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级财务管理 第2版 第六章 企业业绩管理

上传人:知** 文档编号:290318124 上传时间:2022-05-09 格式:PPT 页数:157 大小:6.84M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高级财务管理 第2版 第六章 企业业绩管理_第1页
第1页 / 共157页
高级财务管理 第2版 第六章 企业业绩管理_第2页
第2页 / 共157页
高级财务管理 第2版 第六章 企业业绩管理_第3页
第3页 / 共157页
高级财务管理 第2版 第六章 企业业绩管理_第4页
第4页 / 共157页
高级财务管理 第2版 第六章 企业业绩管理_第5页
第5页 / 共157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高级财务管理 第2版 第六章 企业业绩管理》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高级财务管理 第2版 第六章 企业业绩管理(157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第六章 企业业绩管理高级财务管理本章讲授内容业绩评价概述01业绩评价的演进02财务指标03非财务指标0405060708综合评价原理综合评分法平衡计分卡业绩评价体系设计 财务指标和非财务指标的特点02业绩评价模式01 平衡计分卡04综合评分法03本章重点难点综合评分法综合评分法平衡计分卡平衡计分卡121业绩评价概述PART ONE业绩评价的内涵业绩评价的内涵业绩评价系统的构成要素企业业绩评价存在多元化的评价主体:出资人、管理者及员工、债权人、政府部门。不同的评价主体,评价目的和侧重点有所不同。1.1.评价主体评价主体业绩评价系统的构成要素一般分为组织和组织成员两个层次。组织包括企业、分企业,也

2、包括企业中的部门、车间、工段等单位;组织成员是管理人员及一般员工,或者是指团队。不同的评价对象,评价的要求、内容、指标等都不相同。2.2.评价客体评价客体业绩评价系统的构成要素评价目标,是指整个系统运行的指南和目的所在,具有导向性,它服从和服务于业绩评价主体。不同的业绩评价主体具有不同的评价目标。3.3.评价目标评价目标业绩评价系统的构成要素评价指标是对评价对象的某些方面进行评价。业绩评价指标分为财务评价指标和非财务评价指标。4.4.评价指标评价指标业绩评价系统的构成要素业绩评价标准是指判断评价对象业绩优劣的基准。常用的标准是:预算标准、历史最高水平标准(历史标准)、经验标准、行业标准、同行业

3、竞争对手标准。5.5.评价标准评价标准业绩评价系统的构成要素业绩评价报告是企业业绩评价系统的输出信息,也是业绩评价系统的结论性文件。评价报告的编制应当按评价指标计算、差异计量和分析、评价结论形成和奖惩建议等几个步骤进行。6.6.业绩评价报告业绩评价报告业绩评价的分类1.根据业绩评价主体不同可将业绩评价划分为外部评价和内部评价两大类。外部评价主体包括投资者、债权人、政府有关部门、供应商和客户、社会公众等;内部评价主体包括各级管理者和基层职员等。业绩评价的分类2.根据业绩评价客体不同可将业绩评价分为整体评价、部门评价和个人评价三个层次。整体评价是对企业整体业绩进行评价;部门评价是对企业中的各个部门

4、的业绩进行评价;个人评价就是对个体业绩进行评价。业绩评价的分类3.根据业绩评价内容不同可将业绩评价分为财务评价和非财务评价。财务评价是利用财务指标,评价内容分为盈利能力、偿债能力、营运能力和增长能力等方面。非财务评价是对企业的非财务表现进行评价,评价内容主要包括客户、内部业务流程、员工和创新等方面。业绩评价的分类4.根据业绩评价范围不同可将业绩评价分为综合评价和单项评价。综合评价是指对企业在一定时期的生产经营各方面的情况进行系统全面的评价。单项评价是对企业生产经营过程中某一方面的问题所进行的评价。业绩评价模式一般以业绩评价指标为主要划分标准,将业绩评价模式划分为财务模式、价值模式和平衡模式。业

5、绩评价模式财务模式中所使用的业绩指标主要是从会计报表中直接获取数据或根据其中的数据计算的有关财务比率。这些数据的获取严格遵循会计准则,最大限度地减少数据的人为调整,具有较高的可比性。1.1.财务模式财务模式业绩评价模式但是,由于会计准则从谨慎的角度反映了外部利益相关者要求,并且按照历史成本原则进行计量,是一种保守的评价模式。财务模式无法从战略角度反映企业决策的要求,无法反映出财务指标和非财务指标之间的因果关系。业绩评价模式价值模式以股东财富最大化为导向,它所使用的评价指标主要是经过调整的财务指标,或根据未来现金流量得到的贴现类指标。价值模式中最有代表性的当属经济增加值(Economic Val

6、ue Added,EVA)。2.2.价值价值模式模式业绩评价模式它的评价指标是通过对财务数据的调整计算出来的货币量指标。价值模式也没有充分考虑企业的其他利益相关者。业绩评价模式平衡模式最大的突破就是引入了非财务指标。非财务指标能够有效地解释企业实际运行结果与预算之间的偏差。非财务指标是企业业绩创造的动因指标,也是经营者最为理解的评价指标。3.3.平衡平衡模式模式业绩评价模式业绩评价模式的划分只是出于理论研究的方便,现实中并不存在泾渭分明的业绩评价模式。每种业绩评价模式都有各自的优缺点,不同的业绩评价模式之间不是互斥的关系,它们可以相互补充。本节内容归纳业绩评价系统:评价目标、评价对象、评价指标

7、、评价标准、评价方法和评价报告。业绩评价模式按评价指标可划分为财务模式、价值模式和平衡模式三种模式。小结2业绩评价的演进PART TWO国外企业业绩评价的历史发展真正意义上的企业业绩评价是在现代企业制度诞生以后,为了加强资本所有权控制和企业内部控制而提出的。大致可分为三个阶段。国外企业业绩评价的历史发展1.简单的成本业绩评价阶段。这一阶段的经营业绩评价的重点就是降低生产成本,形成了诸如每码成本、每磅成本、每公里成本等评价指标。这种业绩评价带有统计的性质。(一)成本业绩评价时期(一)成本业绩评价时期(1919世纪初世纪初2020世纪初)世纪初)国外企业业绩评价的历史发展2.较复杂的成本业绩评价阶

8、段。这一业绩评价经历了三个阶段:直接成本计算的业绩评价(实际主要成本);实际全部成本核算的业绩评价;间接成本业绩评价。国外企业业绩评价的历史发展3.标准成本业绩评价阶段。1903年,美国工程师F泰罗创造了科学管理理论。1911年,美国会计工作者哈瑞设计了最早的标准成本制度。标准成本的执行情况和差异分析结果成为该时期评价企业经营业绩的主要依据。国外企业业绩评价的历史发展1.以销售利润为中心的财务业绩评价阶段。20世纪初,企业经营管理目标是追求市场份额和销售额的增长,企业通常借助于“利润中心”对企业进行管理与控制。与之相适应,评价企业经营业绩状况的指标主要是销售利润率。(二)财务业绩评价时期(约(

9、二)财务业绩评价时期(约2020世纪初世纪初2020世纪世纪9090年代)年代)国外企业业绩评价的历史发展2.以投资报酬率为中心的财务业绩评价阶段。随着资本主义经济的发展,企业经营所需的大量资金通过资本市场筹集,股东的利益越来越受到关注和重视。对企业业绩的评价主要是运用投资报酬率这一指标。国外企业业绩评价的历史发展3.以财务指标为主的业绩评价阶段。20世纪80年代,对企业经营业绩的评价形成了以财务指标为主、非财务指标为补充的业绩评价。国外企业业绩评价的历史发展1.企业战略经营业绩评价阶段。这一阶段的业绩评价特征为:财务指标和非财务指标的结合;以创新为内核,以竞争优势的形成与保持为关键;强调可持

10、续发展。(三)企业战略经营业绩评价时期(三)企业战略经营业绩评价时期(2020世纪世纪9090年代至今)年代至今)国外企业业绩评价的历史发展2.循环经济下企业战略经营业绩评价阶段。这种战略经营业绩评价强调的是以“3R” (减量化reduce、再使用reuse、再循环recycle)为原则,以生态化创新为内核的竞争优势的形成与保持。国外企业业绩评价的历史发展减量化(reduce)再使用(reuse)再循环(recycle)要求用较少的原料和能源投入来达到既定的生产目的或消费;要求制造产品和包装容器能够以初始的形式被反复使用;要求生产出来的物品在完成其使用功能后能重新变成可以利用的资源。我国企业业

11、绩评价的历史演进我国企业业绩评价的历史,主要是政府对国有企业业绩评价的发展史,企业业绩评价方法存在着财政部和其他部门(如国家计委、国家经委等)两条线。我国企业业绩评价的历史演进1.70年代以前计划经济时期的实物产量考核。在计划经济下,采用产品产量、产品质量、节约降耗等作为主要考核评价指标。(一)以国家计委、国家经委等组织开展的(一)以国家计委、国家经委等组织开展的企业业绩评价企业业绩评价我国企业业绩评价的历史演进2.80年代改革开放后以产值和利润为主的考核。1982年国家经委、国家计委制定了“企业16项主要经济效益指标”,既有产值、产量、利税指标,还有产品质量、资金使用情况、成本、能耗、劳动生

12、产率等指标。80年代后期,承包制成为深化国有企业改革的主要形式。我国企业业绩评价的历史演进单纯的实现利润和上缴利税的考核方法,使国有企业在表面繁华的花环下存在着巨大的黑洞,导致90年代后期绝大多数国有企业包袱越背越重,不同程度地陷入经营困境。我国企业业绩评价的历史演进3.90年代以投资报酬率为核心的企业业绩评价。1992年国家计委、国务院生产办和国家统计局提出了6项工业企业经济效益考核指标:产品销售率、资金利税率、成本费用利润率、全员劳动生产率、流动资金周转率、净产值率(后改为增加值率)。根据重要性程度,对各项指标进行了权数分配。我国企业业绩评价的历史演进1997年国家统计局会同国家计委、国家

13、经委,对1992年颁布的工业企业经济效益评价体系进行了调整,将原来的6项指标调整为:总资产贡献率、资本保值增值率、资产负债率、流动资产周转率、成本费用利润率、全员劳动生产率、产品销售率。我国企业业绩评价的历史演进4.90年代后期的企业战略业绩评价。1999年由四部委联合颁发了国有资本金效绩评价规则。该规则的指标体系有四个层面的32项指标组成。该规则根据实践经验的总结于2002年进行了修订。我国企业业绩评价的历史演进1.企业财务通则。1993年财政部发布实施的企业财务通则规定:企业业绩评价体系由资产负债率、流动比率、速动比率、应收账款周转率、存货周转率、资本金利润率、销售利税率、成本费用利润率等

14、8个指标组成。(二)以财政部等单位展开的企业业绩评价(二)以财政部等单位展开的企业业绩评价我国企业业绩评价的历史演进 2.企业经济效益评价指标体系。财政部于1995年制定和颁发了企业经济效益评价指标体系(试行)。该套指标体系由:销售利润率、总资产报酬率、资本收益率、资本保值增值率、资产负债率、流动比率(或速动比率)、应收账款周转率、存货周转率、社会贡献率、社会积累率等10项指标组成。我国企业业绩评价的历史演进3.国有资本金绩效评价规则的评价体系。1999年财政部、国家经贸委、人事部、国家计委联合发布国有资本金绩效评价规则,并于2002年对其进行了修订。2006年国务院国有资产监督管理委员会发布

15、的中央企业综合绩效评价实施细则。我国企业业绩评价的历史演进中外企业经营业绩评价演进史可以看出:中外企业经营业绩评价演进史可以看出:p经营环境的变化是企业经营业绩评价体系发生变化的根本原因;p所得与所费是企业经营业绩评价的基本内容;p业绩评价体现着不同阶段的财务管理目标。本节内容归纳国外企业业绩评价的历史发展阶段小结我国企业业绩评价成本业绩评价时期财务业绩评价时期3业绩评价的财务指标业绩评价的财务指标PART THREE基本财务指标净收益是归属于普通股股东的净收益:净收益=净利润-优先股股利净收益的大小与企业的投入资本有关,不便于企业之间的横向比较,也不便于投入资本变化时同一企业的各期比较,因此

16、需要使用每股收益。1.1.净收益净收益基本财务指标基本每股收益=归属于普通股股东的当期净利润/当期实际发行在外普通股的加权平均数稀释每股收益是假设企业所有发行在外的稀释性潜在普通股均已转换为普通股,从而分别调整归属于普通股股东的当期净利润以及发行在外普通股的加权平均数计算而得的每股收益。优点:对净收益和每股收益的计算方法,各国都有统一的会计准则进行规范,具有很好的一致性和一贯性。基本财务指标不足之处在于:净收益是一个总量绝对指标,缺乏企业之间的可比性;净收益作为评价指标,容易使企业追求眼前利益;没有考虑通货膨胀的影响;基本财务指标不足之处在于:这一指标忽视了许多创造价值作业的成果;净收益容易被经理人员进行主观的控制和调整;每股收益指标的“每股”的“质量”不同,限制了该指标的可比性。基本财务指标基本财务指标投资收益率是收益与投入资本之比。有两种互为补充的衡量方法:总资产报酬率和所有者权益收益率。2.2.投资收益率投资收益率优越性的体现:能反映企业的综合盈利能力;具有横向可比性;可作为选择投资机会的依据;避免短期行为。基本财务指标缺陷投资收益率的计算要使用净收益数据;不同发展阶段,投资收益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正为您匹配相似的精品文档
相关搜索

最新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高等教育 > 大学课件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