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文教学中的语感训练

上传人:拖*** 文档编号:289676387 上传时间:2022-05-08 格式:DOCX 页数:10 大小:21.78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语文教学中的语感训练_第1页
第1页 / 共10页
语文教学中的语感训练_第2页
第2页 / 共10页
语文教学中的语感训练_第3页
第3页 / 共10页
语文教学中的语感训练_第4页
第4页 / 共10页
语文教学中的语感训练_第5页
第5页 / 共10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语文教学中的语感训练》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语文教学中的语感训练(10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本文格式为Word版,下载可任意编辑语文教学中的语感训练 语文教学中的语感训练 三十九中学 汪丽萍 一、 语感训练的重要性 语感才能是指对语言文字的灵敏而正确丰富的了解力。在现代语文教导史上,首先提出“语感训练”这一观念的是夏丏尊先生,后来叶圣陶先生特意阐发了这一观念,叶圣陶先生认为:“一个人即使不预备鉴赏文艺,也得训练语感,由于这对于治事接物都有用处。为了鉴赏文艺,训练语感更是根本的打定。”切实,作为对语言文字的敏锐感受力,正确理解力,语感,是语言才能的核心。在语文教学中,抓住了这个关键,培养学生语言才能这个目标才有可能实现。 语感才能训练的重要性,还可以从语感才能的三个特点来观照。 第一、

2、从感受速度上说,它具有瞬时性的特点。具备了语感才能,就能够一读就懂,一听就清,一写就通,一说就顺,而且听得真、懂得深、说得好,写得美。提到语感,往往联系到“敏锐”、“敏察”等词语,理由也就在于此。 其次、从思维方式上说,它有直觉性的特点。有确定语感才能的人往往用不着语法分析就能正确地抓住整句整段的意思,甚至是那些“只可意会,不成言传”的意思,这个理解的过程就是直接的过程,叶圣陶先生在训练语感一文中引用过夏丏尊先生的一段话: 在语感敏锐的人的心里,“赤”不但解作红色,“夜”不但解作昼的反面吧。“田园”不但解作种草的地方,“春雨”不但解作春天的雨吧。见了“新绿”二字,就会感到梦想、自然的化工、少年

3、的气概等等说不尽的旨趣,见了“落叶”二字,就会感到无常落莫等等说不尽的意味吧。真的生活在此,真的文学也在此。 夏先生这里所说的“语感敏锐的人”的种种联想、感受,鲜明也是直觉思维的活动。 语感训练 第1页 第三,从功能上说,语感才能具有综合性的特点。语感才能是一个人诸多品格、学识的综合表达;语感训练又会使学生得到体验生活、熟悉生活、陶冶情操的磨练。如在沁园春长沙的教学中,假设能使学生的语感对毛泽东同志作品的语调做出灵敏的回响,在朗读中切实地再现他的语调,实际上就是学生的思想感情通过语感的渠道与毛泽东同志注入作品中的思想感情的对流契合。这样,思想教导与语言教导就自然而然融为一体,文和道也就自然而然

4、达成完备的统一。 二、 语感训练的主要目标 参照语感才能的如上特点,我们可以把语感训练的主要目标确定为: 1、语言的形象感。也就是在读书时脑海里要能浮现出世动活泼的形象画面,甚至如见其人,如闻其声,如临其境。如王勃的滕王阁序,作为千古名篇,文章文笔瑰丽,精致严整,写景那么成绝妙好图,写志那么抒肺腑之言。其中尤以“落霞与孤鹜齐飞,秋水共长天一色”句为千古绝唱。青天碧水,天水相接,上下浑然一色;彩霞满天,孤鹜翩飞,相映而增辉。而赏识这样的文句,没有确定的语言的形象感,怎么能够领会其中的妙处? 2、语言的意蕴感。就是要读出文章深刻的含义,譬如言在此而意在彼的,言已尽而意无穷的,用委婉、象征、反语等手

5、法表达思想感情的,等等,都要能读通、读懂、读透。雷雨是现代出名剧作家曹禺的代表作。作为剧本,雷雨的人物语言拥有丰富的潜台词。试举一例:在周朴园与鲁侍萍相认的四个阶段对话中,周朴园在屡屡问及侍萍的真实姓名时用词与语气各有变化: “你你贵姓?” “你姓什么?” “你是谁?” “哦,你,你,你是” 语感训练 第2页 在这四处看似简朴的台词背后,就有着人物繁杂情感的流露。第一处,周朴园误以为侍萍是新来的下人,所以盛气凌人地让她离开屋子,后见侍萍的关窗动作似曾相识,顿生疑窦,因而语气略显迟疑。这充分说明三十年前与侍萍之间的纠葛,始终是他的一块心病,很轻易被勾起记忆。其次处,在听到侍萍自称姓鲁而暂消疑虑后

6、,周朴园又察觉了侍萍的无锡腔调,忍不住又想探听侍萍当年离开周家的处境,但又怕过去的丑行为人所知,所以说话吞吞吐吐。在问及梅家小姐的事情之后,侍萍痛诉自己不幸遇到的话语,不能不使周朴园心惊肉跳,如坐针毡,不由再次对侍萍产生质疑,问其“你姓什么?”时话中的惊疑与质疑溢于言表。第三处,听到鲁侍萍又一次“我姓鲁”的断定回复后心头一块巨石刚落地的周朴园,得知“这个人还活着”的消息,如遭雷击,倍感惶恐。“道德家长”的面具将被剥去,名誉、地位、体面可能要流失殆尽,这种要挟实在太大,这就使他重又绷紧心弦,以至“猛然立起”。“你是谁?”已不是“你姓什么”的简朴重复,而是含着对侍萍前两次回复的否决,其中包含着显而

7、易见的潜台词:你毕竟是什么人?为什么对这件事了解得如此领会?第四处,侍萍悲愤已极,终究借熟知周朴园的生活琐事含蓄地道破了自己的真实身份。周朴园不禁震恐万状,手足无措,“徐徐立起”,说话也前言不搭后语,这一特定环境下的人物语言,生动地表现了人物内心的情感波澜。 3、语言的情趣感。就是要体会文章包含的感情和趣味。文章不是无情物,在语文学科里,情感不仅粘附于语文表象而存在,还能通过语言的表现化而得到传递,甚至以标点符号为载体得以表达,通篇看来,情感往往又是贯穿始终的红线,串珠成链的金丝。语感训练的目标之一就是要使学生具备这样的才能:通过对语言文字的敏锐感知,就能把握人物情感的脉搏,与之发生共鸣。这样

8、,语文教学情感领域的训练任务也能得以落实-不休止的情感体验,使情感内化成为一种可能。这一才能在学中国古典诗词时尤为重要。 4、语言的形式感。就是不仅仅从内容角度研究“写什 语感训练 第3页 么”和“为什么写”,而是更多的从形式角度留神“怎么写”和“为什么这样写”把握表达上的特点,给语言才能的训练赋予实实在在的内容。 三、 怎样训练学生的语感 第一、 树立正确的指导思想, 增加实践机遇 在现在的语文教学中,感受与理解错位的现象相当普遍,由于片面强调理解,一味地条分缕析,甚至肢解割裂,满堂讲下去,不给学生喘息的机遇。其实,理解与感受既有联系又有识别,“理解主要是通过抽象思维把握对象的意义,它一般只

9、及于言语的内容;而感受那么是在确定程度理解的根基上调动感觉、知觉、表象、联想、想象、情感等心理功能去触摸言语对象的整体存在,品评它说什么,怎么说以及为什么要这样说,不但及于它的内容,同时也及于它的形式,感受基于理解,又能加深理解;理解只能深化感受却不能取代感受,感受重于理解。”而要加强感受,那么应端正思想熟悉,多给学生实践机遇,不少前辈已经在课堂教学布局上举行了有益的改革,如钱梦龙老师“认读、辨体、审题、发问、质疑、评析”的“六步自读法”,就给了学生更多的自主权,多举行感受、感知课文的实践,对学生语感才能的培养无疑大有好处。而在课堂活动的安置上,多组织学生举行读写听说的实践,尤其多给学生预、朗

10、读、领会、涵咏的机遇,也都是加强语感训练的良法。 其次、 语言训练与形象思维训练 结合起来 培养语感才能,要多举行朗读、背诵等方面的语言训练。同时要训练学生在练读时让思想插上想象的彩翼,在描绘的艺术天地里,甚或在“读者”创造的艺术天地里,自由地遨游。这种想象的内容是相当丰富的,以孔乙已为例,可以举行的有: 1、“恢复式”想象。即根据作品里语言文字的描绘, 语感训练 第4页 化符号为画面,化间接为“直接”。想一想,作品描绘了怎样的人物形象、自然风景、活动场面?譬如孔乙已中鲁镇小酒店的格局、孔乙已的形象,就可以根据作品的描写激起“内心视象”。 2、“揣测性”想象。即根据作品的一些概括性描写或者一些

11、示意,去想象画面以外的东西。譬如课文里写“我到现在终究没有见-大约孔乙已确实死了。”文章到此终止,没有明确说明孔乙已的死。读到此处,可以揣测,孔乙已回去后,面临怎样的艰苦境地?他结果的岁月是怎样度过的?这样,对“孔乙已”的可怜心及对封建科举制度的痛恨之情十就更猛烈了。 3、“连续式”想象。不是停留在一个画面上,而是在想象中放映“电视连续剧”,把一个个画面连接起来,在整体上加深对作品的感受,譬如孔乙已几次到店的情景,就应形成学生想象中画面层次。 4、“比照式”想象。即拿别的画面与作品的描绘相比照,使想象的画面更丰富。譬如教孔乙已时,组织学生想象“假使孔乙已在现代”,就是意在将我们今天的幸福生活与

12、孔乙己凄凉的遇到相对比,从而更深刻地体会造成孔乙己命运的社会理由。 第三、 语感才能的培养与语文学识规矩 的学结合起来 捷克教导家夸美纽斯曾说过:“一切语文从实践去学比用规矩学来得轻易。这是指的听、读、重读、抄写,用手用舌头去练,在可能的范围以内,尽量时时这样去做。但是规矩可以扶助,并且强化从实践得来的学识。”叶圣陶先生也说过:“从前人读书,多数不提防内容与理法的研究,单在吟诵上用工夫,这自然不是好手段。现在国文教学,在内容与理法上的研究比从前提防多了;可是学生吟诵的工夫太少,多数只是看看而已,这又是偏向了一面,丢开了一面。惟有不疏忽讨究,也不疏忽吟诵,那才全而不偏。吟诵的时候,对于议论所得的

13、不仅理智地了解,而且亲切地体会,不知不觉之间,内容与理法化而为读者自己的东西了,这才是 语感训练 第5页 最难得的一种境界,才会终生受用不尽。”他们都看法语感训练与语言规矩的学这二者能够统一,以求相互为用。从语文的实践活动看,“感”是“知”的根基,而科学的语言规矩又可以为语感供给理性阅历,都不能偏废,从语文教学实践看,二者的统一理应表达在: 1、重感受,后求理解。 2、留神总结语言运用的规矩,逐步赋予语感才能以理性内容,磨练真正敏锐地、切实地、深刻地理解和鉴别语言的才能。 3、加强结合的针对性,寻求结合的最正确点。 第四、引导学生联系生活体验,留心揣摩对比。 敏锐的语感是和对生活感受紧密联系在

14、一起的。培养语感,应结合情景联系生活阅历理解语言,运用语言。叶圣陶先生说:“要求语感的敏锐,不能单从语言文字上去揣摩,而要把生活阅历联系到语言文字上。”“单靠翻查字典,就得不到什么深切的语感。惟有从生活方面去体验,把生活所得的一点一滴积聚起来,积聚得越多,了解就越深切。”因此,在语文教学中要多引导学生调动,联系自己的生活阅历,通过揣摩,对比来感知课文、理解课文。这种生活阅历有时是直接的,有时也可能是间接的,还有可能是“创造”出来的。譬如通过幻灯、录像、录音等电教设施再现课文描绘的情景,再联系到概括的语言文字,语感自然敏锐不少。 语感才能作为阅读才能的一个重要支点,在语文教学实践中一向被冷落。这里对语感才能的特点、语感训练的目标、语感训练的方法略作探索,以期对语文阅读才能的培养有所裨益。 语感训练 第6页 10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大杂烩/其它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