市科技局2021年工作总结及2022年工作计划思路

上传人:luck****666 文档编号:290125345 上传时间:2022-05-09 格式:DOCX 页数:8 大小:17.03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市科技局2021年工作总结及2022年工作计划思路_第1页
第1页 / 共8页
市科技局2021年工作总结及2022年工作计划思路_第2页
第2页 / 共8页
市科技局2021年工作总结及2022年工作计划思路_第3页
第3页 / 共8页
市科技局2021年工作总结及2022年工作计划思路_第4页
第4页 / 共8页
市科技局2021年工作总结及2022年工作计划思路_第5页
第5页 / 共8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市科技局2021年工作总结及2022年工作计划思路》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市科技局2021年工作总结及2022年工作计划思路(8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市科技局2021年工作总结及2022年工作计划思路今年以来,市科技局认真贯彻落实省市各项决策部署,以“创新兴市”为引领,全面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持续构建“产学研用金、才政介美云”十联动创业创新生态系统,创新生态持续优化,科技支撑市域经济作用进一步凸显。年全市国家技术企业、省科技型企业新增数完成率分别为%和.%。创新活力不断增强,全市研发费用归集达到.亿元,较上年增长.%;新增市研发中心家;新安化工成功创建首个省级重点企业研究院,实现我市零突破;成功申报市级创新联合体家;获省科技进步二等奖项;争取省“尖兵”“领雁”研发攻关项目项;引进技术转移中心家,我市首家农业领域技术转移中心揭牌;高层次人才

2、项目有效申报增长.%;揭榜挂帅完成度%;“智立方”成功入选省数字经济“飞地”示范基地;国科大院研究生暑期实践基地正式挂牌;组织中国创新挑战赛、高层次人才创业大赛等场大型科技活动,其中省级以上场;省级通航产业创新服务综合体建设获得好评,相关做法获副市长批示肯定。一、工作总结(一)聚焦主体培育,激发创新动能。一是优化企业梯队培育。举办国高企认定管理、税收优惠等专项培训期,累计培训企业近余家次,新增国家技术企业家,较上年度增长%,完成全年任务数的%;新增省科技型中小企业家,完成全年任务的.%。二是坚持狠抓研发投入。实施重点企业研发归集攻坚计划,年全市企业研发费用归集达到.亿元,较上年增长.%,大企业

3、支撑作用持续显现。三是积极兑现助企减负。全面落实研发费用补助政策,兑现研发费用后补助政策.万元。引导企业开展研发费用加计扣除,累计加计扣除额.亿元,为企业减免所得税.亿元,高企减免所得税万元。通过亲清在线平台兑付资金万元,惠及企业达家。(二)加大项目引导,优化产业结构。一是强化重大前沿科技项目引导。鼓励上下游企业融通发展,组织新安化工、三耐环保成功申报市级创新联合体。新化化工“高效电催化二氧化碳还原催化剂的开发及示范化应用”课题进入年度省级“尖兵”“领雁”研发攻关计划拟立项项目清单。新安化工“特种有机硅清洁生产过程资源集约利用技术创新及产业化”项目获省科技进步二等奖。二是高技术产业发展提速。深

4、入实施“新制造业计划”,全市技术产业增加值达到.亿元,同比增长.%,占规上工业增加值比重.%。技术产业投资额.亿元,同比增长.%。全市软投入.亿元,占综合投资的比重为.%,较上年度提升.个百分点。新认定市级技术企业研发中心家,新安化工成功创建首个省级重点企业研究院,实现我市零突破。(三)引进高校资源,深化产学研合作。一是校地合作稳步推进。深化与大学、西湖大学等“双一流”高校合作,累计召开对接研讨会余场次,加快推进高能级平台建设。以乡贤资源为纽带,推进与西湖大学产学研合作。应用技术大学技术转移中心成功落户。二是鼓励校企共建研究院。结合“三服务”,“菜单式”推送高校资源,为校企合作牵线搭桥。今年以

5、来,海螺水泥联合中国科学技术大学打造新型能源梯级利用实验室工作站;新安化工分别与大学、工业大学共建研究院;电联集团正式成立全市首家企业研究院绿联研究院,并聘请浙大专家团队开展联合攻关,企业创新主体地位持续巩固。(四)瞄准载体建设,导入创新要素。一是发挥公共创新平台优势。鼓励平台吸引外部资源,加大优质项目招引。创新院引进孵化锂电池项目成功落地航空小镇,并获首轮千万级天使融资;省级重点实验室联合省交通科学研究院,开展无人机交通管理系统研发、测试与验证重点项目攻关;有机硅研究院调动团队优势着力攻关个行业技术难题;国家超细粉末研究中心分中心积极参与全市碳酸钙产业转型升级工程;新安硅谷研究院成功申请“海

6、外优青”依托单位,全年累计申报“火炬计划”人,省高层次人才计划人。二是着眼飞地孵化器建设。重点推进“”飞地布局,探索飞地运营模式,建立飞地管理体系,搭建企业画像图谱库,实施“一企一档”、月报季报制度,形成入孵企业优化淘汰机制,推动科技高质量“双招双引”。智立方”成功入选省数字经济“飞地”示范基地。三是省级创新服务综合体建设获批示肯定。对标对表考评体系,全力推进省级通航产业创新服务综合体建设,在年度现场考核中获得一致好评,集聚创新资源助力高质量发展市全速打造省级通航产业创新服务综合体专报获市副市长批示肯定。(五)精准匹配需求,加速成果转化。一是举办科技成果转化活动。举办第六届中国创新挑战赛()暨

7、碳达峰碳中和首场行业现场赛,我市华明科技难题“纳米氢氧化钙脱硫剂”被现场揭榜,揭榜金额万。举办年“揭榜挂帅”技术需求发布会暨国科大高等研究院绿色化工专场技术交流大会,现场签署“国科大院研究生实践基地”合作协议。举办产业创新讲堂传统行业改造提升活动、有机硅行业科技成果发布会等场科技活动,依托杭师大有机硅重点实验室发布最新技术成果项。举办全国乡村人才振兴促进共同富裕大会、高层次人才创业大赛、大学生“农创日”暨第二届市农创客大赛等大型赛事。二是揭榜挂帅再创佳绩。依托“三服务”密切走访企业,全年共征集新材料、先进制造、生物医药等产业技术难题项。通过揭榜挂帅、高校技术转移中心、产学研合作等模式达成合作意

8、向项,其中揭榜挂帅平台张榜项,总金额达万元,揭榜难题个,总金额达万元,完成全年任务的%。三是协同创新成果丰硕。新化化工与南开大学围绕新材料技术难题开展联合攻关,申请国家发明专利项以上;容耀科技有限公司与西北大学围绕陶瓷材料优化改性达成深度合作;睿道医药、深蓝科技作为企业代表亮相国际人才项目交流大会现场,针对技术难题现场路演,深蓝科技与大学现场签署合作协议。全年共兑现产学研合作项目项,成果拍卖项目项,政策金额共计余万元。(六)优化人才生态,招引高端人才。一是紧抓人才科技,海外引智实现新突破。坚持服务导向,走访企业挖掘需求,积极助企引进海外高层次人才。全年累计申报国家海外高层次人才计划人、省海外高

9、层次人才人,其中人省海外高层次人才进入答辩环节。名俄罗斯专家入选市“”计划。市“”引智计划累计申报项目个,申报数创历年新高。二是着眼人才培育,本土引才取得新成效。全年累计申报省级高层次人才计划人,其中经过审核向省里推荐人,其中人进入最终答辩,数量均创历年新高。名市高层次人才成功入选。(七)壮大农业科技,助力乡村振兴。一是培育农业科技创新主体。通过农业类市级技术企业研发中心认定家,农业类省科技型中小企业家,农业类国家技术企业家。组织申报省级重点研发项目个、市项目个,落实各级农业科技经费.万元。二是推进农业创新平台建设。“草莓小镇星创天地”列入年省级星创天地备案名单。我市首家农业领域紫荆创新农业研

10、究院技术转移中心揭牌。三是实施科技特派员制度。第八批科技特派员项目成果通过验收,圆满收官。启动第九批科技特派员项目实施方案,争取省级团队特派员个,市团队特派员个;选派个人特派员个,其中个。累计开展特派员项目个,落实资金万元。我市严百元同志获“省科技先进工作者”荣誉称号。二、工作思路围绕“产业链、转移链、创新链”三链融合要求,实施“产业创新发展、创新平台能级提升、创新主体培育、产学研合作、创新生态优化”五大行动,推进重点任务落实,为开局起步争先创优提供科技支撑。(一)实施产业创新发展行动,培育产业竞争新动能。一是主动对接省市重点战略。主动对接长三角一体化、城西科创大走廊等战略部署,深入实施“乡贤

11、回归”工程,围绕产业链布局创新链,构建跨区域的创新创业生态系统,加强项目人才招引力度。二是加强产业项目引导。围绕重点产业、重点企业,加强省级重大项目引导,力争省“尖兵”“领雁”计划实现新突破。三是强化科技强农惠民。立足我市农业产业优势,协调推进农业科技园区建设。加快新品种新技术示范推广,开展科技特派员“服务基层”系列活动。(二)实施创新平台能级提升行动,构建支撑服务新载体。一是加快建设高能级创新平台。紧扣我市“+”产业发展布局,以促进重点产业提质增效为目标,积极创造条件推进高水平研究院建设;推动与西湖大学共建植物补光实验室,赋能农业科技发展。二是完善创新创业孵化链条。加大创新创业孵化平台的培育

12、力度,着力引进优秀的众创空间管理团队、运营团队,提供有针对性的资源对接和专业化服务,实现以平台聚集创客、以服务培育企业、以创新引领创业、以创业带动就业。三是积极探索“飞地”建设。持续推动“”飞地建设,围绕主导产业加快“双招双引”,精准完善飞地运营管理机制,激发企业创新活力,加快产业化落地在。(三)实施创新型企业培育行动,激发创新发展新活力。一是大力发展技术企业。加大技术企业申报政策、税收优惠政策的宣传与解读。按照“关注一批、储备一批、培育一批、申报一批”的原则,建立镇企联动,多部门配合的技术企业培育服务体系,继续抓好技术企业梯队培育,力争全年新认定技术企业家以上。二是打造创新型企业集群。大力实

13、施创新型企业培育行动,通过“靶向”精准扶持引导,促使创新型领军企业做大作强、成长期企业提质升级、初创期企业加快成长,全面提升我市企业质态,力争全年新认定省科技型中小企业家以上。三是继续紧抓研发投入指标。继续实施重点企业研发归集攻坚计划,加强培训指导,推进农夫山泉、啤酒等大企业研发费用归集。加快兑现科技创新政策,抓好企业发展难题破解,加大对企业的扶持和培育力度,引导企业加大研发投入。力争R&D经费投入达到.%以上。四是加快企业研发机构建设。坚持省级为重点、市级为基础,全面推进企业研发机构建设,加快形成体系健全、功能完备、开放竞争、富有活力的企业研发机构发展格局。力争新增市级企业研发机构家以上。(

14、四)实施产学研合作行动,构建联动创新新格局。一是做好技术需求的征集。坚持技术需求来源于企业、发展于企业、服务于企业为出发点,收集企业有效技术需求,为各项产学研活动开展奠定基础。二是务实开展产学研对接。深入开展“英才”系列活动,举办好小型专项产学研活动和重大品牌科技活动。依托创新挑战赛、成果发布会等活动,加强科技交流与合作,推动先进实用技术高效对接。加强与高等学校和科研院所合作,吸引创新要素跨区域流动。三是加速科技成果转移转化。瞄准智能制造、生物医药、新材料等重点发展领域,依托高校、科研院所、行业骨干企业等,培育和甄选项目,进一步完善技术转移中心运营考核机制,引导科技成果对接特色产业需求转移转化,全年推荐申报省重点研发计划项目、科技成果转化项目个以上。(五)实施创新生态优化行动,增强创新发展新驱动。一是全面落实科技创新政策。推动研究开发费用加计抵扣和技术企业税收优惠等普惠性科技创新政策的落实,提升企业科技创新的积极性。加强科技创新政策调研分析,根据市场行情和产业发展情况,修订完善更具特色的科技创新激励政策。二是加大引才引智力度。全面发挥人才新政红利的集聚效应,主动对接高端人才以及高校院所的专家教授,坚持刚性引进与柔性引进并举。深入实施领军型人才和团队引进培养计划,重点引进培育国家、省级高层次人才、市“”计划人才等,力求高端人才项目申报取得新突破。仅供参考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办公文档 > 工作范文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