略的目标任务,形成海洋经济发达、海洋产业布局合理、资源集约利用、海洋生态保护功能完善、海洋污染防治切实有效、海洋防灾减灾体系完善、公众海洋保护意识明确提升的科学发展模式。
第二节 规划编制依据1. 相关政策文件(1)《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加快推进生态文明建设的意见》,(2015);(2)《水污染防治行动计划》,(2015);(3)《关于开展“海洋生态文明示范区”建设工作的意见》(2012)(4)《国家海洋局关于印发<海洋生态文明示范区建设管理暂行办法>和<海洋生态文明示范区建设指标体系(试行)>的通知》(2012)(5)国家海洋局《关于建立渤海海洋生态红线制度的若干意见》(2012)(6)《国家海洋局海洋生态文明建设实施方案(2015-2020年)》(2015)(7)《山东省渤海海洋生态红线区划定方案(2013-2020年)》(8)环保部《关于开展生态补偿试点工作的指导意见》(9)《山东省海洋生态补偿管理办法》(10)《关于加快推进全省海洋生态文明建设的意见》,2016年(11)《关于加快推进生态文明建设的实施方案》,滨发〔2017〕10号 2. 相关规划(1)《山东省海洋功能区划(2011-2020年)》;(2)《山东省海洋主体功能区规划》;(3)《山东省海洋生态文明建设规划(2016-2020年)》;(4)《滨州市海洋功能区划(2013-2020年)》;(5)《滨州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三个五年规划纲要》;(6)《滨州市海洋与渔业“十三五”发展规划》;(7)《滨州市黄河三角洲高效生态经济区海洋环境资源保护与修复规划》;(8)《滨州贝壳堤岛与湿地国家级自然保护区总体规划》;(9)《滨州贝壳堤岛与湿地国家级自然保护区规范化能力建设实施方案》; 第三节 规划范围和期限(1)规划范围滨州市全部行政管辖区域,包括滨城区、沾化区、惠民县、阳信县、无棣县、博兴县、邹平县五县二区和滨州经济开发区、滨州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滨州北海经济开发区。
陆域面积9600 平方公里,海域面积1896 平方公里2)规划期限规划基准年:2014年;规划期:2015-2020年 第二章 海洋生态文明建设现状分析第一节 社会经济状况与海洋产业现状(1)社会经济平稳发展2014年,全市实现生产总值2276.71亿元,比上年增长7.6%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3.09万元/人公共财政预算支出269.78亿元,增长7.2%,教育、文体传媒、社保就业、医疗卫生、农林水事务、住房保障等民生支出164.45亿元,占财政支出比重达61.0%博兴县、邹平县建成国家级生态示范区,50个乡镇获得省级以上生态乡镇命名,其中国家级生态乡镇23个2)海洋产业快速发展滨州市着力构筑 “一核两翼多节点”的蓝色经济发展格局,大力培植海洋化工、海洋交通物流、海洋高新技术、生态能源、装备制造、现代海洋渔业、滨海旅游等七大优势特色海洋产业,初步形成了较为完备的现代海洋产业体系到2014年,滨州市海洋产业增加值达到220亿元,其中海洋第三产业增加值占比20%,海洋战略性新兴产业增加值占比21%, 第二节 海洋生态环境现状2014年,滨州市近岸海域以较清洁海域和轻度污染海域为主,主要污染要素是无机氮,污染海域主要分布在沙头河、套尔河、漳卫新河入海口及其邻近海域。
近岸海域沉积物与生物质量状况良好大口河、马颊河、套尔河等多条河流穿境入海,河口湿地生态特征十分明显无棣县境内有丰富的贝壳砂资源分布,北部沿海分布的滨州贝壳堤岛与湿地国家级自然保护区,自然风光优美,滩涂湿地、沿海植被、海洋生物等资源丰富,是东北亚内陆和环西太平洋鸟类迁徙的中转站和越冬、栖息、繁衍地,具有极大的景观价值总面积43718.17 公顷,主要保护对象为沿海滩分布的第二列贝壳堤岛与周边湿地滨州海域对生态环境有影响的自然灾害主要有海岸侵蚀、海水入侵、暴雨、海冰、风暴潮等 第三节 海洋资源及利用现状滨州北部沿海处于渤海湾南岸,属于黄河冲积平原,海岸地貌以粉砂淤泥质海岸为主,沿岸坡缓水浅,多条河流穿境入海,潮间带跨度广,是多种鱼、虾、蟹、贝类生长、索饵、栖息和繁衍的天然场所,是山东省重要的渔区和水产品增养殖基地滨州境内整个平原及北部海滩、浅海地下都蕴藏着丰富的石油和天然气,是胜利油田的重要采油区沿岸海域有丰富的海水资源,地下卤水储量丰富,分布广、储量大、产量高沿岸大量滩涂湿地尚未被开发利用,可供建设港口物流区和临港工业园区,滨州港处于初期建设阶段,已具备万吨级船舶通航条件目前,滨州市海域开发利用活动主要有海水养殖、原盐生产、港口航运、船舶工业、电力工业、油气开采、城镇建设、路桥及海岸防护等用海活动,2014年单位海岸线海洋产业增加值达到1.74亿元/公里。
滨州市北部沿海已形成初具规模的浅海贝类、对虾等养殖区域,其中南美白对虾养殖规模不断发展,现已成为滨州市水产养殖的特色和主导产业滨州北部沿海地区卤水储量丰富,原盐产销量不断提高,是山东省重要的原盐生产基地和盐化工基地目前,滨州市临海产业主要分布于漳卫新河、套尔河沿岸海域,区内现有多家企业入驻,主要产业包括无棣县西港经济园区的港口物流业、海洋装备制造业、船舶重工业,以及北海经济开发区的海洋化工业、港口物流业、现代渔业等 第四节 海洋生态文明意识现状滨州市通过多渠道、多方位“立体宣传”强化海洋生态文明建设在“世界海洋日暨全国海洋宣传日”期间,围绕“依法建设生态文明海洋”的主题,滨州市海洋与渔业局精心策划组织了海洋宣传系列活动,大力普及和宣传了海洋环保、海洋科普、海洋文化等知识,全民参与海洋环境保护的热情不断攀升滨州市海洋与渔业局与滨州电视台联合创作了“保护海洋环境,建设生态滨州”公益广告,在滨州电视台黄金时段连续播出,并在滨州市海洋与渔业局门户网站展示与国家海洋局宣教中心共同建成了全省首个国家级海洋意识教育基地实施海洋知识长廊、模拟生态用海展厅等基地扩建工程组织开展了大学生“走向海洋”诵读比赛决赛系列活动、“我心中的海”小学生绘画作品展等活动,进一步创新了海洋宣传方式,扩大了海洋宣传覆盖面,取得了良好的社会反响。
第五节 海洋管理与保障能力现状滨州市建成使用海域使用动态监管、渔政渔船指挥、海洋环境监测、水产品质量检测、水生动物疫病防控、海洋与渔业信息、海洋意识教育、海洋预报等8个中心,新建渔政海监执法船艇10艘,显著提升了全市海洋与渔业综合管理能力,为海洋与渔业事业健康发展提供了坚强保障海域管理工作创新突破滨州贝壳堤岛与湿地国家级自然保护区范围和功能区调整方案获批,为海洋经济发展提供了更加合理的空间布局在全省率先实施海域使用直通车制度,破解了海域内建设用海项目立项、规划、审批、产权登记和融资贷款的难题海域使用权证抵押贷款业务实现突破,为8家用海企业协调办理海域使用权证抵押贷款12亿元,有力促进了沿海基础设施建设和海洋经济发展市级《海洋功能区划(2104-2020)》获得省政府批复,县级《海域使用规划》编制完成全面开展海域普查工作十二五”期间,组织开展了海域海岛基本信息普查、海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