智能机器企业电气装配工艺标准范例

上传人:沧海****3 文档编号:290129330 上传时间:2022-05-09 格式:DOCX 页数:28 大小:484.40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智能机器企业电气装配工艺标准范例_第1页
第1页 / 共28页
智能机器企业电气装配工艺标准范例_第2页
第2页 / 共28页
智能机器企业电气装配工艺标准范例_第3页
第3页 / 共28页
智能机器企业电气装配工艺标准范例_第4页
第4页 / 共28页
智能机器企业电气装配工艺标准范例_第5页
第5页 / 共28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智能机器企业电气装配工艺标准范例》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智能机器企业电气装配工艺标准范例(28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电气装配工艺标准电气装配工艺技术规程1 目的为了进一步规范公司电气装配作业,保证装配质量,制定本工艺技术规程。2 范围本工艺技术规程适用于本公司产品的电气装配。产品电气装配除应遵守本工艺技术规程外,还应满足用户的要求。3 引用文件下列文件中的条款通过本规程的引用而成为本规程的条款。凡是注日期的引用文件,其 随后所有的修改单(不包括勘误的内容)或修订版均不适用于本规程。然而,鼓励根据本规程达成协议的各方研究是否可使用这些文件的最新版本。凡是不注日期的引用文件,其最新 版本适用于本规程。GB/T7251.1-2005低压成套开关设备和控制设备第一部分:型式试验和部分型式试验成套设备GB/T1557

2、6-2008低压无功功率静态补偿装置总技术条件GB/T3906-20063.640.5KV 交流金属封闭开关设备GB/T11022-2011高压开关设备通用技术条件IEC 439低压成套开关设备和控制设备GB/T 4728-2008电气图形用图形符号GB/T 20641-20062低压成套开关设备和控制设备空壳体的一般要求4 电气装配工艺技术规程4.1 电气装配工艺流程装配前准备电器元件装配一次配线二次配线接地保护电路的连接仪表校对及电器元件整定安装铭牌加施标志出厂检验包装入库(出厂)4.2 电气装配前的准备(1) 熟悉接线图、电气原理图等技术图纸或资料,确定安装工序和次序。有疑问及时与技术人

3、员沟通。(2) 接收柜箱壳体、柜内结构件、安装板、安装梁等部件,检查其各部件尺寸及开孔等是否与图纸相符合。(3) 领用电器元件、母排、绝缘导线、绝缘支撑件等所需元件和材料,检查器件、绝-3-Q/ TSBC 015 -2021缘导线、绝缘支撑件的外观有否损伤,其规格型号、电压等级、电流容量等是否与图纸 符合。(4) 准备装配用工具。4.3 电器元件安装工艺技术规程4.3.1 电器元件安装前的准备(1) 在电器元件安装前,先确认元件的主要性能指标(如额定电压、额定电流、分断能力、使用寿命等),应符合设计图纸要求。(2) 阅读各电器元件的安装使用说明书,明确其安装步骤及注意事项。(3) 阅读电器元件

4、布置图,明确该电器元件的安装位置和隔离距离,确定各电器元件的安装次序。对于某些开关(如断路器),应保证足够的间隔距离(大于开关的飞弧距离),防止电弧引起的短路现象。(4) 在电器元件安装前,应先安装电器元件支撑固定梁或板,安装要求如下:根据已确定的各电器元件的安装位置和隔离距离,确定前后、左右、上下构架梁的 安装次序和各构架梁的安装位置和距离。依据各构架梁的安装次序和安装距离,顺序安装各构架梁,保证各构架梁的前后、 左右和上下安装位置和距离符合图纸技术要求。对于不影响后续安装的构架梁应予以紧固;影响后续安装的构架梁的固定螺栓应带 上,可不马上紧固,待安装好后续电器件后,再予以紧固。对于安装接触

5、器、熔断器、热继电器、小断路器等小型电器的支撑固定安装板,或 者对于安装仪表的安装固定板,应先开好安装孔;依据方便性,可先将电器件或仪表安装在 安装板上,然后,再整体将安装板安装固定在柜内构架梁上;也可先将安装板固定在柜内构 架梁上后,再安装电器件。要求将支撑构架梁和安装固定板,与柜骨架用螺钉紧固牢靠,注意加螺钉防松垫。4.3.2 电器元件安装技术规程(1) 把电器元件抬装在预定安装位置上,与周边连接衔接好,然后,紧固电器元件安装固定螺丝。要求位置端正,固定牢固。(2) 应对电器元件,做不通电的手动功能操作试验,观测分合是否正常灵活,若有受阻现象,应松开固定螺丝,调整电器元件位置,直到其功能操

6、作正常为止,最后应紧固其固 定螺丝,确保该电器元件与支撑构架固定一体。(3) 在搬动电器元件时,严禁摔碰和震动;不许以电器元件的活动机构和辅助接点等-14-Q/ TSBC 015 -2021不能承重的部位,扳动电器元件,以防损坏电器元件。(4) 注意:在抬装比较大的电器元件时,应多人同时配合安装,以免磕碰器件或碰伤装配人员。4.3.3 电器元件一般安装原则(1) 电器元件的安装,应满足安全可靠、操作方便、维护容易、便于一、二次接线的原则。(2) 电器元件的安装,应使其正常功能不至因相互影响(如发热、电弧、振动、电磁感应等),而受到损伤和误动作。(3) 电器元件的安装,因按其安装条件进行(包括使

7、用条件、需要的灭弧距离、拆卸灭弧栅需要的空间等)。对于手动操作开关的安装,必须保证开关的电弧对操作者不产生危险。(4) 应确保电器元件的电气间隙、爬电距离和隔离距离满足电气安全要求。具体规定如下:应符合电气元件自身的规定。不同极性裸露带电导体之间以及它们与外壳之间的电气间隙和爬电距离应不小于 下表 4-1 中的规定。表 4-1电气间隙和爬电距离额定绝缘电压 Ui/V电气间隙 mm爬电距离 mm60A60A60A60AUi60353560Ui3005668300Ui5008101012(5) 运行中需要操作的电器的操作高度及指示仪表的观测高度,参考表 4-2。表 4-2电气间隙和爬电距离一般操作

8、高度0.4m,1.2m观测高度2.0m紧急操作器件0.81.6m(6) 短路保护的电器元件的选择和整定,应满足保护要求。(7) 电器元件应牢固固定在骨架、安装梁或安装板上。电器元件安装梁,应具有足够的机械强度和承载能力。Q/ TSBC 015 -2021(8) 关于防震垫的加装对于瓷体结构的和酚醛塑壳的电器元件、较大型的变压器、较大电流的接触器,分别与安装架之间,必要时应加装防震垫。对于瓷体结构的电器元件,拟加装 0.51.5mm 厚度的绝缘纸板;对于酚醛塑壳的电器元件,拟加装 12mm 厚度的丁基橡胶板;对于较大型的变压器,拟加装 23mm 厚度的丁基橡胶板;对于较大电流的接触器,拟加装 2

9、mm 厚度的绝缘纸板。(9) 每个元件应标注醒目的符号或代号,使用的符号应与原理图(或接线图)一致。(10) 所有螺钉联接处,必须装平垫圈和弹簧垫圈。螺钉、螺母紧固后,螺钉应露出 25 扣,但不得超过直径的 2 倍。所有紧固件(包括螺钉、螺母和垫圈)都需作镀锌处理(弹簧垫圈可发兰处理)。(11) 对于电器元件涉及电磁兼容性(EMC)时,其内部安装和接线应满足电器元件制造商说明书的要求。4.3.4 各类元件的特定安装说明(1) 对于断路器的安装,应注意与母线的连接协调;如与隔离开关连接,应保证断路器、操作手柄和柜门面板三者之间位置的协调。(2) 对于隔离开关的安装,其主要部分都是裸露带电体,它与

10、周围的架构应保证符合装配图纸规定的安全距离;使分合闸操作正常,应保证三相同期;其动、静触头间接触不良 或接触压力不够以及其两侧的连接点接触不良是最容易在运行时造成发热的原因,因而,安 装时必须保证这些部位的良好接触。(3) 对于熔断器的安装,在其被串入被保护电路中,其与导线的连接,必须接触良好, 以免通电后发生接触不良引起过热现象。(4) 对于交流接触器的安装,一般安装面与垂直面的倾斜度不大于 5 度;安装接线时应防止螺钉、线头等落入接触器内,导致不能正常工作。如在通电试验时出现声音异常,应 除去铁心端面上的防锈油脂,以免出现接触器吸合后工作声音异常。(5) 对于热继电器的安装,应远离发热器件

11、,以免发生误动作;安装后,应调整整定电流值到适当值。(6) 对于电流互感器的安装,应注意适当调整安装距离,使母线处于电流互感器中心部位;采取二次回路的一点接地,并保证接触良好。(7) 指示灯和按钮的颜色:应符合 GB2682电工成套装置中指示灯和按钮颜色标准的规定。Q/ TSBC 015 -20214.3.5 电器元件安装后的检查在各电器元件安装固定完毕后,应做下列检查:(1) 应核对图纸,检查各电器元件安装布置是否符合图纸规定。(2) 手动操作进行功能操作试验,观测其动作效果是否正常。(3) 检查安装是否符合安装使用说明书的要求。(4) 固定是否牢固,固定螺丝是否都加了防松垫。(5) 检查电

12、器元件是否有磕碰损伤现象。(6) 有安装方向要求的电器元件,其安装方向是否正确。(7) 检查是否有在紧固螺钉时,因用力过猛引起的器件绝缘破裂或穿透等现象。4.4 一次配线工艺技术规程4.4.1 一次配线工艺流程(1) 矩形硬母(排)选配矫直切断弯排钻孔搭接处理安装涂刷标号(2) 电缆母线选配下线压端头(搪锡处理)接线连接固定4.4.2 母线(排)制作安装工艺技术规程4.4.2.1 母线(排)规格选配原则(1) 母线(排),应足以承载负荷电流,满足发热限制要求,并应具有足够的机械强度,以承载短路引起的电磁力和热应力的冲击。(2) 母线(排)承载的长期额定负载电流,由母线允许最高发热温度确定。对其

13、承载电流密度能力的影响因素有材质差异(类型和杂质含量)、规格(截面)、工作环境温度、排列布置方式、多排布置电磁感应、交流趋肤效应等。考虑到交流趋肤效应,母排截面越大, 承载电流密度越小;反之,母排截面越小,承载电流密度越大;环境温度越高,承载电流密度越小。(3) 对于母线(排)截面规格的选择,按见附录 3 和附录 4 进行。其中,对于主母线(排),按回路的额定工作电流、母线经济电流密度和母线允许最高发热温度进行选择确定; 对于分支母线(排),按回路额定工作电流和母线允许最高发热温度进行选择确定。(4) 母排截面不得低于电器元件自带伸出连接排的截面。(5) 对低压情况,中性导体(零排)截面应为相

14、母排截面的一半。(6) 对于认证产品的主母线/配电母线排,应按型式试验报告核准的母排规格选配。Q/ TSBC 015 -20214.4.2.2 母线(排)长度确定根据图纸/图样的装配布置要求,准确测量确定母线(排)的长度。4.4.2.3 母线(排)矫直(1) 手工矫直:将母线放在平台或平直的厚钢板上,用平锤和木锤敲平,锤打时用力应适当,不得留下锤印。(2) 压力机矫直:将母线伸入压力机工作平台,送电矫直。如有必要,可配置模具。注意模具选择应与母线匹配,以防把母线压坏。4.4.2.4 母线(排)切断(1) 在母线切断前,按规定长度在母排上划线或定标尺。(2) 沿划线或标尺,用切割工具将母排切断,断后应将切口毛刺去掉(注意:不许用气焊切割)。4.4.2.5 母线(排)弯排(1) 用母线弯排机或适宜的弯排工具,对母线进行弯形,要求弯制成规定形状。注意, 模具选择应与母线和弯形弧度匹配。(2) 对于小规格母线,也可采用台虎钳和特制弯夹具进行弯制,但在钳口上必须垫上铝板或铜皮等。(3) 母线弯制成形后,要求母线无扭曲,即母线侧边弯曲线应基本在同一平面内;并且应保持母线表面无显著的缺陷,弯曲处不应有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正为您匹配相似的精品文档
相关搜索

最新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办公文档 > 解决方案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