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文言特殊句式教学案

上传人:拖*** 文档编号:290687584 上传时间:2022-05-10 格式:DOCX 页数:7 大小:19.13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高中文言特殊句式教学案_第1页
第1页 / 共7页
高中文言特殊句式教学案_第2页
第2页 / 共7页
高中文言特殊句式教学案_第3页
第3页 / 共7页
高中文言特殊句式教学案_第4页
第4页 / 共7页
高中文言特殊句式教学案_第5页
第5页 / 共7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高中文言特殊句式教学案》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高中文言特殊句式教学案(7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本文格式为Word版,下载可任意编辑高中文言特殊句式教学案 高中文言特殊句式教学案 学案博苑 2022-08-09 0812 5d56b7b40102dr0j 高中文言特殊句式教学案 教学目标 1、通过例析掌管文言句式的不同类型; 2、能够辨析文言文中的特殊句式; 3、擅长运用高中文言特殊句式的相关学识切实翻译文言语句。 教学重点 学会辨析文言文中的特殊句式,切实读懂文意。 教学难点 学会运用高中文言特殊句式的相关学识切实翻译文言语句。 教学内容 (一)宾语前置 (1)否决句中代词宾语前置 这类宾语前置,要具备两个条件一是宾语务必是代词;二是务必是否决句,由“不”、“未”、“毋”、“莫”等否决

2、词表示。在这种处境下,代词宾语要放在动词之前和否决词之后。 例如硕鼠“三岁贯汝,莫我肯顾。”“莫我肯顾”应理解成“莫肯顾我”。 (2)疑问句中代词宾语前置 文言文中用疑问代词“谁”、“何”、“奚”、“安”等做宾语时往往放在动词的前面。例如鸿门宴“良问曰大王来何操?”“何操”应理解为“操何”。 (3)介词宾语前置 在现代汉语中,介词后面跟着宾语,组成介宾布局,用来修饰动词谓语。在文言文中,介词宾语往往置与介词之前,形成一种倒置的现象。 例如岳阳楼记“臆!微斯人吾谁与归?”“谁与归”应理解为“与谁归”。 (4)普遍宾语前置 在一般性的宾语前置中,大家要留神语感。 宾语前置 文言文中,动词或介词的宾

3、语,一般置于动词或介词之后,但在确定条件下,宾语会前置,其条件是第一、疑问句中,疑问代词作宾语,宾语前置。这类句子,介词的宾语也是前置的。如“沛公安在?”(史记项羽本记)这种类型的句子关键是作宾语的疑问代词(像谁、何、奚、曷、胡、恶、安、焉等)。值得留神的是,介词“以”的宾语对比活跃,即使不是疑问代词,也可以前置。如“余是以记之,以俟观人风者得焉。”(柳宗元捕蛇者说)其中的“是”是一般代词,但也前置了。其次、文言否决句中,代词作宾语,宾语前置。这类句子有两点要留神,一是否决句(一般句中务必有“不”、“未”“毋”、“无”、“莫”等否决词);二是代词作宾语。如 “时人莫之许也。”(陈寿三国志诸葛亮

4、传)正常语序理应是“时人莫许之也。”第三、用“之”或“是”把宾语提前取动词前,以突出强调宾语。这时的“之”只是宾语前置的标志,没有什么实在意义。如“句读之不知,惑之不解。”(韩愈师说)有时,还可以在前置的宾语前加上一个范围副词“唯”,构成“唯.是.”的格式。如“唯利是图”、“唯命是从”等。第四、介词宾语前置的处境除了第一种处境外,还有一种处境,就是方位词、时间词作宾语时,有时也前置;例如“业文南向坐。”(史记项羽本记)意思是“业文面向南坐。” 宾语前置练习题 1、古之人不余欺也。 (苏轼石钟山记)。 2、天大寒,砚冰坚,手指不成屈伸,弗之怠。 (宋濂送东阳马生序9 3、大王来何操? (司马迁鸿

5、门宴) 4、沛公安在? (同上) 5、子何恃而往? (彭端淑为学) 6、微斯人,吾谁与归? (范仲淹岳阳楼记) 7、不然,籍何以至此? (司马迁鸿门宴) 8、句读之不知,惑之不解 (韩愈师说) 9、唯利是图 (二)主谓倒装 为了强调谓语,有时将谓语置于主语之前。这仅仅是由于语言表达的需要。如,“甚矣,汝之不惠(慧)!”(愚公移山) (三)状语后置 现代汉语中状语置于谓语之前,若置于位于之后便是补语。但在文言文中,处于补语的成分往往要以状语来理解。例如鸿门宴“将军战河北,臣战河南。”“战河南”即“战(于)河南”,应理解为“于河南战”。促织“覆之以掌”即“以掌覆之”应理解为“用手掌笼罩(蟋蟀)”。

6、 另外,还有定语置于中心词之后,修饰名词的量词放在名词之后等特殊现象,因不常用,因此按下不表。 (四)定语后置 文言中,一些修饰性的定语往往置于中心词之后。例如遂率子孙荷担考三夫。(列子?愚公移山) 大阉之乱,绍绅而能不易其志者,四海之大,有几人欤? (张溥五人墓碑记 石之铿然有声者,所在皆是也。(苏轼石钟山记) 4介词布局后置。在现代汉语里,介词布局往往放在动词前作状语,古代汉语里有那么往往置后作补语。例如 青,取之于蓝,而青于蓝。(荀子劝学) 得双石于潭上。(苏轼石钟山记) 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己。(荀子劝学) 生乎吾前,其闻道也固先乎吾,吾从而师之。(韩愈师说) 为坛而盟,祭以尉首。(司马

7、迁陈涉世家) 用“者?也”表判断 “陈胜者,阳城人也。”(陈胜是阳城人) “方柯者,语文小栈之站长也。”(方柯是语文小栈网站的站长) “廉颇者,赵之良将也。”(廉颇是赵国的良将) 句末用“也”表判断 “城北徐公,齐国之美观者也。”(城北徐公是齐国的美观的人) “方柯,天才也。”(方柯是天才) 用“者”表判断 “方柯者,中国之人。”(方柯,是中国人) 用“为”表判断 “为天下理财,不为征利。”(?不能说是设法生财) 用“乃”表判断 “是乃狼也。”(这是狼) “电脑乃高科技用具。”(电脑是高科技用具) 文言文判断句最显著的特点就是根本上不用判断词是来表示,而往往让名词或名词性短语直接充当谓语,对主

8、语举行判断,其句式有如下几种表示法 “.者,.也。”这是文言判断句最常见的形式。主语后用“者”,表示提顿,有舒缓语气的作用,谓语后用“也”结句,对主语加以断定的判断或阐明。如“陈涉者,阳城人也。”(史记了涉世家) “.,.也。”判断句中,有时“者”和“也”不确定同时展现,一般省略者,只用“也”表判断。如“操虽托名汉相,其实汉贼也。”(资治通鉴) “.者,.。”有的判断句,只在主语后用“者”表示提顿,这种处境不常见。如“四人者,庐陵萧君圭君玉,长乐王回深父,余弟安国平父,安上纯父。”(王安石游褒禅山记) “.者也。”在句末连用语气词“者也”,表示加强断定语气,这时的“者”不表示提顿,只起称代作用

9、。这种判断句,在文言文中也对比常见。如“城北徐公,齐国之美观者也。”(战国策齐策) 无标志判断句。文言文中的判断句有的没有任何标志,直接由名词对名词作出判断。如“刘备天下枭雄。”(赤壁之战)另外,在文言文中有时为了加强判断的语气,往往在动词谓语前加副词“乃、必、亦、即、诚、皆、那么”等。 需要留神的是,判断句中谓语前展现的“是”一般都不是判断词,而是指示代词,作判断句的主语,而有些判断句中的“是”也并非都不表示判断,“是”在先秦古汉语中少作判断词,在汉以后作判断词那么多起来。还有,断定判断谓语前加的副词和否决判断谓语前加的否决副词“非”,都不是判断词。 判断句是对事物的性质、处境、事物之间的关系做出断定或否决判断的句子。文言中常用以下几种形式表示判断。 1用“者”或“也”表判断。这是典型的文言判断形式。有用“?者,?也”的,其中“者”表停顿,“也”表判断;有单用“者”或“也”的;也有“者也”在句尾连用的。 例如 陈胜者,阳城人也。(司马迁陈涉世家) 师者,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韩愈师说) 7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正为您匹配相似的精品文档
相关搜索

最新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大杂烩/其它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