面神经下颌缘支的解剖及临床应用 【摘要】面神经下颌缘支位置表浅,毗邻和行程关系较为复杂在颌下部施行某些手术或美容外科手术时易受损伤而导致口角及下唇运动障碍本文对面神经下颌缘之的分支类型,走行,面神经下颌缘支与面动脉位置关系、以及面神经下颌缘支穿出腮腺处与面动脉交叉处的体表定位等进行了全面综述关键词】面神经下颌缘支;解剖;头颈部手术R2【文献标号】A1671-8725(2014)11-0021-01目前有关面神经下颌缘支的应用解剖学资料不多,本文就面神经下颌缘支的解剖及临床应用方面的文献,在对面神经下颌缘支的分支类型、走行、面神经下颌缘支与面动脉的位置关系以及面神经下颌缘支穿出腮腺处与面动脉交叉处的体表定位等进行了全面综述,为了解面神经下颌缘支的正常解剖层次位置,为涉及面侧区和颌下区的外科手术及美容手术提供临床应用解剖学资料1面神经下颌缘支的起源面神经于脑桥延髓沟的外侧出脑后入内耳门两根合并为一干,穿内耳道底进入颞骨岩部的面神经管内由茎乳孔出颅,面神经出茎乳孔至面神经在腮腺内分叉处之间的一段称为面神经主干,长约2cm,直径约2.5mm,面神经主干在进入腮腺前发出耳后神经、二腹肌支及茎突舌骨肌支,进入腮腺后发出颞支、颧支、颊支、下颌缘支及颈支[1]。
面神经绝大多数以一个根由茎乳孔穿出,少见两根者,其浅面有耳后动脉、深面有颈内动、静脉故在该区手术结扎耳后动脉时勿伤及深面的面神经根;在分离面神经根时勿损伤浅面的耳后动脉和深面的颈内动、静脉,以免误伤出血[2]2面神经下颌缘支的走行Stuzin等的研究表明,面神经下颌缘支为1~2支,多数为1支,均发自下颌角与耳垂的连线中点处,多数在腮腺下缘浅出(约67%),少数在前缘和前下缘的转折处出腮腺(约29%),发出后稍呈孤形,自咀嚼肌附着点处后缘至颏肌深面,沿下颌体下缘之上、下前行在下颌角前方约3.5cm处越过面动脉的浅、深面,然后进入颈阔肌和下颌体之间前行并分支入肌3下颌缘支出腮腺处及与面动脉交叉处距下颌骨下缘和下颌支后缘的位置关系面神经下颌缘支穿出腮腺的体表位置大多在下颌角上方1cm与下颌支后缘前方1cm的交点附近;面神经下颌缘支与面动脉交叉的点距下颌骨下缘约1cm,距下颌支后缘约4cm.4面神经下颌缘支的支数与分型董博等[5]的研究结果认为面神经下颌缘支从腮腺前下缘穿出后可分为3种类型:①合干型,先为单干,然后分成2支,在进入降口角肌和降下唇肌深面前方又合成单干,以上、下干发出若干细支,此型占(16.93±1.23)%;②单干型,在起止中,本干为1支,由本干发出分支较少,此型占(57.72±2.64)%;③双干型,本干有2支,相互平行,多数下干比上干稍粗,由上、下干各发出分支,此型占(25.61±2.17)%。
5面神经下颌缘支与下颌骨下缘的关系下颌缘支出腮腺后走行于咬肌筋膜中其走行及分布范围,基本在以下颌角为起点、下颌骨下缘为中线、上下方各约一横指[6]或15mm的区域内佘永华通过解剖尸体研究结果认为,下颌缘支自腮腺浅出后,其与下颌骨下缘的位置关系有4种情况:1、行于下颌骨下缘上方;2、大致平下颌骨下缘前行;3、行于下颌骨下缘下方;4、下颌骨啊下缘的上下方均有根据下颌缘支与下颌骨下缘的密切关系,在根治性颈清扫术、下颌骨骨折需切开复位以及下颌角的美容手术等需作辅助切口时,应距下颌骨下缘至少1横指或15mm,并逐层分离以避免损伤神经6面神经下颌缘支与面动脉的关系下颌缘支出腮腺后,总是走行于面后静脉浅面[8],与面动脉在距下颌缘支后缘约40mm、距下颌骨下缘约10mm处交叉面神经下颌缘支与面动脉交叉的位置在下颌角下缘上下0.5~1.2cm,又容易触及其搏动,因此可以将面动脉作为寻找面神经下颌缘支的一个可靠标志7面神经下颌缘支走行层次下颌缘支从颈面干出发后,走行于腮腺实质之中,其体表投影相当于下颌角与耳垂线连线的中点[6.7]自腮腺缘浅出至跨越面血管之前,行于颌颈部的深筋膜,即咬筋膜中其浅面以此为薄层脂肪组织、颈阔肌以及跨越下颌骨下缘延伸到面颊部形成的SMAS层,皮下脂肪层和皮肤。
在咬肌前缘跨越面血管后,下颌缘支穿出咬肌筋膜并有较多分支互相吻合,部分下颌缘支支配经阔肌;另外一些分支向深面行走,发出分支支配降口角肌,降下唇肌,颏肌和口轮匝肌等[6]面神经下颌缘支具有行程长,变异大,直径细小(约1~1.5mm)和容易损伤且损伤后不易代偿恢复等特点,因此对于临床手术涉及该神经时,根据其走行特点进行主动的保护较为重要在临床手术中应注意以下事项:①.避免在以下颌骨下缘为中线,上下方各约一横指或15mm的范围内设计切口;手术切口应在下颌骨下缘下方20mm左右为宜,切口不宜过深,在颈阔肌与颈深筋膜浅层之间剥离可避免损伤面神经下颌缘支②.设计SMAS-颈阔肌旋转绊时,分离平面在SMAS-颈阔肌与咬肌筋膜间,并采用“花生米”钝性分离法[11],避免采用锐性分离和过分牵拉,防止直接切断颈阔肌深面的下个缘支和面血管;③.避免在下颌缘支分布区域的解剖层次内进行钳夹、电凝、缝合等操作,以防止损伤神经;④.在晚期面瘫整复手术中,寻找用于吻合的受区血管面动、静脉时,应将面动脉浅面的下颌缘支分离并保护起来[12]参考文献[1]赵士杰,皮昕等.口腔颌面部解剖学北京:北京大学医学出版社出版,2005,118-121.[2]周小龙,付敏,毕玉顺等.面神经颅外段局部解剖与临床应用.赣南医学院学报,2001,21(4):371.[3]董博,王学东.面神经下颌缘支的应用解剖.局解手术学杂志.2008,17(3):177-178.[4]雷涛,徐达传,高建华.除皱术中放置面神经下颌缘支损伤的解剖学研究[J].中华医学美学美容杂志,2004,10(1):18-20.[5]佘永华.面神经下颌缘支的应用解剖[J].川北医学院学报,1999,14(1):8-9.[6]柯国平,张耕臣,戴冀斌,等.面神经下颌缘支的应用解剖学研究[J].临床口腔医学杂志,2000,16(2):67-68. -全文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