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详情

埃里克森人格发展理论对当代大学生健康人格培养的启示

杨***
实名认证
店铺
DOCX
28.75KB
约11页
文档ID:290534896
埃里克森人格发展理论对当代大学生健康人格培养的启示_第1页
1/11

    埃里克森人格发展理论对当代大学生健康人格培养的启示    【摘要】根据埃里克森人格发展理论,人的一生要经历八个紧密关联的阶段个体在不同的阶段中都与社会环境进行互动,从而产生适应和满足或冲突和危机两种结果每个人格发展阶段都有特定的目标、任务和冲突,后一阶段发展任务的完成依赖于前一个阶段任务,冲突的解决其中第五阶段——青春期(12-18岁)、第六阶段——成年早期(18-25岁)与大学生直接相关,这一时期大学生正从自我同一性和角色混乱的阶段过渡到亲密和孤独的阶段环境因素,特别是学校和社会,对促进大学生健康的人格发展和形成良好的品质具有深刻的影响,因此,学校和社会应该高度重视大学生的教育问题,将这一理论落实到具体的教育过程中,促进他们的人格发展与教育活动的互动关键词】埃里克森;人格发展阶段理论;大学生;人格培养一、前言根据新课程标准的三维目标和素质教育的改革目标的要求,现代大学不仅要教授学生专业知识与技能,而且还要培养学生正确的情感态度价值观,使他们成为人格独立、思想健康的个体埃里克森的人格发展阶段理论关注学生成长过程中的人格发展问题和心理问题,对学生的成长提供了很好的理论支持,对培养学生的健康人格有很大的启示作用,其中青春期和成年早期人格发展理论对高校进行人格教育和大学生健康人格的培养具有指导意义。

大学是青少年个性成熟期,是自我同一性形成和亲密感或孤独感形成的时期因此,高校要帮助大学生顺利完成从青春期过渡到成年早期的发展任务,使他们在青春期形成并发展自我意识,在成年早期加强自我评价,成为具有健康人格的合格人才二、埃里克森关于青春期和成年早期人格发展的理论(一)埃里克森关于青春期人格发展理论的内涵埃里克森在人格发展的第五阶段提出青春期人格发展的理论即自我同一性理论所谓自我同一性是指青少年将自身动力、能力、信仰和历史进行组织,纳入一个连贯一致的自我形象中它包括对各种选择和最后决定的深思熟虑,特别是关于工作、价值观、意识形态、和承诺等方面的内容埃里克森(1998)认为,“12至18岁的青少年在人格发展中的核心问题是形成自我意识,获得同一性而克服角色混乱进入青春期后,青少年自我意识分化为理想的自我和现实的自我,为了建立起自我同一性,青少年要么努力改变现实的自我,使之与理想的自我一致;要么修正、改变理想的自我,使之符合现实的自我在这个阶段里,首要的任务是选择和确定自己的社会角色如果青少年能认同和接纳自己,对自己的过去、现在、将来产生一种内在的连续之感;也能够认同自己与他人在外表上、性格上的相同与差异,认同自己的现在与未来在社会生活中的关系,这就达到了同一性。

反之,则没有形成自我同一性,就会产生角色混乱,阻碍人格的健康发展,甚至影响人的一生青少年能否建立自我同一性,与之前发展阶段中是否建立起信任感、自主感、主动感有直接的关系如果之前的发展任务顺利完成,自我同一性就容易建立,从而顺利地进入成人期如果未能顺利完成前期的发展任务,自我同一性则难以建立二)埃里克森关于成年早期人格发展理论的内涵埃里克森的成年早期人格发展理论即亲密感和孤独感的理论他认为青少年只有在确立同一性之后才能够建立真正的亲密关系,即真正的亲密关系就是伴侣之间把自己的同一性与对方的同一性融合一体处在18-25岁这一阶段的年轻人大多碰到了与自己相守一生的爱人,他们应该注重表达自己的情感,关爱他人,懂得感恩,在家庭中,与爱人平等相处,尊重对方,在事业上,与领导,同事搞好人际关系,认真做好自己的工作,只有这样才能建立真正亲密无间的关系,从而获得亲密感,否则将产生孤独感[2,3]三、基于埃里克森人格发展理论分析当代大学生人格发展的矛盾与冲突:大学阶段是青少年人格形成的重要阶段尽管大部分刚入大学的学生年龄上已经超过18岁,但其家长和本人仍然将其视为孩子,因此从心理上,他们还处于青春期阶段;而大学毕业时,他们就会被看作是完全意义上的成年人,这时他们才真正步入了成年早期。

所以,大学阶段是青少年从青春期向成年期转变的重要时期,他们形成、发展并不断完善自我意识,在这个过程中青少年面临着种种同一性方面的矛盾与冲突[4]一)主观自我和客观自我的矛盾与冲突刚入大学时,青少年的自我意识大多是主观臆想的,然而大学生活中的学业、择偶、就业等各方面的压力,使青少年在自我意识形成上面临着巨大的挑战与压力,出现了一系列大学生自我认识过程中的困惑,他们逐渐认识到客观的自我在自我意识中他们将自己分离为主观的体验者与客观的被观察者,开始出现了不确定,不满和不接纳自我等心理矛盾的现象,这其实也就是自我同一性问题[3]如,原以为自己是最受欢迎的,但实际上发现自己无法得到很多同学的认可;原以为自己是最出色的,但现实中看到自己很多方面不如别人;原来认为自己什么都行,但现实中发现自己有许多事情都做不到……青少年开始思考如何去客观地认识自我接受自我,悦纳自我二)理想自我和现实自我的矛盾与冲突刚步入大学时,青少年大都主观上对大学生活满怀理想的憧憬,然而随着实际的大学生活的展开,青少年面临学习压力,接触并了解社会,使他们逐渐意识到自己的理想在现实中几乎无法实现比如有的学生从小学到高中,始终被认为是学校优秀的人才,现在到大学,理所应当认为自己什么都应该是最优秀的;将来要考上硕士、博士,找工作应该是最好的,工作成就也一定是最杰出的……但在实际生活中这些梦想几乎是泡影。

还有的学生把大学生活想象得过于浪漫,然而在实际的大学生活中感到的却是紧张、枯燥等另外有一些大学生常常幻想或怀疑自己的能力,无法正确认识现实的自己,如一些大学生常常变换个人兴趣;还有学生不知道自己究竟适合做什么这些大学生无法正确处理好理想的自我和现实的自我之间的矛盾,找不到自己在生活中的合理定位,从而产生了一系列焦虑或内心的矛盾三)个人期望的自我与他人期望的自我的矛盾与冲突由于不能客观、准确地进行个人定位,不了解当前所处的社会环境,大学生的个人期望往往与社会、老师、家长对他们的期望发生冲突,其通常表现为个人追求不符合社会、家庭对自己的要求当一些学生追求轻松愉快的学习生活,发展个人兴趣爱好时,教师却要求他们刻苦钻研,掌握专业技能;当一些学生希望找到符合自身兴趣,环境优越、报酬丰厚的职业时,社会却鼓励学生从事一些勇于奉献,条件艰苦的工作,这些与大学生的个人期望形成了鲜明对比大学生为了迎合环境的要求,不得不违背自己的期望,从而造成内心的矛盾与冲突四)自我独立的需求与自我依附的需要的矛盾与冲突青少年进入大学之后通常从观念上将自己看作大人,表现出自我独立的需求,尝试自主地处理自己遇到的一切问题,拒绝来自长辈的帮助,希望摆脱父母家庭、老师的控制和约束,但由于大学生刚离开家庭缺乏社会阅历和经济能力,他们不得不依赖家庭给予的经济支持,依赖学校、老师及家人的指导和督促其生活学习。

每当面临困境挫折时,大多数青少年还是会选择向父母和学校寻求帮助因此,大学生普遍存在这种想独立又无法独立、想摆脱依赖又摆脱不掉的心理冲突,使他们感到苦恼、彷徨、不知所措五)自我开放的需求与自我保护封闭的矛盾与冲突进入青春期后,同龄人的理解与关爱对于青少年来说变得更为重要,他们迫切地希望被他人及群体接纳,而不愿再单纯地依赖父母家人的帮助但由于处在大学时期的青少年自我意识正在形成,许多大学生对于旁人关于自己的评价极其敏感,他们害怕在与他人地交往过程中收到负面评价而受到伤害,所以为了保护自己,他们常常把真实地自己隐藏起来,有意无意地与他人保持一定的距离这种既渴望开放自我使他人理解真实的自己,又害怕他人伤害自己从而自我封闭的矛盾心理,使得不少大学生不断试探周围的环境,长期处于困惑迷茫的孤独感煎熬之中[5]四、大学生人格发展矛盾与冲突的成因(一)社会的转型社会结构的转型必将伴随着社会人的人格转型,社会鼓励某些人格特征同时也打击另一些人格特征从上个世纪90年代至今我国社会结构经历了巨大的变迁,这在潜移默化中影响着人们的思想行为方式和价值观念大学生作为社会中的人,其思想观念及人格发展必会受到一定的冲击与影响。

一方面大学生习惯从自己功利化、世俗化的实际利益出发认识和理解现实社会,另一方面他们又意识到自身应背负对社会崇高的使命感和责任感这种由于社会转型带来的大学生选择上的困惑和纠结无疑对大学生自我认同危机起到加速和催化作用二)教育的偏差中国传统的应试教育片面重视智育和应考科目,教学形式单一,造成学生认知结构、知识结构和能力结构的残缺不全,抑制学生个性发展人们过分强调教育的功利性和工具化,读书被看作谋生工具和实现自身价值的途径,又进一步加剧了对教育外在功用的重视从而忽视了教育对学生自主意识培养,学生缺乏对成长环境变化的适应能力,阻碍了学生健全人格的养成,客观上导致了大学生的自我认同危机三)家庭的影响家庭教育作为学校教育的基础和补充,对于青少年的人格形成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家长应该辅助教师完成对学生的独立教育这时期青少年的叛逆心理,大部分的因素来自家庭当代大学生大部分来自独生子女家庭受到长辈的独宠,一些父母事事为子女做好安排,导致大学过度依赖和个人主义的性格,在家里依赖父母,在学校依赖老师这些都阻碍了大学生健康人格的发展四)自身的原因当代大学生因接受高等教育的经历,普遍对自己有着较高期望他们作为学生受到社会的保护,但同时他们也必须要面对来自现实社会的工作和生活的压力。

当面临挫折的时候,大学生理想和主观的自我遭到现实和客观自我的挑战,极易产生自我角色的混乱这时的大学生一方面希望得到他人的认可,另一方面却缺乏与人交往的经验,因而更容易产生人际交往障碍[6]五、埃里克森人格发展理论对大学生人格教育的启示借鉴埃里克森的人格发展理论,不仅可以帮助大学生有意识地培养自己健康的人格,还可以指导学校和社会更好地开展人格教育,帮助大学生顺利完成这一时期的发展任务,为社会培养出人格健康的合格人才一)大学生自身要主动适应大学生活,促进自身的成长初入大学的青少年正处于人生的转折点,他们离开家庭开始在外独立生活而此时,他们也正处于青春期即将结束和成年早期即将开始的阶段总体上青少年在对大学的生活充满憧憬的同时也面临着实际生活中各方面的压力,内心容易产生激烈的冲突与矛盾基于此,大学生应该学会适当地调整自我主动适应大学生活正确现实的自我,改变理想自我中不切实际的追求;而现实自我也要努力向理想自我靠拢,不断自省并严格要求自己大学三四年级和刚毕业的青少年已经过渡到了成年早期发展阶段他们基本解决了物质生活的问题,更多的问题要通过培养自身的独立意识和培养与身边人的感情来建立亲密感和避免孤独感。

首先,培养自身的独立意识是走向社会的必要条件此阶段地大学生开始更多地借助同龄人之间的相互理解与抚慰,脱离老师与家长的关怀而独立生存,化解自己心理和生活上地烦恼其次,大学生可以通过积极参加一些社团和学院的活动来锻炼自己的人际交往能力,培养与身边人的感情,向他们展现真实的自己,从而得到别人的接纳与关怀以消除孤独感[7]二)高等教育工作者要加强自我教育,创造良好的人格教育环境良好的人格教育环境对于培养大学生健康的人格具有重要意义,教育者作为人格教育环境中的一个重要环节,其人格水平的高低在一定程度上能够决定人格教育是否成功,因此高等教育工作者有责任加强自我教育,不断提高自己的人格水平这要求高等教育工作者要善于调节和控制自己,避免在工作中带入个人的消极情绪和态度,保持言行一致,努力成为受教育者的楷模、仿效的榜样[8]三)加强自我意识教育,促进大学生健康人格的形成自我意识是一个人对自己的认识和评价,包括对自己心理倾向、个性心理特征和心理过程的认识与评价正是由于人具有自我意识,才能使人对自己的思想和行为进行自我控制和调节,使自己形成完整的个性因此,自我意识在。

下载提示
相似文档
正为您匹配相似的精品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