部编版八年级语文下册----《马说》同步检测(附答案)

上传人:大江****尽 文档编号:290700335 上传时间:2022-05-10 格式:DOC 页数:4 大小:54.50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部编版八年级语文下册----《马说》同步检测(附答案)_第1页
第1页 / 共4页
部编版八年级语文下册----《马说》同步检测(附答案)_第2页
第2页 / 共4页
部编版八年级语文下册----《马说》同步检测(附答案)_第3页
第3页 / 共4页
部编版八年级语文下册----《马说》同步检测(附答案)_第4页
第4页 / 共4页
亲,该文档总共4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部编版八年级语文下册----《马说》同步检测(附答案)》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部编版八年级语文下册----《马说》同步检测(附答案)(4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23 马说同步检测(满分:80分 时间:45分钟)一、 基础积累(35分)1.填空。(8分)(1)韩愈,字_,河阳(今河南孟州)人,自谓郡望昌黎,故世称“_”,唐代文学家、思想家、教育家,唐代古文运动的倡导者,被后人尊为“_”之首。(2)“说”是古代的一种_文体,用以陈述作者对某些问题的看法。如我们学过的_也是这种文体。马说通篇采用_的写法,以千里马不遇伯乐,比喻_。(3)贯穿全文的中心句是:_。2.按原文填空。(8分)(1)强调伯乐对千里马命运起决定作用的句子:_,_。(2)写千里马外在特征的句子是:_,_。(3)描绘千里马终身遭遇的句子是:_,_。(4)有才能的人在生活中比比皆是,但是慧眼

2、识人的人却不多。这正如马说中所说的“_,_。”3.下列加点字的读音有误的一项是( )(2分)A.祇(zh)辱于奴隶人之手 B.骈(pin)死于槽枥之间C.食(sh)马者不知其能千里而食也 D.其真无马邪(y)?其真不知马也4.下列句子的朗读节奏划分正确的一项是()(2分)A其真/无马邪?其真/不知马也 B安求其能/千里也C食马者/不知其能千里/而食也 D世/有/伯乐,然/后有/千里马5.下列句子中无通假字的一项是( )(2分)A.食之不能尽其材 B.才美不外见 C.其真无马邪 D.安求其能千里也6.下列句中加点词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2分)A. 祗辱于奴隶人之手同“祇”(只),只、仅 B.

3、 骈死于槽枥之间(和普通马)一同死C. 策之不以其道(马鞭) D. 执策而临之(面对)7.下列语句中“之”字的意义和用法与“虽有千里之能”中的“之”相同的一项是( )(2分)A策之不以其道 B马之千里者 C执策而临之 D只辱于奴隶人之手8.下面句中加点词的用法和意义相同的一项是( )(2分)A虽有千里之能/安求其能千里也B其真无马邪/策之不以其道C一食或尽粟一石/或王命急宣D袛辱于奴隶人之手/学而时习之9.下列句子不是特殊句式的一项是( )(2分)A.祇辱于奴隶人之手 B.马之千里者 C.策之不以其道 D.食马者不知其能千里而食也10.对下列句子的意思,翻译不当的一句是 ( )(2分)A.食马

4、者不知其能千里而食也 / 喂马的人不懂得要根据它日行千里的本领来喂养它B.才美不外见 / 它的才能和美好品质不被外人看见C.安求其能千里也? / 又怎么能要求它日行千里呢?D.食不饱,力不足 / 吃得不饱,力气不充足11.下列说法不符合文义的一项是( )(3分)A.“说”是古代的一种议论体裁,用来陈述作者对社会上某些问题的观点,马说以伯乐和千里马为喻,对在位者的不能识别人才,摧残、埋没人才,表达强烈的愤慨。B.马说围绕着“不知马”这一中心逐层展开论述。开头说明伯乐对千里马命运的决定作用,中间揭示千里马被埋没的根本原因,最后总结全文。C.马说第二自然段中四个“不”有力地谴责“喂马人”的无知。D.

5、“千里马”被埋没的根本原因是“食不饱,力不足”。二、综合性学习(11分)学习了韩愈的马说一文后,班级举行了“马的世界”综合性学习活动。请你积极参与并完成下面的题目。(1)韩愈在马说一文中认为,“世有伯乐,然后有千里马。千里马常有,而伯乐不常有”,在二者关系中,伯乐起决定作用;也有人认为,只要是千里马而不是驽马,无论是否有伯乐,它在任何地方都会显示出卓越的才能。你同意哪种观点?说说理由。(3分)(2)你认为21世纪的青少年应具备什么素质,才可能成为“千里马”?(3分)(3)龚自珍的“我劝天公重抖擞,不拘一格降人才”与马说的作者韩愈阐述的选拔人才的方法是否一致?为什么?(3分)(4)请结合课文内容

6、,根据上联对出下联。(2分)上联:怀才不遇思伯乐下联:_三、阅读理解(34分)(一)阅读下文,回答问题。(17分)世有伯乐,然后有千里马。千里马常有,而伯乐不常有。故虽有名马,祇辱于奴隶人之手,骈死于槽枥之间,不以千里称也。马之千里者,一食或尽粟一石。食马者不知其能千里而食也。是马也,虽有千里之能,食不饱,力不足,才美不外见,且欲与常马等不可得,安求其能千里也?策之不以其道,食之不能尽其材,鸣之而不能通其意,执策而临之,曰:“天下无马!”呜呼!其真无马邪?其真不知马也。1.第一句“世有伯乐,然后有千里马”在全文中的作用是什么?(2分)2.因为没有伯乐,千里马往往遭受到“_”的命运。因为食马者的

7、愚妄,使得千里马遭遇:“_”(5分)3.怎样才能使千里马充分发挥其日行千里的才能?(整理文中有关句子回答)(3分)4.“且欲与常马等不可得,安求其能千里也”是什么句式?其作用是什么?(3分)5.马说一文的标点是现代人加上去的,有人提出末句“其真不知马也。”,应该用(?)结束。请你细读原文,揣摩文意,表明你的看法,并说明理由。(4分)(二)比较阅读(17分)【甲】世有伯乐,然后有千里马。千里马常有,而伯乐不常有。故虽有名马,祗辱于奴隶人之手,骈死于槽枥之间,不以千里称也。马之千里者,一食或尽粟一石。食马者不知其能千里而食也。是马也,虽有千里之能,食不饱,力不足,才美不外见,且欲与常马等不可得,安

8、求其能千里也?策之不以其道,食之不能尽其材,鸣之而不能通其意,执策而临之,曰:“天下无马!”呜呼!其真无马邪?其真不知马也!【乙】臣闻古之君人,有以千金求千里马者,三年不能得。涓人言于君曰:“请求之。”君遣之。三月得千里马。马已死,买其首五百金,反以报君。君大怒曰:“所求者生马,安事死马而捐五百金!”涓人对曰“死马且买之五百金,况生马乎?天下必以王为能市马。马今至矣!”于是不能期年,千里马之至三。 (选自战国策燕策一)【注释】 涓人:国君的近侍。安事:何用。捐:花费。期年:满一年。1.解释下列加点的词语。(4分)(1)策之不以其道 道:(2)其真无马邪 邪:(3)臣闻古之君人 闻:(4)有以千

9、金求千里马者 以:2.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而”与例句中的“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2分)例句:千里马常有,而伯乐不常有A潭西南而望 B中峨冠而多髯者 C鸣之而不能通其意 D学而时习之3.把下列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5分)(1)祗辱于奴隶人之手,骈死于槽枥之间,不以千里称也。(2)死马且买之五百金,况生马乎?4.两文中“千里马”的命运截然不同,说说不同之处表现在哪里。(6分)答案:一、1.(1)退之 韩昌黎 唐宋八大家(2)议论 爱莲说 托物寓意 贤才难遇明主(3)其真不知马也。2.(1)世有伯乐 然后有千里马 (2)马之千里者 一食或尽粟一石 (3)祗辱于奴隶人之手 骈死于槽枥之间 (4)

10、千里马常有 而伯乐不常有 3.C4.C【解析】A项,应为“其/真无马邪?其/真不知马也”;B项,应为“安求/其能千里也”;D项,应为“世/有/伯乐,然后/有/千里马”。5.D6.C【解析】C“策”,马鞭子,名词活用作动词,这里是用鞭子打的意思;故选C。7.D8.C9.D10.B11.D二、 (1) 示例: 我同意“只要是千里马,总能显示出自己的才能”的观点。因为,只要是金子,总会发光的。如在公司里面工作的员工,只要有才能,就能创造非凡的业绩,从而赢得大家的认可。 (2) 要有足够的知识储备,要有乐观向上的态度,要有良好的心理素质,也要拥有坚强的意志。 (3) 不一致。马说的作者韩愈阐述的选拔人

11、才的方法是让伯乐发现人才,龚自珍阐述的选拔人才的方法是让上层领导到下层去选拔人才。 (4) 示例:仕途失意作马说三、(一)1.统领全篇,在全文论述中起中心论点的作用。2.“辱于奴隶人不以千里称”;食不饱,力不足,才美不外见,且欲与常马等不可得。3.“策之以其道”“食之尽其材”“鸣之通其意”4.反问;加强语气,表达了对统治者埋没人才的不平之意及愤懑之情。5.此题为开放题。问而后答,一锤定音;用问号,发人深省。(二)1.(1)方法 (2)“邪”同“耶”,相当于“吗”。 (3)听说 (4)用2.C(解析:例句中的“而”是连词,表转折。A.连词,表修饰;B.连词,表并列;C.连词,表转折;D.连词,表

12、并列。)3.(1)只屈辱在奴仆的手里,(和普通马)一同死在马槽里,不以千里马而著称。(2)死马尚且要花五百金买,何况活马呢?4.【甲】文中的“千里马”因为不能得到伯乐的赏识、任用,最终“不以千里称”;【乙】文中的“千里马”因为君主的渴求并能够采纳正确的建议,而得以脱颖而出。附【乙】文参考译文:我听说古时候的一位国君,想用千金求购千里马,三年也没买到。一位近侍对他说:“请允许我去寻求它。”国君派遣他去了。三个月后获得千里马。马已经死了,用五百金买了死马的头,回去把此事禀报给国君。国君很生气,说:“我要的是活马,死马有什么用?还花了五百金。”近侍答道:“死马尚且要花五百金买,何况活马呢?天下的人必定认为大王您是能出高价买马的人。千里马就会到来了。”于是不到一年,就来了好几匹千里马。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正为您匹配相似的精品文档
相关搜索

最新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中学教育 > 初中教育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