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详情

《隧道专项安全施工方案》

tang****xu5
实名认证
店铺
DOCX
57.65KB
约5页
文档ID:289406038
《隧道专项安全施工方案》_第1页
1/5

隧道专项安全施工方案—、工程概况1. 工程位置某部承建的某线路总体为北南走向本合同段区内有隧道1座(广石隧道),为分离式长隧道,起迄桩号右线隧道采用分离式断面,左、右隧道平面设计线之间距离约为33m,左右线均在平曲线内左线平曲线要素:交点JD1桩号K413+957.827,危3322'31.女=1400m,T=509.97m,L=995.517m右线平曲线要素:交点JD1桩号K414+007.037,33316'51.4R=1400m,T=508.711m,L=993.207m全隧道纵断面部分位于竖曲线内,右线变坡点桩号K414+150,高程H=351.745,i1=2.438%,i2=1.0%,R=16000m,T=275.075m,E=2.365m;左线变坡点桩号K414+150,高程H=351.745,i1=2.438%,i2=1.0%,R=16000m,T=275.075m,E=2.365m;2. 地形地貌隧道区处于一构造剥蚀低山丘陵地区,山体连绵起伏,植被发育,基岩裸露,基岩全强风化层厚约10〜15m沿隧道轴线,洞身最高点高程约为485.2米左右,隧道入口标高约为351.0米左右,相对高差约为134米,隧道出口标高约为342米左右,相对高差为143米,隧道山体走向比较紊乱,大致呈南北向。

微地貌发育,主要有山间冲洪积小盆地及山间冲沟,局部有地下水出露,隧道出洞口附近发育一小水沟,常年流水隧道洞身山间冲沟发育,泉水出露,主要为山间洪水和地下水的排泄通道隧道入口处为山间冲洪积盆地,地形呈阶梯状展开,微起伏,主要为水稻田和藕塘,地面标高变化范围为345.0—360.0米隧道出口处地貌类型为高岗地地貌单元,左右幅均处于山坡脚下,地面标高变化为350〜380米左右,宽约10〜150米左右,左右幅为山体坡脚形成的高岗地,岗地呈长珑状,植被发育,地势陡峭,白然斜坡为40左右3. 气象、地震本合同段路线区域属亚热带湿润气候区,全年气候温和,四季分明,日照充足,雨量充沛降水一般集中在4〜6月份,多以暴雨形式集中降水,年降水量1124.6〜2457.9mm;年平均气温15.5〜24.2C,七月平均气温24.6〜304C,一月平均气温4.6〜7.6C,极端最低气温-8.2〜-109C,极端最高气温39.8〜41.8C,无霜期224〜335天根据〈〈中国地震动峰值加速度区划图》(江西部分),本工程建设区内的地震动峰值加速度为0.05g,即地震基本烈度为VI度,建议进行抗震设防设计4. 水文地质隧道区为低山剥蚀丘陵地貌,山间冲沟发育,为地表水和地下水的主要排泄通道。

地下水的补给主要来源于大气降水,大气降水沿孔隙和基岩裂隙渗入,对地下水进行补给区内基岩破碎带和裂隙带发育,为主要富水层,当隧道开挖到该含水层后,在水头压力的作用下,地下水沿基岩裂隙向隧道发生径流和排泄作用,对隧道进行充水该区内地下水的排泄方式主要为淋雨状和小股涌流状,如果在雨季中施工,由于受大气降水的影响,隧道的涌水量会有所增大而在裂隙不太发育的区域,地下水水量则相对较小,施工时的出水方式主要为点滴状或淋雨状等5. 不良地质根据工程地质调查,隧道区内在K415+200(左幅)发育有滑坡,K415+315(左幅)发育一滑坡,目前正处于活动期,无大的泥石流以及采空区等不良地质现象但由于区内有小型破碎带发育,在这些破碎带中,岩体破碎,成洞性差,隧道稳定性较差,在隧道施工过程中易产生掉块等不良现象;又由于这些破碎带中,地下水丰富,当隧道开挖到这些地带时,可能会产生用水现象6. 技术标准及有关技术参数⑴设计行车速度:隧道几何线性与净空按100km/h设计⑵隧道净空:① 隧道净宽10.75m:0.75(检修道)+0.50(侧向宽度)+2R.75(车道宽度)+1.0(侧向宽度)+1.0(检修道);② 建筑界限净高5.0m,检修道净高2.5m,步道高0.4m。

⑶洞内环境控制标准:①洞内一氧化碳允许浓度:正常运营时为250ppm;交通堵塞时为300ppm②洞内烟尘允许浓度:0.0065m-1⑷照明标准:降一级,按80km/h设计,路面基本照明亮度为9.0cd/m2⑸消防标准:隧道区属B类火灾,灭火级别为90B⑹隧道单洞净空参数(100km/h,26.0米路基)隧道单洞净空参数一览表面积(米2)(净空断面)周长(米)(净空断面)(米)(净空断面)宽度高宽比内腔轮廓总面积(米)(含仰拱)面积利用率(净空断面面积/内腔轮廓总面积)68.3132.357.3110.750.6882.880.824。

下载提示
相似文档
正为您匹配相似的精品文档