俗语“舍不得孩子套不住狼”辨析 【内容提要】本文介绍了俗语的概念、来历,罗列了部分耐人寻味的俗语,重点分析了俗语“舍不得孩子套不住狼”的字面意思及比喻意思;辨析了“舍不得孩子套不住狼”的“本来面目”及其原因;罗列了“舍不得孩子套不住狼”的同意俗语,扩大读者俗语眼界,认识中国文化的博大精深关键词】俗语舍不得孩子套不住狼辨析俗语,顾名思义,约定俗成的语句俗语广泛流行,且形象精练俗语大多来自人民群众的口头创作,是人民生活经验的总结概括,源于生活高于生活,属于经典语言给人以知识,给人以启迪俗语”一词,最早见于汉代司马迁《史记·滑稽列传》附褚少孙补写的《西门豹治邺》一文:“民人俗语曰:‘即不为河伯娶妇,水来漂没,溺其人民’云用“俗语”来指民间流传的说法俗语”一词,由刘向和班固正式开始运用刘向《说苑·贵德》和班固《汉书·路温舒传》曾经引述路温舒写给汉宣帝信中的话语:“故俗语云:‘画地作狱,议不可入;刻木为吏,期不可对’此皆疾吏之风,悲痛之辞也用“俗语”来指通俗、形象、广泛流行在人群众中的定型语句生活当中,活跃在人们口头上的俗语很多,诸如“便宜没好货好货不便宜”、“祸从口出病从口入”、“为人不做亏心事半夜不怕鬼敲门”、“繁华的街道不长草,聪明的脑袋不长毛”、“不当家不知柴米贵”、“不见兔子不撒鹰”、“不见棺材不落泪”,“富在深山有远亲,穷在街头无人问”,如此等等,既通俗,又形象,还概括。
常用俗语,给人一种有文化的感觉,一种语言丰富的感觉,甚至还不乏风趣幽默之感说到俗语,有这样一个谜语:婴儿当诱饵(打一俗语),婴儿就是孩子,用孩子当诱饵的俗语,稍加思索,就会知道谜底是:舍不得孩子套不住狼表面意思是要想达到套住狼的目的,就必须得以舍得孩子为代价咋一听,觉得不符合常理,孩子和狼孰轻孰重显而易见,用孩子作为诱狼上钩的食物,代价是不是太高了,得不偿失啊再说了,虎毒还不食子呢,何况是人有人把“舍不得孩子套不住狼”解释为“用小孩的哭声来引诱狼入圈套,舍不得让孩子哭就引不来狼上套!”好像有相应这么个笑话:有一户人家住在大山里,晚上小孩哭个不停引来了一匹狼,妇人对小孩说:“再哭把你丢出去喂狼!”小孩吓得不敢吭声过了一会小孩又哭起来了,妇人如法炮制狼一直等在门外,等着妇人把小孩扔出来,可是等到天亮也没见妇人把孩子扔出来,狼气愤地说:妇人说话不算数这笑话似乎在告诉我们:俗语应该是“舍不得孩子哭就套不住狼”但是,我们知道捕鸟其中有一种办法是,给筛子底下放一把米粒,用拴着绳子的木棒撑起筛子,人在老远看鸟进了筛子啄米粒,就赶紧把绳子的一端猛一拉,鸟就被扣到筛子里了捕鸟舍的是米粒,是食物,而非一种声音。
同样的道理,套狼舍的是孩子,不是孩子的哭声简单地把“孩子”理解成“孩子的哭声”,从语法上讲也是不对的很显然这个解释有些牵强附会舍不得孩子套不住狼”不符合常理,“舍不得让孩子哭就套不住狼”又牵强附会,那么这一俗语的本来面目到底是什么?据查资料,原来“舍不得孩子套不住狼”本来应该是“舍不得鞋子套不住狼”,意思是要想套住狼,就要不怕跑远路,不怕费鞋子为什么这么说呢?一是因为陕西、山西、四川、湖北、湖南、江西、上海、广东等中国大部分地区方音中“x、h”不分,都把“鞋子”读成haizi,与“孩子”同音后来以讹传讹,就演化蜕变成“舍不得孩子套不住狼”了二是因为狼生性狡黠,蒲松龄在《狼》中有描写,两只狼竟然跟屠夫斗智,给屠夫下套,一只假装睡觉,麻痹屠夫;一只假装放弃,袭击其后幸亏屠夫聪明,才置两狼于死地狼狡黠的程度可见一斑狼的警惕性比较强,一旦发现人追赶,它就发挥自己身体健壮,长于奔跑的优点,东躲西藏,所以人为了逮住狼得翻山越岭,得围追堵截,得磨损鞋子,如果舍不得费鞋子就逮不住狼这才是“舍不得孩子套不住狼”的庐山真面目舍不得孩子套不住狼”用来比喻要达到某一目的必须付出相应的代价从经商的角度讲,就是舍不得投资就没有办法获利;从种庄稼的角度讲,就是一分耕耘一分收获;从军师的角度讲,就是诱敌深入;从劳动这个角度讲,就是不劳动者不得食;从钓鱼的角度讲,就是舍不得鱼饵就钓不上大鱼;与“舍不得孩子套不住狼”意思相同或相近的俗语有“舍不得金子弹,打不着金凤凰”、“不入虎穴,焉得虎子”等,著名的相声演员冯巩在他的相声中还幽默地把它演绎成“舍不得媳妇,套不住流氓”。
这些俗语与“舍不得孩子套不住狼”有着异曲同工之妙中国文化博大精深,大有研究的价值参考文献:百度百科 -全文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