陕西省延安市宝塔区青化砭镇初级中学2013-2014学年七年级上学期期中考试语文试题

上传人:h****0 文档编号:289450295 上传时间:2022-05-07 格式:DOC 页数:6 大小:90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陕西省延安市宝塔区青化砭镇初级中学2013-2014学年七年级上学期期中考试语文试题_第1页
第1页 / 共6页
陕西省延安市宝塔区青化砭镇初级中学2013-2014学年七年级上学期期中考试语文试题_第2页
第2页 / 共6页
陕西省延安市宝塔区青化砭镇初级中学2013-2014学年七年级上学期期中考试语文试题_第3页
第3页 / 共6页
陕西省延安市宝塔区青化砭镇初级中学2013-2014学年七年级上学期期中考试语文试题_第4页
第4页 / 共6页
陕西省延安市宝塔区青化砭镇初级中学2013-2014学年七年级上学期期中考试语文试题_第5页
第5页 / 共6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陕西省延安市宝塔区青化砭镇初级中学2013-2014学年七年级上学期期中考试语文试题》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陕西省延安市宝塔区青化砭镇初级中学2013-2014学年七年级上学期期中考试语文试题(6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班级: 考号: 姓名: 得分题号一二三得分(一)(二)(三)(四)一、积累和运用。(25分)1.划线字注音完全正确的一项是( )(2分) A.澄清(chng) 糟蹋(t) 颤抖(zhn) B.凝视(nng) 应和(h) 玷污(zhn) C.敷衍(yn) 收敛(lin) 岔道(ch) D.瞬间(shn) 栖息(q) 聒噪(gu)2.词语书写完全正确的一项是( )(2分)A.朗润 小心翼翼 险象叠出 B.诅咒 获益非浅 闲情逸致C.点缀 多姿多采 萧然起敬 D.伫立 轻飞曼舞 梦寐以求3.标点符号运用正确的一项是( )(2分)A.除了木瓜树以外,所有结实累累的果树,都只能够在图画,照片,电视和电影

2、中看到。B.“吹面不寒杨柳风”,不错的,像母亲的手抚摸着你。C. “横眉冷对千夫指,俯首甘为孺子牛。”是鲁迅先生的真实写照。D. “好吧,就明天。”我说。4.下列句子没有语病的一句是 ( )(2分)A.学校对门开了一家卖饮料和可乐的小店。B.通过老师的教育,同学们懂得了许多道理。C.我将来希望自己成为一名教师。D.谁都不能不否认学习的重要性。5.下列句子中加横线的成语使用正确的一项是( )(2分)A.班长李杰学习好,人品好,在班级同学中德高望重。B.“最美妈妈”挺身而出,用行动为爱心画出了最美的轨迹。 C.这份试卷中的第三小题他足足花了半个小时才完成,真是小题大做。D、程成画的这幅漫画夸张而传

3、神,连李老师看了都忍俊不禁地笑了。6.古诗文默写。(9分)(1)何当共剪西窗烛, 。(2) ,浅草才能没马蹄。(3)海日生残夜, 。(4)生活中,我们要善于向有长处的人学习,并随时以周围的人为鉴。引用论语的话是 , 。(5)天净沙秋思曲中表现主旨的句子是:_ _, 。(6)母亲啊!你是荷叶,我是红莲,心中的雨点来了,除了你,_ (7) ,匹夫不可夺志也。 7.从读过的课外名著中选择一本按下面的提示,做一个读书文摘卡。(4分) 书名:_ 作者:_ 主要人物及性格特点_8.口语交际:体会下面一段师生的对话,回答问题。(2分)老师催促学生交作业,他扬了扬手上的作业本,问:“都交齐了吗?不会有漏网之鱼

4、吧?”有位学生怯怯地说:“老师,那条鱼明天自投罗网可以吗?”老师话中的意思是什么? 学生话里的意思又是什么? 二、阅读理解(45分)(一)阅读下列两个描写春天的选段,完成811题。(13分)(甲)小草偷偷地从土里钻出来,嫩嫩的,绿绿的。园子里,田野里,瞧去,一大片一大片满是的。坐着,躺着,打两个滚,踢几脚球,赛几趟跑,捉几回迷藏。风轻悄悄的,草软绵绵的。 【A】桃树、杏树、梨树,你不让我,我不让你,都开满了花赶趟儿。红的像火,粉的像霞,白的像雪。花里带着些甜味儿;闭了眼,树上仿佛已经满是桃儿、杏儿、梨儿。花下成千成百的蜜蜂嗡嗡地闹着,大小的蝴蝶飞来飞去。野花遍地是:杂样儿,有名字的,没名字的,

5、散在草丛里,像眼睛,像星星,还眨呀眨的。(乙)春在田畴,松软的泥土散发着清新湿润的气息,冬憩后醒来的麦苗儿精神焕发,展现出一派蓬勃盎然的生机。【B】渠水欢唱,如母爱的乳汁,与土地和麦苗的血液水乳交融。春在河畔,碧波清荡,鱼虾畅游,蛙鼓抑扬弄喉嗓,柳丝婆娑舞倩影,阳光水波交相辉映,洒落捧捧金和银。春在天空,燕语呢喃,蝴蝶翩跹,风筝高飞,浓浓春意弥漫洁白的云朵间,甜脆笑声穿梭浩淼九天。春在果园,红杏流水,桃花漫霞,梨树飞雪,蜂蝶追逐喧嚷,酝酿生活的甘甜和芬芳9.甲文描绘了春草图和春花图两幅春天的画面,乙文描绘了四幅春天的画面,分别是 、 、 、 。(4分)10.甲文第二段与乙文写得色、声、味俱全,

6、甲文表现“声”的词语是“嗡嗡”;乙文表现“声”的词语有 (2分)11.两篇文章的语言都十分生动形象,请从【A】【B】两句中任选一句,从修辞的角度进行赏析。(3分) 我选 句(填序号)。赏析: 12.甲文与乙文都抒发了作者怎样的感情?(4分) (二)阅读下列短文,回答问题。(15分)跳河 赵丽宏在几十双眼睛的注视下,我爬上了苏州河大桥的水泥桥栏。我站得那么高,湍急的河水在我脚下七八米的地方奔流。我闭上眼睛,深深地吸了一口气,准备往下跳,然而脚却有点儿发抖背后有人在小声议论喔,这么高,比跳水池的跳台还高!这孩子敢跳?”“胆子还真不小!”“瞧,他有些害怕了。”议论声无一遗漏,都传进了我的耳朵。于是我

7、闭上了眼睛,又深深地吸了一口气这还是读初中一年级时的事情。放暑假的时候,我常常和弄堂里的一批小伙伴一起下黄浦江或者苏州河游泳。有一天,看见几个身材健美的小伙子站在苏州河桥栏上轮流跳水,跳得又潇洒又优美,使人惊叹又使人羡慕。我突然也想去试一试,他们能跳,我为什么不能呢?小伙伴们知道我的想法后,都表示怀疑,他们不相信我有这样的胆量。我急了,赌咒发誓道:“你们看好,我不跳不姓赵!”【A】看我这么认真,有几个和我特别要好的孩子也为我担心了。他们说:“好了,我们相信你敢跳了。你可千万别真的去跳!”“假如吃大板(“吃大板”,指从高空落水时身体和水面平行接触,极危险),那可不是闹着玩的!”可是再也没有人能够

8、阻拦我的决心。我爬上桥栏时,小伙伴们都为我捏一把汗,有几个甚至不敢看,躲得远远的然而当我站到高高的桥栏上之后,却真的害怕起来,尤其是低头看桥下的流水时,只觉得头晕目眩。在这之前,我从未在超过一米以上的高度跳下水,现在一下子要从七八米高的地方跳入水中,而且没有任何准备和训练,真是有点冒险。如果“插蜡烛”,保持直立的姿势跳下去,危险性要小些,但肯定会被人取笑。头先落水呢,一点把握也没有我犹豫了几秒钟。在听到背后围观者的议论时,我一下子鼓起勇气:头先落水!我眼睛一闭,跳了下去。但结果非常糟糕,因为太紧张,落水时身体蜷曲着,背部被水面又狠又闷地拍了一下,几乎失去知觉。挣扎着游上岸时,发现背脊上红红的一

9、大片。不过,这极不潇洒的一跳,却使我懂得了怎样才能使身体保持平衡。“这一跳不行,我重跳。”当小伙伴们拥上来时,我喘着气宣布了我的决定。【B】不管他们怎样劝阻,我还是重新爬上了桥栏。我又跳了两次。尽管我看不见自己落水时的姿势,但从伙伴们的赞叹和围观者的目光来看,后两次落水我是成功了。我的父母和学校的老师从来不知道我曾到江河里游泳,更不知道我还敢从桥头往河里跳。他们也许不会相信,这样一个经常埋头在书中的文质彬彬的好学生,竟然会做出这种只有顽童才会去干的冒险行动。然而我确确实实这样干了,干得比顽童还要大胆。为逞一时之强而去冒这样的险,似乎有点蠢,有点不值得,但我因此而树立了这样的信念:凡是我想要做的

10、,我一定能够做到。随着年龄的增长,这信条越来越明确。尽管以后我也不断有过失败和挫折,但我从来没有轻易放弃过自己所追寻的理想和目标。13.阅读文章第自然段,概括作者跳河的原因。(3分) 14.人物自身的语言和动作神态很能表现人物的个性。文中画线的两句话体现了童年作者鲜明的个性:【A】我急了,赌咒发誓道:“你们看好,我不跳不姓赵!”【B】“这一跳不行,我重跳。”当小伙伴们拥上来时,我喘着气宣布了我的决定。请从中任选一句,联系上下文,说说该用怎样的语气去读,并说说你的理由。(4分) 15.从自身跳河经历中,作者有着怎样的感悟和收获?请结合文章内容回答。(4分) 16.作者说:“为逞一时之强而去冒这样

11、的险,似乎有点蠢。”小孩子无论出于什么目的,以身犯险不仅显得傻,而且也是不可取的。请写一句话,提醒那些热衷冒险的孩子注意安全,珍爱生命。(4分) (三)阅读论语十二章完成9-12题。(13分)论语十二章(节选)子曰:“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曾子曰:“吾日三省吾身:为人谋而不忠乎?与朋友交而不信乎?传不习乎?”子曰:“吾十有五而志于学,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而耳顺,七十而从心所欲,不逾矩。”子曰:“温故而知新,可以为师矣。”子曰:“贤哉,回也!一箪食,一瓢饮,在陋巷,人不堪其忧,回也不改其乐。贤哉,回也!”17解释下列句中划线的词(4分)(1)不亦说乎(2)人不知而不愠 (3)吾日三省吾身 (4)不逾矩 18翻译下列句子(4分)(1)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 (2)温故而知新,可以为师矣。 19阅读文中划线句,说说颜回的“贤”表现在哪里。(不少于两点,用文中语句回答)(2分)20经过了两千多年,孔子的话仍然闪烁着夺目的光彩。请从中选择一则,谈谈对你的启发。(3分)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中学教育 > 初中教育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