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详情

北门外的那片坡地美文示例

丽***
实名认证
店铺
DOCX
14.98KB
约6页
文档ID:289797977
北门外的那片坡地美文示例_第1页
1/6

北门外的那片坡地美文示例  我的老家陕西省乾县,位于渭北黄土高原南缘与关中平原的过渡地带地形呈西北高东南低,地貌形态为山地、丘陵、黄土高原和河谷阶地县境1002平方公里范围内按地形形态可划分为南北两个区:县城以北为浅山、丘陵、沟壑区,约占全县面积49%;以南为黄土台原区,地势较为平坦,并有较多宽浅凹地,约占全县面积51%显而易见,乾县北部为坡地,南部为平原  每当您踏上乾县这片热土,无论是春夏秋冬,还是南部还是北部,首先映入眼帘的处处都是绿油油的庄稼和茂盛的果园其实在漫长的地质年月里形成的地下地质结构还是很复杂的让我们一起来掀开乾县厚重的地质历史,了解一下我们脚下这块奇特土地的前世今生  在县城北门外,东经黑豹峪、周张村、屈家村至礼泉县界,西沿吴村、崔家窑至漆水河龙塘沟,因为受这条北东————南西走向的蒲凤区域性断裂带的控制,在县境内形成了南北两个截然不同的地质构造单元,北部属鄂尔多斯地台南缘褶皱带,中南部属渭河断陷盆地因为断裂带的两侧,其地质构造的差异较大,就在地表上形成了把北部黄土高原和中部洪积扇平原自然分开的黄土斜坡地带我的老家及其耕地一致位于这个黄土斜坡地带上  按照乾陵、五峰山、方山等地的石灰岩、砂岩、泥岩等岩石露头,用地质成因历史分析办法将今论古可知,早在5~6亿年前的古生代寒武、奥陶纪地质历史时期,乾县乃至囫囵陕西省、甚至我国西部地区,遭遇海水入侵后沦为一片汪洋,接受海相沉积,形成了现今出露于地表的古生界奥陶系石灰岩及二迭系砂岩、砾岩、泥岩、页岩等,其中的动物化石,如头足类的鹦鹉螺,直径可达半米,恒于石面见之,视为特种。

到了约1亿年前的中生代后期,海水向东南渐退,粘土、砂、砾渐次沉积于浅海之底,形成砂岩、砾岩、泥岩等直至5~6千万年前的新生代第三纪,开头接受陆相沉积,陆地范围逐渐扩大到2~3百万年前的第四纪,接受了大范围的黄土积累,后期风成黄土广布,沧海变桑田  我老家位于乾县北大街县城北门外到乾陵脚下的那片坡地上,其中有两千多亩的土地,自上世纪50年月初土改以来,就向来是原城关公社秦丰大队六个生产队、两千多口农业人口(70年月)生活和生存的唯一土地,也是生我养我的地方  这片地包括两大块,其一是从以前的县盐库、棉花公司、粮油厂、城关粮站、粮食局、药材公司、县医院等单位后面的奉天故城墙以北、老西兰路以西、马家坡村以南、城墙以东,以前北街人叫东城弯(现今北斗村、盛唐大观园到旅游路一片)这块地从南向北依次是原秦丰一队、二队和四队的部分耕地,以前一队和二队的菜地、机井、辐射井都在这块土地上,这块耕地尽管面积相对不是很大,但它地处乾陵脚下和土质条件好,是块特殊肥沃和旱涝保收的埝地、北街人习惯把这块地爱称为面瓦瓮(装面粉的容器)  另一块面积相对较大的土地是老西兰路以西、韩家堡、张家堡、李家堡以南、林沟以东、北门城墙以北,这片位于乾陵南坡的坡地,出门就爬坡,给地里运肥、耕作和管理都很不便利,也没有浇灌条件,彻低靠天收。

因为地形北高南低、受水流冲刷,沟壑发育,自东向西依次发育有麻沟、北门胡同、小道坡沟和野鸡沟等沟壑,深切黄土斜坡地由东向西形成百亩台台、官路、小道坡、高岭和野鸡沟边等一道道南北向的黄土梁,北街人习惯叫五指梁,依次为三队、五队、四队、跃进队、二队和一队的耕地  乾县北部浅山丘陵沟壑地区,下伏古生界基岩地层,上覆新生界第四系百余米厚的风成黄土据有关资料显示,乾县地表耕作层的土壤类型属垆土类是人们长久在褐土(介于黄土和红土之间)上耕作、施肥、培肥而形成的一种农业土壤上部为人工笼罩层,下部为自然褐土剖面可分为熟化层、粘化层、钙基层和母质层四个基本层次这种垆土具有上松下实,保水保肥,抗旱耐涝的显著特点,是比较肥沃的农业土壤难怪人们称关中平原是全国农业的"白菜心"呢  在我老家乾县,农作物每年两熟,夏季主要种植小麦、棉花和油菜,第二种有少量给大牲畜作饲料用的豌豆或大麦秋季主产玉米、谷子,第二是少量的糜子、高粱、荞麦和各种豆类等粗杂粮北门外的这片坡地,尽管都是望天收的旱地,但它土质和土壤的保墒耐旱性好在我的印象里,在乾县这块风水宝地上,风调雨顺,只要肥能跟得上,庄稼基本上是种啥长啥,种啥啥丰收上世纪70年月我在生产劳动期间,全大队人均一亩多耕地,正常年景小麦亩产可达200~250公斤,玉米亩产400公斤左右,这样农夫的口粮就基本上有了保证。

在这个基础上再种植经济作物,如种蔬菜、果树、西瓜等等,不仅产量高,而且质量好,可以适当增强农夫收入  我家祖祖辈辈就生活在乾县北部这片坡地上我自幼就与这片坡地结下了不解之缘,对这片曾经无私地养育过我、朴素而忠厚的土地有着浓厚的感恩之情  小的时候,奶奶曾带着我在这片坡地上挖野菜、打酸枣和拾麦穗等夏天的麦茬地里,蚂蚱和蛐蛐的叫声时起彼伏;白色的、黑色的、花色的、大小不一、各种各样的蝴蝶自由拘束的飘舞着;不远处常常还会看到黄鼠两只后脚站在地上,竖立着和不停地尖叫着,好似是在提示伙伴们当心有人;浅黄褐色的野兔子警惕的蹲在不远处,竖起两只长耳朵在东张西望;长着满身美丽羽毛的呱啦鸡(野鸡),会冷不防地从你身旁飞过生活在这片土地上的人们,也和这片土地一样地忠厚,路边的杏子、李子、桃子、柿子、核桃、软枣、酸枣等只要不乱糟蹋,可任你享用  上学校时,我天天下午放学回家后放下书包,就先背起粪笼、拿着镰刀出了城,在这片坡地上放羊和给猪拔草,晚上再爬在炕头的煤油灯下写作业上中学时,周末和假期的天天上、下午都在这片土地上斫柴、搂柴或参与生产队里的劳动  在70年月,那时家里烧锅做饭和冬天烧炕用的都是柴火,一方面煤是供给物资,另一方面农村人也没钱买煤。

由于基本上天天下午放学后,我都要在这片坡地里每块地之间的塄坎上斫(zhuó)柴,因此北门外这片坡地的角角落落我都特殊的认识和亲切甚至那一块地叫什么名字、面积有几亩、那里柴多、那里草旺、那里长的啥柴草我都一清二楚的  搂柴是在割完麦子的麦茬地里,用搂柴的大野筢(pá)顺着麦子播种的耧沟一筢挨一筢把散落在麦地里的麦草收集在一起的过程搂柴用的大野筢通常是用长约60厘米的八号铁丝和两根固定铁丝的木桄做成的18~24根筢齿的搂柴工具两根木桄上部中央有穿扁担的扣栓,两端可以拴麻绳,筢齿下面系有一张竹编的庇护柴草的席子搂柴的时候把麻绳跨在肩上拉筢,一只胳膊把扁担夹在腋下把握筢齿与地面的角度,扁担抬的太高了,筢齿与地面的角度太小,地上的麦草简单漏掉;扁担落的太低了,筢齿与地面的角度近垂直,筢拉起来很费力搂完一趟,把筢上的柴拍打着卸在地头中间,接着再搂下一趟,循环往复,搂完一块地,再搂下一块最后把全部的柴捆在一起,这样往往半天时光,就可以搂一米多粗的两大捆柴了通常搂的柴捆子越粗、越大,回家的路上街坊们的称赞声就越高,家长听了就越兴奋  高中毕业后回到农村,我碰到的第一件事就是我们生产队在没有任何积蓄的状况下,社员家家户户自筹资金,在这片土地上打成了一眼辐射井,解决了近百亩土地的浇灌用水问题,这才从根本上解决和保证了社员的吃粮问题。

半年后我当了生产队长,我和全队的社员们一道在这块坡地上播种、管理、收割,一道"农业学大寨",一道为能够早日脱贫致富、过上好日子而挥洒着我们辛勤的汗水  在这块生长了二十多年坡地上,我耳濡目染地懂得了无数做人做事的道理,从勤劳英勇的长辈们身上学到了诚实做人的品格和吃苦耐劳、坚韧拼搏的精神。

下载提示
相似文档
正为您匹配相似的精品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