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详情

历史地质学第十一章新生界演示文稿

那****丑
实名认证
店铺
PPT
15.30MB
约72页
文档ID:290313214
历史地质学第十一章新生界演示文稿_第1页
1/72

历史地质学第十一章新生界演示文稿1页,共72页,星期三历史地质学第十一章新生界2页,共72页,星期三n 第三纪的命名最初由意大利G.Arduino在1760年研究阿尔卑斯山地层时所提出来的;第三系是M.Hores和Naumann分别于1853年和1866年将其命名为早第三纪和晚第三纪第四纪是法国J.Desnoyers在1829年研究巴黎盆地时所创立的,一直沿用至今n 1989年和2000年,国际地球科学协会(IUGS)的国际地层委员会(ICS)公布了一个“全球地层表”,其中:第三系被取消,新生界由古近系、新近系和第四系组成2001年修订后的中国地层指南及中国地层指南说明书将老第三纪、新第三纪分别改为古近纪和新近纪,而第四纪仍然被保留n 国际地层委员会(ICS)于2004年公布了最新的地层年代表,第三系和第四系均被取消,新生界只包括古近系和新近系两个系,将新近系延长到现代n 本书采用2001年修订后的中国地层指南及中国地层指南说明书中的地层划分方案,即新生代自下而上划分为:古近纪、新近纪和第四纪3页,共72页,星期三n 在新生代期间生物界以哺乳动物和被子植物的大发展,并形成现代类型为特征,尤其是人类的出现和进化更是第四纪独有的持色。

地球岩石圈构造也发生了巨大的变动,特提斯海域两侧大陆板块对接碰撞,印度板块与亚洲大陆连成一体,环太平洋带近代沟弧盆体系的形成,大陆板块内部裂谷作用的空前活跃,同时,海陆分布已逐渐与现代接近,由于大陆面积的增加,差异升降的显著,致使第四纪沉积类型繁多新近纪后期古气候由温暖渐趋寒冷,从而导致新近纪晚期和第四纪冰川广布4页,共72页,星期三第一节 新生代的生物界n 新生代是生物界发展演化的一个新阶段,是高等哺乳动物有胎盘类昌盛发展的时代,也是高等被子植物发展的时代,在第四纪出现了人类n一、植物界一、植物界n 被子植物在新生代占据了植物界的主要地位,并得到突发性的演化,裸子植物和蕨类植物只占次要地位n 古近纪以木本被子植物的乔木、灌木繁盛为主,古老类型的裸子植物和蕨类仍有一定的数量新近纪是草本植物大发展时期,大量现代属种出现,而古老的裸子植物、蕨类及原始被子植物相对减少n 第四纪,植物界面貌与现生类型极为相似,硅藻在淡水和海洋中均常见,海生微体浮游钙藻也很重要为了研究第四纪古气候、古地理的变化,因此孢子和花粉的重要性也相当突出n 新生代被子植物的主要代表属有:温带植物的Populus(杨)、Betula(桦)、Alnus(赤杨;图11-1a)等;热带、亚热带植物有Magnolia(木兰)、Sabalites(似沙巴榈)等。

裸子植物尚有Ginkgo(银杏;图11-1b)、Sequoia(红杉)、Metaseuoia(水杉;图11-lc)、Pinus(松)等此外,硅藻、轮藻也很发育5页,共72页,星期三第一节第一节 新生代的生物界新生代的生物界n二、无脊椎动物二、无脊椎动物n 新生代的无脊椎动物以有孔虫、腹足类、双壳类为主,其它如六射珊瑚、苔藓虫、海胆等也有一定的数量,节肢动物中的介形类有了新的发展n 1)有孔虫 广泛发育在古近系和新近系中海生有孔虫分为底栖和浮游两类底栖有孔虫,如大型的Nummulites(货币虫;图11-ld)广泛分布在热带、亚热带海域中,演化迅速,是划分古近系和新近系的重要化石;浮游有孔虫,如Glabigerina(抱球虫;图11-le)等,个体小、分布广,是重要的洲际对比化石我国第四纪有孔虫主要分布在台湾及沿海省分,多为小型的浮游类型n 2)双壳类和腹足类 繁盛于新生代的海洋和大陆,以古近纪和新近纪更为重要,双壳类主要有Pecten(海扇;图ll-lf)、Ostrea(牡蛎)、Lamprotula(丽蚌)等腹足类有Fusus(纺锤螺)、Planorbis(扁卷螺)、Viviparus(田螺)、Corbicula(河蚬)、Cathaica(蜗牛)等。

n 3)介形类 主要有Cypris(金星介)、Ilayocypris(土星介;图l1-lg)、Limnocythera(湖花介)等6页,共72页,星期三第一节第一节 新生代的生物界新生代的生物界n三、高等哺乳动物三、高等哺乳动物n 新生代,哺乳动物取代了中生代昌盛一时的爬行动物,成为动物界的主宰,尤其是有胎盘类(真兽)的进化幅射更为明显,除陆地外,还向海洋和空中发展,如鲸、蝙蝠无胎盘类的有袋类主要繁盛于与其它大陆隔绝的澳洲根据哺乳动物发展史,可分为以下几个阶段:n 1)古近纪早期(古新世始新世)是古肉齿类和古有蹄类等古老的哺乳动物繁盛时期肉齿类,如始新世的Hyaenodon(鬣齿兽)以捕食其它原始食草动物为生古有蹄类以植物为食,如古新世的Bemalambda(阶齿兽)n 2)古近纪晚期(始新世渐新世)是奇蹄类高度发展和肉食类繁盛时期第一阶段昌盛一时的古老哺乳类,此时大量绝灭和衰退,被现代哺乳动物的祖先所代表肉食类有浣熊、犬、灵猫、熊、鬣狗等,它们从晚始新世和早渐新世直到现代一直占有优势奇蹄类在本阶段是演化发展的极盛时期,进化很快,分化门类众多,如马、雷兽、貘、犀等其中,马的进化具有重要意义。

马类可能在古新世出现,始新世Hyracotherium(始马),个体如犬,前脚四趾、后脚三趾,齿未特化;渐新世至中新世的Miohippus(中新马)个体增大如羊,腿长度加大,前、后肢侧趾退化均变为三趾,但三趾均着地;上新世演化为Hipparion(三趾马;图l1-lh),仅中趾着地,齿更进化;到第四纪演化为单趾的现代马Egus(真马)n 7页,共72页,星期三第一节第一节 新生代的生物界新生代的生物界三、高等哺乳动物三、高等哺乳动物n3)新近纪 是偶蹄类发展和象迅速演化的时期现代哺乳类形成,其总面貌与现代更为接近主要有象、猪、牛、猫、马等象(长鼻类)的进化研究较详细,晚始新世至早渐新世的Moeritherium(始祖象),个体大小如猪,无巨大门牙及长鼻,臼齿只有两个横脊;渐新世出现Palaeomastodus(古乳齿象),身体增大;到新近纪和更新世,象类进入大发展时期,演化出不同的分支,门齿逐渐增大,臼齿横脊数量不断加多由于象演化快、分布广,所以具有重要的地层意义8页,共72页,星期三第一节第一节 新生代的生物界新生代的生物界三、高等哺乳动物三、高等哺乳动物n 4)第四纪 是人类的进化和哺乳动物的现代化完成时期。

更新世早期的动物群,既有与古近纪和新近纪动物群关系密切的属种,也出现了一些现代类型例如,我国泥河湾动物群中有残存的三趾马,也有新出现的真马、野牛等;南方柳城动物群有残存的Stegodon preorientalis(前东方剑齿象),也有新出现的云南马、步氏巨猿等更新世中期,新近纪残留的属种及分子减少,现代类型增多例如,北方周口店动物群中有肿骨大角鹿(图11-1i)、中国鬣狗等;南方万县盐井沟动物群有大熊猫、东方剑齿象等更新世晚期大量出现现生属种,但尚存已绝灭的一些属种如北方萨拉乌苏动物群和爪村动物群,含有鄂尔多斯大角鹿、原始牛、披毛犀等,南方仍以大熊猫东方剑齿象动物群为特征全新世的动物群及分布状况与现代十分接近,以不包括已绝灭的属种为其特点,一些更新世所特有的属种均已绝灭,如大角鹿、披毛犀、猛犸象(图11-1j)等9页,共72页,星期三第一节第一节 新生代的生物界新生代的生物界三、高等哺乳动物三、高等哺乳动物10页,共72页,星期三第一节第一节 新生代的生物界新生代的生物界三、高等哺乳动物三、高等哺乳动物n 四、人类的发展四、人类的发展n 灵长类自晚白垩世出现以来,到新生代始新世末渐新世初发展成为猿类,至中新世初期从低等猿类中产生了类人猿,从此开始了人类的进化,全新世演化为现代的真正人。

人类的进化可分为以下四个阶段:n 1南方古猿阶段(上新世一早更新世)n 南方古猿已能直立行走,部分古猿能制造和使用最原始的石器,从而进入了人类发展的最初阶段化石多发现于非洲,如非洲南方古猿、粗壮南方古猿、包氏南方古猿n 2直立人阶段(中更新世)n 直立人阶段的四肢已同现代人基本相似,脑量增大,但制造和使用的工具仍很原始,主要代表有中国的北京猿人(图11-1k)、蓝田猿人及印尼爪哇猿人、欧洲海得堡人等n 3早期智人阶段(晚更新世早期)n 早期智人(古人)能制造进步的工具,能取火御寒,能利用兽皮蔽体,主要代表有中国的广东马坝人、湖北长阳人、山西丁村人,以及德国的尼安德特人等n 4晚期智人阶段(晚更新世晚期)n晚期智人(新人)是现代人的直接祖先,能制造复杂的石器和衣服,并能利用骨、贝壳制成装饰品,如中国的周口店山顶洞人、广西柳江人,以及德国的克罗马农人等 11页,共72页,星期三第一节第一节 新生代的生物界新生代的生物界三、高等哺乳动物三、高等哺乳动物12页,共72页,星期三图图11-1新生代化石代表新生代化石代表a-Almus protomaximowicizi(北赤杨,N1);b-Ginkgo adiantoides(铁树蕨型银杏,E2);c-Metasequoia disticha(二裂水衫,E2);d-Nummulites pengaronensis(朋加龙货币虫,E2);e-Globigerina bulloides(泡状抱球虫,N1-现代);f-Pecten naganukanus(长沼海扇,N2);g-Ilyocypris(土星介,E-Q);h-Hipparion richthofeni(李氏三趾马,N);i-大角鹿,Q;j-猛犸象,Q;k-北京猿人,Q13页,共72页,星期三。

第二节中国的古近系和新近系n一、地层区划一、地层区划n我国古近系和新近系沉积类型繁多,其中海相地层分布局限,而以陆相沉积为主,并分布于全国大小不等的数百个盆地之中这些盆地的形成、发展和分布都受到一定的构造因素控制显然,这是考虑地层区划的一个重要依据;此外,古近系和新近系在沉积时受到当时古气候、古环境的影响因此它在分布上又具分带性和区域性的特点我国南方的古近系总体上看以红层为主要沉积物;而北方新近系则土状堆积尤为发育从动物地理和生物群性质考虑,以昆仑山脉秦岭为界的南北方动物群的区划在古近系始已初步形成,而且两者之间同时存在南北类群混生的过渡地带这些特点同样为地层区划提供了重要的依据在前人研究的基础上并综合上述持点,将中国古近系和新近系区划为13个地层区 14页,共72页,星期三青藏滇西区 () 西南区() 南岭区() 岭南区() 台湾区() 东南区 () 扬子区 () 华北区() 东北区() 内蒙古大兴安岭区 () 祁连贺兰区() 北疆区() 南疆区() 15页,共72页,星期三图11-3 中国古近纪气候分带和沉积古地理图(据吴崇筠,1992,杜远生等,1998)潮湿温暖带温带;半潮湿半干旱亚热带;干旱亚热带;潮湿亚热带、热带;1.气候带界线;2.浅湖相;3.滨湖相;4.河流冲积扇相;5.海相;6.河湖相;7.剥蚀区;8.深湖相;9.沼泽相(河沼相、湖沼相);10.海陆交互相16页,共72页,星期三。

图11-4中国新近纪气候分带和沉积古地理图(据吴崇筠,1992,杜远生等,1998)潮湿带;干旱带; 1. 浅湖相; 2. 海相;3. 海陆交互相;4.深湖相;5. 沼泽相(河沼相、湖沼相);6.滨湖相;7.河流、冲积扇相;8.河湖相;9.气候带界线;10.剥蚀区17页,共72页,星期三 静静 水水 湖湖 泊泊18页,共72页,星期三山山 前前 或或 山山 间间 磨磨 拉拉 石石 建建 造造19页,共72页,星期三第二节中国的古近系和新近系第二节中国的古近系和新近系n二、地层概述二、地层概述n 我国的古近系和新近系发育齐全,分布广泛,既有海相沉积,又有陆相沉积但海相沉积分布局限,仅见于台湾、喜马拉雅山、塔里木盆地西南缘和雷琼半岛等地陆相沉积则几乎遍布于全国各大小盆地,成为我国古近系和新近系的主要沉积类型(图11-2、图11。

下载提示
相似文档
正为您匹配相似的精品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