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格式为Word版,下载可任意编辑元朝宗教的兴盛 元朝宗教的兴盛 第一节佛教 蒙古统治者最先采纳的佛教,似为中原汉地的禅宗1214 年,蒙古军陷宁远(今山西五寨北),禅僧海云当时只有13 岁,曾于“稠人中亲面圣颜”①1219 年,成吉思汗在西域传诏,命海云及其师中观统汉地僧人,免其差发②1242 年,海云又北觐忽必烈,说佛法大意③蒙哥汗时期,中原佛教势力急速从金末所遭遇的惨烈打击中恢复和进展起来大致在此前后,吐蕃佛教(通常称为喇嘛教)亦开头渗入蒙古宫廷元代佛教各派当中,吐蕃佛教在朝廷的地位最高;就全国而言,最为流行的仍是禅宗;同时,从佛教派生的白云宗,白莲教等教团,在南方也拥有越来越多的徒众 至元初,元政府设总制院以掌浮图氏之教,至元二十五年改称宣政院 在江南地区,初置诸路释教总统所领佛教事至元二十八年立江南行宣政院,治杭州,不久遂立总统所此后,江南行宣政院迭经废置至顺年间废行院,立广教总管府于各地,凡16 所,隶于宣政院府设总管,以僧人为之,又设达鲁花赤一职,僧俗并用元统二年(1334),又废广教总管府,复置行宣政院于江南地方上的僧官有僧录、正副都纲、僧正等,一般由政府任命僧人承担。
度牒出家须由官府批准,实际上私度僧尼也很普遍据宣政院统计,至元二十八年时,全国有寺院24000 余所,经过登记的僧尼凡21万余人 元代设有帝师一职,领宣政院事,既是吐蕃地区的政、教首领,也是全国佛教的最高统领帝师的法旨行于全国各地僧寺帝师而外,元廷还封若干“西蕃僧”为国师建藩于云南等地的诸王,也往往到吐蕃延请僧人为“王师”出身于唐兀族的吐蕃僧人杨琏真迦,曾总摄江南诸路释教见于记载的云南诸路释教都总统节思朵、积律速南巴等人,都是吐蕃人吐蕃佛教僧人凭借其政治势力,在内地据有不少规模很大的寺院一些吐蕃僧人以传授“房中运气”的“大喜乐”、“机要法”之类,向蒙古宫廷取媚固宠;同时在中原、江南等地也化度了少数信奉者 总的来说,在内地流行的佛教,根本上还是从宋、金流传下来的各派 宋代寺院已经分为禅、教(指天台、法相或称唯识、贾首或称华严等宗①)、 ① 《佛祖历代通载》卷二一;《海云传》当时南进的蒙古军右军统帅是术赤、察合台和窝阔台海云所见,当为窝阔台 ② 《至元辩伪录》卷三 ③ 《佛祖历代通载》卷二一《海云传》 ① 《佛祖历代通载》卷二二《普觉英辩传》云:“教自隋唐以后,传者各宗其说,遂派而为 三:由止观之门,观假而悟空,观空而趋中,以和于实相,为天台宗;会缘入实,即俗而明真者,为贤首宗;穷万有之律三大派。
元人把各派特点扼要归纳为:“佛宗有三,曰禅、曰教、曰律禅尚虚寂,律严戒行,而教那么通经释典② 入元以后,禅僧德辉于1265 年重编《百丈清规》(此清规最初由初创禅院的唐代后期僧人百丈怀海制定);律僧省司等编成《律苑事规》(成于1325 年);教僧自庆编成《增修教苑清规》(成于1347 年)三类寺院的内部规定,都进一步制度化,“固各守其业”(《元史·释老传》)至元二十五年(1288),元廷集“江南教、禅、律三宗诸山至燕京(即大都)问法”据《佛祖统纪》,这次廷辩的结果,“使教冠于禅之上”①但不管是在南方还是北方社会,此后最为流行的依旧是禅宗中的曹洞和临济两家 曹洞宗在元初北方势力较大出名的万松行秀(1166—1246)在金元之际成为出入于儒释之间的北方文士领袖,他著述甚富,《冷静庵录》6 卷为其举扬曹洞宗风的重要代表作万松弟子福裕(1203—1275),后来在西京主持少林寺福裕一系,乃是元代曹洞宗的主要继承者之一 临济宗的传播最广北方的临济宗以海云印简(1202—1257)一系最为著名,因而后来 1 被元廷封为“临济正宗”②南方的临济宗,宋元之际亦大盛。
雪岩祖钦(?—1287)、颠峰原妙(1238—1295)、中峰明本(1263—1323)师徒相继,阐扬宗风这三个人可以说是有元一代禅僧的代表人物元朝统一云南以前,在大理白人及汉人中流行的佛教,“皆西域密教,初无禅讲宗也”③在云南,密教僧人称阿叱力(或阿阇梨,梵语Acarya 的音译),或称轨度僧,有妻子至元中叶,禅僧雄辩(善阐李氏)、大休相继归滇或入滇,当为云南传入禅宗之始其后,有云南僧人玄鉴东来,问法于中峰明本,“一闻师言,便悟昔非,洞法源底,方图归以介道,而殁于中吴鉴之徒画师像归国南诏”至中庆城,四众迎像入城,..由是兴立禅宗,奉师为南诏第一祖”①据陈垣先生考证,玄鉴初访中峰后曾经返滇后又重访中峰,以至于死玄鉴原是教僧,访明本后改教为禅,遂成为云南禅宗第一祖此后,阿叱力教虽在云南持续长期存在,但禅宗势力也开头在云南进展起来 元代的教、律各家也产生了一些出名僧人如天台宗的玉冈蒙润(1275—1342),华严宗的真觉文才(1241—1302),法相宗的普觉英辩(1247—1314)、云岩志德(1235—1322),律宗的光教法闻(1260—1317)等临坛大德律师惠汶(1260—1232)传戒法于河北等地,“两河之间、三监旧邑,从化者盖以万数。
锱素相率而求戒法,幢幢接迹于途”② 数昭一性之玄,有空殊致而同归乎中道者,为慈恩宗慈恩宗亦即法相宗 ② 刘仁本:《送大璞玘上人序》,《羽庭集》,卷二 ① 《佛祖统纪》卷四八,《大藏经》卷四九这段记载可与宋本《中峰道行碑》所谓“时尊教抑禅”之说相映证然据《佛祖历代通载》卷二二《云峰高妙传》,经过廷辩,教僧仙林“辞屈,上大说,众嚎乃息禅宗按堵如初”或许是曲笔 ② 赵孟頫:《临济正宗之碑》,《松雪斋集》卷九 ③ 《重建玉案山筇竹寺记》,《新篡云南通志》卷九二《金石考》十二① 宋本:《中峰道行碑》;祖顺:《中峰和尚行录》俱见于《中峰广录》附录按宋本所撰碑,又孱入郑元祐:《侨吴集》卷十二,某些文句略有小异,可参见 由佛教派生出来的两个道门,即白云宗和白莲教,在元代也拥有不小的势力白云宗是北宋末由洛阳宝应寺僧孔清觉(1043—1121)在杭州白云庵发起的一个教团,提倡素食念佛,所以又称白云宗它援引天台教义,攻击禅宗,在宋代一向被当作异端而受到遏止入元以后,白云宗为政府供认,得以公开活动,势力进展很快其中心在杭州普宁寺延祐七年(1320),复被官方作为异端邪说取缔,此后逐步绝迹。
白莲教渊源于佛教净土宗的弥陀净土法门,其创始人为南宋初年的吴郡昆山僧人茅子元他所创立的白莲教并不要求门徒出家,可以娶妻生子,在家出家,所以在下层社会中得到急速的传播至十三世纪二三十年头已经是“四处有习之者”①,并在宋亡之前已经传到了北方 元代白莲教的进展对比曲折元朝统一后,一片面白莲教徒在杜万一的领导下,于宋亡后次年曾举兵起义起义失败后,白莲教依旧取得合法地位庐山东林寺在元成宗时一再受到政府的封赏,从而推动了该教在全国的空前规模的进展但元政府内部对白莲教一向存在两种观法因一些地方白莲教徒的骚乱活动,武宗在继位之初(1308)下令“禁白莲社,毁其祠宇,以其人还隶民籍”(《元史·武宗纪》)后因镇江妙果白莲寺和尚普度赴大都,通过国师感木鲁(即哈迷立)人必兰纳识里向皇太子爱育黎拔力八达活动,并为此上书武宗爱育黎拔力八达即位后,下旨恢复白莲教的合法地位这时其信徒不但有下层百姓,还有社会上层人士寓居大都的高丽国王也皈依白莲教,并在其国内创造寿光寺白莲堂但英宗即位后,又于至治二年(1322)下令限制白莲教的活动在民间,白莲教徒的数目一向不断增加到元末,白莲教为红巾军起义所利用②。
元代佛教典籍的流传,颇具时代的特点吐蕃藏经在这时传入内地其中有一片面是从 2 汉译佛典重译的,但也有相当片面直接译自梵文由是展现了对汉文藏经和藏文藏经举行对比研究的目次学著作,即吉庆祥的《至元法宝勘同总录》10 卷同时有片面藏文佛典在这个时期译为汉文,被吸收到汉文藏经中武宗时期,继八思巴字创制、提升之后,由大德29 人译藏文经藏为蒙文,怅然其刊本今已不传在汉文藏经的刊印方面,至元时期,元政府对金代传下来的大藏经板(系以北宋版大藏经为底本雕造)加以校补雕,刊印36 藏,颁行各方白云宗僧人、杭州普宁寺住持道安、如一、如志等发起刊刻的藏经称为普宁寺本,6010 卷自宋季开头雕造的碛砂版藏经也在元代完成,共6300 余卷据新近发表的资料,元代后期还曾刊印过官藏① ② 《佛祖历代通载》卷二二《惠汶传》 ① 《佛祖统记》卷五五《事魔邪党》引良渚语 ② 参见杨讷:《元代的白莲教》,《元史论丛》第2 辑,1983 年 ① 童玮等:《元代官刻大藏经的进展》,《文物》1984 年第12 期 其次节道教 宋室南迁后,在北方活动的道教,主要是太一、大道(蒙哥时期改名为太真)、全真等诸派及浑元教等。
其中正一为宋以前旧教派,而全真等那么为宋室南渡后北方新创教派 全真道由道士王喆于金朝中期所创,追随他为进展全真道作出重要付出的是其七大弟子全真教宣扬道、儒、释三家合一,兼而修之,故号全真金末元初,全真道实时投效蒙古统治集团,因而后来居上,获得了比太一、大道诸教以及佛教、儒学等远为优越的地位,以至能在三四十年内在北方长期维持“设教者独全真家”的局面②蒙哥在位时期发生了两次佛道辩论,全真道士两次遭到失败其结果不但使道教的地位降至释教之下,而且也稍稍变更了全真道在北方道教诸派中一门独尊的状况全国统一以后,活动于南宋故土的旧道教符箓各派持续流行于江南各地;在北方传播的依旧是全真、真大等教,而以全真道的势力最大 道教势力在世祖至元年间又经受了一次严重的打击蒙哥时曾勒令道教归还被他们霸占的佛寺二百余所到至元十七年,“僧人复为征理”据释教声言,全真教徒殴击僧徒,诬僧人纵火,声言焚米三千九百余石这场官司仍以道教失败告终,全真道士被诛杀、剿刖、流窜者达十余人释教乘势要求朝廷追究曾经蒙哥禁断、但尚流行于世的道教伪经元廷遂于次年命释门诸僧、翰林院文臣偕正一天师张宗演、全真掌教祁志诚、大道掌教李德和等人,会集长春宫,考证道藏诸经真伪。
释道辩论达数十日之久,结果除《道德经》外,其余道教经典悉被判为伪经释教敦促朝廷再次下令焚经,忽必烈说:“道家经文,传论踵谬非一日矣若遽焚之,其徒未必心服彼言水火不能焚溺,可姑以是端试之俟其不验,焚之未晚也”他命令道教诸派各推一人佩符入火,“自试其术”张宗演等人恐慌失措,供认“此皆诞妄之说臣等入火,必为灰烬,实不敢试,但乞焚去道藏”忽必烈于是下令,除《道德经》外,其余道教诸经一概焚毁,并遏止醮祠,遣使晓谕诸路遵行①这次打击,祸及南方道流,其影响超过蒙哥时局限于北方的焚毁道藏之举不过,《道德经》外,“其余文字及板本化图一切焚毁”的诏令,并未完全执行由于正一道人张留孙通过太子真金向忽必烈恳请,道经中之“不当焚者”或“醮、祈、禁、祝”等仪注皆得保存②忽必烈末年,又撤销对醮祠的禁令,“凡金箓科范不涉释言者,在所听为”当时由于桑哥等权臣沮遏,这道诏旨只在京师公布,“而外未白也” ② 王恽:《真常观记》,《秋涧集》卷四○ ① 《圣旨焚毁诸路伪道藏之碑》,《至元辩伪录》卷五 ② 虞集:《张留孙墓志铭》,《道园学古录》卷五○;袁桷:《张留孙家传》,《清容居士集》卷三四 成宗即位以后,又将它重新颁行天下①。
道教这才从焚经厄运中喘过一口气来自蒙哥时候起,全真、真大、太一等教门宗教领袖的掌教地位均由朝廷任命或加以供认入元以后, 3 更由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