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详情

朱德江深化小学数学教学改革的八个新动向(下)

天****步
实名认证
店铺
DOCX
20.96KB
约10页
文档ID:289728475
朱德江深化小学数学教学改革的八个新动向(下)_第1页
1/10

本文格式为Word版,下载可任意编辑朱德江深化小学数学教学改革的八个新动向(下) 深化小学数学教学改革的八个新动向(下) ———基于数学课程标准修订的视角 浙江省嘉兴市南湖区教研室 朱德江 【动向之四】关注统计教学着眼点的变化,以“数据分析观念”培养为核心,引导学生通过简朴数据的收集、整理、描述和分析数据的实践,体会统计数据的随机性 《标准(2022 年版)》对“统计与概率”的内容布局做了较大调整如“统计”片面,第一学段中,激励学生运用自己的方式(包括文字、图画、表格等)呈现整理数据的结果,将“平均数”“条形统计图”等内容移入其次学段;其次学段中,“众数”“中位数”等学识移到了第三学段,使内容学习的层次性更加明确再如“概率”片面,第一学段删去概率的内容,其次学段要求学生通过实例感受简朴的随机现象,并能对随机现象发生的可能性大小举行定性描述,而定量描述的要求移到第三学段 《标准(2022 年版)》强调“数据分析是统计的核心”,将核心词“统计观念”改成了“数据分析观念”,强调体会数据的随机性,并进一步关注“统计与概率”的内容与学生现实生活的联系《标准(测验稿)》中主要是让学生通过概率体会随机思想,而《标准(2022 年版)》强调通过数据分析使学生体会数据的随机性,并对“体验和分析数据的随机性”举行了描述:“一方面对于同样的事情每次收集到的数据可能不同,另一方面只要有足够的数据就可能从中察觉规律。

例如“统计从校门口经过的车辆数”,在上午8:00~9:00 和下午14:00~15:00 两个时间段举行统计,一方面,在统计中学生会察觉,即使是同一时间段,每次收集到的数据也可能是不同的,从而体会数据的随机性;另一方面,学生经过确定天数的查看可以察觉确定的规律,如上午8:00~9:00 经过的车辆数一般多于下午14:00~15:00 经过的车辆数,也可以据此知道每个时间段经过车辆数的大致范围等 培养学生的“数据分析观念”,需要教师引导学生结合真实的生活,通过简朴数据的收集、整理、描 述和分析数据的实践,使学生“了解在现实生活中有大量问题应率先做调查研究,收集数据,通过分析做 出判断,体会数据中蕴涵的信息;了解对于同样的数据可以有多种分析的方法,需要根据问题的背景选择适合的方法”,巩固学生数据收集的意识,掌管一些根本的数据分析方法同时,教师还要引导学生在 一些数据收集、分析实践中经常记录、逐步积累一些根本的数据,如“做一页数学作业需要的时间”“上学需要的时间”“吃一餐中饭需要的时间”等,以便在需要的时候利用数据举行决策 【动向之五】切实把握“综合与实践”的内涵和要求,关注“综合与实践”的内容设计和活动过程,引领 学生体验察觉和提出问题、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过程。

“综合与实践”领域设置的目的是引导学生综合运用“数与代数”“图形与几何”“统计与概率”等学识和方法解决问题,培养学生的应用意识和创新意识,扶助学生积累数学活动阅历但在当前的教学实 践中,片面教师对该领域的内容要求及教学方式还不是分外明确,经常展现忽略或简朴化处理内容要求的处境《标准(2022 年版)》进一步明确了“综合与实践”的内涵和要求:“‘综合与实践’是一类以问题为载体、以学生自主参与为主的学习活动并明确提出,“综合与实践”的教学活动应当保证每学期至少一次,可以在课堂上完成,也可以课内外相结合 “综合与实践”的活动设计与教学实施需要关注三个方面一是关注活动设计的探索性、开放性和综合性活动设计时,要留神问题情境与学生所学的学识和生活阅历相结合,要留神适合学生的年龄特点同时,还要留神“综合与实践”活动次数的适度性,像“森林释放的氧气”“春游经费预算”这样相比较较繁杂的活动,一般每学期开展1~2 次即可,平日还可以再设计一些相对简朴的活动,让学生以课内外相结合的方式完成,促进他们应用意识和创新意识的形成二是要关注引导学生体验“从头到尾”斟酌问题的过程无论是问题情境的设计,还是活动过程的实施,都要引导学生体验察觉和提出问题、分析和解决问题的全过程,不断积累解决问题的阅历。

如《标准(2022 年版)》中的“分扣子”的案例,要让学生体验“确定分类标准—按标准分类—交流与反思”的过程再如“漏水测验”的活动,可以让学生体验“从漏水现象察觉问题、提出问题—设计测验研究漏水量—结合研究结果以及查找阅读相关资料提出建议”的过程三是关注评价的多元性和多样化,“综合与实践”的评价应以关注过程为主,兼顾结果,重点对学生在活动过程中的表现予以评价评价主体可以多元化,评价方式也可以多样化,一般以质的评价为主 【动向之六】关注数学学识之间、数学与其他学科之间、数学与生活之间的联系,沟通学识的纵向与横向的联系,提高学生对数学的整体性熟悉,形成正确的数学观 数学教学要关注“联系”,提高学生对数学的整体性熟悉《标准(2022 年版)》在课程目标中提出 “体会数学学识之间、数学与其他学科之间、数学与生活之间的联系”,与《标准(测验稿)》相比,更加突出和强调“数学学识之间、数学与其他学科之间的关系”数学教学中,要留神将“联系”的观点贯穿于教学的全过程,沟通学识的纵向与横向的联系,提高学生对数学的整体性熟悉,使学生形成正确的数学观 首先,要提防沟通数学学识间的联系。

数学不是一个个概念、一块块学识的简朴堆砌,而是一个有内 在联系的规律布局系统,但由于学生对数学概念、数学规律等的学习是逐个举行的,这个过程中轻易产生学识的割裂和混淆因此,教师要提防引导学生沟通数学学识间的联系一是学习新的学识时,教师要经常引导学生斟酌新学识与原有学识之间的联系如在探索“三角形内角和是180°”的学识时,教师要 引导学生与平角学识联系起来,用“撕—拼”“折—拼”等方法,把三角形的三个内角拼成一个平角,利用平角学识得出“三角形内角和是180°”的结论二是在练习设计时,也要提防沟通学识联系如利用三角形内角和举行计算时,可以将三角形内角和的学识与三角形特征结合起来,引导学生综合运用内角和知 识、直角三角形以及等边三角形等图形特征求三角形内角的度数还可以将三角形内角和学识与三角形分类学识结合起来,引导学生运用三角形内角和的学识去解释直角三角形、钝角三角形中角的特征,沟通三角形相关学识之间的联系三是要举行学识梳理方法的指导,教师要经常引导学生对所学的学识举行系统的梳理、概括、对比,掌管学识之间的联系和识别,正确把握学识的来龙去脉,使各个学识点在学生的大脑中连成线、织成网,从整体上系统把握学识的内在联系。

其次,要留神拓展数学课程资源,沟通数学与生活的联系教师要着眼于学生的生活实际以及现代社会的进展,关注学生的心理需求,组织、提炼、转化学生身边熟谙的问题作为数学教学的活教材,使学习内容具有丰富的现实背景,弥漫真实感和亲切感,引导学生用数学去解决或解释现实生活中的相关问题 第三,要激励学生探索数学与其他学科的联系,激励学生在数学以外的情境中熟悉、学习和使用数学如可以经常组织学生交流其他学科中的数学,如古诗中的数学诗句、体育中的数据统计、美术折纸中的对称图形、音乐节奏中的数学规律等,使学生形成对数学的深刻理解,促进学生综合素质的进展再如,组织学生开展“栽蒜苗”的活动,记录相关数据并举行分析;在科学课学习“液体蒸发”时,让学生记录液体体积的变化处境,分析“液体体积是怎样随时间变化的”等 【动向之七】处理好学生“学”与教师“教”之间的关系,提升学与教的方式,以学定教,顺学而导,让学生学会学习 教学改革的关键是处理好教师的“教”与学生的“学”的关系《标准(2022 年版)》在根本理念中提出,“教学活动是师生积极参与、交往互动、共同进展的过程有效的教学活动是学生学与教师教的统一,学生是学习的主体,教师是学习的组织者、引导者与合”“学生学习应当是一个生动活泼的、主动的和富有天性的过程”“除采纳学习外,动手实践、自主探__ 索与合作交流同样是学习数学的重要方式”。

另外, 《标准(2022 年版)》在“教学建议”中提出:“好的教学活动,应是学生主体地位和教师主导作用的和谐统一这些对教与学关系的描述为进一步深化教学改革供给了行动指南因此,数学教学要以生为本,以学定教,顺学而导 以学定教,顺学而导,关键在“学”,即学生要经常有机遇自主、独立学习教师要擅长读懂学生的“学”,读懂学生学识形成的路径,读懂学生的阅历在学习过程中的作用,读懂学生学习的困难或困惑,读懂学生个体间的学习差异等等,从而“顺应学情,有效引导”如一位教师在引导学生分析“其次天成交量比第一天增加了15”的数量关系时,学生画了下面几幅图表示: 教师要学会读懂这样的学生作品,举行有效的引导,并对学生的天性化学习举行必要的激励 以学定教,顺学而导,要求教师把握“导”的时机,掌管“导”的方法和技术如学生在学习中遇到思维障碍时,教师要擅长利用教具、学具、媒体等扶助学生突破障碍,通过补问或追问等方式引出新的探索通道;在收集学生作品举行反应时,教师要利用好学生的作品,根据学情合理把握正确答案与错误答案反应的先后依次;当学生的想法与观点偏离教学目标时,教师要高明地把学生的交流方向引导到即定的学习目标上来;当学生在交流中形成了不同的观点时,教师要引导学生举行梳理、辨析和议论,甚至可以想手段引发学生的讨论??教师掌管了“导”的方法和技术,才能真正引在重点上,导在疑难处,点在困惑时。

以学定教,顺学而导,要求教师处理好“学”与“导”的关系,探索有效的教学方式,实现“学”与“导”的自然融合如可以借鉴当前教学改革中涌现出来的“活动单导学”“讲学稿”“预习+表示+反应”等教学方式组织学生学习,也可以探索核心问题引领下的数学探索性学习等 【动向之八】呵护学生对数学的美好情感,关注学生学习习惯的培养,促进学生专心勤奋、独立斟酌、合作交流、反思质疑等学习习惯的养成 《标准(2022 年版)》在课程目标中明确提出:“了解数学的价值,提高学习数学的兴趣,巩固学好数学的信仰,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具有初步的创新意识和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并在目标概括阐述中提出“养成专心勤奋、独立斟酌、合作交流、反思质疑等学习习惯”与《标准(测验稿)》相比,这次修订明确提出了专心勤奋、独立斟酌、合作交流、反思质疑等学习习惯的培养教学中,教师要通过多种方式培养学生的学习习惯,并有意识地关注学生情感态度的进展 好的习惯会让人受益终生数学学习是形成良好学习习惯的重要途径在数学学习中,除了培养学生形成预习、听课、作业、复习等常规的习惯外,更要提防培养学生形成独立斟酌反思质疑有条理地斟酌问题言出有据和三思而后行画图分析问题等表达数学学科特点的习惯。

如在学生理解了“等底等高的两个三角形面积相等”后,教师引导学生斟酌,这个结论假设倒过来说是否正确,即“面积相等的两个三角形确定等底等高”是否正确,学生可以举例说明或在方格纸上画出两个三角形说明,如底3 厘米、高6 厘米和底9 厘米、高2 厘米的两个三角形面积相等,但不是等底等高在这样的思辨与议论中,逐步养成学生“言出有据”的习惯再如,在解决问题中要培养学生“画图”的习惯,能够擅长利用数形结合来分析和解决问题 数学是好玩的、好玩的,数学学习生活也理应是喜悦的如何呵护学生对数学的美好情感,让学生在数学学习中体验“好玩”,感受数学的无穷魅力和学习的喜悦,从而对数学产生猛烈的兴趣和求知欲,真正使数学学习成为一种乐趣、一种享受,这一点在小学阶段显得尤为重要而数学学习的喜悦可以是多方面的,可以在别致的教学情境中感受喜悦,可以在好玩的数学活动中体会喜悦,可以在采纳数学思维挑战、探索告。

下载提示
相似文档
正为您匹配相似的精品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